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匪的事告一段落了,但是,王阳明心中的一个疑问却一直没有解开。
虽说土匪数量多,但毕竟是乌合之众。但是,江西地界上的土匪何以敢于公然成规模地和朝廷对着干?在对俘获的土匪的提审过程中,王阳明发现绝大多数匪首都提到了一个人对他们的支持,这个人的来头可大大的不得了。
他是一位皇亲国戚——宁王朱宸濠。
朱宸濠在前面已有所介绍。经过靖难之役叔侄间的火拼,赶走了建文帝成功加冕的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避免自己或是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被藩王以靖难之名拿下,他继续了建文帝当年削藩的政策。
只不过,当年明成祖朱棣是政策的制裁对象,现在角色换位,别的藩王成了他的制裁对象。永乐元年朱棣革去了代王的三护卫与官署;永乐四年废齐王为庶人;永乐十年削辽王护卫;永乐十五年废谷王为庶人。总之,基本上把当时握有兵权的亲王全部收拾了一通。可是,朱棣削藩并没有削到自己亲儿子上,这又导致了后来其次子汉王朱高煦谋反,后被明宣宗朱瞻基所杀。
这样叔叔杀侄子、侄子杀叔叔的历史教训让朱瞻基痛下决心彻底废除了藩王的护卫,使各地藩王空有王爵之尊,而实际上成了囚禁在笼子里的金丝雀,要想造反简直就是难于上青天。
在明朝开国之际,太祖朱元璋封儿子朱权为宁王。第一代宁王朱权好不威风,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是非常有实力的藩王。靖难之役时,他同朱棣一同起兵,本以为会和朱棣共富贵,结果朱棣刚一登基,就将其改封江西南昌,再到宣德年间又被朱瞻基裁撤了护卫,等到第五代宁王朱宸濠上台时,原本权倾天下的猛虎已经变成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家猫。
然而力量的衰微、造反难度的巨大拦不住朱宸濠先生的野心。
这时,王阳明暗自思索着,为什么贵为王爷的宁王殿下要和土匪们打得火热呢?总不至于是国士无双、英雄相惜吧?世间人流熙熙皆为利往,藩王拉帮结伙勾结地方反政府武装,其目的叵测到让人简直难以置信。
问题变得严峻了,王阳明立即找到了他的上司,时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西巡抚孙燧。变天的大事情,王阳明自然不敢擅作主张。孙燧也是浙江余姚人,王阳明的老乡,也是王阳明在朝中难得的知己。
当王阳明一五一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领导兼同乡孙燧,并且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判断,宁王欲反时。孙燧只是淡淡一笑,然后说:“贤弟今日方知。”
这下轮到王阳明傻眼了。
原来,江西巡抚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倒霉的职务,就是因为江西有一个伤不起的宁王。
几年前,江西巡抚王哲光刚刚上任没多久,便莫名其妙地死于意外;继任的新巡抚董杰干了八个月,也不明不白地死了。再后来的两任巡抚都没敢干过两个月,都辞官回家了。江西有鬼,巡抚都是祭品,这是满朝文武人尽皆知的秘密。
孙燧在此担任巡抚已经四年了,这四年,是提心吊胆的四年。
刚到江西赴任之初,他受到了宁王的热烈欢迎。宁王天天送钱送物送美人,时常亲自驾临巡抚衙门嘘寒问暖。但是宁王的馈赠孙燧一件也没有收。他知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收了宁王的东西就得帮宁王办事。而宁王要做的这件事叫做谋反,现在收下了礼物,将来要用一生的名誉与全家的性命去偿还。
软的不行来硬的。孙燧开始感到,自己处于宁王爪牙严密的监事中,每天吃了多少碗饭、喝了多少杯酒、做了多少首诗,宁王全部了然于胸。
有一天宁王托人给孙燧送来一个包装华丽的檀木礼盒,孙燧打开,发现里面装着四样不显眼的小东西:红枣、梨子、生姜、芥末。旁人看了均表示不解,唯有孙燧一阵苦笑。因为这四样物件表达了一个意思,甚至于就是宁王的最后通牒。他想起了他不在人世的两位前任,他将做出和两位前辈同样的决定,“枣梨姜芥”就是早离疆界。
