8.望月怀远(1 / 1)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却不能和你在一起,我们相隔遥远,可是彼此的思念却很浓,你说我们同望着一轮明月,同饮着一江春水,只要我们心无罅隙,纵使远隔千里又如何。月到中秋分外明,那皎皎明月洒下遍地银辉,如水的月光平添了离人的惆怅。

中秋夜是团圆的夜,每逢佳节倍思亲,你是我在这个城市唯一的亲人,也是相亲相爱的恋人,月圆人不圆的夜晚,我唯有把这切切的思念都托给天边的月。当你在城市的另一端遥望着这一轮明月,沐浴着一袭月华时,可否感觉到我心中切切的思念?我低吟着这首属于离人的诗,“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和你低诉相思。

第一眼看到这首词,竟是旧时相识,年少时品读,是那样的只读皮毛,在我年轻的回忆里,我私下里认为,写这首诗的人,在中秋月圆的晚上,遥望圆月,把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所盼都寄给明月,让它捎给自己牵念的人。而对于这传承千载的诗的作者,竟是那样的一无所知。

《望月怀远》是一首望月感怀之作,词采清丽如水,情致温婉如玉,为后世的读者千古传诵,成为千古绝唱。诗作者被冠以“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宰相张悦重其文才,称他为“后出词人之冠。”他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他是“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张九龄、姚崇、宋璟)之一,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也是唐玄宗开元之治的最后一位贤相,他的诗,诗风飘逸洒脱,自成风格。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代著名贤相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年),又名博物,字子寿。唐朝韶州曲江,即今广东韶关人。他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君公张华十四世孙。他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才高,聪慧过人,20岁时参加科考中进士,做了九品的校书郎。因写出色的策论,张九龄深得李隆基赏识,被升为八品右拾遗。他敢于直言进谏,主张地方官的选拔,他有独到的识人断人的能力,看人很准。开元十年(722年),连升两级为正六品的司勋员外郎,次年,受到宰相张说举荐,升为正五品的中书舍人。两年后,他又因建议广种稻、广屯田,升为四品太常少卿。

开元十七年(729年),张九龄58岁,被唐玄宗拜为正四品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升三品中书侍郎。62岁时,升为正三品中书令,加封金紫光禄大夫称号及从二品始兴开国伯的高爵位,位居尚书左丞相之上。

他的仕途生涯一帆风顺,芝麻开花节节高,唯一一次的降职处分,是晚年中书令任上,受奸臣李林甫嫉妒,降了半级,改任尚书右丞相,后又贬为四品荆州长史。他性情温雅,性格耿直,才学超群,举止风雅,风度亦佳,被誉为“曲江风度”,并深得唐玄宗李隆基赏识。在他被罢官之后,唐玄宗每每启用新人,总是习惯性地问一句“风度能若九龄乎”?

张九龄曾尖锐地向唐玄宗指出安禄山“有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以绝后患。”而唐玄宗一时吃不准怕误害忠良。张九龄死后没几年,安禄山造反掀起安史之乱,唐从全盛走向衰落,唐玄宗想起张九龄当年的卓见痛悔万分,并派人亲自到曲江祭奠他。

张九龄是以著名政客的身份走入人们的视野的,可他不仅是一个好宰相,还是一个文章高雅的好诗人。王维曾赞颂他的诗篇,并被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杜甫曾作著名的《八哀诗》寄托对张九龄等人的伤悼之情。张九龄被贬荆州时,曾纳孟浩然为幕府幕僚。

月华如昼,他思念远在帝都的亲人,整夜难眠。

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一经吟出,便照耀古今,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一轮圆月从海岸线上冉冉升起,直到月挂中天,大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一不沐浴着这如水的月华。

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一首望月的情诗,恰是合了这首《望月怀远》的节拍,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作,一样的多愁善感一样的真性情,抒发着一样的离愁别绪。

“大海、明月、天涯”,诗人平铺出一幅别样的人间美景,品读后让人视野开阔,意境豁达起来,张九龄的诗,是那样的独具匠心,不愧为大家手笔!

想那时已近晚年的张九龄,一定是经历了尘世间的风风雨雨,世事皆已洞明。对于生活和环境的艰辛早已能坦然面对,在异地他乡也能安稳地工作和生活,他爱着他的大唐,爱着他的百姓,想必他一定是忘我的工作,唯一难以面对的就是在他乡适逢佳节。张九龄,他是那样的感性,面对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他独自赏月,一定会独斟浊酒,于浅醉之中,思念远方的家人。

虽然这一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经历了后世经年的演绎已慢慢成为恋人之间心心相印,绵绵相思的妙词佳句。可于那年那月那山那水,那时的张九龄,竟然是那样的百般惆怅,不知道妻子是否一切安好,不知道孩子们可否在认真读书,不知道老母亲还康健否?这一切一切都在月圆之时涌进他的诗、他的梦、他的思念之中。

恋人之间因为苦苦相思,又无以相见,哀叹长夜漫漫,几经辗转彻夜难眠。而此时的张九龄,同样因为月圆人分散而勾起无限的愁思,惨淡的烛光辉映着他孤单的身影,他也是反反复复不得入眠。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万千的思念和愁思无以排解,只好吹灭蜡烛,窗外的月光在卧室弥散,月亮亦是通灵的吧,月色正浓,思念正浓,张九龄睡意全无,他沐浴在一抹月光里。

来回徘徊着、低叹着,最后他干脆披衣开门来到院子里,仰望着中天的明月,陷入深深地沉思之中,夜色轻寒,中秋的寒露不小心就打湿了他的衣襟,他才从沉思中惊怔地醒来。月亮真美啊,他多想伸出双手捧在掌心,送给远方的亲人,可是,如此的异想让他哑然失笑,他感叹自己的童稚,一定是思念太重太浓吧。

还是回屋吧,出门在外,得珍重自己,纵使难遏万般的思念,也不能因此熬煎了自己的身体。睡吧,但愿今夜好梦皆无数,在梦里,他一定会见到妻和孩子们。

好一个真情的男子,他因相思过重而或痴或呆,那清晰的形象竟是如此精准的十个字便能勾勒得惟妙惟肖。一个“灭烛”一个“披衣”,不过是为了紧紧追随月亮的脚步,想让它在自己的身上多多停留片刻,这岂不正是合上张若虚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旋律吗?

张九龄诗里的月是灵动的,是有鲜活生命的,他的情是深远的,他的落寞却又是清冷的、凉薄的。然而,他的思想却是积极的向上的,宛若一支和谐的乐曲让人感觉清音袅袅,余韵无穷,如品一枚熟透的橄榄,满口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