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 / 1)

故城时光·母城 张川耀 3814 字 1个月前

据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回忆、陪都影剧研究专家石曼著述,郭沫若抱恙于1942年元旦,写出五幕历史话剧《屈原》后。他把导演陈鲤庭、饰屈原的金山、饰南后的白杨、饰婵娟的张瑞芳及顾而已等演员请去“说戏”,他们几乎每次都是从国泰大戏院出来,沿邹容路转民族路过较场口,下十八梯到天官府的。字斟句酌的打磨、抑扬顿挫的运用、郭沫若的示范,让金山饰的屈原高大、丰满,剧中发聋振聩、动人心旌的“雷电颂”台词,观众击节、同行震撼,成为话剧作品永恒的经典。

站在较场口往下细品十八梯,这里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和谐相处,蜗居陋室同公馆名宅交融共生,街巷交织、炊烟袅袅、仿如生机盎然的阡陌农田。这里彰显着母城原汁原味的生态和烟火气,写市井不乏小市民性格、“五马六道”江湖风味,这就是山城历史上最悠久、最纯真,面积最大的老街,上面所讲的花街子,就是十八梯片区的写照和缩影。十八梯上的解放碑,早就与世界接轨,如林的摩天大楼、不差于任何发达国家的购物环境、便捷交通、街道整洁、处处花团锦簇,然而对照咫尺坎下的十八梯简直恍若隔世。

十八梯片区,土地面积不足百亩,居住着七千多户人家,人均使用面积不足八个平方米,生活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恶劣、卫生条件差、治安案件多、火险频发生。为让片区人民也能分享改革红利、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渝中区委区府、十八梯旧城改造办公室和社区工作人员,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细致工作基础上,就十八梯拆与不拆进行了公投,百分之九十六的住户赞成拆迁、异地安置,住进生活设施、交通、教育、医疗、购物配套的小区,现在这些期许都已经成为现实。

先后十年,十八梯老街旧城改造办公室反复征求文史、建筑、社会学专家意见,考查筛选若干开发单位,最终国浩、杭州新天地,以历史人文与时代发展、母城文化与原标志性建筑、穿逗房吊脚楼与休闲观光旅游、生活居住与环境设计相融合的方案竞标成功。2021年新年,笔者应邀参观了十八梯片区,老的石板街巷、川东民居格调、木作灰砖青瓦、新元素老建筑,脏乱差的老街成为历史,焕发青春活力的十八梯片区,处处彰显和述说着昨天的故事,又满怀豪情在开创和展开双臂迎接崭新的未来。

(四)从南纪门到菜元坝

南纪门是母城临江西南角最边上的一座门,城门上刻有“南屏拥翠”四个极具诗情画意的大字。百年前出了南纪门就叫出了母城,因此南纪门十分重要,城内曾是重要的屯兵、司法重地、官宦宅第;瓮城是与菜元坝对接蔬菜、建材供应母城的重要通道,因此民间俚语有:南纪门,菜篮子,涌进涌出;修房子,木竹灰石,源源不绝。这条通向石板坡、菜元坝的黄金干道,传奇精彩、史实厚重。

南纪门解放西路152号大院,历史悠久、很有点来头。在清朝时曾是重庆镇右营署、辛亥革命时期的重庆地方审检厅、民国时期是四川高等法院第一分院、陪都时是重庆地方法院、解放后是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这座大院行使审判职能历史悠久,迄今已超过百载。

1954年夏,西南局和重庆中央直辖市撤销后,这里是重庆市最高审判机关——四川省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威严的大门、高耸的办公楼令人生畏,尤其是大门两侧的布告栏,张贴着全开印着犯罪分子履历和罪行的判决摘要,凡画有大红勾勾的布告,就是有死刑犯判决,署有重庆市人民法院院长宋学武的签名。这种布告凡市内有公告栏的地方都要张贴,人们通过看布告知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坏人被判刑或挨枪子了。总觉得这种与人民沟通的法制宣传形式很好,有利于震慑坏人,教育广众遵纪守法,鼓励人民与坏人坏事作斗争,不知从何时开始法院不时兴贴布告了。那时你若问市民重庆人民法院院长是谁,十有五六知道是宋学武,现在你若问重庆高院院长是谁,恐怕问十人,十个都不知道。

