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大约8000年前,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原始氏族陆续开始了农耕生产。农耕代替了渔猎和采集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继而也将一部分人从生产食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于是,嫘祖缫丝、奚仲造车、巧倕作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成为农耕文明中新的经济业态。农田的中心是城邑,城邑的中心是王城,王居于天下之中,王城的宫殿外面,又围满了各种各样的作坊。再后来,到了夏代,商方国的第七任商王亥“宾于有易”,开创了农耕文明中的商业贸易。农耕文明的经济业态和生产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华夏民族与周边方国、氏族的文化交流也从单一的、野蛮的战争,变成了多元的、贸易的交流。
农耕的生产方式、手工业的劳动成果、商业活动中的商品、城邑里的建筑与农田里的庄稼……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在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上,体现在经济生活的变革中,但物质文明的基石还是人所创造的物质:纺车上的纺轮、锹镐上的石斧、贞人手中的龟甲、木架上挂着的编钟……《易经·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华夏民族诞生之初,形而上的礼器和形而下的工具便因循了审美与实用的对立关系,而这其中所蕴含的造物文化其实又是物质文明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在《山海经》精炼的叙述中,先秦三代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实用和审美二元对立的造物文化被以文字的形式完整地记载了下来。如果按照这些记载物的性质划分,则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也就是造物的基础——原料、造物的成果——发明;还有造物和造物文化的主体——人。
一、造物的基础——原料
《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的自然物产和生物资源,这些物产和资源之所以被记录下来,显然是因为它们都参与到了华夏民族改造自然的历史实践当中。而且,其中有大量的物产和资源还在这中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人创作物质文明的基础材料。依照《山海经万物纲目》中的归纳,这些物产和资源主要来自于《山海经万物纲目》中的土部、金石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和禺部。其中,最重要的应属金石部。金石部中的物产是华夏民族造物文化的基础,无论是石器时代还是青铜时代,石材和矿石都是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原材料。
在《山海经》中,一共记载了金石类物产共46种,这46种又可按照造物的用途和造物文化诞生的顺序或历史划分为三类,即:用来加工石器工具或用作其它原料的实用类石材类,即石材;用来加工玉制礼器、乐器或饰品的玉料类,即玉料;用作金属冶炼的矿石类,即金属。
1.石材
这些石材又可以根据用途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用作颜料的石材,共7种。
雘,古代时颜料的别称,又称麋石、栌丹、画眉石,可以有各种颜色。其中,青色者叫青雘。先秦时,雘的使用非常广泛,比如彩陶陶器上的红彩、黑彩,岩画、崖画的颜料等,都属于雘。《说文》云:“雘,善丹也。”《尚书·梓材》云:“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雘。”孔颖达疏:“雘是彩色之名,有青色者,有朱色者。”在《山海经》中,《南山经·鹊山·青丘之山》《南山经·二次·成山》等记载有25个雘的产地。
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1965年、1978年和1981年先后发现崖画地点11处,主要位于沧源县的勐省乡和勐来乡,分布在东西长约20公里的范围内。据测定,崖画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丹粟,亦名丹砂、辰砂,即今朱砂。李时珍《本草纲目》云:“丹乃石名,其字从井中一点,象丹在井中之形,义出许慎《说文》。后人以丹为朱色之名,故呼朱砂。”先秦时,朱砂是红色颜料中最珍贵的。晚商时的甲骨文刻辞中,比较特殊的有涂墨、涂朱两种,其中涂朱指的就是在甲骨文文字笔画刻痕内填涂朱砂,也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丹粟。在《山海经》中,《南山经·二次·柜山》《西山经·华山·南山》等记载有11个丹粟的产地。
