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曾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指决策时要多听取各方面意见,以分清是非、做出明断。若领导干部偏听偏信,往往会导致不能全面掌握事情真相,听取一面之词就信以为真、轻易决策,轻则决策不科学,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利影响,重则决策失误,带来的危害更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意见”。而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嫌听取别人意见麻烦,或认为没必要,或只听少数人意见。有的不愿放下“官架子”,看上去在听,实际上没在听,只是做做样子,表表姿态,显示亲民。有的只喜欢听溢美之声,不愿听“牢骚话”“挑刺话”。还有的听了之后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主见,盲目拿主意,等等。偏听偏信必误事,领导干部只有想听、真听、乐听,才能全面客观了解真相、全面准确掌握实情,从而作出科学决策。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明暗篇》中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才能明智通达;只听一面之词或听信谗言,就会昏昧糊涂。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只有同时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地交换、比较,反复分析研判,才能分清是非、做出明断。
广开言路听意见,开门纳谏找问题。言路一开天地宽。广开言路、开门纳谏是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领导干部不能只爱听一边倒的话,听符合自己心意的话,听“上言”不听“下言”,听“亲言”不听“疏言”,那样是做不好领导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真话、实话往往直戳要害,并不易让人接受。但“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自己不想听、不愿听的话,听了会让自己面红耳赤的话,甚至同自己“唱反调”的话,恰恰可以弥补自己的认识盲区、能力短板、经验空白。领导干部要做到科学决策、科学行事,避免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就必须广开言路、开门纳谏。
会听听门道,不会听听热闹。领导干部做到“兼听”,必须有想听的愿望、真听的智慧、乐听的修养。
应有想听的愿望,视各种意见、建议为“宝”,始终怀着对听取意见、建议的强烈渴求,自觉主动听意见,鼓励说真话道实情。
应有真听的智慧,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以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以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精神,以深挖根源、触及灵魂的态度,闻过则喜、从善如流,听取多方面意见,特别是“逆耳”之言。
应有乐听的修养,敞开“多多益善”的胸怀,以“听”为乐,遇事乐于博采众长,这样才能让各方面的聪明才智汇集如涌,集聚攻坚克难的智慧和力量。
把耳朵“竖”到群众中去。“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意民声是最好的决策资源,领导干部自觉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并“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多听听未经“打扮”的、原味的“群众意见”,这对提高领导工作水平大有好处,更有助于工作的推进、事业的发展。
既要听意见,更要有主见。《战国策》中有个“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故事,齐国宰相邹忌问妻妾和朋友他与徐公谁美,均说他美于徐公,等他发现徐公美于自己后,终于明白:妻是“私我也”,妾是“畏我也”,朋友是“有求于我也”。领导干部作决策也应当像邹忌那样,各方面的意见都要听,但同时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在听意见中保持主见,从而作出正确决断。
听后无主见,做事必会乱。做好领导工作既要主动广开言路,广泛听取外界各种声音,又要学会听多方“噪声”“杂音”甚至“反对声”,如果领导干部脑无主见,心无定力,没有立场、优柔寡断、随波逐流,就会像“父子抬驴”这则笑话说的那样,路人众说纷纭,所以一会儿父亲骑驴,一会儿儿子骑驴,一会儿父子俩都骑驴,最后父子俩干脆抬着驴进城了,最后必然贻误工作、贻误事业,还会贻笑大方。领导干部一定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党性原则,站在是否有损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权衡利弊,慎重选择,科学决策。
谋要众,断要寡。“谋要众”,就是在决策前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断要寡”,就是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后,能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拍板、敢于决断。领导干部的大脑不能只是个听取意见的“录音机”,还应是个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加工厂”。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善于集中大家的好主意、好看法,或者能够提出好主意、好看法并引导大家形成新见解、新共识,同时还要能够把好决策的“拍板关”,敢于决断。领导干部既要会发扬民主,又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既要有“集众智”的胸怀,广泛听取大家意见,又要有“善决断”的魄力,敢于拍板决断。如果只有民主的讨论,而没有集中的决断,就会导致议而不决。
场面上的话千万不可当真。场面上的话,多指客套话、奉承话、巴结话。这些话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说者多是逢场作戏、溜须拍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有的甚至是“语言贿赂”“精神贿赂”。场面上的话毫无成本,张口即来、随口就说,看似别无他意,其实“用心良苦”“精心设计”,谁当真谁就“傻”。
面对别人的恭维,要时刻保持冷静,如果不了解场面话,就会陷入被动,就很容易丧失警觉、上当受骗。场面话像香水一样,闻闻可以,千万不能吞下去,吞下去会中毒的。还有一种场面话仅为礼貌的客套话,为了活跃气氛、拉近彼此距离。在和陌生人交往时,这种场面话可以有效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看人看心,听话听音。知人知面不知心,识言识语难识音。领导干部身处领导岗位,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耳边必然充斥着各种声音,只有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才能看穿人心,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为心声,一个人内心有什么样的想法,言语上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听“话”容易听“音”难。
理性冷静,听听则已。场面上的话,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加以分析甄别,才能读出“声音”背后真实的“人心”。对于那些“心怀鬼胎”的奉承、吹捧和赞美的话,要保持理性,头脑清醒,千万不要当真,不能别人奉承几句就飘飘然,真以为自己本事有多大、决策多英明。必须当作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出,让“恭维者”和“拍马屁者”失去生存的土壤、失去市场。对礼俗客套话,要保持冷静,应付应付、含笑听之,礼尚往来、回敬几句,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保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社交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