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主要参考书目002(1 / 1)

[272]王车、陈徐著,《洛阳元魏元乂墓的星象图》,载于《文物》1974年第12期。

[273]参考陆思贤著,《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年,第351—353页。

[274]参考饶宗颐著,《澄心论萃·彩陶鹭鱼画与青海舞人图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56页。

[275]饶宗颐著,《澄心论萃·不死观念与齐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75页。

[276]饶宗颐著,《澄心论萃·彩陶鹭鱼画与青海舞人图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10页。

[277]翟玉忠著,《人类文明的基因》,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第29页。

[278]引自丁山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102页。

[279]参考郭静云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第六章之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45—261页。

[280]参考王大有著,《昆仑文明播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209页。

[281]参考库尔班·外力著,《西王母新考》,载于《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第75—50页。

[282]谢崇安著,《沉沙中的失乐园》,重庆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283]巫鸿著,《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239、240、73页。

[284]巫鸿著,《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73页。

[285]巫鸿著,《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239页。

[286]巫鸿著,《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239页。

[287]参考余英时著,《论天人之际》,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4年,第171页。

[288]引自叶舒宪著,《图说中国文明发生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15年,第190页。

[289]引自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页。

[290]引自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页。

[291]引自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页。

[292]〔印〕雷蒙·潘尼卡著,思竹译,《宇宙—神—人社共融的经验:正在涌观的宗教意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137页。

[293]〔印〕奥多频多著,徐凡澄译,《薄伽梵歌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474页。

[294]引自汤用彤著,《印度哲学史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76页。

[295]参考王志安著,《马家窑彩陶文化探源》,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157页。

[296]引自李尚信著,《帛书〈周易〉卦序与宇宙论》,载《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1期。

[297]邢文著,《帛书周易研究·帛书周易传文所见五行说》,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4页。

[298]饶宗颐著,《澄心论萃·稽古稽天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24页。

[299]引自〔美〕杰里·本特利等著,刘新成导读《简明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

[300]引自段渝著,《巴蜀古代文明研究——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315页。

[301]引自段渝著,《巴蜀古代文明研究——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315页。

[302]引自段渝著,《酋邦与国家起源: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461页。

[303]丁山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之“洪水传说”,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223页。

[304]郭静云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94页。

[305]丁山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482页。

[306]同上。

[307]以上引自丁山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482页。

[308]谭宝刚著,《老子及其遗著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第3 页。

[309]参看印度哈拉普拉萨德·雷(Haraprasad Ray)教授《从中国至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一文,载于段渝主编《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8年,第477页。

[310]参考王中江著,《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第一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页。

[311]饶宗颐著,《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五)之《殷代的宗教》,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8页。

[312]同上。

[313]丁山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386页。

[314]李零著,《中国方术续考》,中华书局,2006年,第177页。

[315]方东美著,《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中华书局,2012年,第53页。

[316]同上。

[317]方东美著,《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中华书局,2012年,第53页。

[318]丁山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482页。

[319]饶宗颐著,《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5页。

[320]李学勤著,《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载于《中国文物报》1998年4月29日。

[321]陈伟著,《“太一生水”考释》,载于《古文字与文献》试刊号,台北:楚文化研究会1999年版,第65—72页。

[322]邢文著,《论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不属一系——楚简“太一生水”及其意义》,见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5—186页。

[323]参考谭宝刚著,《老子及其遗著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第12页。

[324]李泽厚著,《初读竹简印象纪要》,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楚简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418页。

[325]萧兵著,《“太一生水”的神话学研究》,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8—24页。

[326]谭宝刚著,《老子及其遗著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第272页。

[327]〔印〕毗耶娑著,徐达斯译,《薄伽梵往世书》第四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5页。

[328]〔美〕班大为著,徐凤先译,《中国上古史实揭秘——天文考古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71页。

[329]饶宗颐著,《饶宗颐东方学论集》之《不死观念与齐学》,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42页。

[330]Brahman and Dao,Edited by Itharmar Theodor and ZhiHua Yao,published by Lexington Book,2014, Part 1.p.4.

[331]饶宗颐著,《梵学集》之《不死观念与齐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2页。

[332]巫白慧译解,《〈梨俱韦陀〉神曲选》第五章,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42页。

[333]巫白慧译解,《〈梨俱韦陀〉神曲选》第五章,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45—252页。

[334]黄宝生译,《奥义书》之《歌者奥义书》第三章12:6,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56页。

[335]〔印〕奥罗频多著,徐梵澄译,《薄伽梵歌论》第二系第一部之三,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92页。

[336]谭宝刚著,《老子及其遗著研究》附录一,巴蜀书社,2009年,第394页。

[337]〔以〕泰奥多著,徐达斯译,《道从这里讲起》第五章,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75页。

[338]方东美著,《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第二章,中华书局,2012年,第85页。

[339]方东美著,《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第二章译注部分,中华书局,2012年,第85页。

[340]此文发表在《文化中国》(加拿大)2001年九月号,又见于《孔子研究》2002年第1期。

[341]蒋忠新译,《摩奴法论》第一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6页。

[342]饶宗颐著,《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第六册卷四,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293页。

[343]丁山先生、苏雪林先生、饶宗颐先生都曾论述过《天问》文体与《韦陀经》之创造赞歌的渊源关系。关于楚文学与《韦陀经》及韦陀思想的比较,我在《文明的基因》里有专章阐说。

[344]同上。

[345]参考饶宗颐著,《谈印度河谷图形文字》,出自《饶宗颐东方学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5页。

[346]Deciphering the Indus script, Asko Parpola, pubslish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4, p.104.

[347]The Sacred Filter Standard Facing the Unicorn: Iravatham Mahadevan,More Evidence, in SouthAsian Archaeology, 1993, p.251.

[348]Deciphering the Indus script,Asko Parpola,Cambridge University,1994, p.222.

[349]The Phonician Origin of the Britons,Scots & Anglo-Saxons,Austine Waddel,Kessinger Publishing Co,2004, Chapter XXI.p.136.

[350]蒋湘南著,《七经楼文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08页。

[351]〔美〕班大为著,徐凤先译,《中国上古史实揭秘》之《北极简史:附帝字的起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75页。

[352]尹荣方著,《社与中国上古神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8页。

[353]巫白慧译解,《〈梨俱韦陀〉神曲选》,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56页。

[354]参考The Secret Of The Veda,Sri Aurobindo,Sri Aurobindo Ashram,Pondicherry,1971,p.287.

[355]参考The Vedas,Roshen Dalal,Penguin Books,2014,p.55.

[356]参考王大有著,《中华源流》上卷第二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第18页;附中华第一姓风十三宗支,专门列出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各种“几”形、牛角形、三角形等象征天穹、北极的符号。

[357]参考郭静云著,《天神与天地之道》(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480页。

[358]Deuphering the fndus script,Asko Parpola,Cambridge university,1994, p.231.

[359]阿城著,《河图洛书》,中华书局,2104年,第121页。

[360]参考苏雪林著,《天问正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6页。

[361]参考郭静云著,《天神与天地之道》总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585页。

[362]参考杨庆堃著,《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