丹粟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面(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代赭石,亦名流赭、须丸(《本经》)、血师(《别录》)、土朱(《纲目》)、铁朱、赭。赭,赤色也。代,即雁门也。今俗呼为土朱、铁朱。《管子》云:“山上有赭,其下有铁。铁朱之名或缘此,不独因其形色也。”代赭石是新石器时代彩陶烧造时普遍采用的红色染料。甘肃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的红彩取样,经检验测定,显色元素为铁,显色物相为氧化铁。出土的矿物颜料是赤铁矿的风化物,就是这种代赭石,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在《山海经》中,《西山经·华山·石脆之山》《西山经·华山·竹山》等记载有14个代赭石的产地。
代赭石
马家窑文化双耳罐
石涅
石涅,即黛,古人以此画眉,亦称石墨、石黑、石螺、石黛、黛螺、画眉石,是最早的化妆品原材料之一。李时珍《本草纲目》云:“(黑石脂)《别录》曰:‘一名石墨,一名石涅。’时珍曰:此乃石脂之黑者,亦可为墨,其性粘舌,与石炭不同,南人谓之画眉石。许氏《说文》云:‘黛,画眉石。’”在《山海经》中,《西山经·二次·女床之山》《中山经·九次·女几之山》等记载有3个石涅的产地。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磁石,即今磁铁、吸铁石、吸针石。《别录》曰:“磁石,生太山川谷及慈山山阴,有铁处则生其阳。采无时。”磁石因生慈山山阴,故名慈石,亦称磁石。郭璞注曰:“可以取铁。《管子》曰:‘山上有磁石者,下必有铜。’音磁。”和后来利用磁石吸铁的特性以磁石制作指南针等物不同的是,先秦时,人们虽然也意识到了磁石的特性,但开采磁石的主要目的却是为了制作彩陶,将磁石当作颜料使用。在彩陶中,黑彩是最常见的彩陶色彩类型。根据对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火烧沟文化、辛店文化的采样标本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彩陶的黑彩显色元素是铁和锰,显色物相为四氧化三铁。现代实验表明,纯锰矿颜料绘制彩陶,在高温下,锰元素会全部分解,若使用含锰赤铁矿,也就是赤铁矿和磁铁矿的混合矿物颜料,在稀释较淡的情况下,彩陶烧成后只显红色,若较浓,则显黑褐色。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将新石器陶器烧造技术发展到了巅峰阶段,当时的制陶手工业者正是利用磁石的自然属性,掌握了浓淡与显色的规律,才拥有了登峰造极的彩陶绘彩技术。在《山海经》中,《北山经·一次·灌题之山》记载有1个磁石的产地。
磁石
除此之外,《西山经·华山·騩山》篇有记载出产彩石。郭璞注曰:“采石,石有采色者。今雌黄,空青、绿碧之属。”彩石研磨后,应该也是一种颜料,因彩色,故称彩石。
《中山经·四次·鹿蹄之山》《中山经·十二次·柴桑之山》中还记载出产汵石。汵石也是一种颜料或染料,但具体用途不详。郭璞注曰:“汵石,未闻也。汵或作涂。”
第二类,可用来加工器物的石料,共5种。
博石,一种能够用来加工棋子的石料。郭璞注曰:“可以为博棊石。”迄今已知最早的棋是汉代的六博。六博、博石,指的都是棋。《山海经》中博石的记载以及《中山经·苦山》所记载的“帝台之棋”都说明,早在先秦时,中国就已经有了最原始的棋类游戏。在《山海经》中,《南山经·二次·漆吴之山》记载有1个博石的产地。
画像石·六博,汉代,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
磬石,专门用来加工磬的石材,又称鸣石,古称泗滨浮磬。郭璞注曰:“可以为乐石。晋永康元年,襄阳郡上鸣石,似玉,色青,撞之声闻七八里,今零陵泉陵县永正乡有鸣石,二所其一,状如鼓,俗因名为石鼓,即此类也。”郭璞《山海经图赞》云:“金石同类,潜响是韫,击之雷骇,厥声远闻,苟以数通,气无不运。”
青,一种黑色的半玛瑙或青石,质地坚硬,可以加工成各种生产工具以及兵器,如石斧、石刀、石箭镞等。在《山海经》中,《西山经·二次·皇人之山》《西山经·三次·长沙之山》等记载34个青的产地。
凤鸟纹石磬,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石斧
