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 丹
最近接触到这样一种论调:只要作家扩大生活视野,从多方面去发掘题材和主题,去描写他的人物,就可以使作品摆脱概念化公式化的泥沼,就可以使作品产生动人的力量。虽然直接提出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的人并不多,但我们恰巧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作家处理了一篇不很常见的题材的作品,这篇作品是有着一些缺点的。当人们进行批评的时候,却由于以上的原因给他设想了一项突出的优点,不适当地加上批评语说:作者从多方面选择了题材,描写了主人公的生活,可以看出作者在努力于摆脱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这是很值得肯定的,等等。
文学创作应该是丰富的现实生活的反映,作家的眼界愈宽,就愈加帮助其全面地去认识生活,帮助其愈加丰富文学的表现,帮助其扩大题材的领域,换句话说就是有可能扩大其反映现实的广阔性。题材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需要作家去加以认识,加以组织和运用。主题则是某一方面和某一部分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构成艺术表现的一种概念。如果认为题材和主题的范围扩大了,写的东西多了,因而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就不存在了,那便是由于对问题的实质认识不足而产生的一种简单的看法。我们常见一个同样的题材和主题可以被这位作家处理成一篇思想性很强的具有动人力量的作品,却又可以被另一位作家写成一篇概念化公式化的作品,甚至错误百出的作品。原因何在呢?好的题材和好的主题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检验一篇作品是否成功,却还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和表现他的题材的,是根据生活的真实描写去运用和表现题材呢,还是脱离生活的真实描写去运用和表现题材?即是说是按照现实主义的原则呢还是非现实主义的原则?这里正如茅盾同志在《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一文中所说:“我们有些作家常常花了更多的精力去考虑主题是否正确,这自然是好的,可是他恰巧忘记了如何通过描写人物性格以及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去表现他的主题,结果使他的主题仍然不能很好表达出来。”最近我们读到的苏联作家安东诺夫的几篇短篇小说,通过真实动人的生活描写很好地完成了他的主题要求,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果作家的努力仅停止于对主题的思考,而忽略了对生活的体验、观察、分析和研究,忽略了如何运用艺术的表现力量,特别是那种不从生活出发而从主题思想底概念出发的创作方法是不可能创造出好的作品的。
最近几年来我们作家的生活范围是在逐渐地扩大着,反映现实生活的领域也在逐渐扩大着,而概念化公式化则成为阻碍创作事业向前发展的主要倾向。周扬同志在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上的报告指出:“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这就表现了我们的文学艺术中现实主义的薄弱的方面。”同时他还指出:“要克服创作上的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关键就在于提高作家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把扩大题材范围与反对作为创作方法亦即创作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倾向——概念化公式化倾向混为一谈的含混观念,对帮助作家克服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是于事无补的。而这样把问题简单化的结果则是歪曲了问题的实质,模糊了努力的方向。
原载《西南文艺》1954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