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思想中的禅机(1 / 1)

正如他的老前辈朱熹一样,王阳明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是很深很深的。

在这里人们往往还是会产生一个思想上的误区,那就是,儒、释思想的对立。关于这个问题,还是可以举一个或许不甚恰当的例子来说明。

例如,当我们造一辆汽车,怎么能使这个汽车性能优良,省油,行驶舒适平稳,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是一门学问;我怎么提高驾驶技术,在车流汹涌的大街上开着车来游刃有余,这是另一门学问。好了,释和儒就是这两门不同层面上的学问。

在王阳明的学说以及他的很多事迹中,就能嗅到浓浓的禅味儿。

例如,“人人皆可为圣贤”。

《六祖坛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第六代禅宗祖师慧能禅师去拜见五祖时,五祖问他:“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意思是,你来自偏远没教化、蒙昧又盲的地区,这样的人还想成佛?慧能答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五祖听了,心里暗暗惊叹慧能是一个人才。事实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其中透露出来的含义就是,人人都有佛性,都可成佛。而这是禅门的最基本理念。这与王阳明“人人皆可为圣贤”的思维是一以贯之的。

再例如,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禅宗经典《六祖坛经》中有“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的说法,意思是佛性是我们本来就具足圆满;又有“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的说法。看,是不是有些异曲而同工之妙?

王阳明的弟子萧惠向老师请教佛老之学的精妙处。王阳明说:“我和你说圣人之学简易广大,你不肯问我所感悟到的,却只问我所后悔的。”萧惠惭愧地认错,向老师请教圣人之学。王阳明说:“现在你只是做表面工夫,为敷衍而学。等你真有了一个为圣人的心之后,我再和你讲也为时不晚。”萧惠再三地请教。王阳明说:“我已经一句话就给你说尽了,而你还没有明白!”在王阳明看来,要想达到圣人之道,最关键的就是要先有一个一定要成为圣人的心。只有先立定这个志向,其他的一切就好说了。

其实,就是这佛教《华严经》所提到的,“初发心即成正觉”。

从中国固有的儒释道文化来说,就释家而言,它主要研究的就是“心”,而且这是它与别的学术、学问最不同的地方,这是众所周知的。例如,与释相对应的道家,主要研究的是“身”,所以它是注重养生的学问。再例如,儒更入世了,它不管“身”,它管怎么用这个身,怎么做人处世。正如我们经常说的,越是基础的学科,越是离实际应用较远。但是,越基础的学科,意义越深远重大。例如,人类离不开哲学家。为什么呢?人类自从一诞生,就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活着、为什么活着?像野兽一样活着吗?还是构建社会、建立文明?

话题转回来,今天有些人会用心理学的角度来概括说,释,也就是佛法,它研究的主要就是心理学而已。但是呢,佛教自己绝不这样认为。佛教认为,现代心理学充其量研究人心识中的第六识,也就是俗话说的意识、思维,可是背后还有呢,第七、第八,乃至第九识。甚至,以佛教修证的立场看,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仅仅是第六识——也就是人的思想意识中的一小部分,并且远未能穷究其原理、穷究其所以然。也就是说,潜意识背后还有潜意识、潜意识的潜意识在作用,例如,佛法术语中的“微细流注”,极其细微、非入深禅定不能觉察到的心行。概括起来说,释,本来就是研究心学的祖宗。如果对释的思想精通的人,再回过头来看待王阳明,未尝不是洞若观火。

总之,因为要使读者明白,所以,不能不牵涉到中国文化中的广博背景,把王阳明放在思想界、人类精神成就的经纬之中,才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王阳明这个人,及其他的成就、他对于后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