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柳暗尚待花明时 一 事出有因意外受挫(1 / 1)

天地之中 杨东明 1424 字 1个月前

2008年的5月,登封市志办主任吕宏军赴湖南衡山参加了“五岳申遗”文本评审会。

“五岳申遗”是由国家建设部主持的项目,申遗文本由北京大学的有关专家负责撰写。文本初稿拿出来之后,国家建设部邀请了全国14位专家到湖南衡山对文本进行评审,吕宏军是被邀专家之一。当吕宏军看到“五岳申遗”的文本之后,他感到十分惊讶。这个文本中关于五岳之一嵩山的文化论述和他撰写的嵩山的“圣山”文化背景居然一模一样。吕宏军不知道他的有关撰述怎么会出现在这个文本里,但他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规定:同一个项目不能重复申报。而嵩山这个项目,却显然重叠在“五岳申遗”和嵩山申遗的两个文本之中。

吕宏军心里生出了一种预感:登封此次申遗可能会遭遇滑铁卢。这个“五岳申遗”的文本一旦提交到联合国,嵩山申遗的文本必遭退回。

吕宏军在评审会上作了发言之后,便提前离会,从湖南匆匆赶回了登封。他向登封市的领导同志汇报了会上的情况,也讲出了自己对嵩山申遗的忧虑。此时,登封的环境整治工作日臻佳境,正准备迎接不久之后就要到来的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的验收。登封市上上下下都意气风发信心十足,认为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在望,对可能失手这种前景缺乏思想准备。

吕宏军不幸而言中,后来果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定的日程,2008年11月下旬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召开执行委员会评估会议,根据验收专家对申遗项目的实地评估作出分档表决。会议规定了四个档次:1?郾列入;2?郾补充材料推荐列入;3?郾退回重报;4?郾不予列入。

就在这个重要的评估会即将召开之前,世界遗产中心收到了中国有关部门呈递的“五岳联合申遗”文本。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一个项目要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必须经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三个部门联合签署,然后上报国务院,经批准后才能申报。可是这个向联合国递交的“五岳联合申遗”文本,并没有经过三部门会签上报国务院,相关的地方政府也不知情。

在这个“五岳联合申遗”的文本中,关于嵩山的那部分论述完全套用了登封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文本的内容。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执行委员会评估会议的专家们认为,中国的“五岳申遗”和嵩山申遗在文化价值部分显然是重叠的。尽管嵩山历史建筑群的文化价值毋庸置疑,它们的环境治理和保护管理也符合申报条件,可是由于“五岳联合申遗”的出现,使得嵩山历史建筑群遇到了双重申报的条款障碍。

2008年11月下旬,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召开执行委员会评估会议,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项目被列入了第三档,即“退回重报”。列入了这一档,就意味着被打入冷宫,何时复出,将遥遥无期。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郑州市和登封市的两级领导都没有灰心丧气。他们认真总结了前期的工作,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探讨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大家对登封历史建筑群申遗的前期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主要成绩有三点:

其一,申遗文本的编制做到了高质量高速度。按照国家文物局的部署,嵩山历史建筑群向联合国申报的时间整整提前了一年。依据国内的惯例,申遗文本的编制需要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可是留给嵩山历史建筑群项目的编制时间只有短短的两个月!郑州市申遗办调兵遣将,组建了精干的编写队伍,于不可能之中做到了可能,出色地完成了申遗文本的编制。这个高质量高速度完成的申遗文本得到了世界遗产组织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

其二,环境整治做到了高标准高效率。嵩山历史建筑群的环境整治工作计有119项任务,整治面积达到了600多公顷,总拆迁面积超过了50万平方米,可谓是目前全国范围内申遗整治任务最重的项目。面对如此繁重艰巨的工作,郑州市和登封市两级党委和政府迎难而上,发动干部群众,克难攻坚,高标准高效率地将环境整治任务如期完成。

其三,专家验收做到了周密部署、精心准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拉姆齐女士于2008年9月来到登封对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现场验收评估,郑州市和登封市两级政府对这次“大考”准备精心,部署周密,做到了万无一失,达到了预期的验收评估效果。

对于当前在联合国申遗中我们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嵩山受挫的原因,郑州市和登封市两级政府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联合国保护世界遗产这项事业是在不断发展推进的,20世纪80年代这项事业起步之初,世界遗产大会对各国申请项目的要求非常简单。随着这项事业的进展,随着列入世界遗产项目的增多,联合国世界遗产组织对新增项目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细化,越来越倡导平衡性和代表性。近年来,许多世界大国在申遗项目中都频频遭遇滑铁卢,能够取得第一档次“列入”和第二档次“补充材料推荐列入”的项目数量通常都难以达到当年申报总项目的半数。其总体趋势是难度越来越大,申报成功率越来越低。

《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倡导平衡性和代表性,这意味着要向那些还没有世界遗产的国家和地区倾斜,向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倾斜。对于已经有了世界遗产项目,特别是遗产项目比较多的国家,在列入的尺度上会更加严格。世界遗产组织提出的这些倾斜方式,对于欧美等工业国家是一种利多,但是对于中国这类世界遗产数目较多,文物古迹又格外丰富的文明古国却是明显的利空。嵩山历史建筑群归属于普通类型的项目,难以进入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倾斜范围。

我们中国于1985年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从1987年第一批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连续15次申报世界遗产,每一次都获得了成功。中国在短短的时间里,一跃而成为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世界遗产第三大国,这种情况必然引起其他国家的异常反应。

综合以上因素来看,此次嵩山申遗之所以受挫,并非偶然。虽然形势严峻,前景堪忧,但是争取柳暗花明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其一,我们应该看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执行委员会的评估会议只具有推荐效力。2009年将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最后的结果还有待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决定。

其二,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看到嵩山古建筑群本身具有毋庸置疑的价值。嵩山历史建筑群是中国古建筑最密集的聚集区之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自秦至清多个朝代的礼制、宗教、科技和建筑学的成就。它以建筑这种存在形式构成了一部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形象而直观的活历史,它在国内国际建筑史上都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这种独特的价值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按照世界文化遗产评定的6条标准,嵩山历史建筑群符合其中5条,这在现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中也是不多见的。

其三,嵩山申遗已经成功地跨过了文本编制、环境整治、专家验收三个阶段,如果止于第三档的“退回重报”,无异于前功尽弃,一切都要按照新项目从头再来。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不能在九十里处停止不前。不能自暴自弃,束手待毙。

于是,郑州市和登封市两级政府以绝不言败的姿态毅然决然地投入了新的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