婴石,一种有花纹的、可用来制作颈饰的石材。郭璞注曰:“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荀子·富国》云:“是独使处女婴宝珠。”杨慎注曰:“今此石出保定之满城县。”以《山海经》记载的产区和杨慎注解推断,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特产一种砚石,名叫易水砚,其材质特点、产地位置与婴石相近。在《山海经》中,《北山经·三次·燕山》记载有1个婴石的产地。
佩砺
第三类,具有药用价值的金石类药品,共4种。
礜石,今天是制砷和亚砷酸的原料,古代又名青分石、立制石、固羊石、白礜石、鼠乡、泽乳、太白石、石盐、毒砂,是古人常用的鼠药之一。《说文》云:“礜,毒石也,出汉中。”《吴普本草·玉石类》云:“神农、歧伯:辛,有毒。”《本经逢原》云:“砒石略带黄晕,礜石全白,稍有分别。其热毒之性,不减砒石。今药肆中往往以充砒石,而礜石仅可破积攻痹,不能开痰散结,是以胜金丹、截疟丹服之不效者,良由误用礜石之故。”在《山海经》中,《北山经·三次·燕山》记载有1个礜石的产地。
易水砚
礜石
雄黄,亦称黄金石、石黄、熏黄、鸡冠石。它是化合物四硫化四砷的俗称,常为橘黄色粒状固体或橙黄色粉末,质软,性脆。常与雌黄、辉锑矿、辰砂共生。加热后氧化,就是砒霜。在《山海经》中,《西山经·二次·高山》《西山经·二次·皇人之山》等记载有15个雄黄的产地。
雄黄
琅玕,即钟乳石,亦称石钟乳、石笋。郭璞注曰:“琅玕,石似珠者。藏犹隐也。郎干二音。”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弘景曰:‘第一出始兴,而江陵及东境名山石洞亦皆有。惟通中轻薄如鹅翎管,碎之如爪甲,中无雁齿,光明者为善。长挺乃有一二尺者,色黄,以苦酒洗刷则白。《仙经》少用,而俗方所重。’”琅玕有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的药用功效。在《山海经》中,《西山经·三次·槐江之山》记载有1个琅玕的产地。
涅石,即矾石,亦称羽涅、羽泽,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十二水合硫酸铝钾。《本经》云:“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别录》云:“除固热在骨髓,去鼻中息肉。”在《山海经》中,《北山经·三次·贲闻之山》和《北山经·三次·孟门之山》记载有2个涅石的产地。
琅玕
涅石
第四类,半玉化的石料,共6种。
砆石。郭璞注曰:“砆,武夫石,似玉,今长沙临湘出之,赤地白文,色茏葱,不分明。”在《山海经》中,《南山经·二次·会稽之山》记载有1个砆石的产地。
礝石。郭璞注曰:“音耎,今雁门山中出礝石,白者如水,水中有赤色者。”郝懿行注曰:“礝当为碝。《说文》云:‘碝,石次玉者。’《玉篇》同,云亦作瑌,引此经作瑌石,或所见本异也。张揖注《上林赋》云:‘碝石白者如冰,半有赤色。’”在《山海经》中,《中山经·四次·扶猪之山》记载有1个礝石的产地。
珉。郭璞注曰:“石似玉者。音旻。”《周礼·夏官·司马下》云:“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纮,诸侯之缫斿九就,珉玉三采,其余如王之事。”《荀子·议兵》云:“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司马相如《子虚赋》云:“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珉昆吾。”在《山海经》中,《中山经·八次·岐山》《中山经·八次·琴鼓之山》等记载有6个珉的产地。
瑊石。郭璞注曰:“瑊石、劲石,似玉也。音緎。”在《山海经》中,《中山经·九次·葛山》记载有1个瑊石的产地。
第五类,不明用途的石料,共3种。
《中山经·八次·若山》《中山经·八次·讙山》等记载8处产邽石;《中山经·十一次·章山》记载产脆石;《中山经·十二次·风伯之山》记载产痠石。以上3种石材,不明用途。
2.玉料
玉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材料艺术文化类型,是传统文化自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华夏民族赋予了玉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大约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早期,玉文化从石器文化中分离出来,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出土的玉璧是中国最早的玉器,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源流。
