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云松是重庆五老之一,他与九龙坡区结缘是上世纪20年代的事了。
汪云松(1873—1958),字德熏,曾任吉林五常府、双城府知府。辛亥革命后,回渝随父经商,先后任浚川源银行、大中银行总经理,重庆总商会会长,作为重庆商界领袖,时间长达20余年。
受维新思潮和爱国思潮的影响,汪云松一心走实业救国之路,潜心培养新学人才。1918年,当他亲眼见到吴玉章组织的成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途经重庆的盛况后很受启发,立即着手筹组留法勤工俭学重庆分会并出任会长。随后,他不辞辛劳,出面邀约工商界人士还毛遂自荐担任校长兼董事长。预备学校有学生百余人,学制一年,设有中文、法语、数学、工业知识等课程。经过毕业考试,共有83人获准赴法。邓小平是37名自费生之一,获得学校资助的100银圆。汪云松见他年纪最小,又以私人名义资助300银圆。1950年,邓小平曾当面说汪云松“为我们培养了两个副总理”。陈毅听说后做了补充:加上我,“实际算是三个(邓小平、聂荣臻、陈毅)。”
汪云松与九龙坡初次结缘是在渝西华岩古寺。该寺始建年代无考,明万历己亥(1599年)重修。自圣可大师以来,几经营造,殿宇庄严。寺藏八景,影映一湖,素有“川东第一名刹”之誉。那是民国十三年,一天,汪云松好不容易抽身,“奋而不顾命俦而游,徘徊于华岩溪涧之间,钟磬悠扬,松竹苍翠,万籁若有声无声,幻色若有形无形,物与我相忘,形与神俱寂,我生数十年以斯境为未曾有欣欣焉”。然而,待他走到华岩洞,只见殿堂颓败,佛像莓苔,不禁叹息良久。他实在不忍圣可大师创下的功业“数世而渐衰”,决定捐款上千银圆,嘱寺僧赓即鸠工修葺华岩洞。
1924年秋天竣工之前,汪云松还应方丈之请撰写了《重修华岩洞记》并刻石,时近百年,此碑尚存,细品碑文,我们仍可感受到汪氏的一片苦心。
过了不到20年,汪云松由渝中半岛乔迁九龙坡。抗战爆发后,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屡成日机轰炸的目标,住在城中十分危险。于是,汪云松就迁居谢家湾二公馆栖身。这里地近鹤皋岩,公馆右侧有一座立着两根望柱的古墓,当地人称“状元坟”。这一时期,在与单位及友人书信联系时,汪云松所署地址均为鹤皋岩状元坟。
1943年11月,适逢老人七旬寿辰,友人及子孙都打算为他祝寿。汪云松闻讯后,以时值抗战,坚辞肆筵设席,徒靡财物。到了生日那天,他在大门口贴上一联,表明关心抗战,先忧后乐的情怀:
我亦古稀年,生逢赤马劫尘,遑云四豆;天如早灭日,直到黄龙痛饮,再补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