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庄严肃穆汉三阙(1 / 1)

天地之中 杨东明 1480 字 1个月前

阙,在现代建筑学里几乎是一个废弃的字。然而在中国古代,这个字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阙在这里,指的是城门两边的瞭望台。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阙在这里,指的是皇帝居住的宫殿。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阙在这里,指的是陵墓前竖立的石雕建筑。

阙的本义,是通往宫殿、祠庙这类建筑物的象征性的大门。高大的双阙一左一右地矗立在甬道的入口,烘托出一派庄严肃穆之气。

遥想当年威风赫赫的帝王们,在太室阙前下马,恭敬谦谨地前往太室祠祭祀拜谒,那是何等庄严的情景。由此便可知晓,考古学家和古建筑学家缘何要将嵩山的启母阙、太室阙、少室阙称为“中国最早的礼制建筑遗存”了。

太室阙是太室祠(中岳庙)前面的神道阙,建于东汉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庙阙。太室阙通体为青石建造,阙顶却别出心裁地构成了仿木结构。这就使得它们刚中带柔,平添了许多木质的细腻之风。长方形的阙身之上,覆盖着由三块巨石雕制的四阿顶。石顶依照典型的汉代木檐木椽和叠瓦脊的样式雕刻而成,对研究汉代木质建筑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太室阙的阙身以石块为单位,雕饰着五十多幅表现汉代社会风俗和精神信仰的画像。这些用平雕法刻画的图像有车马出行、剑舞、马术、禽、兽、各种植物等等。风格朴拙,雄浑大气,是研究汉代文化风俗和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

在西阙南面的上部,残存着此阙的题额。在题额的下面有铭文,字体兼有着隶书和篆书的风格,可以由此推知这一时期书体由篆体向隶体变化的过程。西阙的北面有阴刻的铭文,赞扬了中岳神君的功德,表达了对中岳神君的虔敬,记录了立阙的年代和造阙者的姓名。近200字的铭文篆隶参半,结构疏密有致,笔画已“变圆为方,削繁成简”,在传世的西汉碑铭中当属绝品。

太室阙是太室祠(中岳庙)的前导建筑,二者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我国古代对称建筑的典例。从太室阙北望,可以看到一条气韵通贯、伸延千米的中轴线,由中岳庙门直抵黄盖峰上的黄盖亭。

太室阙与太室祠(中岳庙)之间建筑基址成轴线关系,其形成年代当在公元118年之前。作为现存年代最早的礼制建筑的遗址,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建筑形制的重要依据。

嵩山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由“儒家文化”所孕生的山岳封禅活动,起源于嵩山,渐推至五岳。以太室阙、中岳庙为代表的嵩山礼制文化建筑,是中国封禅建筑文化的鼻祖。

嵩山万岁峰下的启母石是传说中大禹的妻子涂山娇所化之物,禹的儿子夏启就是从启母石中蹦跳出世的。这个神话传说反映了华夏先民对生殖之神的崇拜,启母石是华夏先民祭祀的图腾。

西汉时期,于启母石附近修建了启母庙。公元123年,颍川太守朱宠于庙前建造了启母阙。启母庙数建数毁,而启母阙却在岁月风雨中巍然独存。

启母阙的阙身以长方形青石砌垒而成,阙顶亦如太室阙顶,以石雕仿制出木质结构的样式,有正脊、垂脊、瓦垄、瓦当和檐下之椽。阙身上保存较好的雕画约有60多幅,分别表现的是夏禹化熊、郭巨埋儿、狩猎、驯象、虎逐鹿、日轮、双蛇、斗鸡、蹴鞠等等。

斗鸡之乐,起于春秋战国。至汉朝之后,斗鸡之风尤盛。魏晋“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有《斗鸡诗》传世:“丹鸡披华彩,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宋代大诗人梅尧臣也有名诗《晚泊观斗鸡》:“舟子抱鸡来,雄雄跱高岸。侧行初取势,俯啄示无惮。先鸣气益振,奋击心非愞。勇颈毛逆张,怒自眦裂盰。血流何所争,死斗欲充玩……”