不过,与今天我们通常理解的玉文化和玉的审美标准不同,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对玉的界定主要参考两个标准。这两个标准分别从审美和硬度上区分了玉料和石材,即《说文》云:“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玉,是美丽的石头。《诗经·小雅·鹤鸣》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玉,可以被石材加工,它的质地比石材更软。以这两个标准为基础,具备了美感和低硬度特征的玉,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从普通石材中脱颖而出。因为玉是美丽的石头,所以人们天然更喜欢玉,更乐于雕琢玉,乐于欣赏玉。因为玉的质地比石材要软,所以玉可以被雕琢,可以被精细地加工。同时,也恰恰是因为玉质地更软,所以无法被加工制成实用的工具。审美与实用的二元对立关系随着玉料从石材中的分离,随着玉文化从石文化中的分离便正式确立起来。
清代水晶带牙座球,北京故宫寿康宫旧藏
苍玉,即今墨玉,青黑色。在《山海经》中,《西山经·华山·竹山》《北山经·二次·狐岐之山》等记载有15个苍玉的产地。
藻玉,就是玛瑙中有藻型斑纹的。今称水草玛瑙,亦称天丝玛瑙、羽毛玛瑙、苔藓玛瑙、杂草玛瑙。郭璞注曰:“藻玉,玉有符彩者,或作柬,音練。”在《山海经》中,《西山经·二次·泰冒之山》《中山经·七次·凡苦山之首》等记载有3个藻玉的产地。
鸡骨白玉玉龙,战国
墨玉水盂
仿战国水草玛瑙环
碧玉,亦名青碧、碧、青。在《山海经》中,《西山经·二次·高山》《西山经·三次·章莪之山》等记载有28个碧玉的产地。
清碧玉插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玄玉,黑中带红之玉,某种地方玉。郭璞注曰:“言玉膏中又出黑玉也。”《说文》云:“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仿古玄玉环
3.金属
在《山海经》丰富的金石类物产记载中,相比种类繁多的石材、玉料,记载下来的金属类矿石种类不过只有6种。而且,如果将其中作为金属类矿石统称的“金”排除在外,一共便只有黄金、赤金、白金、铁和锡这5种金属矿石。显然,《山海经》中的物产,主要记载于《山经》中,而《山经》的成书始于唐虞之际,是时,华夏文明正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的主体正值从“小康”向“大同”的变革期中。以高度发达的石器加工业和漫长的石器生产的历史实践作为基础,时人对石材和玉料的认知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与此相比,刚刚诞生的金属冶炼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因为低下的金属冶炼技术还不足以冶炼高熔点的金属矿石,时人对金属矿石和金属品种的认知相当匮乏,所以,《山海经》中,虽然金属矿石的记载量和分布信息非常丰富,但金属矿石的品种却很少。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三星堆博物馆藏
宣德炉,明,苏州博物馆藏
铁,亦名黑金、乌金。李时珍云:“铁,截也,刚可截物也。于五金属水,故曰黑金。”在《山海经》中,《西山经·华山·符禺之山》《西山经·华山·英山》等记载有41个铁的产地。
成记款银锭,清
铜柄铁剑,秦汉
锡,亦名粉锡、赤锡。郭璞注曰:“白镴也。方术家谓之贺,盖锡以临贺出者为美也。”在《山海经》中,《中山经·五次·槐山》《中山经·八次·龙山》等记载有5个锡的产地。
锡壶,清
4.其他
除了列入《山海经万物纲目·金石部》中的各种金石类物产之外,先秦物质文明的重要基础,人从事改变自然的历史实践中重要的自然物产、生物资源还包括《山海经万物纲目·土部》中的垩和堇,用来制作骨器工具及卜具的龟壳、兽骨,用来充当货币的贝类等。这些自然物产和生物资源对于缔造先秦物质文明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垩,一种用来充当涂料的白土。郭璞注曰:“垩似土色,甚白。音恶。”郝懿行注云:“《中山经》:‘蔥聋之山,多白垩,黑、青、黄垩。’明垩非一色,不独白者名垩也。”《尔雅》曰:“地谓之黝。墙谓之垩。”郭璞注曰:“黑饰地、白饰墙也。”自先秦到中古时期,垩都是中国室内装修常用的辅料之一。《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赤贫之家家徒四壁,中产之家则用涂料刷墙。其中,黑色的涂料称为黝,白色的涂料称作垩。富贵之家或皇家则将丝绸挂在墙上,以为帐幔帷幕。在《山海经》中,《西山经·二次·大次之山》《西山经·四经·天池之山》等记载有20个垩的产地。
垩
