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
项羽一路南逃,到了他渡过淮河的时候,部下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羽到达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羽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就这样被汉兵追上了。项羽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羽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项羽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羽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羽,项羽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跑了好几里才缓过神来。
项羽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里,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羽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羽问骑兵们:“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羽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羽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
项羽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同情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项羽既然南逃了,说明他是有求生欲望的,到乌江边为什么突然又改变主意呢?原因就是他原以为江东受到侵略,自己必须快马加鞭赶回来“解放”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乌江亭长这么一讲,他才发现自己误判形势了,江东并没有受到侵略,自己抛弃了当年追随他北渡的八千江东子弟,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逃兵。八千江东子弟为他而死,他哪有颜面再去见江东父老呢?因此项羽只能求死以求解脱了。
于是项羽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然后项羽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羽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羽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羽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仔细端详了项羽一番,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汉五年十二月,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年的项羽年仅31岁。
项羽自杀后,王翳拿下项羽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羽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后来刘邦就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各地残余的楚军抵抗已经没有意义了,很快就放弃抵抗投降了。包括项伯在内的项氏族人也向刘邦投降,刘邦把他们改姓刘,表明没有秋后算账的意思,让他们安心。
项伯后来被刘邦封为射阳侯,改名刘缠,感谢他在鸿门宴上帮他“缠”斗住项庄的功劳。刘缠一直活到汉孝惠三年。史书上有记载的项羽另外两个族人:平皋侯刘它(项它)一直活到汉孝惠五年,桃侯刘襄(项襄)活到汉孝文十年。有记载的这几个项氏族人都活过刘邦,都得到善终。特别是刘它,此人是老牌“反动派”。刘邦发动彭城之战的时候他和龙且帅大军驻扎在定陶抵抗刘邦;刘邦打魏国的时候他担任魏国的步兵司令;韩信打齐国的时候,他驻扎砀郡支援龙且;鸿沟议和前他还在为项羽负责防卫楚都彭城。刘邦也没有对他秋后算账。刘邦对待项氏的这些降臣颇为宽容,说刘邦嗜杀恐怕属于臆想。
在彭城之战中放了刘邦一马的楚将丁公也来归顺,原以为凭这个功劳可以捞点实惠,没想到刘邦把丁公捉拿并放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做项王的臣下不能尽忠,使项王失去天下的,就是丁公啊!”于是就斩了丁公,还说道:“让后代做臣下的人不要仿效丁公!”
若论背叛,刘缠(项伯)的行为绝对比丁公恶劣多了,怎么就不追究反倒重赏了?“赏刘缠和斩丁公”是古代君王驾驭人的一种权术,毫无道理可言,就是要让臣属捉摸不透,这绝不是成功的要诀。只不过此时天下已定,处理丁公无论是杀是赏影响都不大罢了。
定陶分账
刘项的楚汉战争就要落下帷幕了,这场耗时四年多的战争将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刘邦想到他的那个跟班小弟,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想给他封王,但卢绾的业绩太差,怎么办?
当年四楚王之一的临江王长期保持中立。在楚汉战争期间临江国保持中立,不给刘邦添乱,算是帮刘邦。但项羽灭亡后,临江国的中立行为就变成了立场不够坚定的表示。临江国国力又比较弱小,正好适合练兵。
刘邦就派卢绾和刘贾进攻临江国,想用这个功劳作为给卢绾封王的依据,然而令刘邦失望的是卢绾被打败了。临江国虽弱,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无奈之下,刘邦只好启用战将靳歙才搞定临江国,擒杀了第二代临江王共驩。靳歙被封为信武侯。
各路楚军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鲁县人却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原来,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鲁县人承认项羽是他们的领主。刘邦对鲁县人的气节也很欣赏,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颅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县人这才投降。于是,刘邦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为项羽举办了葬礼,并且亲临吊祭,把项羽安葬在谷城。
