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悉达多·穆克吉著,马向涛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54万字)
△全书共6个部分:[1]“遗传科学昙花一现”:遗传物质重见天日(1865—1935);[2]“化零为整、化整为零”:揭秘遗传机制(1930—1970);[3]“遗传学家的梦想”:基因测序与基因克隆(1970—2001);[4]“人类是最适合的研究对象”:人类遗传学(1970—2005);[5]镜中奇遇:遗传一致性与“常态”(2001—2015);[6]后基因组时代:遗传学的命运与未来(2015—)。
〇“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革命。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奥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
〇《基因传》完整地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集;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纠葛,有历史进退,是一部有温度、叙事高超的科普通识读物。
〇人类共有46条染色体,其中23条来自父亲,另外23条来自母亲。基因组指的是某个有机体携带的全套遗传信息。人类基因大约包括21000至23000个基因,它们在人体生长发育、细胞修复以及功能维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
〇赫伯特·瓦尔特《遗传学》:“改良环境和教育功在当下,而改良的血统则利在千秋。”
〇优生学的目标是加速选择主动适应与身体健康的对象,同时淘汰那些被动接受与体弱多病的同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高尔顿建议要选择性繁育身强体壮的后代。
〇威廉·巴特勒·叶芝《1916年复活节》:“都在改变,彻底改变;并诞生出极致的美丽。”
〇在薛定谔的脑海里,他仿佛已经预见到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
〇罗伯特·海因莱因:“永远不要低估愚蠢的力量。”
〇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天地伊始,万物从简”。
〇悉尼·布伦纳:“对于所有心智成熟的科学家来说,私下场合有些异想天开的举动,我认为不足为奇。”
〇威廉·莎士比亚,《恺撒大帝》第四幕第三场:“人生在世难免经历跌宕起伏,也许踏浪前行即可功成名就;倘若错失良机那么生命之旅将淹没在苍茫无尽的痛苦中。我们现在只能在苦海中漂浮。”
〇郝伯特·博耶:“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那么就已经理解了一半。”
〇阿瑟·C.克拉克:“先进技术与神奇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〇华莱士·史蒂文斯:“不完美才是我们的天堂。”
〇1923年,遗传学家霍尔丹说过,只要人类掌握了控制基因的能力,那么“所有信仰、价值观以及制度都岌岌可危”。
〇卡尔·波珀:“那些世间存在天堂的承诺只会令我们深陷地狱。”
〇汤姆·斯托帕德《乌托邦彼岸》:“只有我们人类才想拥有未来。”
〇在科学界有这样一句名言:最完美的理论也会被残酷的现实抹杀。而同样的名言在医学界有另外一番寓意:低劣的试验可以毁掉完美的方案。
〇展望未来,基因治疗终将成为临**可以信赖的治疗手段。但基因治疗要获得突破尚须经过艰苦努力,至少要等待10年的光景。
〇威廉·巴特勒·叶芝《拜占庭》:“所有的人类都是错综复杂的个体。”
〇乔治·丘奇:“反宿命论者认为DNA的重要性无足挂齿,但是每种人类疾病均源自DNA,而且(每种疾病)只能通过DNA才能治愈。”
〇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遗传密码具有通用性。虽然基因会影响形态、功能与命运,但是这些影响通常并非以一对一的形式发挥作用。基因变异会导致特征、形态与行为发生变化。当我们宣布找到某种决定人类特征或功能的基因时,其实只是出自对这种特征的狭义定义。通过绝对与抽象的概念来论证“先天”或“后天”完全没有意义。每一代人都会发生变异和突变,这是人类生物学中无法摆脱的现实。许多人类疾病都是基因引起或受到基因的强烈影响,其中就包括某些之前认为与饮食、暴露、环境以及概率有关的严重疾病。每种遗传“疾病”都是生物体基因组成环境之间错配的结果。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遗传不亲和性问题极其严重,因此我们才能够合理使用遗传选择或定向遗传干预等非常手段。目前尚未见到基因或基因组对于化学和生物学操作产生遗传抗性的报道。目前为止,高外显率基因、极度痛苦与合理干预这三项限制条件依然制约着我们在人类中进行干预的尝试,历史通过基因组重演,基因组借助历史重现。
(2018年4月30日下午5:50阅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