堇,即黏土,它是一种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因为水分不容易从中通过,所以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堇一般由硅酸盐矿物在地球表面风化后形成,是配制陶土、瓷土的主要原材料。《管子·五行》云:“修槩水土,以待乎天堇。”章炳麟注曰:“‘天堇’即‘天几’,义谓‘天期’。犹云天时。言修平水劐土,以待天时。天时者,旱潦之时也。”堇可以制成陶器的陶坯,也可以制成青铜冶炼过程中的陶范。华夏民族对它的合理利用是制陶业和金属冶炼业的基础。在《山海经》中,《中山经·十一次·堇理之山》记载有1个堇的产地。
制陶拉坯
先秦,特别是新石器文化时代中,骨器加工业是手工业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以兽骨,禽骨,甚至是人骨制成的工具、卜具和乐器在人改变自然的实践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骨器加工业常用的原料主要是牛骨、羊骨、猪骨、鹿骨,以及禽类中的鹤骨,同时也包括用作建材垫材和灵龟占卜的龟甲。在《山海经》中,关于这些生物资源的记载也相当丰富。
牛骨卜骨
鹤骨,特别是鹤腿骨是华夏民族最早利用的禽鸟类骨骼中最有特点的一种。鹤骨的硬度非常高,大约是人骨的30倍。因此,在新石器时代,鹤骨对骨器加工业的技术要求相当高。根据实用与审美的对立原则,鹤骨通常被制成乐器和卜具等非实用功能的骨器。比如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出土的以鹤腿骨制成的贾湖骨笛。这是人类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它埋藏在地下约8000年,出土后还能吹响,这一方面体现了贾湖遗址的骨器加工业高超的技术水平,同样也反映了鹤骨特殊的物理特性。此外,北方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的涂墨骨签,也是鹤腿骨骨器的典型制品。在《山海经》中,鹤的自然栖息地在《海内经·又有青兽如菟》有1处记载。
贾湖骨笛
涂墨骨签
龟壳是较晚才被人类加以利用的生物类材质。对它的利用,考验着人的智慧和想象力。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原始先民捕获龟类,发现龟壳不同于兽骨,它坚硬无比,又凹凸不平,既无法对龟壳进行有效的加工将它制成骨器,又感觉如此坚硬的材质难能可贵,可谓用之无处,弃之可惜。所以,时人只好将龟壳砸碎,将其垫在大型建筑的立柱下充当基座,防止建筑沉降。这样的做法,常见于裴李岗文化和龙山文化。这是人类对龟壳最早的利用方式。
卜甲
螺贝是生物资源和生物类材质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它们不像龟甲、兽骨经历过类似“从生产向占卜”的这种“从实用层面向审美层面”的过渡。除了食用价值之外,人类最初对螺贝类加以利用就是直接将它制成了饰品。最初的贝类被当作项饰和头饰,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杯珓卜的卜具。夏商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贝成为最初的货币。《易经》中所说的“朋尔从思”,“朋”指的也是贝壳。在《山海经》中,螺贝类的动物一共有6种,分别是紫螺、珍珠、蠃母、文贝、蜃珧和渠,螺贝类动物的自然栖息地有《南山经·二次·洵山》《西山经·二次·数历之山》等20处记载。
贝币
二、造物的成果——发明
《山海经》中记载的自然物产和生物资源可以根据创造主体分为3种:上文所说的用于造物的原料是一种,这都是自然创造的。还有一些物产和资源自然界中原本存在,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又有意去促成这些物产和资源的增值。比如谷物和牲畜,自然界中原本就有,人通过农耕生产和畜牧,培育谷物、牧养牲畜,这类自然物产,特别是生物资源,既是自然创造的,也是人工创造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资源是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的,人为了更好地改造自然,以原有的自然原料为基础,人为创造了它们。比如酒,自然界中有高粱米,人把高粱米发酵,从而产出了酒。
这些以改变自然为目的,以自然物产和自然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创造行为就是人工的造物,造物的成果就是人类的发明。《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先秦时期的人类发明,这些发明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在《山海经万物纲目》中,它们多数被列入了《服器部》,还有少部分分散在《谷部》《果部》当中。而根据它们的用途和所使用的领域,大体可以分为3类,即:饮食类发明,衣用起居类发明,兵器、礼器和乐器类发明。这些发明既是先秦时华夏民族重要的物质文明成果,是时人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同时,它们所承载的造物文化又对当时和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饮食类发明
