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会议的成果与突变(1 / 1)

1943年8月19日至2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举行会议,决定1944年2月中旬为反攻缅甸的最后日期。会议决定成立新的东南亚战区,免去了韦维尔的职务,任命了蒙巴顿勋爵为同盟国东南亚战区的最高统帅,史迪威为副统帅。

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

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宋美龄合影

史迪威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下,时而前往印度视察驻印中国军队的训练,时而前往锡兰去参加东南亚战区的各种会议,还要不时应对来自蒋介石的各种无边无际的要求和莫名其妙的责难。整个中国战区的情况没有什么亮点可言,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了组织对北缅反攻的准备上去了。

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宋美龄与参会人员合影

蒋介石、罗斯福、宋美龄在开罗会议间歇中交谈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会议最多的一年,这年11月在开罗召开的美、英、中三国首脑会议是一次载入史册的重要会议。由于安全或其他原因,苏联的斯大林却在伊朗的德黑兰等候罗斯福和丘吉尔前去那里,三巨头又紧接着在德黑兰举行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重要会议。

开罗会议上,蒋介石在董显光(左一)的陪伴下入场

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

开罗会议是蒋介石以大国首脑的身份出席的第一次国际性会议,在会上经过艰难的、反复的磋商和协调之后,终于达成了英国人在海空加强力量进攻缅甸的条件下,中国军队投入北缅的一致意见。虽然在此以前美、英两国就形成了在战后归还被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满洲和台湾,对大连、香港前途和关系形成了共识,并写进了《开罗宣言》,但蒋介石仍旧增加驼峰航线运输量、增加中国的对日作战飞机等方面要求美国给予一种保证性的承诺。美国对蒋介石的每一项承诺都增加了对他的反感,而英国人对他们在缅甸投入海空力量的承诺显得不是那么确定,以“海盗”命名的由东南亚战区蒙巴顿提出的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一再修改,经参谋长联席会议研究,最后形成了六点决议:

1.因C.C.S.(参谋长联席会的英文缩写)无法筹集到535架运输机,无法攻占曼德勒,故蒙巴顿在第一次峰会上所提之方案(即英军第四兵团由帕克库与印道楔入,以伞兵占领英坊机场,于3月占领密支那机场与中国新一军会师,再以伞兵一师占印道,与利多方面的中国军队会师。)应予接受。

2.蒋主席“明年3月在缅甸发动水陆双栖战事”之意见,应予留意。参谋长联席会议将于一周内,与他处双栖作战计划,通盘检讨。

3.孟加拉湾,应予3月适当配置海舰力量,以便利作战及制海权。

4.东南亚战区司令部,得挪用中印空运吨位,但每月不得超过1100吨。

5.利多方面的中国军队,受该区方面的司令官Slim(斯利姆)指挥,但进到加迈后,应归史迪威指挥。

6.1944年10月,雨季停止,我们拟重取攻势,但距时尚远,无法决定细目。

这个决议对蒋介石连日提出的进攻曼德勒、英军在南缅水陆夹击和不得挪用中印空运吨位等要求一概没有采纳。

但就是这么一个令蒋介石十分不满意的作战方案,不到一个星期,就在德黑兰会议上被完全推翻,因为美、英、苏三国在会议上确定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时间,一切船舶和舰只都必须服从于更为重要的霸王行动,英美不可能有缅甸作战取得制海权的物质能力,“海盗”行动计划只好撤销。蒋介石刚刚还处在收回失地保证的欣喜之中,突然又被浸入了英美背信弃义的冰水中。

蒋介石于11月27日离开开罗后,留下史迪威等候参加德黑兰会议,以便了解中国战区事宜进一步落实的情况,史迪威前后两次受到罗斯福的接见,直接听取他对中国问题的意见。在12月6日的谈话中罗斯福对蒋介石能否坚持下去表示了担心和怀疑,他提出了在中国另外寻找合作的政治力量的意见。

史迪威回到重庆后将德黑兰会议形成的不利意见告诉了蒋介石,力图争取他在北缅继续展开必要的攻势,但遭到了他的坚决反对,蒋介石表示在没有英美海上和空中有力支援的情况下,决不会投入一兵一卒。这种弱国元首遭遇强国失信的愤怒表现得十分突出。但不久蒋介石又亲自决定由史迪威去指挥已经向北缅推进的中国军队,这可能是蒋介石权衡与美国的关系后不得不作出的一种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