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携改革中国军队的计划返渝(1 / 1)

史迪威将军认为美国陆军部不向中国派出军队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中国的战略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他的这些意见通过报告送达了国内。对于史迪威的要求马歇尔能够作的只能是将第10航空队完全交给史迪威。史迪威能够做的,只有对从缅甸撤下来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和新22师两支缺员严重、不到一万人的队伍进行训练和装备,使其成为反攻缅甸的、具有战斗力的核心部队。史迪威曾就反攻缅甸问题与韦维尔进行交涉,但怎么也得不到英国人的明确承诺,他们对中国进入他们的领地去作战似乎不感兴趣,他们并不急于收复缅甸。

史迪威将军于5月29日乘坐B-25轰炸机(因为这种飞机的飞行速度要比C-46型运输机要快得多,B-25轰炸机上有对付日本驱逐机的武器装置)从阿萨姆起飞,经过两个半小时到达昆明。由于天气的原因,他得以在气候宜人的昆明休息了五天才飞回到重庆。

宋氏三姐妹在重庆 左起宋霭龄、宋美龄、宋庆龄

6月4日,蒋介石夫妇在曾家岩官邸会见了从缅甸败北而归的史迪威将军。蒋介石超乎异常的热情接待似乎是对他的安抚。虽然蒋介石最看重的两个精锐的机械化部队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但为了继续从美国人手里得到武器装备和必需的物资,他还得争取史迪威能够为他向美国多要一些援助。

缅甸的失败使滇缅公路被切断,云南又遭到日军入侵,由于杜立特率领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轰炸了日本本土后,降落于中国的浙江衢州机场引来了日军对浙江的大举进攻。但盟国对中国的支持没有任何新的举措,中国要求参加参谋长联席会也被以保密的借口拒之门外,这些都使蒋介石有一种很吃亏的感觉。蒋介石5月25日就警告过美国,除非亲眼看到盟国对中国的援助,否则他对盟国的信心将会彻底动摇,这可能引起中国的整个抵抗运动的全面崩溃。宋美龄也给掌管“租借法案”物资分配的劳克林·居里写信威胁说中国的士气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低,蒋介石还是第一次这样悲观。蒋介石也给罗斯福写信要求派霍普金斯来中国访问,因为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急阶段。

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1942年10月来渝(与宋美龄握手者为威尔基)

史迪威知道自己在中国扮演的角色,最能让蒋介石认真对待的就是美国援华物资的分配权。史迪威也许是想利用蒋介石想继续从美国索要物资这一心理,将整顿和改革中国军队这一问题直接向蒋介石提了出来。

史迪威当着蒋介石的面将整个缅甸战役的真实情况都摊在了桌面上,他将部队如何违抗命令,如何按兵不动,拖延时间,使入缅部队一次次陷入被动,以致最后失败。甚至说有一大批高级军官应该枪毙,他建议枪毙第六军军长甘丽初以及两名师长和一名团长。

史迪威这样做无疑让蒋介石十分难堪,因为很多军队高级将领的行为都是他远在重庆直接干预的结果,战败之后人们有意将一些真实情况隐瞒起来没有谁敢告诉他,史迪威在蒋介石面前指名道姓地指责他的将军,“这就好像是在踢一个老妇人的肚子”。史迪威也硬着心肠不去考虑他的接受程度,又紧接着将话题转到了军队整编的方案上。其核心内容是减少那些缺编严重的师,首先集中建立三十个满员的战斗师,用最好的武器进行装备,保证物资供应,擢升有能力的军官,彻底清洗昏庸无能的高级军官。然后他劝蒋介石自己挑选一名可以信赖的人担任这三十个师的总司令,蒋介石给他总的指示,然后放手让他去指挥部队,任何人无论是谁,都不得横加干涉。史迪威认为有了这支部队就完全可以顶住日军的进攻,赢得战争的胜利,蒋介石对此并不作任何回答,但宋美龄惊讶地叫起来“哎呀,这不就是德国顾问向他建议的那些东西吗?”

