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不知不觉已如黑云一样盘桓在李四光的头顶,但他浑然不觉。这一天,他的好友、时任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副主任的钱昌照突然找到他,极为秘密和谨慎地通知他:“我在李济深处得知,蒋介石要抓你,快躲一躲!”
好友的意见是,李四光如果不避开,也许也会像马寅初一样被抓捕关起来。就在此前不久,着重研究中国战时经济问题的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马寅初,目睹时艰,痛心疾首,在重庆公开发表演讲,抨击蒋介石政权的战时经济政策,痛斥孔宋贪污,要求开征“临时财产税”,重征发国难财者的财产来充实抗日经费,并要求从孔祥熙、宋子文开始。这令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又气又怕。蒋介石对马寅初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但讨来的统统是没趣。此后不久,马寅初又在黄炎培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作公开讲演,不仅骂孔宋贪污,发国难财,还骂蒋介石“不是民族英雄,而是家族英雄”。恼羞成怒的蒋介石终于按捺不住了,托辞派马寅初到第三战区考察经济,命宪兵将其逮捕。著名的爱国学者马寅初因此被监禁在江西上饶和贵州息烽达21个月之久!
李四光心里明白,自己一贯反对蒋介石,现在,每年都要到重庆去参加一次中研院院务会议。会议结束时,蒋介石总要宴请与会人员,李四光每次都借口生病或连夜离开,拒绝参加。疯狗要咬人,不能不认真对付,大家劝李四光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躲一阵子。而随着战事的深入,1941年8月,日机由越南侵入桂林狂轰滥炸,桂林市区也变得很不安全。省政府下令紧急疏散市区人口。
李四光不得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这一天,李四光、许淑彬与地质所同事一道,带着罗盘、地质锤等坐着卡车外出调查地质。但这一天,夫妻俩并没有返回研究所,而是来到离良丰几里路外的驾桥岭清平乡住下了。
原来,馆里有两个工人是这个村庄的,工人们平时对这位大科学家都很敬重,李四光通过这两个工人,在这儿租了两间茅屋,“隐居”起来。这里非常僻静,风景优美,有合抱的榕树和一丛丛的芭蕉。村子周围,是平地拔起的石灰岩山包,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在靠近一个山脚的地方,有十来个茅舍,一条清澈的小河弯弯曲曲从村前流过。
李四光非常惬意,他可以专心撰写论文了。《二十年经验之回顾》《“山”字型构造实验和理论研究》等重要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乡村生活有优点也有不便,特别是晚间没有电灯,工作起来比较吃力。但这些困难,李四光都一一设法克服了。
李四光特别喜欢乡间清新湿润的空气。每天清晨,他都要打一套太极拳,常年坚持晨练,这对李四光的身体很有好处。为了给李四光增补一些营养,许淑彬专门买了一台小石磨,她亲自磨黄豆,取豆汁,做豆腐,还养了一群鸡,下的蛋两个人都吃不完。李四光案头的小油灯,就是凭借夫人积攒鸡蛋换回的豆油才执着地燃烧着。另外,他们还种了一小块菜地,萝卜、青菜一点儿都不缺,有时还托人把青菜、鸡蛋带给学生们吃。晚饭后,夫妻二人有时一起到河边散步,尽情欣赏乡村的美景。
驾桥岭的乡居生活,是李四光夫妇在广西最值得回味的日子,艰苦清贫,但充满乐趣。乡亲逐渐熟悉起来,有来有往,彼此间都已经不当外人,孩子们则“李爷爷”“许奶奶”地喊个不停。夏夜在榕树下纳凉时,李四光还给孩子们讲星星的故事,孩子们夜深了还不愿离开这位慈祥和蔼的李爷爷。
1941年秋,李四光带着孙殿卿、马振图和王文瑞等同事,对南岭东段进行了一次重要考察。他们由清平乡出发,抵衡阳转耒阳,过茶陵到湘赣交界的界化垅考察山地,后进入江西,直达福建长汀,然后又在赣南的三南(龙南、虔南、定南)进行考察,最后经广东韶关、湖南衡阳返回桂林。此行历时两月,李四光所得第一手资料十分丰富,成绩斐然。
综观桂林期间,李四光科研成果累累:在伦敦出版了专著《中国地质学》(1939)和《大陆漂流》(1939);在国内刊出了《鄂西、川东、湘西、桂北第四纪冰期现象述要》(1940)、《广西台地构造之轮廊》(1941)、《广西地层表》(1941)、《地质物理学上之几个基本问题》(1941)、《朱森蜓、蜒科之一新属》(1942)、《南岭何在》(1942)、《中国冰期之探讨》(1942)、《科学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1942)、《南岭东段地质力学之研究》(1944)等学术论文。
大凡搞地质的人,都喜欢收藏矿物或岩石标本,李四光也珍藏了许多受构造运动影响发生塑性形变的脆硬砾石标本,其中一块弯曲的砾石,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941年7月7日下午,广西大学在大礼堂举行第八届毕业生典礼暨新舍落成典礼,请李四光作学术演讲,演讲内容是关于一块特殊的小砾石。这块变形砾石,是地质所同事张更在雁**山考察冰碛层时发现并送给李四光的,它引起了李四光的格外注意:砾石成分是细粒石英砂岩,一般认为较坚硬且性脆,这块却有十分明显的弹塑性。石头长不到1寸,颜色呈紫红色,弯曲成90度,形状非常奇怪,既是研究冰川时期的重要实物,也能够说明岩石的可塑性,其研究价值非常高。李四光爱不释手,携身不时抚摸,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马鞍石”。
会上,他把石头介绍后拿给大家传递,听众中有人以为是“无价之宝”,居然暗中匿藏了起来。李四光再三解释,这不是宝石,除具有科研价值外分文不值。尽管如此,会议结束后仍不见送回。最后只好请大学出布告,请藏石者交出砾石,并给予一定奖赏,若不便直接交还,可置于校园某棵榕树洞内,并请留下地址以便送赏。第三天,在那棵指定的榕树洞中,发现了变形的石子,但没有留下地址和姓名。
经过此番折腾,他很少再拿出这块小砾石,像宝贝一般珍藏在身边,直至逝世。1946年他写了一篇名为《一块弯曲的砾石》的短文,寄给英国《自然》杂志,介绍给同行爱好者。他认为:“砾石是由于在冰川的荷载下,以某种方式变形的……变形是由于砾石的一半被固紧,而另一半受到冰流的前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