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听收音机新闻报道,本地新闻中有一条是,昨天多伦多开了一个慈善晚会,为“食物银行”(FOOD BANK)募捐。报道说当场募集到几十多万元现金和几百多磅食品。数字很详尽,精确到元和磅,我的英语水平还不足以把它们准确地记忆下来,但钱是十万,物是百万这两个数量级是不会错的。
最近报纸上也有报道,说由于经济不景气,人们收入减少,失业人口增多,因此到食物银行领取食品的人增多了。食物银行需要更多的捐赠。
儿子所在的公司举行圣诞晚会,公司表示希望员工们能带些食品去,捐赠给食物银行。家里没有合适的现成食品,他买了一箱意大利面和一箱桔子汁带去晚会上捐赠。
食物银行,是一个非盈利社会组织。它向经济困难、无力购买食品或食品不足的家庭或个人免费提供食品。最早于1960年出现在美国,后来澳大利亚、欧洲及加拿大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现在全加拿大有450多家食物银行,我们居住的密西沙加市有3家。
食物银行的食品和资金来自慈善团体和个人的捐赠,也有部分来自博彩业及有奖销售的收入。银行及大公司通常捐钱,超市及食品店捐干货、罐装食品、冷冻食品以至熟食品,新鲜食品大多来自农场的捐赠。食物银行与全国几百家公司建立了伙伴关系,这些公司每年捐献数万到数十万资金或数万到上百万磅食品。密西沙加市的食物银行就有100多家捐赠公司,每月为10000多人提供食品。个人捐赠则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买来的食品。我在英文学校时,学校也组织过教师学生为食物银行捐赠食品,要求食品包装完好,没过食用期。
食物银行的正式工作人员非常少,绝大部分是义工。这也是另一种捐赠吧。
在商业区购物中心旁,常常会看到一个大箱子,上面写着“DONATION(捐献)”字样。这是专为居民捐赠衣服用的。居民在去商店购物时,可以把不再需要的旧衣服顺便带去,放入这个箱子。这个箱子属于一个叫“GOODWILL”的组织。
GOODWILL也是一个非盈利组织,它帮助穷人解决穿衣和日常家庭用品困难。衣服可以投放到捐赠箱里,其他物品则可以送到GOODWILL开设的旧货商店。每一家GOODWILL商店都有一个捐赠处。在那里可以看到人们开车把锅碗瓢盆、桌椅、画片、书籍、电视机、冰箱、儿童玩具、沙发、自行车、电脑等等送去捐赠,甚至还有捐献旧汽车的。这些物品经过整理,就摆放在旁边的商店里出售,价格非常低廉。
加拿大是一个福利国家,居民享受着各种社会福利,诸如全民公费医疗、失业补助、单亲家庭补助、廉租房等等。对儿童更是关怀备至,一出生便可以申请生活补贴“儿童税务津贴”,华人称其为“牛奶金”,一直补贴到18岁。当然“牛奶金”根据家庭人均收入的高低数额也有差异,目前每月最高可以领到约260加元,这些钱按一般华人家庭食品消费水平,足够两个人开销。
谁去食物银行领取食品呢?当然是低收入家庭和人士。多少算低收入?有资料说,2006年,去食物银行领取食品的家庭或个人,平均每人每月只有86加元食品费。而一般家庭平均每人每月在饮食上需花费188加元。我们家那时伙食费,包括一日三餐的牛奶、鸡蛋、面包、肉类、蔬菜、米饭和水果,每人每月100加元也就够了。看来他们花在喝酒(我们买酒是一次一两瓶,他们是满满一小推车)、吃肉(不然没那么大块头)和喝咖啡上的钱太多了。对,还有吃零食,小孩吃,大人吃,连老年人也吃。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老年人聚会,除我以外都是65岁以上的老年白人。他们每周聚一次,一个半小时,也就是一起聊聊天。没想到中间还有茶点时间,他们准备了咖啡、茶和饼干、小蛋糕。我只取了一杯茶,他们大惑不解,为什么不吃点心?还一个劲来劝我:“如果你改主意了,随时可以再去取点心。”
食物银行、GOODWILL这一类非盈利机构起到了为大众社会福利拾遗补缺的作用,更好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宁、公正。而它们的运作完全依靠慈善捐赠。加拿大注册慈善团体超过85,000个。政府也支持这种慈善事业,例如捐赠物品、现金都可以申报减税。
其实,慈善活动已经融入了加拿大人的日常生活,不仅有对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这种全社会动员的捐款救灾,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捐赠。电视上常有号召捐赠的广告,也有人常常电话或上门为残疾人募捐。