解决了鲁县的问题后,刘邦来到位于定陶的联军司令部,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要他交出兵权。韩信本身也没有造反野心,他也很满意自己的所获,对刘邦收回兵权他没感到什么不妥,就将兵权交还给刘邦。刘邦收走韩信兵权后,却突然宣布:“义帝没有后嗣,韩信是楚国人,了解楚国风俗,将齐王韩信迁徙为楚王。”这一来韩信可吃大亏了。
按照垓下决战前刘邦给韩信的盟约,韩信将拥有齐国五郡(济北郡、齐郡、胶东郡、薛郡、琅琊郡),并且加上楚国的四郡(泗水郡、东海郡、故鄣郡、会稽郡),还有陈郡和砀郡的一部分,成为仅次于刘邦的第二势力。这种超级势力当然让刘邦感到丝丝凉意,在同项羽征战的时候,因为要用到韩信,没有办法。一旦项羽灭亡,韩信就成为刘邦的心头大患,但是如果“狡兔”刚死立马就捕杀“走狗”,那是毫无信誉和道义可言的行为。所以刘邦只能选择“半”毁约的方式,一方面承认韩信的封王,另一方面将韩信的齐国领土全收走,让韩信势力一下减了大半。如果不想爆发战争,削弱韩信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韩信吃了大亏,但无奈兵权已经被收走,想要依托武力反抗已经不可能了。好在毕竟他还是拥有四郡之地的楚王,也能衣锦还乡,还可以接受这个结果。
刘邦履行当初的约定,正式封彭越为梁王。拥有了梁国(大体是东郡再加半个砀郡)的土地,在今天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交界的一块地方。
原九江王、现在的淮南王黥布的地位突然变得很尴尬,因为他当初冒着生命危险转投刘邦,原指望背后捅项羽一刀,将淮河以南的土地统统收入囊中,也不枉自己所流的血汗。但是自己的业绩太差,淮南一带的楚地已经被业绩超优秀的齐王韩信合情合理地拿走了。黥布辛辛苦苦奋斗了四年,地盘居然没变大,这真是瞎折腾。但刘邦给了一个解决方案。
汉元年正月,刘邦将黥布的老丈人,原四楚王之一的衡山王吴芮迁往新占领的临江国,在那里建立长沙国,由吴芮担任长沙王。又画了个大饼,将象郡、桂林郡、南海郡等被秦国南方集团军叛军实际控制的区域名义上也划给长沙王。
而原衡山王的领土衡山郡则交给黥布作为酬劳。黥布的老婆(吴芮的女儿)和孩子早在他背叛项羽时就被项羽派人杀尽了,因而对这个翁婿之情就没太大顾忌了,心安理得地将老丈人的国土收入囊中。而刘邦也达到了分化吴芮和黥布翁婿关系的目的。
再加上早已经确认领土边界的燕王臧荼、韩王信、赵王张敖(张耳子,张耳已死),就这样,中原大地的势力分割基本完成,形成一超多强、众星拱月的一种政治结构。
历史学家缪凤林教授就指出:“西汉之初,当国者皆无学识,猥欲参用周、秦之制,以封建与郡县并治。”刘邦以及这些军功功臣们在吸取了秦国专一制下快速灭亡的教训,认为分封制优于专一制,开历史倒车,重新推行分封制,将一个庞大的帝国再次肢解开来。中华大地出现了汉王和诸侯王分裂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这种政治结构是刘邦对各路军阀(诸侯王)既得利益的承认。分封制下汉王国和诸侯王国并非上下级关系,而是一种盟友关系。就这样,汉王刘邦与诸侯王们在定陶共同建立了一个半松散体制的汉王朝。
刘邦称帝
诸侯们联名上疏曰:“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冒死再拜言大王陛下:早先的时候秦帝国无道,天下人一起诛灭了它。大王您最早擒获秦王,安定了关中,在天下人中功劳最多。又救民于水火,让天下的老百姓都安定下来,功德实在是隆盛而且丰厚的。又给了有功的诸侯王们恩泽,让他们建国家立社稷。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下来,可是大家都是王,没有上下级的区别,这样大王您的卓著功德在后世就难以突显出来,我们冒死再拜,要求您追加皇帝这个尊号。”
刘邦说:“寡人我听说‘皇帝’这个尊号是圣贤之人才有资格担当的,没有内在的东西挂个空名,恐怕不妥吧。现在诸侯王们要把我推得太高。让我怎么好意思呢?”
诸侯王们都说:“大王您从卑微的身份起家,消灭暴乱的秦国,威名震动海内。到了偏僻的地方,从汉中行使您的威德,诛灭不义之徒,让有功之人建立国家,平定了海内,有功之臣都共同享受到了食邑和分封,没有私藏起来。大王您德行施布在四海,诸侯‘王’这个封号不足以昭显您的德行,当皇帝实在是非常适合,希望大王您可以让天下感受您的荣光。”
刘邦说:“既然诸侯王们都认为我称帝是必要的,那就这样吧。”
于是,汉五年二月,诸侯王和太尉卢绾等三百人,通过博士稷嗣君叔孙通确定良辰吉日,在泛水以北(泛水之阳)登基称皇帝。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媪曰昭灵夫人。
这段故事貌似有几分马屁味道,其实也不尽然。刘邦在这段学术探讨中其实颇为真诚,“皇帝”这个词二十年前才由秦始皇突发奇想生造出来,当时的人们未必感到“皇帝”有多尊崇。像项羽就不喜欢,宁可称“霸王”也不称“皇帝”,大概他觉得“王”才威风,“皇帝”是个什么玩意?
西汉建国初期各个王国都处于独立状态,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国内南面称孤,除王国的丞相必须由汉政府委任,接受诸侯王和汉政府的双重领导外,皇帝对诸侯王国行政、司法、军事等各方面在法理上没有任何干涉权,王国的丞相仅能视为皇帝派驻各国的一个联络员而已。当然,这也是作为盟友关系的一种强化和制度保证。
为了强化和确认这种盟主的领导关系,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长沙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联名上书劝进,要刘邦加封“皇帝”尊号。刘邦由诸侯王们推举称帝,仅意味着他的地位比其他诸侯王略高些,相当于诸侯王们的带头大哥而已。
必须指出,汉初的这种政治体制是有严重缺陷的,那就是各诸侯王国的独立性很强,汉中央政府同各个诸侯王国之间的关系就难免非常紧张,皇帝对诸侯王始终保持着警惕和提防。双方动不动就会擦枪走火,刘邦在接下来执政的六七年时间里,几乎年年都忙着平叛、削藩,一直到死前他都没能松口气下来。而彭越、黥布等异姓诸侯王既是这种体制的受益者,同时也是这种体制的受害者。
打击诸侯王的分裂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就成为帝国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刘邦死后,汉帝国经历了孝惠、吕后、孝文、孝景、孝武几代皇帝的努力,才逐步完成剥夺诸侯王权力的任务,真正造就我们现在心目中一言九鼎、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
秦末乱世的兵戈不休终于告一段落。刘邦下发特赦令:“兵不得休八年,万民与苦甚,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宣布一个和平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