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中会见“四川彭湃”(1 / 1)

寒冬腊月,文强扮作乡村教员模样,头戴一顶灰黑色呢帽,蓝布长衫里裹一件短袄,脚穿棕编雪鞋,由化名刘碧天的胡洪疆带路,顶风冒雪,赶往万源、城口游击区。

同行的,有一个中等个子、眉清目秀的青年,就是从苏联学习归来的梁山籍共产党员王国梁。

还有一个中年农民,是随胡洪疆从万源来的农民军战士,就扮作力夫,给他们挑行李。

他们到达开县时,正下着一场茫茫大雪。尽管天气严寒,但是这几个胸怀革命理想的年轻人,却是满腔热血沸腾。

离开重庆前,刘愿庵给文强取了一个化名:秦致远,也作为四县行委的代名。

但文强考虑到农民都有同姓联宗的讲究,为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好感,便自己决定另取一个与起义军首领李家俊同姓的化名。又为了切合自己言谈举止上的“乡村教师”身份,他想到了少年时代在家乡文氏育英小学的一位启蒙老师李哲安,便给自己取名为李哲生。

从此,就像四川地下共产党人都熟知文莱之这个名字一样,城、万游击区的农民军战士们都熟知了李哲生这个名字。

直到半个世纪之后的80年代,当地党史工作者向一些老农作调查时,他们还能说出李哲生的一些事情来——甚至还有人向文物征集部门捐出了据说是当年李哲生使用过的梭镖。

正是大雪封山时节,他们来到了游击区山林中。

文强顿时感到精神为之一振。

只见寒风中到处飘扬着大大小小的旗帜,有的是新制作的红旗,有的像是从戏台上拿下来的绣着牙边的彩旗,上面分别写着“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等各种字号。

一时间,他竟恍若来到了《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

在这天夜里,文强被带到万源与开县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村里,在一个由几间茅屋围成的院子里,同李家俊见了面。

虽是第一次见面,但两人在四川中共党内都早已互相“久闻大名”,相见之下,十分亲热。

李家俊这年26岁,比文强大4岁。

李家俊家中本是万源县固军坝厚坪一户有500来担地租和10多担茶叶产业的地主。

李家俊是长子。为了能让他继承并发展家业,父母供他出外读书。先后在绥定府属联合中学、上海同济医学院学习。在学习中,他接受了“五四”以来新思潮的影响,从信奉无政府主义到信奉马克思主义,走上了誓为劳苦大众谋求幸福的理想之路。

1927年国、共分裂后,李家俊在白色恐怖中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不久,他遵照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在家乡开展起反抗国民党军阀统治的农民武装斗争。

1928年冬,他辞去万源县城高小教员职务,自费印了大量农历己巳年(1929年)历书,以卖历书的“春倌儿”身份,走乡串户,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鼓动大家团结起来同反动军阀斗争。

在此期间,他串联了当地几位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人,如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工兵大队通信队,此时任万源井溪坝团练大队长的吴会治;毕业于中央军校(即黄埔军校)第六期的达县人张鹏举(戴重),毕业于二十军军事政治学校,在军阀部队混过事的胡洪疆,还有与胡洪疆意气相投,曾在军阀部队中任过手枪营营长的徐永仕等。又联系上在开江活动的共产党人王维舟和达县的唐伯壮等人,共谋大举。

李家俊家乡固军坝所在的万源县第三区,四周山林起伏,西边是石塘、白沙,距县城百余华里;东边是井溪坝、蜂桶岩,与宣汉、城口边境交叉相连,距宣汉、城口不过五六十华里;南边是固军坝、铁矿场,距宣汉不过三四十华里。境内多为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最高处城、宣、万边境的牛角槽、满月槽,达海拔2400米左右。

这些大山,东连鄂西大神农架,北走巴山入陕南的兴归山、米仓山。山深林密,河谷纵横,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回旋余地很大。

这里的人民饱受军阀压迫剥削,真正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李家俊义旗一举,顿时群起响应。当地乡团武装又多与起义军有联系,起义军领导人吴会治等本身就是乡团首领。因此起义爆发后,很快便形成燎原之势。

为了深入发动群众,李家俊首先革自己家庭的命。

他说服父母交出全部家产,搬到母亲娘家去住。他劝告伤心的父亲说:

“你不是教儿正直为人,努力上进吗?儿正是看不惯那些军阀、官僚、劣绅为非作歹,才举义旗起事的。他们把百姓整得太惨了。不打倒他们,百姓怎么活得出来哟!”

他的父母亲被说服了,在一天深夜里,带着一家10余口人,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家。

走出家门时,望着自己住了几代人的房屋,父母亲和老祖母痛心地大哭起来。李家俊安慰说:

“不要难过,等儿革命成功了,让你们住高楼大厦,看一看新世界!”

等全家人一离开,李家俊马上下令破仓分粮,把自己的几处庄户、10多万斤谷子及全部家产交给新成立的农会使用,作为起义军的开支。

当时报纸就有报道称:农民军“首领李家俊氏,现归之者甚众,将万源产业散尽作为用费”。

文强见到的李家俊,除了头发很长,满脸黑胡须以外,并无一点“山大王”的样子,而是一副十足的穷书生相:瘦高个子,面容清癯,柳眉细长,目光炯炯,神情执着。穿一件蓝布短袄,腰间扎一根稻草绳,脚上是一双麻板草鞋,糊满了泥土。

李家俊对这个比自己还年轻的省委代表十分尊重,向文强介绍了农民军的各方面情况,又带他到各处看了看,介绍他同“军师”(参谋长)徐永仕等农民军干部认识。

到达根据地后第三天,文强即召集会议,向李家俊和几位领导干部传达了省委的指示,建立起城、万、宣、达四县行动委员会,书记文强,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家俊,徐永仕、胡洪疆、戴重、王国梁等为委员。行委直属中共四川省委领导。不对外宣布。

实际上,自从文强离开重庆后,因山水阻隔,交通困难,就再也没有与四川省委发生过联系。以后的所谓“省委领导”,就成了他独自代表省委来领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