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落幕——此心光明,亦复何言(1 / 1)

王阳明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平息了民变、剿灭了匪患,王阳明并不就此满足,为地方的长治久干计,他一如既往地投身到他认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推行圣教。王阳明在当地兴建学堂普及教育,教导当地少数民族学习文化,使儒家文化与心学思想生根发芽,把传统道德观念印在当地老百姓的脑海。

思恩和田州地处偏远,和贵州龙场一样是朝廷流放官员的地方,王阳明利用自己的声望,聘请了大量被贬至此的汉族官员发挥余热在当地普及文化,极大缓和了当地可能发生的官民冲突。

嘉靖七年(1528年),年老体衰、身患肺炎的王阳明实在是撑不住了,他上表朝廷请求辞去自己所有的职务,返回故乡

这时的王阳明越是油尽灯枯、大限将至,就越希望自己早早回到故乡,他再次上书请辞并推荐郧阳巡抚林富接任自己的职务。

可是,当王阳明数次上书明世宗请求班师回朝时,这时的明世宗却迟迟不予允准。这里面的原因确实是微妙的。

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以王阳明的才干,当然希望他能继续为朝廷效力,发挥自己的才智平定地方;另一方面,王阳明一生名震四海、功在社稷,这样的赫赫功勋,不但对当朝的一些文武官员是一种无形的威胁,就连皇帝本人也未免隐隐会有些不安。果不其然,在得知王阳明于旅途中去世后,当朝非但不以功论,反以擅离职守问罪。这是后话。

王阳明见皇帝迟迟不传圣旨,心中早已明白了八九分,干脆不等圣旨下达,就毅然决然地和同事交接了工作,提前踏上了回家的路。

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此时此刻的王阳明褪去了所有的光环,他不再是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此时此刻的他只是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家。他渴望回去,在那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为自己一生的漂泊划上句号。

从南宁乘船出发,路过乌蛮滩时,他赫然发现岸上有一座寺庙,匾额上苍劲有力的大字写着“伏波将军庙”。王阳明心中猛的一颤,年少时自己在北京拜谒马援时的场景顿时浮现在眼前。

王阳明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上了岸,走进了庙里。眼前的陈设跟当年是何曾的相似啊,时间仿佛又回到了过去,自己又仿佛变成了那个年少轻狂意欲出居庸关为国家靖难的翩翩少年。王阳明感慨万千,老泪纵横,他写道:

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人岂为?

且征敢倚风云阵,所过如同时雨师。

尚喜远人知向望,却惭无术救疮痍。

从来胜算归廊庙,耻说干戈定四夷。

四十年前的梦里的事,此时此刻成了眼前的场景,一切似乎是天意的安排。自己戎马一生确实为国尽力,也确实没有辜负少年时代的梦想,然而却又惭愧自己没有能力真正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已经做得如此优秀的他尚且对自己如此的苛责,让后人每每想起都会感慨万千。

王阳明一行沿着水路行至江西南安的青龙铺。终于到了南安,眼看距离家乡不远了。心学门人南安推官周积闻讯立即赶来拜见老师,他满含着泪水看着自己老师,不停地敦促船工全速前进。

嘉靖八年(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身边的一个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地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得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死得平静,从容。

这平静与从容是在对人生的领悟,是对一生没有虚度的满足。

是啊,“此心光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从少年时起,勤读诗书,立下大志,后被人陷害,龙场三年吃尽人间之苦,身心俱受打击,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龙场悟道受用一生;后频频得志,威震天下,深受万民爱戴,波折与荣誉共生。

从守仁格竹到龙场悟道,从江西剿匪到平定叛乱,从回乡传学到再出乡关,从天泉论道到此心光明。传奇的王阳明走过了他传奇的一生,他曾是上天的弃子,亦成为上天的宠儿,他在误解中迎来了尊重,他在尊重中迎来了永恒。

这一生没有虚度,别人做不到的事,王阳明做到了。正因为了无遗憾,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才能在临死之前,平静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就如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浪花,匆匆来到又匆匆消逝。就是在这“匆匆”之间,碌碌无为的人,未激起历史长河的半点涟漪;利欲熏心的人,留下万古骂名。而那些人勤学苦读、信奉圣贤之道的人,过完了自己奉献的一生。当有一天必须面对死亡时,他们笑着接纳,从容面对。

王阳明死了,坦然地走向另一个世界。

大明朝上到宰相徐阶,下到普通村夫、盐丁都悲痛欲绝。

在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十一月十一日,王阳明的灵柩葬于洪溪的那天,数以万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到了这里,哭声震山谷,有的人因悲痛欲绝竟然昏死过去,人们悲伤于上天的不公,为什么善良刚正的人却早早离开了人间。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曾说,圣人必须要做到三不朽,方可称得上圣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简而言之,就是“立功”“立德”“立言”。

所谓立德即指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功是指为国家建立卓越的功勋;立言便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三者皆备方位圣人。

王阳明不计较个人得失,成为正人君子的典范,自然满足了立德的标准;只身一人平定宁王之乱,无数次出征**平匪寇,于国家立下了不世之功,满足了立功的标准;创立心性之学传之后世,满足了立言的标准。

王阳明年少时的梦想终于化为了现实,一登神坛成为圣贤,而且,他不仅仅使自己成为圣贤,还告诉了世人,“人人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的门人、挚友黄绾,专门写了下文称赞王阳明:

公生而天资绝伦,读书过目成诵。少喜任侠,长好洞章仙释,既而以仙道为己任,以圣人为必可学而至。实心改过,以去以之疵;奋不顾身,以当天下之难。上欲以其学辅吾君,下以其学淑吾民,倦倦欲人同归于善,欲以仁覆天下苍生,人有宿怨深言,皆置不较。虽处富贵,常有烟霞物表之恩,视千金犹如土芥。锦衣玉袍,大厦穹庐,视之如一,真所谓天生豪杰,挺然屹立于世。求之近古,诚所未有也!

黄绾的祭文,是对王阳明一生最生动贴切的写照。

噫!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