启母阙上的斗鸡图,对斗鸡这种民俗表现得淋漓尽致。两只雄鸡抖翅引颈,怒目相向,看上去栩栩如生。

夏禹化熊的画面上刻着三个人,居中者体肥如熊,长衣飘旋,正在摇身幻变。旁边二人立身不稳,惊诧莫名。做画者抓住了化熊之“化”的瞬间,其韵味妙不可言。

在汉三阙中,启母阙的铭文是保存最好的。铭文记述了远古大洪水之后,鲧用围堵之法治水失败被杀,禹继而用疏导法治水成功。铭文赞扬了禹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颂祝汉朝圣德广布,神明护佑百姓。铭文为篆体,由堂溪协撰写,字体清俊刚劲,是汉代书法的精逸之品,历来为金石学家所重。

启母阙的下部,有后人附刻的隶体补铭。记述的是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堂溪协之子,中郎将堂溪典到嵩山祈雨之事。

启母阙是华夏先民祭祀启母神的实物见证,是研究古代礼制初创期建筑形制的重要依据,它与后部的启母石共同界定了当年启母庙所在的大体位置。启母阙上的雕刻画像,既古拙浑朴,又浪漫恣肆,形态夸张,充分展示了汉代艺术的风格。

少室阙是为少室山庙修建的神道阙。传说禹妻涂山娇死后,其妹涂山姚嫁给了大禹,续助大禹治水,以造福天下。太室山和少室山,因她们分别居住其下而得名。

依《汉书.地理志》记载,少室山庙建于汉武帝巡狩嵩山之时。公元680年(唐高宗调露二年),高宗和武后祭祀少姨庙,由崔融撰写了《少姨庙记碑》(旧唐书.高宗本纪)。

星移斗转,岁月流逝,少室山庙和《少姨庙记碑》已**然无存,唯有少室阙岿然独在。

少室阙与启母阙同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前后,两阙结构也大致相同。少室阙东半阙北壁的画像之下存有铭文,可惜风化剥蚀,多不能辨。阙身上的石刻画像多姿多态,保存好的有击剑图、宴饮图、马戏图、虎食鬼图、驯象图、狩猎图、鹳鸟哺雏图、蹴鞠图等。

马戏图上的奔马四蹄几乎拉成直线,动感极强。倒立于奔马之上的少女,身穿紧身衣裤,头绾双丫发髻,姿态优美而从容。后马背上的另一位少女长袖飘飞,纤体倾后,骏马飞驰之状油然自出。

狩猎图上雕有两位猎手在争相逐鹿,前马上的猎手回身张弓欲射,后马上的猎手在受伤之鹿身后紧追不舍。伤鹿带箭惊逃,欲觅生机。整幅雕画惊心动魄,场面激烈而又紧张。

少室阙上的蹴鞠图与启母阙上的蹴鞠图风格相同,图上的女子神采飞扬,正甩手飞足,向圆圆的鞠球踢去。“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蹋鞠者。”(《史记.苏秦列传》)蹴鞠,又名“蹋鞠”、“蹴圆”等。鞠,是一种用皮缝制的球;蹴,即踢的意思。蹴鞠这种游戏,是现代足球之雏形。

从史记的记述中可以得知,远在战国时期,蹴鞠在齐国的都城临淄就已经非常盛行了。唐代诗人王维写过这样的诗句:“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寒食城东即事》)。杜甫在《清明》诗中也写道:“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可见踢球在当时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习俗。

1993年中国申请奥运会主办权的时候,曾经向奥委会展示汉三阙上的蹴鞠图,以证明足球的发源地在中国,此举引起了全球体育界的轰动。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临淄)被正式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

2006年,在德国世界杯举行期间,布拉特再次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临淄是足球的故乡,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是所有喜欢足球、喜欢世界杯的人们的骄傲。”

2006年4月,作为德国世界杯的一部分,德国汉堡足球博物馆正式开馆。启母阙和少室阙上的蹴鞠图拓片也应邀参展,向世界展示了作为足球起源地的中国那悠久的蹴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