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任教期间,还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条裂缝,他都不放过。这正是地质教学的鲜明特点,尤其是岩石学更离不开这个环节。虽然经费比较短缺,但他想方设法积极筹措。
1921年的春天,李四光带领学生几次到北京西郊开展实地考察,路线是由三家店至金庄河畔的山下。
按教学要求,大家首先依据原有的地质图表辨认当地地质构造。经过反复核对,大家发现了不能自圆其说的学术结论:遵照《西山地质图》上的说明,这一带应该属于石炭二叠纪的辉绿岩和庙岭砂岩区,可是大家观察用地质锤敲打下来的所有碎片,却都是白色的石灰岩,这应该属于震旦纪。
是图表的记载错了,还是大家的辨析存在偏差?
李四光觉得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他领着学生继续考察,结果证实学生们的怀疑有理。这一带确实盛产石灰岩,甚至还专铺了一条便道铁路,不断从这里开采石灰岩运到金庄的铁矿公司。但是,很多同学不敢轻易怀疑《西山地质图》会有错误,因为该图是一位知名的外国地质学家亲手绘制和标明的,况且又是经过官方地质权威机构审定的出版物。
全体同学一致希望李教授给予圆满解释,这是多么值得珍惜的科学态度!
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它的反面则是盲从与迷信。“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李四光按捺住高兴和激动的心情,启发大家说:“从现实情况判断,我以为大致有两个问题需要大家再度思考:一,是否由于我们自己的经验不足,尚难理解图表上的标志含义;二,是否尽管图表作者属于学术权威,也曾来到这里做过调查,但是因为观察和辨析不够慎重,或者当时没有进行细致的记录,而后仅凭记忆中的大概印象仓促绘图并作如此说明的。”
“可是,李教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您亲眼得见的呀。”一个学生道,“再说,眼前的岩石都是您指导我们鉴定的,大家共同认为丝毫没有差错……”
“是的,咱们的工作属实没有丝毫差错。”李四光当众赞成。
“那么,归到学术结论上,到底是谁错了?我们应该相信谁呢?”另一个同学进一步征询老师的明确见解。
李四光笑了,拍着这个同学的肩膀对大家说:“我们应该相信事实,服从真理!”
这次野外作业,同学们大有收获,大长见识,最重要的是增强了相信真理、远离盲从的科学精神!大家也更加愿意跟随李四光进行艰苦的野外实习。他们多次奔赴华北平原开展各项考察,经常自发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大家在李四光的具体指导下,对各种地层的层序、走向、倾角、断裂方位做好实测记录。每次实习回来,同学们都自觉背回很多有价值的岩石标本,分类整理,贴上标签,有序陈列在实验室里。这些标本,日后都成了我国地质宝库中的明珠。
一次,在西山杨家屯煤矿实习,一位名叫杨钟健的高年级学生背着一块含有植物化石的大石头,兴致勃勃地放在李四光面前。李四光十分欣慰,打量着满脸汗水的杨钟健,借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一句“戴月荷锄归”,风趣地说:“你这该是‘戴月荷石归’啊。”师生俩顿时开怀大笑。
杨钟健是李四光的高材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曾任中科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著有《李四光老师回忆录》,对李四光老师的崇拜和信赖,维系了杨钟健的一生,而他自己所走过的路,甚至可以说是李四光当年的翻版。
1923年夏,杨钟健从北大地质系毕业。当时,我国的古脊椎动物研究完全处于空白状态,这对我国中、新生代地层研究造成很大阻碍。在李四光的建议下,杨钟健把研究古脊椎动物作为自己终身事业,并于1924年4月考入德国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专攻古脊椎动物学。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北部之啮齿类化石》发表,受到国内外学者赞誉,被认为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诞生的标志。深受老师爱国主义精神熏陶的他,次年2月返回祖国。1942年至1943年,他参加了新疆石油勘测队,先后在独山子、库车和阿克苏进行填图找油的工作。在野外生活中,很多人不习惯边疆地区的膻肉酪浆,杨钟健却能适应这种生活环境,他还很有兴趣地向当地少数民族学习手抓羊肉和维族面包的手艺。1948年秋,杨钟健出任西北大学校长,大义凛然地抵制了胡宗南将学校迁至成都的图谋。1949年4月,他拒绝了国民党胁迫他去台湾的引诱,在南京迎接了解放。
极强的适应性和豁达开朗的个性,跟恩师李四光何其相似!
在狠抓教学的同时,李四光特别重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必要设施的建设。经费不足,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当时的马神庙院内,因长时间无人清理,杂草丛生,潮湿脏乱。李四光组织学生丈量面积,绘制图纸,自己动手建设。他们在院中心建了一座高约1米半的圆形小石台,石台上安放了一架日晷,石台四面各刻一句话,连接起来就是:“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石台为中心,向四周有几条放射状小道,分别通向大门、教室、礼堂各处,全用碎石铺砌,两旁栽有冬青、刺柏。经过改造,院内立刻井然有序,舒适幽雅。
除此种种,精力充沛、眼观全局的李四光,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校务活动。他担任过北大二院的庶务主任,北大预科、仪器、聘任、财务及图书委员会的委员、主任等职务,无论身处何职,他都热心为师生服务,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拥护和信任。1922年11月和1924年10月,李四光两度当选为校评议会评议员,参与了有关治校的决策性讨论。
1922年,北大建校25周年,为扩大学校影响和取得社会支持,蔡元培主张借校庆之机展示一下办校成绩,李四光负责地质部分的展览。
沉甸甸的任务加在了李四光的肩上。他带领学生不辞辛劳,夜以继日,把矿物、岩石、化石标本及学生的报告、论文等分门别类展示在地质系各个教室里,由此诞生了中国首次内容丰富的地质科学展览。从12月开始,北大各研究所、实验室、图书馆全部开放,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校庆简朴、热烈而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