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忌说话办事走极端(1 / 1)

走极端,就是片面地而非全面地看待事物或行为。走极端的人往往表现得很偏激、偏执,不是大喜,就是大悲,不是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就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这样的人最容易出事误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最紧要的是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这能增强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战略性和创造性,也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说话办事,经常只看到有利方面,看不到不利方面,或者只看到不利方面,看不到有利方面,造成工作不是盲目冒进,就是畏首畏尾、畏惧不前;经常只看到优势,看不到短板,导致工作顾头不顾尾,拆东墙补西墙;经常只看到机遇,看不到风险挑战,搞建设盲目快上,看不清发展趋势、问题矛盾,一旦出现问题就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经常只心怀梦想,不考虑过程艰难,遇到挫折、失败,就破罐子破摔,如此等等,都是说话办事走极端。领导干部说话做事一定要讲究科学方法。

凡事适可而止,防止过犹不及。黑格尔曾说,举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个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度”是量变与质变的节点,不及难成,过之易夭,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须把握好“度”。领导干部说话办事只有把握好“度”,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才能避免工作中走极端。

凡事皆有度,适度为宜,失度则非。春秋时期,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又问:“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任何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不及或过度就会走向反面,好事就变成坏事。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无度则乱,无度则废,无度则悲,无度则不及。

领导干部说话做事,如果“无度”,不知高低、不晓得分寸,不把握好分寸、不掌握好火候,不是不到位、不到点,就是越了限、过了头,往往会陷入困境,甚至误入歧途。只有“知度”“有度”,既不“短斤缺两”,也不“过限”“过头”,工作才会游刃有余、事半功倍,走得稳、行得远。

盛衰盈亏,把握分寸,懂得拿捏。“过满则溢,过刚则折。”把握好“度”,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游刃有余、准确到位,是重要的领导原则和领导艺术。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度”的把握。把握“度”,关键是要善于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长远与眼前的关系、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关键是要做到适当准确,处理重大决策要兼顾各种关系、各方利益,确定最佳方案;处理日常工作要科学统筹,张弛有度,确保有效率、有效益;处理人际关系要宽严适度,既讲原则,又有温度,切实防止“过”与“不及”两种偏向,把事物的量变控制在合理、合适范围之内,防止事物走向反面。

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列宁曾说,“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是认识方法论,又是实践方法论。”领导干部只有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对事物作矛盾分析,才能避免和减少工作中的片面性、盲目性,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根本理论基础和最本质的东西,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列宁把唯物辩证法称为“马克思主义有决定意义的东西”,看作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活的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曾说,“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东西是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和‘共产党的理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五大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而对立统一规律为其核心,贯穿于“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之中。唯物辩证法既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同志曾强调,必须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实践来检验我们的工作,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等。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头脑里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不可能以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胡锦涛同志也说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提高探索解决新时期基本问题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将其作为谋划推动一切工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科学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谋发展、定战略、作决策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注重系统性、整体性,注意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充分考虑工作中各项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

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着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也要看到存在的短板;既要看到发展的机遇,也要看到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本质、抓重点、抓关键,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自觉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可以有效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主动性,这样才不会走极端,它是我们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协调与平衡才是最佳状态。《易经》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协调与平衡,是一种完美的状态、美好的境界。小至一个人的身体,大至自然界,只有实现协调平衡才能实现健康和谐。领导干部谋划推动事业,只有注重各领域各方面的平衡发展,权衡利弊、比较优劣、善于取舍,才能使工作统筹推进、协调发展、游刃有余。

“圆”是领导工作的最高境界。“圆”,就是从中心点到周边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形体,象征事物的完整、全部、广大和美满。“圆”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中国人向来有“思圆”“崇圆”“归圆”的传统。领导的素质能力,最杰出的体现,就是做到“圆”。事物的发展过程、状态、现状实现“圆”,具体体现就是保持协调与平衡的状态。《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对于一个地方、一个部门而言,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具体工作,实现协调与平衡,达到“圆”的状态,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做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全面发展;不能使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民族之间等和谐发展;不能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进,这样的发展就不是高质量的发展。领导干部谋划推动事业要达到“圆”,就必须坚持整体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热处理和冷处理相结合,刚柔相济,求同存异,推进各项工作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实现整体推进、平衡发展。

不断追求最和谐、最完美的“圆”。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圆”可以是一种工作理念、工作思维、工作素养,也可以作为一种工作目标、工作手段、工作方法、工作途径、工作行为来追求。领导干部做到“圆”,实现工作的协调与平衡,关键是要敢于“破圆”、追求“圆”。要处理好“圆”与“点”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局部与全局、中央与地方、群体与个体、长远与眼前的关系,促进各种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谐共生。

要处理好“圆”与“方”的关系,“方”表示规范,“圆”表示技巧,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坚持总原则、大方向的前提下,注意策略、方式、办法、措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克服两者之间的片面性和排斥性,推动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效益最大化。要处理好“圆”与“非圆”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矛盾双方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处理,有效化解,促进矛盾的双方相得益彰、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