位于解放西路158号,凤凰台老响水桥车站,重庆茶厂门市部旁靠马路内侧《西南工人报》的前身,是《重庆工人报》接管位于中山一路159号《世界日报》,房屋、设备、器材,由重庆市总工会筹委会主管主办,于1950年2月7日创刊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南办事处成立,急需一张报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工人运动,经西南局宣传部协调,1951年1月20日,《重庆工人报》终刊,交全总西南办事处主管主办,1951年3月1日,《西南工人报》正式出版发行。

《西南工人报》创刊时,向位于响水桥的中国火柴原料厂、生记自立碾米厂私营业主手中购得中外合璧、青砖黛瓦、恢宏壮观、气派大方,外立面装修考究、室内梯道宽敞、阔门大窗采光舒适,放眼就是滔滔大江,抬头远看南岸山峦,两楼一底的“摩登”房子作报社。1954年夏,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南办事处撤销,9月30日,《西南工人报》终刊,10月1日,更名《四川工人日报》,仍继续在原址办报出版,外墙上塑有《四川工人日报》六个显眼大字。1958年12月,《四川工人日报》作为四川省总工会的机关报,迁往省会成都,报社大楼转让给重庆市物资局金属材料公司,现在这栋大楼已经整修一新。

南纪门、石板坡、中心路交汇处,市食品公司防空洞牛羊肉冷库顶上,渝中区法院一侧的山城巷,是外临长江,内在千仞石壁抠掘和用栈道造就的一条蜿蜒曲折,逐级攀高,连接上下半城,通领事巷、打枪坝、石板坡监狱的一条简易便道。“文革”前这条路叫天灯巷,也曾叫过天灯街,百年前,法国传教士在高崖上开设“仁爱堂”,为方便夜行人,于是立电杆、装路灯,人们在近百米高差的南纪门、石板坡江边仰望高崖上的电灯如同天灯,于是约定俗成将“临江巷”更名“天灯巷”。

尽管山城巷地处主城闹市圈,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相对居高偏僻,除视野开阔景观好,生活出行却极其不便。因此开发滞后,反而将二仙庵改建的“仁爱堂”、军阀兰文斌的“厚庐”、金马寺改成的小学、海派石库门建筑、典型的川东四合院,贴着崖壁而建,在悬崖下打隼撑柱,各具特色的吊脚楼、捆绑屋、穿逗房完好地留住了岁月时光、成为具有沧桑感的遗迹。

半个世前,从江边往上看南纪门正街、宝善寺、柴家巷、猪行街、飞机码头、石板坡等的吊脚楼,那是山城奇观、母城民居代表。这里的吊脚楼房挨房、房连房、房重房、房上有房、房下有房,只要有个缝缝、有一旮旮、剩个角角,不管地势平不平,哪怕是悬崖峭壁、河沟溪流,勤劳的沙坝菜农、船工、纤夫、搬运、工匠、摊贩、手艺人等可依物就势、随形生变、因陋就简,采取借贷、避让、铺架,逢高不劳神费力去开方削石,遇低不搬土运石填方,一切机巧全凭“吊脚”前后左右、横斜竖直、长伸短缩、支拉架扯、灵活演绎。

穿行在简陋、权益苟且的吊脚楼、捆绑屋、穿逗房窄巷里,常常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奇。“草为盖来席做墙、一捆谷草就是床、建房不用钉和铆、过筋过脉篾条绑、木竹棒棒当柱梁”。这就是经济欠发达年代,国弱民穷岁月的写真,老重庆的祖父辈们,不少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环境下,出生成长、磨砺奋发出来的。在修建长江大桥和中兴路高架桥拆迁时,前期评估,短短四五十米的窄街小巷,竟住着上百户人家,拆迁工作人员感叹,一户仅十多二十来平方米,这一大家子人,是如何熬出来的。

感恩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国力增强,城市旧貌换新颜,交通建设先行,主城长江第一座大桥首选石板坡,为打通中兴路、南纪门、石板坡堵点,修建起高架分流道。两千多户蜗居棚户、吊脚楼的住民,迁出搬到生活设施配套的新居。二十多年动迁前夕,我正与朋友在王雍刚、刘大玉开在石板坡桥头的“牛魔王火锅店”鉴宝雅聚,亲眼目睹了坎上坎下拆迁户们欢天喜地、鼓乐声喧、鞭炮震天的自发庆祝告别故居街宴。