现在,独自抗争了四年的孙燧迎来了他的新战友,同乡王阳明。
尽管知道了宁王必反,可是根据明朝规定,地方行政官吏没有军队指挥权。剿匪事毕,王阳明的兵部旗牌已缴还回去,失去了本地区的军队调动和指挥权。仅靠剩余的民兵组织,和宁王的实力差距太悬殊。
那么将此事上奏朝廷呢?同样行不通。宁王朱宸濠本来贵为皇亲国戚,他处心积虑地在朝中经营了多年。而当朝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作为明代最能玩最能折腾的皇帝,自然不会管这些“小事”。总体上正直的内阁首辅杨廷和收了宁王的钱自然也会大事化小,而宠臣江彬更是向着宁王。如果上报此事,只能碰一鼻子灰。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支援,还不知会惹来什么样的麻烦。
二人在仔细分析了形势以后,相顾无言。
要说这个宁王不好对付,主要也因为其并非泛泛之辈,心机之深,远不是当朝的正牌儿皇帝明武帝所能比拟的。
首先,宁王积极为自己的事业网罗人才。他以王府需要幕僚为名四处张榜招贤,而且开出了天价的工资待遇,也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前来报名。只可惜数量虽多质量却不高,招来招去终于等来了三个特别的人物。
第一个叫李士实,曾担任工部侍郎,从二品副部级退休干部,闲来无事到王爷这里来赚赚外快;第二个叫刘养正,没考上进士的举人,自称饱读诗书精通兵法韬略,其实没什么真本事;第三个叫唐寅,我们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唐伯虎。由于唐伯虎当年会试时涉嫌作弊买通考官,被革了功名后加罚一个永世不为官,于是才华横溢的唐寅便来当了宁王的幕僚,要说伯虎也不傻,后来渐渐发现了宁王真实目的是造反,便装疯卖傻回了故乡,终于过上了平凡的生活,得以善终。
有了“人才”的辅佐,宁王便开始招兵买马,由于之前好不容易搞好串联的土匪们全被王阳明一锅端了,宁王不得不重新积累资本。
通过贿赂宠臣江彬与明武宗喜爱的一个戏子臧贤,在他们的活动之下,朝廷批准了宁王重新恢复护卫。有了招聘部队的名义,宁王便四处招兵买马,很快以各种名义拥有了八万军队。虽然单兵作战能力并不强,但是八万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当时,大明帝国最精锐的三大营也就十五万人左右。
谋士有了,人马有了,宁王又砸锅卖铁花了大价钱在江西周边收购兵器与生铁,很快就囤积了大量武器。在很短的时间里,宁王护卫队就成了一只颇具战斗力的部队。
为了麻痹朝廷,宁王继续大把大把的银子向朝中权贵行贿,千方百计地讨好明武宗,朝廷上下都有了宁王的关系,朝廷也就更加放松了对宁王的戒心。
宁王种种的手段瞒过了皇帝,瞒过了朝廷,却瞒不过与宁王近在咫尺的王阳明和孙燧。
为了防止宁王突然起兵,王阳明特意写信给老领导兵部尚书王琼,走后门托关系要来了那个代表临时最高指挥权的旗牌,在朝廷靠不住的情况下,它是这对难兄难弟唯一的指望。
拿到了旗牌的王阳明高兴地找到了孙燧。可是孙燧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面对的是藩王,就算他们有了军事指挥权,也不可能先发制人,换句话说,旗牌只有在等到宁王确确实实已经谋反了之后,才能发挥作用。
这样以来,除了这个牌子,王阳明手里还是没有一枪一炮一兵一卒。
一天晚间,宁王宴请孙燧与王阳明参加夜宴。怀着不安的心情,二人来到了宁王府。酒过三巡,宁王突然命人拿来了一张大明帝国的疆域图,把酒端详着地图故作叹息道:“江山如此多娇,奈何斜阳昏暗。”说完,脸上显现出忧愁的表情。
孙燧与王阳明闻言大惊。
宁王这句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江山如此的壮丽,只可惜太阳是如此的昏暗,这是**裸地影射当朝皇帝昏庸、日暮西山,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句话说的倒也并非不是实情,但这并不是一个藩王应该发表的言论。
这时候造反集团副总指挥刘养正插话:“难道天下就不能换一个更加明亮的太阳么?”