此次谈话不欢而散,没有任何结果。

接下来的一次会谈是十天以后。这次会谈谈到了训练中国驻印军的相关事宜,明确了驻印军的指挥权仍由史迪威来行使,因为与英国人打交道史迪威比中国人容易得多。蒋介石还是坚持由杜聿明留任第五军军长,虽然史迪威明令将杜聿明挡在了印度国门之外,没有同意他和新22师一同前往蓝姆伽,并派飞机将他送回了中国。史迪威在蒋介石面前力陈了杜聿明那么多的不服从命令拖延执行指示的事,但没有影响蒋介石对他的信任。

当谈及英国人有可能打回缅甸,抢占暹罗和西贡的时候,蒋介石报之以嘲讽的笑声。“什么?”他轻松地笑道,“没有中国军队的支援,他们想都不敢想。”

在中国云南整训的中国军队

史迪威对蒋介石这种膨胀起来的自满心理十分反感,蒋介石在没有对中国军队进行改革之前,还迷信只要有飞机、坦克、步枪就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史迪威有些激动地指出“赢得战争胜利的唯一出路是彻底重新整顿地面部队。”

宋美龄对史迪威如此不留情面的直言的反应是跳了起来,怒冲冲地走到史迪威面前坐在了他的身边,语重心长地说,“大元帅还要考虑到‘某些影响’……”

史迪威告诉宋美龄,“对此我心里当然有数。”但史迪威的内心则感到蒋介石对站在他一边并支持他的美国所干出的小蠢事,会使他失去一生中重大的机遇。

在美国的宋子文也给史迪威写来了很不得体的信,认为对中国物资援助不如欧洲战场和对苏联的支持,是由于史迪威没有给总统、国务卿、总参谋长发电报反映中国的严重形势,史迪威对他们有影响力而没有去运用,还认为美国的作战物资是取之不尽的,分给中国的物资少了,责任完全在于史迪威没有提出要求。

蒋介石在以后的会谈中,对史迪威所提出的要求有了一些变化。他同意在印度训练中国部队,史迪威坚持杜聿明不能担任这支受训部队的司令,最后蒋介石同意以罗卓英代替杜聿明,作驻印军的主管行政和军纪的副司令,由史迪威担任司令并负责训练。蒋介石甚至还决定空运5万部队去印度接受训练和装备。蒋介石之所以这样,其目的是要实现他提出的一揽子要求,美国要保证向中国提供500架飞机,驼峰航线保证每月运进中国5000吨物资,以实现对日本的反攻。

蒋介石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条件,是由于他特别宠信的陈纳德向他作出的许愿,如果有了500架飞机,再给他指挥整个战区的全权,他就能够切断日本的海上运输线,掌握缅甸制空权,消除日军对印度的威胁,保卫通往中国的驼峰航线,保证为这500架飞机提供燃料和弹药,使日军的整个战争系统陷于瘫痪,当日军消耗到了一定的程度,中国地面部队就可向日占区发动最后进攻。陈纳德的理论对蒋介石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只要美国的空军力量加强,用的是美国飞机,死的是美国的飞行员,扔的是美国制造的炸弹,就没有必要去整编军队和影响各个集团的利益了,各个利益集团的平衡是蒋介石实现控制权力的基础。

陈纳德的志愿航空队所需要的油料和弹药以及零配件都要通过驼峰航线才能运到中国,每运进中国一吨油也要消耗一吨油,陈纳德的飞机向日本每投下一吨炸弹就需要向中国运进18吨物资,而一架运输机的载重量却只有4—5吨,而在正常的天气条件下,飞机每天也只能往返一次,平均每月都要损失十多架飞机,牺牲掉不少的飞行员。有的飞行员被美国特工人员组织的克钦族人营救,有的被日本人俘虏了去,有的身陷绝境,被饿死冻死或被野兽和蚂蚁所吞噬,陈纳德几乎将所有的从空中运来的物资统统用掉,还不满足,为此脾气火暴的陈纳德常与中缅印战区其他方面的需要发生矛盾。

