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岗位上的不凡事功(1 / 1)

明正德五年(1510年)三月,龙场三年贬谪期满,王阳明赴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任知县职,时年38岁。

就在离开龙场的前一夜,王阳明望着曾住了三年之久的“阳明小洞天”“玩易窝”“何陋轩”“君子亭”这些地方,“无情未必真豪杰”,王阳明抚摸着山洞墙壁上层层青苔,耳边又回响起昔日的朗朗读书声,梦回昨日手拿锄头,辛勤劳作的情景。一股恋恋不舍的依别之情涌上心头。

话说王阳明到庐陵上任办公的第一天,县衙突然涌进一群当地乡民,称自己有天大的冤屈,纷纷表示情绪极不稳定,要伸冤打官司。

王阳明把几个叫得最凶的人请进来一问,发现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打官司。随即他又发现,庐陵地区民风强悍,邻里间一有点什么冲突便要到官府打官司,搞得官府疲于应对。

王阳明发布文告知会百姓:“从现在开始,官府不再开门受理案件了,大家不要前来告状,因为现在正是春耕,农时要紧,都来告状,势必影响农耕,农时一失,全年无望。如果你真有冤情,我自然能够听到,自然调查清楚帮你伸冤。邻里间要和睦友善,相互谦让,如果有以良善著称于乡里的人家,我会亲自登门拜访致敬。”

说也奇怪,这布告张贴出去后,不断有人来撤诉,庐陵的民风为之一变。

王阳明用这种尊重百姓的方式,激发百姓本来就存有的善心,用道德来加强治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庐陵不到七个月的时间里,王阳明处理了一系列严重的突发性事件,其中包括旱灾、瘟疫、火灾、盗贼等等。

庐陵县城一直是吉州、吉安府的行政驻地,是吉安的首县,百姓的税赋负担特别重。原因是,前几任朝廷下派的“镇守中官”与当地的地痞流氓相互勾结,将朝廷的税赋层层加码,乘机中饱私囊。庐陵县增加了木炭、牲口、杉木等多项摊派任务,需要交纳的税银达一万多两。本地缺少这些东西,就由百姓出钱去外地购买上缴。对这些增加的负担和无理的摊派,庐陵县的百姓当然不愿承担,便拒绝交纳。

这可难住了新任知县王阳明。税赋任务是上面分派下来的,不完成就不好向上司交差。可这些增加的税赋明显不合理,百姓也难以承受。如果强行征收,激起了民愤怎么办?

果不其然,有一天上千名乡民冲进县城,沿途的居民呐喊助威,吉安城人心惶惶。王阳明派人一打听,原来是乡民听说新来的知县在中央当过官,明事理、有声望,请他为百姓做主,减免赋税。

王阳明十分同情这些穿得破破烂烂的百姓,要他们派几个代表来陈述理由。听完缘由之后,王阳明当场表示一定向上司申告,减免加派的税赋。他当天就向吉安府和江西布政使司写了一份《庐陵县为乞蠲免以苏民困事》的报告,还亲自去说明原因。

上司为他的真诚所感动,也就同意了。

朝廷派在江西督税赋的镇守中官是个姓王的宦官,早就听说过王阳明的事迹,知道王阳明在京城任职时对权臣都敢提反对意见,在京城有不少他的弟子,很有声望,不太好对付,何况朝廷对加派税赋不知底细,事情闹大了自己也不好收场,就睁只眼闭只眼让这事过去了。

新来的知县一来就争取到了上面支持,免去了多年增加的摊派,庐陵百姓一时间心服口服、敬重有加。

庐陵县城从唐宋起就比较繁华,沿江大街和后河两旁店铺连绵,青石街和高峰坡一带居民密集。因庐陵一直盛产木材,店铺和民居不少是木板房,巷道也不宽,而且少砖墙相隔,一旦发生火灾,受害面大。王阳明上任不久,以县衙的名义发出通知:

“一是凡临街建筑,全退进三尺,以拓宽街道,火灾发生时,可作防火带,也便于疏散人口;二是每家店铺店屋,全退进二尺,作防火巷;三是每户出一钱银子,用来为临巷道的房屋建砖墙,隔离火势。”

这些利民的措施肯定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王阳明派员挨门上户去动员说服,使大家知道这是为老百姓着想。结果此举得到百姓的广泛支持,防火工程进展顺利,庐陵县城的火灾明显减少。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有一次衙门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王阳明除了在公务之余去学馆、书院传授理学思想,还恢复了明初设立但早已名存实亡的“申明亭”和“旌善亭”制度,要求各乡村都要设立“两亭”,凡是当地的偷盗者、斗殴者或被官府定罪的,都在该地“申明亭”中张榜公布,警戒他人;凡当地热心于办公益事业和乐于助人者,为国家和地方作了贡献者,在该地“旌善亭”张榜表彰,树立榜样。这项扬善惩恶的举措,有力促进了乡风民风的好转。

王阳明还命令在县城边的一些小巷里准备物资材料,建立火巷,倘若敌人忽然突袭,只要一声令下,这些无人居住的小巷便会燃起熊熊烈火,把敌人烧得片甲不留;他利用庐陵周围有溪有河的地势,训练了一支神武干练、水性极好的士兵,一旦打起仗来,士兵能陆能水,来去自由,让敌人插翅也难逃他们的手掌。王阳明还组织百姓自愿组成保甲,夜间巡逻。

转眼之间七个月过去了,庐陵在王阳明的治理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县城的秩序井然,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

正当王阳明在庐陵大显身手的时候,他得到一个消息,迫害他的权奸刘瑾终于倒台了。

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宦官刘瑾受凌迟之刑而死,恨者至于以钱买其肉而食之。

王阳明的入狱、被贬本来是刘瑾势力一手操控的政治斗争。现在刘瑾倒台了,王阳明在政治上翻身的机会来了。刘瑾被诛,被刘瑾迫害过的人自然也纷纷翻案,得到了中央的特别照顾,纷纷回到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上。

王阳明也被平反,被组织部门委以新的职务——南京刑部主事,还没等到南京上任,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又升官了。应该说王阳明从贵州回来之后的官运享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遇到了贵人相助。内阁大学士杨一清在第一次见到王阳明时便觉得他必定是个栋梁之才,帮王阳明说了不少的好话,兵部尚书王琼惊讶于王阳明文武兼修的全面,多次破格提拔王阳明。于是这年九月,王阳明荣升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奉旨巡抚赣南。

六年时间里,从不入流的龙场招待所所长,晋升为正三品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阳明真可谓是东山再起。

王阳明要离开庐陵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到半天的功夫就家喻户晓。在王阳明赴京师的清晨,全县百姓都来送行,大家头顶香烛、跪地迎拜,强壮的男丁更是要与县令同行,在旅途护送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