这句话就不仅仅是影射了,宁王放下酒杯,等待着孙王二人的回应。孙燧听了哈哈大笑,站起来说道:“天下只能有一个太阳,君不见上古之时,天上曾有九个太阳,其中八个太阳都被后羿射杀,只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那个太阳便是受万民敬仰的唯一的太阳。”
宁王没想到孙燧的回答会如此干脆,居然讽刺他会像多余的太阳那样被后羿射杀,他继续逼问到:“倘若现在天上真的出现了第二个太阳,后羿已经不在人世,还有谁可以对付那个冉冉升起的新太阳呢?”意思是说,如果他现在兴兵造反,没有人能够阻挡的了他。
一直一语不发的王阳明这时闻言起身,对着宁王深深地鞠了个躬说:“伯安(王守仁号阳明字伯安)不才,愿为后羿。”意思是,虽然自己不才,可我依然愿意作当世之后羿,射杀那个为了自己私欲让天下生灵涂炭的第二个太阳。
宁王被二人这么一先一后毫不留情面地打击,本欲当即爆发,但是,毕竟孙燧与王阳明都是正牌儿的朝廷命官、大员,在这筹备谋反的紧要关头如果对二人下手,无异于摆明了说自己要造反了。
宁王硬忍住没有发作。这场鸿门宴就这么不欢而散。
带着一身冷汗回到了巡抚衙门的孙燧和王阳明二人面色凝重,相顾无言。沉默了很久,孙燧先开了口:“守仁你先走吧。”
王阳明明白孙燧的意思。孙燧是想让他自己带着旗牌离开这里,等到宁王真正兴兵起事时,他再用手上的旗牌召集军队前来对付宁王,而这也就意味着孙燧自己将留在这里眼睁睁看着宁王谋反,并可能在第一时间为赴国难而捐躯。
“我们一起走吧。”王守仁哽咽了,这几乎是死别。他不愿意自己的同乡、自己的好友、自己的知己就此赴死。
孙燧淡然地说:“从我四年前来,我就没指望活着回去。”
王阳明愕然,他顿时明白了,原来,这就是孙燧的本心。
王阳明沉吟了片刻,整理了一下朝服,十分郑重、恭敬地向孙燧叩首礼拜,然后,在一天夜里,带着几个随从悄悄潜离了南昌。
与此同时,谁也没有料到,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居然是一个小小的误会。
由于分赃不均和孝敬不到位,宠臣钱宁和江彬二人起了矛盾。由于江彬和宁王打得火热,为了打击江彬,钱宁公然上书弹劾宁王贪赃枉法,要求皇帝予以制裁。
内阁首辅杨廷和本着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原则为宁王周旋。有人举报,不象征性查处和批评一下说不过去,但也不可能动真格去收拾自己的关系户。于是,宦海沉浮多年的杨廷和代表内阁拿出了最终的解决办法——由朝廷派人前往江西对宁王口头警告,要求宁王以后注意一下自己的生活作风问题。
其实,这也就是个象征性的处理,基本上意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处理结果。可是,当皇帝要派使者来江西问责这一消息传到宁王耳朵里时,心虚加神经紧绷的宁王不免有些慌张。他赶紧招来了自己的造反副总指挥刘养正商量对策。
刘先生淡定地分析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指出,以宁王在朝中的关系和路子,是不可能发生此类问题的,况且出了问题还没有人前来通风报信,这说明皇上要对咱们下手了。事不宜迟,咱们必须立即起兵,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于是乎,三朝元老内阁首辅、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帝国精英杨廷和先生想出来的绝妙主意,被死活考不上公务员的刘先生作出了完全错误的解读。
宁王一身冷汗地听完了刘先生分析,然后正式下定了决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