下半城石板坡地段有个江心岛——珊瑚坝,珊瑚坝长约一千八百米、宽约六百米、枯水季节水面高差十多米,这个茅草茂密、卵石遍地、野鸭栖息的大沙州,曾经是重庆第二个民用机场。军阀刘湘削平群雄,成为坐镇重庆的四川省主席,为使军队现代化,1929年初在广阳坝建成重庆第一个军民两用机场。在他任命潘文华为市长,通过大力拓展母城、修建环城公路、建设朝天门港、把小什字到都督街打造成商业街,迅速将重庆经济搞活,市政建设旧貌换新颜时。他感到广阳坝机场离母城太远,交通不便,于是决定由潘文华负责在珊瑚坝兴建季节性民用机场。

中国航空公司承担了由四川省政府拨款修筑机场的任务,工程1933年初秋动工,年底竣工,由于跑道只有八百余米,飞机只能选择短距离起降,载客十人载货两百公斤左右,美国制造的司汀逊小型客机,向上游起飞、顺下游降落。机场和航站楼建成后,从石板坡“飞机码头”到珊瑚坝架起临时“栈桥”,盖起地勤人员和乘客候机的茅草棚,陆续开辟渝蓉、贵阳、昆明等航线。

当时除达官显贵,没几个人坐得起飞机,仅重庆飞成都,票价就是100银圆,啥概念,这是当时贫苦人家五口三年的基本生活费。据一位乘过飞机的富翁显摆,飞机上要给乘客发一盒骆驼牌香烟、一盒美丽牌“洋火”、一盒口香糖、一张包装精美的手绢和一个有中航标志的指甲钳。当时有资格坐飞机的乘客也并不轻松,从石板坡三四尺宽的石梯坎下到“飞机码头”,有三百多级台阶,爬上坡累,走下坡险。

尽管珊瑚坝飞机场每年只有9-4月或10-5月,七个月左右的通航时段,陪都时期却是其最辉煌的黄金岁月,为方便日趋增长的贵宾乘客和驼峰航线运抵重庆物资的转运,于是在南区路开辟了一条简易公路,汽车可直接开到机场。林森、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陈诚、何应钦、周恩来、叶剑英、史迪威等是进出这里的常客,1938年12月18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陈璧君等一行,就是从珊瑚坝机场起飞,借故赴昆明会龙云而叛逃,踏上汉奸卖国贼不归路的。

1940年3月31日,为团结抗战计,持不同政见的宋氏三姐妹,捐弃前嫌联袂从香港启德机场飞抵珊瑚坝,这大姐霭龄、二姐庆龄都是首次来陪都。众目关注时代风眼中的三姐妹,她们在渝旋风式的抗战演讲、为前线募捐、到生产军需品工厂视察、安抚避敌内迁学校师生、医院慰问受伤官兵、看望抗战遗孤等一系列活动,她们的身份、行动、气场、格调,受到朝野广泛称赞。

随着中国航空公司对气象、空域、机场环境的熟悉掌控,驾修人才的成长,1941年底,中航重庆站升格为甲级航站,办事处由白象街白理洋行迁到飞机码头,机型换成载客量达三十余人、货运量相对较多而且有空中厨房的福特、道格拉斯DC-3型客机。尽管此刻九龙坡、白市驿机场已相继建成,除了汛期不得已,官方和民间还是喜欢在珊瑚坝机场起降。

抗战期间,珊瑚坝机场十分繁忙,新开辟了西安、桂林、兰州等航线,国际上甚至远航到印度汀江、缅甸仰光。1942年底,史迪威公路被日军截断,关键时刻,珊瑚坝机场不仅承接飞越驼峰的飞机起降,还迎来保卫重庆的陈纳德飞虎队入驻。1950年底,重庆所有民航统一归至白市驿起降,珊瑚坝飞机起降从此淡出人们视野。

珊瑚坝还曾创造过让人难以置信的航空奇迹,800米跑道,承接了需要2000米跑道才能起降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波音四引擎空中“巨无霸”——美国B-29,起飞重量60吨、可载弹9吨、续航8千公里的战略轰炸机。1944年11月21日拂晓,盟军斯坦.布朗上尉机组从成都新津机场起飞,驾驶B-29重型轰炸机远程突袭日本九州,由于受到日本地面炮火和战机夹击,在摆脱攻击完成目标投弹后返航,由于耽误了时间多耗了油量,进入重庆空域油料告急飞不回新津,于是向珊瑚坝机场求助,要求强行着陆。高超的驾驶技术,良好的军人素质,有惊无险将“巨无霸”,稳稳地降停在珊瑚坝机场。