在学校里,每年的特里·福克斯长跑活动,孩子们都会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或向家长要一些钱,捐给癌症研究基金会。我孙子的小学校还组织过学生收集易拉罐上铝合金拉扣,为残疾人换取一辆轮椅。
节假日在商场门口会遇见童子军慈善募捐。
每年的11月,在退伍军人纪念日前后,你会看到许多人胸前戴着一朵红色的罂粟花,那表示着这个人为退伍军人捐了款。
一次在一个商业中心里,见有两个年轻人挂出许多小孩的照片,我本来是闲逛,就走过去瞧瞧。他们属于一个宗教团体,在为非洲、亚洲、拉美等地区的贫困儿童募捐。他们的募捐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由认捐人选择一个儿童,每个月为该儿童提供35加拿大元(相当于200多元人民币)的费用,帮助他或她改善生活,获得营养食品,上学读书。提供时间长达10至15年,相当于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现在这个团体已经为全世界45个国家的49万多名儿童提供了这种助养资金,其中也包括我们中国的儿童。
加拿大人说,慈善从家庭开始。他们的确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对人有爱心,同情心,助人为乐,支持孩子捐献和帮助别人。
在多伦多市区,有一个叫阿美娜的小女孩。她父母开了一家小餐馆,家庭并不富裕,甚至连汽车都没有,住房也是租的。当阿美娜过7岁生日时,她不要玩具礼物,却要求父母免费送食品给附近的穷人作为给她的生日礼物,父母答应了。后来她的妹妹也学她的样。几年来,她们每年都送出200多份免费食品来庆祝自己的生日。
密西沙加市安大略湖边,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公园。其中“杰克·达令纪念公园”和“理查德纪念公园”就是私人捐献的。杰克·达令和理查德去世后,他们的家人为了纪念他们,修建了公园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然后,把公园捐献给全体市民。在一些公园里,还能看到一些供游人休息的木制长条靠背椅上,有一块小铜牌。这些椅子也是私人捐献的。例如在“杰克·达令纪念公园”旁边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公园,就有这样一张椅子,写着“纪念切蕊·富克斯(逝于2009年)和托尼·富克斯(逝于2010年),他们喜欢和他们的朋友,还有狗在这条小道上散步。”看来是纪念一对逝去的老年夫妻的。在林间小道散步时,你也可能会在小道尽头发现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这条小径由某人出资修建,供市民散步、骑自行车。
加拿大人民是富裕的,但他们不像国内某些人暴富后喧嚣“不差钱”。每到春夏季节,星期六,路边就会出现许多用硬纸板手写的“车库市场”或“后院市场”的广告。这是加拿大人出售自己家里的旧家具、衣物、日用品、书、画、玩具、自行车、小古董、花瓶……邻居和路人会饶有兴趣地去 “淘货”。其实这些旧物品卖不了几个钱,他们也真的不差这几个钱,只是认为还能用的东西就不应扔掉,暴殄天物。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把家里淘汰但还可用的东西如旧电视机、电冰箱、自行车等放在垃圾箱旁,有需要者直接搬回家就行了。
华人来加拿大以后也学会“勤俭节约”了。人们也互相赠送小孩穿过的旧衣服、鞋,骑过的小自行车、用过的婴儿车给朋友家更小的孩子。大家都不以为忤,而认为是很正常的事儿。我儿子来以后工资一直比较高,经济上并不感到紧张,但孙子们都穿过他朋友孩子穿过的旧衣、旧鞋。
现在加拿大有85,000多家注册慈善机构,平均300多人就有一家。在政府财政税务部门网站上,能查到所有慈善机构的架构和运作情况。法律、政府对慈善机构的管理非常严格,再加上新闻舆论的监督,那些不合格的慈善机构会被吊销执照。
“衣食足而礼仪兴”“富贵不能**”“乐善好施”都是我们中国古人的教诲和理想。然而,实现它的却是地球背面的这个国度。人人都做慈善家,需要有一个法制健全、相对富裕。充满爱心的社会环境。加拿大就是这样一个社会。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