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 忌无章法(1 / 1)

章法原指诗文谋篇布局的法规,比喻办事的程序和规则。我们说一个人做事有章法,就是说他做事有条理、有节奏,分得清轻重缓急、主次难易,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不混乱、不出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制度意识,养成纪律自觉,知边界、明底线,把他律要求转化为内在追求。”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养成自觉依照党章、党规、党纪办事的习惯,用党章、党规、党纪去衡量和约束自己的言行。要坚决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心中有戒、行有所止。

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制度意识淡薄,对制度陈旧、制度滞后,或无章可循、无据可依,置若罔闻;有的无视章法,自行其是、肆意妄为,违反制度、不讲规矩,不按程序办事;有的做事无制度保障,无长远打算,打乱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等等。

“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领导干部只有抓工作有章法,才能够高质高效完成好各项工作。

章法有度,自成方圆。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现代汉语词典》对制度的解释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领导干部必须自觉按规章制度办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就是规矩,是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行为的规则、条文,是一个常态社会赖以存在和运行的基础。制度具有指导性、约束性和程序性,对相关人员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开展工作都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导,明确相关人员不得做些什么以及违背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能有效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言行。

制度的改变就意味着人们行为规则的改变,从而决定着人们行为的改变。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人叫人干人不干,制度调动千千万。用制度管人、管物、管事才是最长久的。

领导干部要增强制度意识,任何时候都按制度规矩办事,主动用制度规矩约束、引导自己,将制度规矩化为内心深处的一种坚定信念、一种生活习惯和一种责任,真正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管子曾说:“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白居易曾说:“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党的制度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党和国家活动的根本依据。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应遵循制度进行。领导干部按照制度办事,必须自觉强化制度意识。要充分认识制度的重要性,把执行制度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做坚定的制度践行者,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善于通过发挥制度优势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要始终对制度怀有敬畏之心,严守制度、恪守规矩,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在制度之下,而不是制度之外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以实际行动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理政,必须‘立治有体,施治有序’。”领导干部的工作千头万绪,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社会的日常运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执政党的建设管理,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只有提高治理能力,工作有章法,才能完成好各项任务,才能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作安排都按照制度要求落到实处,切实防止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宽严失度等问题的发生,才能提高我们党执政的整体能力和实际效能。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制度是人类社会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一项成熟定型的制度,一定是具有广泛认同基础的制度。靠制度才能统一目标、统一规则、统一行动。用制度治理才是有效的治理。“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这启示我们,制度是治理的依据,制度的性质决定治理的方式;治理是制度的实践,制度的实践过程就是治理。

简单说,制度是治理之基,治理是制度之能。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党的各项制度建设是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坚强有力的保证。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制度意识,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执行或执行不力,其优越性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就不能转化为实际的治理效能。党员干部是我们党执政的中坚力量。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和重大决策部署,都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才能落到实处,才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领导干部的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决定了我们党执政的整体能力和实际效能。

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首先体现在制度执行力上。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做到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执行党的纪律和制度规定。

要立足本职岗位,严格执行制度,严格照章办事,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决不在执行制度上作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有序开展、有始有终;对各种执行制度不力甚至破坏制度的行为,敢于挺身而出、坚决斗争。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治国之道,也是领导之道。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领导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只有掌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这个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收到“提纲挈领,百毛皆顺”的效果。

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毛泽东同志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提出,“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都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

领导干部学习运用“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分清轻重缓急、辨明主次难易,该重弹则重弹,该轻弹就轻弹,沟通上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统筹中处理矛盾,在兼顾中把握平衡,在协调中促进发展,不断增强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蛇七寸。法国哲学家布莱斯·巴斯卡曾说:“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是人们最难懂得的。”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起支配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牵住了事物发展的“牛鼻子”、掐住了问题的“七寸”,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打鼓打在重心处,用力用在关键点。领导干部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善于抓本质、抓重点、抓关键,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到忙而不乱、忙且有效,以点带面、全面开花,达到“一子落下,满盘皆活”,“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