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下半城储奇门的花街子,位于解放西路。白天是人来人往的菜市场,到了夜里,那可是从解放西路到解放东路的美食街,相当于上半城“八一路”的好吃街,尤其是紧挨重庆日报社花街子头头的这一截路。
专管扫地的清洁大队和文化人集中的报社就坐落在这里,它们的距离仅隔着一条小小的马路,终年四季相伴相邻相望相守,好像现时人们说的知心爱人。这小马路的用途,主要是用来过清洁大队的洒水车。
清洁大队两层楼,上面住人办公,是干部的办公室,楼下是隔出来的几个空间,清洁大队的洒水车就停在这里。每日洒水车要开出开进,上、下午两趟,晚上不走车,空出来的车道就成了摊贩们做生意的黄金地段。
那时坐落在花街子的清洁大队,也算得上是市井平民眼中的一道风景。
一架旁边斜出的红漆木楼梯把清洁大队楼上的人和楼下的车连接起来,楼上的人下完红漆木楼梯,下面就有人们需要的物件。男人们倦了要抽烟,楼下开车的司机身上忘了带火,楼梯旁边就有一个迷你小屋,刚好摆下一个四尺长的玻璃柜台,透过玻璃,那里有各种牌子的香烟,随你挑选。柜台上有打火机,也不会让司机落空。
女人们若身上突然来了好事,那也不要紧,楼下的迷你小屋,也早早给你备下了。除此之外,墙上的玻璃吊柜里有松软的面包、牛奶、汽水、方便面……从吃到用,这迷你小屋都有你时时需要的东西。
迷你小屋的老板是个能干的女人,不漂亮但有味,眼睛亮亮的,不管你买不买她的东西,只要经过她的小店,她眼睛有空,嘴有空,都会招呼你,让你时时看见她,不忘她,得空就来迷你小屋买她的东西,照顾她的生意。
女人不但把小店打理得干干净净,也把自己的头脚、一身收拾得整整洁洁。冬天在头发上斜插着一朵淡黄的蜡梅,夏天插一朵白白的茉莉,秋天是黄黄的**,浑身上下没有一点不妥帖的东西。只要你走进迷你小屋,不经意间鼻底就有一丝香气。如果说花街子美食街大大小小卖吃食的老板充满了居家过日的世俗之气,那么这个迷你小屋的女人就是这个世俗之气上的精神。不少男人没事也往迷你小屋的玻璃柜台上靠,一来说说话,二来也打打望。女人也不恼,来的都是客,虽然不是阿庆嫂,女人是笑脸不打人。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三百六十五天,不论刮风下雨,该应酬的都应酬了,一个都不少,一点都不含糊,迷你小屋是花街子引车卖浆之流的神往,是男人们打秋风借以弥补人生不如意、不妥当的调合剂。
迷你小屋的女人,让花街子灵动充溢着温馨,让花街子变得滋润而又风情,花街子因女人整日都热热闹闹,花街子因女人茂茂盛盛。
迷你小屋的旁边有一个同样不大的理发店,一把椅,一面镜,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泥炭炉灶上的火终日不熄。锅里温着水,墙上挂着洗头的白木水桶。有人来,椅子上一坐,男人就开始干自己的活儿。剪、洗、吹、修、掏耳朵外加捶背,每样都不少,让你在他的木头靠椅上,好好地享受人生。
晚上,下半城的花街子更是各色人等聚集之地,市井人声热闹非凡。大大小小的摆满了各种吃食,街边边都不得空:小面、醪糟大汤圆、抄手、包子、饺子、芝麻烧饼、糯米团、豆浆、油条、花卷、白糖糕、油煎肉饼……白天看起来是杂乱无章,可一到了晚上,那大大小小的灯一亮,黄的、白的,红的、蓝的,帆布雨篷一撑,随着炉灶上夜风蒸腾而起的水雾,曲折蜿蜒,人声笑声漂浮在水雾上,那大大小小的光亮也漂移闪烁,便沾了几分仙气,有点天上街市的意境。
下半城的吃食虽不似上半城的吃食高雅精致,却十分对下半城人的胃口,便宜旺实,吃了好各走各的路,好各干各的营生。而这烧烤是这下半城美食街世俗的时尚之物。
花街子随便的一个烧烤摊,小方桌、小凳子早就摆好了在那里等你。宽大的长方形的烧烤架放在路边,铁架下的炭火红亮亮的,旁边的盘子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用长长的竹签串着的吃食:豆腐干、豆皮、肉片、火腿肠、鸭肠、鱼、年糕、茄子、藕片、土豆片……看得来你脸上再长四只眼睛都不够。旁边的是麻油、味精、花椒面、海椒面、葱末,香气钻鼻,铁架上的东西烤得“嗞嗞”作响,还没吃,那气氛、那味道就绵绵缠缠地包围了你。
有男人带了女人来,摸出几张十元票子往桌子上一甩:“老板,每样给我烤几串。”
“对头,哥儿来了就不要客气,想吃啥子点啥子,反正你甩出来的钱是拿不回去的。”老板笑嘻嘻地把钱装进荷包里头。
晚上花街子街边边的烧烤,花钱不多,费事不大,把下半城人的欢乐和幸福搅动得热烈而生动,简单而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