饴,饴糖,今天山东特产有高粱饴,就是此物。饴是人用谷物熬煎加工而成的甜味调味剂和零食。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弘景曰:‘方家用饴,乃云胶饴,是湿糖如浓蜜者。其凝强及牵白者饧糖,不入。’韩保升曰:‘饴,即软糖也。北人谓之饧。糯米、粳米、秫粟米、蜀秫米、大麻子、枳子、黄精、白术并堪熬造。惟以糯米作者入药,粟米者。’时珍曰:‘饴饧,用麦或谷芽同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饧,故医方亦收用之。’”在《山海经》中,《南山经·二次·仑者之山》和《西山经·三次·峚山》记载有两个饴的产地。
《诗经·大雅·緜》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爰始爰谋,爰契我龟。
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高粱饴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酒具·青铜蟠虺纹壶
蘖酿,就是以蘖为酒曲酿造出来的酒。郭璞注曰:“以蘖作醴酒也。”《说文》云:“蘖,芽米也。”蘖就是发芽后的谷物。《管子·禁藏》云:“以蘖为酒。”《礼记·礼运》云:“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蘗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在《山海经》中,有《中山经·凡薄山之首》这1处蘖酿的记载。
梅,酸味的调味品。先秦时,时人将野梅加以培育,最终得到新品种的家梅,也就是果梅。在《山海经》中,《中山经·八次》和《中山经·九次》记载有2处梅的产地。
果梅
2.衣用起居类发明
《诗经·邶风·柏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茶席
洗石,含碱石,是先秦时广泛使用的洗涤剂,沐浴时可用来去污。郭璞注曰:“澡洗可以磢体去垢圿。磢,初两反。”在《山海经》中,《西山经·华山·钱来之山》和《中山经·八次·琴鼓之山》均有产洗石的记载。
洗石
笄,用竹子制成的簪子。郭璞注曰:“笄,簪属。”在《山海经》中,《西山经·华山·竹山》有笄的记载。
笄
烛,火把。《山海经》中的烛不是蜡烛,而是火把。《仪礼·燕礼》云:“执烛于西阶上。”《周礼·司烜氏》云:“共坟烛庭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云:“举烛者,尚明也。”在《山海经》中,烛用在山神的祭礼中,出自《西山经·华山·凡西经之首》。
烛
樽,亦称酒樽,是一种酒器。樽多圆形,直壁,有盖,腹较深,有兽衔环耳,下有三足。盛行于汉晋。在《山海经》中,樽用在山神的祭礼中,出自《西山经·华山·凡西经之首》。
除此之外,《山海经》中衣用起居类的发明还包括用于交通出行的辁(无辐小车轮)、辕(车前驾牲畜之直木)和车(畜力交通和运载工具),贵族出行用的云盖(华盖);服装服饰类的冠(帽冠)、带(腰带)和衣(上衣);日常生活常用的杖(手杖)、蓑(蓑衣)、铫(温酒器)、彗(扫把)、杯(盛器)和绩(纺线);以及娱乐用品帝台之棋(六博棋),传统家具类型几(几案),先秦重要的货币类型刀铩(铜制刀形货币),还有暴力机关惩罚罪犯会用到的桎梏(刑具镣、铐)。
胡傅温酒樽,西汉,山西博物院藏
3.兵器、礼器和乐器类发明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远古、上古时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殷周之际,岐周的小方国周攻陷了恢弘的大商邑,战争的本质从来都是一成不变的,何况这已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权更迭。牧野一战,曾经统治中国五六百年的商王朝如夜幕中的惊雷一般,在旦夕间土崩瓦解,可是,文化上的更新与转型却像随之而来的那场春雨,连绵不绝、润物无声。