B-29重型轰炸机停在机场象头大公鸡,那些原来停在机场的飞机就像一群小鸡娃,引来上万人围观,从飞机码头到南纪门、石板坡一带,围观者人山人海、水泄不通。B-29迫降下来还稍容易些,要飞走!跑道长度不够,加速度提不起来,那是飞不上天的。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部、美军20航空联队等多方空、地勤专家会诊、慎密研究,调集民工千余人,加长跑道四百余米,卸下飞机上不必要的物资、装备。12月3日下午,数千军民齐聚珊瑚坝机场,布朗上尉率领机组人员,严格执行研究预案,点火、滑行、加油、蓄势、转弯、提速,B-29终于飞上蓝天,地下欢声雷动,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三圈并摇动翅膀向重庆致敬,然后飞走。

耸立在珊瑚坝上,沟通南岸、渝中,主城区第一座横跨长江的公路大桥——由抗战时曾在重庆工作,多次在珊瑚坝坐飞机往返重庆、延安的叶剑英元帅题写的“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于1981年1月26日建成正式通车。大桥还在建设时,时任市长于汉卿提出在大桥两侧创建城市雕塑,美化城市景观,展示重庆人民的精神风貌。

重庆向全国征求方案,四川美术学院志在必得、决心中标,于是由全国著名雕塑家、时任学院副院长叶毓山挂帅,调集郭其祥、龙德辉、伍明万、王官乙、余志强等十多位艺术家集思广益、竭智尽力,拿出用人体语言演绎《春夏秋冬》的创意,终于从100多套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

1979年底,“春”和“秋”女性设计稿在《重庆日报》上一亮相,不仅在山城、四川,乃至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关于长江大桥桥头雕塑是**或是半裸,是穿衣或是不穿衣,坊间、高层、机关大院争论激烈。有人说**是一种美、是高雅艺术……有人说把人的隐私暴露在光天化日下,是引诱犯罪,司机只顾看**,把车开下河了怎么办?若是你的女儿、你的女人,愿这样脱光衣服让人看吗……

社会舆论莫宗一是,此刻改革开放初启,陈旧的观念还深深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上层出面干预,重庆也难于决断。为此专门从北京请来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中国雕塑泰斗刘开渠、文艺美学理论奠基人王朝闻把脉,大家们出点子:稍稍让点步,适当地增加极薄的衣裳和飘带,遮下敏感部位,把雕塑做出来就是成功。1984年9月26日,“春”——手持鲜花的少女、“夏”——在水中搏击的青年、“秋”——扛着麦穗的妇女、“冬”——不畏严寒的壮汉,由西南铝加工厂用铝合金整体浇铸而成,无偿捐赠给重庆人民。

自春夏秋冬四尊人体艺术,分别耸立在石板坡长江大桥两端桥头,这组雕塑作品,就成为重庆人引以骄傲自豪的亮丽风景,它是改革开放启航的记录,解放思想的见证。这组雕塑落成不仅获评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作品大奖,还带动了全国城市人体雕塑的发展勃兴。遗憾的是那时国力差、环保意识薄弱,南坪玛瑙溪重庆水泥厂的粉尘灰,把山城搞得乌烟瘴气,家里一天抹三次,桌子上仍然落下一层灰,把“春夏秋冬”常常弄得灰头土脸,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污染大户水泥厂迁走,这一状况方得改观。

下半城,石板坡至南区公路口这三百米左右路段叫燕喜洞,一个甲子前,靠南区公园路口曾设有燕喜洞公交车站,朝天门至菜元坝的公交车要在此停靠。燕喜洞公路靠外是十丈悬崖,靠里是鳞次栉比二十多孔防空洞,其中有九十多年前,首任市长潘文华拟修地铁掘进的隧道。如今燕喜洞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和视野,为确保能看见南岸的山脊线,所幸这一带临江面政府严禁建房。

燕喜洞数丈高的陡崖峭壁上,不仅有堪称建筑经典、千姿百态的悬空吊脚楼,还有妙想奇葩——紫藤环绕、石栏长廊、羊肠小径、崖隙迭泉、登高远眺的“淳心阁”和袖珍般的“燕喜公园”。再往崖顶上攀,上面就是枇杷山临江的燕子岩小街,国民党陆军上将郭勋祺,出让给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下榻的官邸“郭园”等。