宋美龄在陈纳德的一份每周战报上批示:“如果每天能够击落十五架飞机,他们很快就不会再有什么飞机了。”而陈纳德则是在蒋介石夫妇的支持下野心越来越大,他只想着通过他所掌握的空军部队做大,就可以摆脱中缅印战区空军司令部对他的控制,他自己独享驼峰航线的所有运输能力。

陈纳德由于极尽所能地巴结蒋介石夫妇,让他的美国军人形象受到了损害,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不论如何都对他抱有很深的成见,但陈纳德却有一位罗斯福总统的远房亲戚艾尔索普上尉替他鼓吹,还可以将他的报告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就递到总统的办公桌上。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他所领导的志愿航空队在中国还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的,加上蒋介石帮他活动和运作,他的航空队从第10航空队中单独分立出来,他从一个退役的空军上尉成为空军准将,这一切在稍后的7月里都如愿以偿。但战区空军司令的帽子却没有戴到他的头上,而是陈纳德心中最忌恨的比赛尔担任了此职。蒋介石出面活动向美国施加影响,要美国撤换比赛尔,由陈纳德接替。为了安抚蒋介石,美国撤换了比赛尔,但始终没有让陈纳德来坐这把交椅。同样,蒋介石夫妇又用对陈纳德的办法来拉拢史迪威,宋美龄为诱使史迪威更多地向美国方面要物资,对他说:“我们保证让你成为一名四星上将。”

史迪威在他的日记上愤怒以极地写道:“他们真是见鬼。”他认为这是企图对他行贿,以换取他同意蒋介石的各种要求。

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第一次严重冲突,是6月下旬的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引起的。

6月21日,德军隆美尔部占领了利比亚托布鲁克,冲到了英军占领的埃及亚历山大门口,中东面临落入德军之手的危险。在这种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布里尔敦的第10航空队的重型轰炸机和空运司令部的运输机,连同飞行人员全部调往埃及。一批前往中国的B-24型重型轰炸机已经由美国本土飞抵苏丹的喀土穆,也立即转向飞去支援英军。而美国方面将向蒋介石通报这一重要情况的任务又交给了史迪威去完成。

没有事先的商量,进行了才告诉蒋介石,史迪威内心也深知问题的严重性,他只好硬着头皮去见蒋介石。蒋介石却向史迪威提出了三项要求,要史迪威向美国政府转达。一是要求美国立即派遣3个师到缅甸前线;二是美国政府向他提供500架飞机及零配件;三是从8月份起美国保持每月经驼峰航线向他提供5000吨物资。这一最后通牒连同退出盟国的威吓一起交给了美国政府,美国政府迫不得已拒绝了蒋介石的要求。不久又发生了关于两架运输机使用权的争执,蒋介石直接要求美国总统罗斯福召回史迪威,遭到罗斯福的不留情面的回应,罗斯福肯定史迪威首先是代表美国的利益,然后才是蒋介石的参谋长,不论是换了谁都不能改变这种职权的设置。蒋介石的满腔愤怒只好集中地冲着史迪威爆发了。

从那以后蒋介石对史迪威的猜疑与日俱增,难以消除,撤换史迪威的念头开始在蒋介石的头脑中不断强化。史迪威也有自己落入了某种阴谋诡计的圈套之中的感觉。为了缓解美国与蒋介石之间的紧张气氛,罗斯福总统派来了自己的特使劳克林·居里前来中国,对蒋介石进行安抚,但美国政府的确没有向中国战区提供更多的战争所需要的物资,中缅印战区的优先权甚至排在加勒比地区之后。史迪威在这种情况下所能做的只能是单枪匹马地去说服中国军队进行改革和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