《礼记·乐记》云:“礼乐顺天地之诚,达神明之德,隆兴上下之神。”大周的宗庙是祖先的宗庙,不再是鬼神的圣殿了。周王朝带给华夏文明的是一场去蒙昧化的文化革新。由此,以西周初年作为历史的分水岭,礼乐制度的日新月异和日陵月替也成为先秦三代文化中国的历史基调。礼乐既是政治层面的文化制度,又是文化层面的道德准则,它以分封制作为组织保证,以井田制作为经济保证,以宗法制作为情感纽带,它凭借三者的强力而兴盛,也因三者的废弛而落寞。不过,在造物文化的物质层面,礼乐制的载体是超然于实用层面之上的兵器、礼器和乐器。《山海经》中,除了将一些历史上真实的战争以神话的形式重塑并记录,除了《山经》中记载的大量对山神祭祀的祭礼以外,还收录了大量先秦的兵器信息和重要的礼器、乐器信息。这些文献记载的文字信息与考古资料提供的文物信息相互参照,成为先秦礼乐制兴盛与废弛的证据。
从内容上,《山海经》中,收录的兵器包括矛和盾,弓和矢(弓箭的箭头,又称箭镞),戈、戚(斧),以及最原始的兵器柸(木棒),还有带有礼器性质的、供贵族佩戴的剑。礼器方面,主要包括玉制礼器和青铜礼器两种,这体现了华夏民族独有的玉文化和先秦三代所处的青铜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具体包括,玉制礼器璋、璧、瑜、珪、胜、桑封、鸣玉、环和玉璜;青铜礼器的鐻(青铜耳环)、?(酒器)、俎(常与豆组合使用);乐器方面则包括打击乐器钟、磬和鼓,拨弦乐器琴和瑟。
三、造物和造物文化的主体——人
人是造物和造物文化的主体。在《山海经》中,除了记载大量的造物原料和造物成果之外,还记载了很多远古、上古时期的发明家和发明历史。发明的本质就是造物。这些发明家和发明历史主要见于《海内经》中的两处,即:
其一,《海内经》云:“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炎帝的孙子叫伯陵,伯陵与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私通,阿女缘妇怀孕三年,这才生下鼓、延、殳三个儿子。殳最初发明了箭靶,鼓、延二人发明了钟,创作了乐曲和音律。)
其二,《海内经》又云:“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梁,**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帝俊生了禺号,禺号生下了**梁,**梁生下了番禺,这位番禺最初发明了船。番禺生下了奚仲,奚仲生下了吉光,是吉光最早使用木头造出了车子。少皞生下了般,般是最早发明弓箭的人。帝俊赏赐给后羿红色弓和白色矰箭,用他的射箭技艺去扶助下界各国,后羿便开始去救济世间人们的各种艰苦。帝俊生了晏龙,晏龙最早发明了琴和瑟。帝俊有八个儿子,他们是世界上最早唱歌跳舞的人。帝俊生下了三身,三身生下了义均,这位义均便是所谓的巧倕,他发明了世间的各种工艺技巧。后稷开始播种各种农作物。后稷的孙子叫叔均,这位叔均最初发明了使用牛耕田。)
综上所述,《海内经》记载的发明家和他们的发明行为、发明结果分别是:殳发明了箭靶;鼓和延发明了钟,发明了乐曲和音律;番禺发明了船;吉光发明了车;般发明了弓和箭;晏龙发明了琴和瑟;帝俊的八个儿子发明了声乐和舞蹈;巧倕开创了被称作“百工”的手工业;后稷发明了农耕生产;叔均发明了牛耕。
除了记录以上这些重要的发明、发明人和发明现象,《山海经》还记载了这些发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在《山海经》中,一共记载了4个氏族的谱系关系,分别是两个华夏民族谱系:炎黄谱系和帝俊谱系,还有两个外族谱系:西北的氐羌谱系和西南的巴国谱系。而以《海内经》中以上与造物发明的记载为基础,再联系《海经》中其它各处有关氏族亲缘关系的记载就会发现,以上所有的发明人全都来自这两个华夏民族的谱系。
科学主义之前的大多数发明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是群体性历史实践的产物。比如“奚仲造车”的典故(《山海经》认为是“吉光造车”,但吉光是奚仲的儿子),真实的历史中,迄今能看到的最早的车大约出现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夏商之际。当时车的动力来自于畜力,牛或者马拉车,而车的核心结构是车轮和轮轴。车轮和轮轴的发明实际上来源于纺织业的经验积累。中国纺织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0000年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流域的原始先民就已经懂得利用麻类植物纺麻了。纺织业生产依赖于纺织工具纺车,而纺车的核心部件是纺轮和纺轮的轮轴。也就是说,“奚仲造车”或者“吉光造车”的典故中,历史上车的发明人其实是汲取了纺织业的生产经验,将纺车的纺轮和轮轴放大,挪用到了车上。
这样的经验积累和发明物的不断改良不可能由某一个人单独完成,之所以将诸多的历史发明归结于炎帝、黄帝及其直系亲属,又与《山海经》成书过程所处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祖先崇拜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