菜元坝,这是重庆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地名,可是除了火车站、竹木市场、水果市场、山城饭店、皇冠扶梯、长途客运站、小商品市场、地下图书批发市场等,莫说现代人,就是七老八十的老重庆,对其前世恐怕也是知之甚少。历史上从黄沙溪到菜元坝沿江一带的沙坝都是菜园土,上千户农民居住在简陋的茅草房种植蔬菜,当时菜元坝一直是母城的菜篮子。

开埠促进重庆由闭塞走向开放,物资需求加大、流通数量激增,菜元坝港口逐渐形成,下水木洞、长寿、涪陵、万县,上水渔洞、江津、永川、泸州、叙府,甚至更远来的揽载在此卸货、中转、分驳、储存,从而助推了菜元坝货物集散市场的形成和民居快速发展。1908年春节,巴县衙门牵头举办的川东地区首届商品展销会,客商云集,母城市民络绎不绝上从通远门、下从南纪门出城蜂拥菜元坝采购商品、“赶大场”、看热闹,此后这样的交易会又举办了多次。菜元坝位于“鹅颈项”下,地势平坦宽阔,前滨水后靠山,可货达三江、物通四海又利于居家置业,从此确立了重庆商品集散的中心地位。

1925年,菜元坝便有经营各业的商户、钱庄、汇兑、堆栈、递送、轿帮、力行、餐饮上千家,生意兴隆、街市纵横、人口骤增、十户九商家、天天都开市,成为母城外近在咫尺,地势广阔的闹市和人口集聚区,入夜人们站在浮图关,俯首可见菜元坝一带千灯摇曳。菜元坝历来在“兜子背”有柏木船摆渡的渡口对过南岸铜元局,陪都时改用烧煤的蒸汽轮渡,石板坡架起长江大桥后,轮渡才退出历史舞台。

1929年夏,时任四川省主席刘湘驻节重庆,在朱叔痴(同盟会元老、巴县教育会会长)、汪云松(重庆商会会长)、温少鹤(商务日报社长)、李奎安(巴县参议长)、李公度(重庆政务处处长)等耆老、社会贤达的襄助力促下,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在菜元坝杨家花园(此后的火车站内)举行盛大开课典礼,刘湘亲任重庆大学校长,李公度为常务副校长。作为一所新式大学,办在闹市里实在太过喧嚣,场地又确实太小不利于发展,李公度遍访城乡、反复寻找查勘,最终落子嘉陵江畔沙坪坝,1931年底破土动工,1933年秋,重庆大学迁至沙坪坝校址至今,已将近九十个寒暑。

解放后,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从重庆到成都的成渝铁路,1952年6月竣工,504公里铁路起点就在菜元坝,它是重庆主城第一座火车站,它是中国经济由弱到强、交通由落后到领先世界的见证。随着宝成、内昆、襄渝、川黔铁路建成,菜元坝火车站相当长一个时期成为始发、联结全国的枢纽。为减轻乘客爬坡下坎的劳累,1953年春节,连接上下半城,与成渝铁路重庆站配套的菜元坝缆车站建成,这也是继望龙门缆车后,主城第二座缆车站,1996年2月,皇冠大扶梯建成取代了缆车。

三四十年前,火车是人们远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绿皮火车速度慢、停站多,即使是特快,从菜元坝火车站上车去北京要四十多个小时,去上海要五十多个小时。人们为了购一张硬卧票真是费尽心机、挤破脑袋,等候两三天也不一定有“着落”,火车站贩卖黑市票的倒卖者,警察们真是逮不尽、捉不完、禁不绝。若遇上春运,莫说卧铺票,就是站票都难买到,站前广场候车、购票的,席地而坐而卧的人,黑压压一片又一片、一堆又一堆。

那时候,一代一代无计其数的重庆人,就是从菜元坝登上远行的列车,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开创人生、建功立业,学子踏上征程到全国各地上大学深造、实现理想。国防、先进制造业的精英响应党的号召,乘着开往重庆的列车、轮船,以家国天下的情怀,钻山沟、到不毛之地从事隐蔽艰苦的“三线建设”,为了祖国强大的兵工国防、繁荣富强,献了青春献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