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出击(1 / 1)

声东击西

韩信即将开始他辉煌的军事生涯,他独立指挥的对敌第一战就是灭魏之战。

韩信对于军事情报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当郦食其谈判失败回来的时候,韩信先拦住郦食其,惴惴不安地问:“魏国没有用周叔做大将吧?”郦食其回答:“是柏直。”韩信一听就精神了:“是这小子。”魏国也很奇怪,军事机密满大街都知道,连敌方派来的谈判组都能轻易掌握。

魏军企图在蒲坂津阻挡汉军。韩信将计就计,故设疑兵,在蒲坂津准备了大量的战船,假装要在这里渡河,而部队主力却使用木质瓦罐状的容器作为简单的浮力器材,从距离蒲坂上游约六七十公里的夏阳渡口泅水隐秘渡河,偷袭安邑。

魏王豹发现汉军从天而降,大吃一惊,慌忙迎战,可惜已经太迟了。失去黄河天堑的阻挡,双方的实力差距很快就体现出来。汉军在曹参的统领下连克东张、安邑(今山西夏县)、曲阳、武垣等地,在武垣俘虏了西魏王豹,结束了西魏国战役。战役九月份开始,九月份结束,总用时不到一个月。

汉军占领了西魏国的全部土地,并设置了河东郡和上党郡。魏王豹及其家属全部成了俘虏,包括那个能生天子的薄姬。薄姬后来给刘邦生了个儿子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魏豹被押送荥阳,刘邦让他在军中效力。

汉军消灭了魏王豹的魏政权,完成了战役任务。此时,荥阳战事吃紧,刘邦就抽走韩信的精锐部队,开往荥阳去抵御楚军。但是韩信如果不表现一下,怎么体现他自身的价值?韩信主动要求带领剩下的数万军队进攻代国和赵国。刘邦就派张耳和韩信一起,带领部队进攻代国、赵国。

汉二年闰九月,韩信打垮了代国军队,在阏与(今山西和顺)生擒了代相国夏说,攻占了代国。至此,黄河以北太行山以西的区域属于汉国。

背水一战

攻打完代国,韩信又开始筹划进攻太行山以东的赵国。之前刘邦命令韩信攻打魏国,由于部队都是精兵,战役当然容易。代国是小国,韩信攻打它还算轻松,但赵国比起西魏、代国实力高了好几个层次。此时汉军精锐已被刘邦调走,韩信手上只有训练不足的三万人马,攻打实力雄厚的赵国是一道大难题。但是,韩信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兵仙”,就是他善于创造奇迹。项羽在彭城演绎了一场神话,韩信很快也要在井陉演出一场属于他的神话。

赵王赵歇和赵相成安君陈馀得到汉军来袭的消息,就在井陉口集结了部队,号称二十万大军。按照中国吹牛皮的古典习惯,二十万大军实际兵力大约十万左右。不过赵军总兵力依然是韩信的三倍以上,而且多是精锐。韩信取胜的可能性非常低。

广武君李左车向陈馀提出建议认为,汉将韩信连续击败魏国和代国,兵锋甚锐,现在和他硬拼占不到便宜。井陉是一条非常狭长的通道,等韩信进入山谷,陈馀封住井陉出口,自己(李左车)带三万人绕道到后方,把后退的道路也封住,用不了十天,韩信和张耳就会被消灭。最后李左车还恐吓了陈馀,说如果不按这个计策一定会失败。史书说由于陈馀信奉儒家学说,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用欺骗诡计,认为韩信是强弩之末,如果这种兵力都害怕以后还怎么在江湖上混?坚决不接受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再次显示了他对情报工作的重视,先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陈馀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大喜,才领兵进入井陉狭道。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停下来宿营。半夜传令出发,他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监视赵军。韩信下达的战斗任务是:“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打垮赵军后正式会餐。”将领们将信将疑地回答道:“好。”韩信对手下军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筑造了营垒,他们看不到我们大将旗帜、仪仗,就不肯攻击我军的先头部队,怕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又退回去。”意思就是他要亲自上。

汉三年十月,韩信和张耳率领三万人马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韩信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井陉口,违反兵法作战条例,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远远望见,看到汉军指挥官如此“无能”,纷纷大笑不已,内心都有点轻视汉军了。

天刚蒙蒙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确认了韩信,就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这时,韩信、张耳假装败退,抛旗弃鼓逃回河边阵地,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阵型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战斗打得非常激烈,赵军迟迟不能取胜,陈馀感到非常焦急,下令赵军倾巢出动,务求一战而胜。韩信、张耳的部队被挤压到了河边,眼看就要被压入河中淹死,全军将士只好回头殊死奋战,拥有数量和质量优势的赵军竟然一时无法把他们打败。

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看到赵军倾巢出动,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这时,苦战一日的赵军也已经打得精疲力尽,只能悻悻的收兵回营,准备明日再战。回去的时候却看到营地已经插满了汉军的红旗,赵军士兵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增派了援兵,就要夹击疲惫的赵军了,士兵们的心理顿时崩溃,军心大乱,纷纷落荒逃跑,赵军军官靠诛杀逃兵也控制不住军队。汉军乘机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斩杀了陈馀。

战斗胜利后,汉军众将献上首级和俘虏,向韩信祝贺,趁机问韩信:“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我等并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啊?”韩信回答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军的将士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这就是所说的‘驱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将领们都佩服地说:“好。将军的谋略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呀。”

韩信确实是了不起的军事天才,他读兵法会深入思考兵法的实质性东西,不是死读书。现在我们的成语里有句“背水一战”,就是指这个故事,韩信巧妙利用人求生的本能,激发了部队的战斗力。和项羽在巨鹿之战的“破釜沉舟”是一个道理。

回头谈一下李左车的策略,因为陈馀失败了,大家自然很惋惜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或者嘲笑陈馀“迂腐”。笔者很不以为然,首先,陈馀在反秦战争打响以来表现一直是非常杰出的,能取得这么多成就的人绝不是“迂腐”的人。其次,陈馀的决策其实风险低收益高。李左车还是比较书生气的,他的策略风险更高。

在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让笔者选择,笔者还是会选择陈馀的办法。李左车的策略只是因为陈馀兵败才显得看上去很美,如果按照李左车的策略,陈馀将失败的更加彻底。理由很简单,因为战争是一种动态的运动,你改变战术,敌人也会做出应对。

韩信是非常注重情报工作的,他一直在偷看陈馀出牌。如果陈馀真的接受李左车的策略,那么韩信自然就不会进入井陉,而是在太行山以东静静等待李左车,那么孤军深入的李左车除了被消灭还能怎样?对于陈馀来说,由于古代没有无线电,他无法掌握李左车的实时情况,只能在井陉口苦苦等待,一直等到确认李左车被消灭为止,结果是战争还没开打,赵军就先损失了30%的兵力。分兵历来是兵家大忌。

相比之下,陈馀的策略更为稳妥,十万大军聚集在一起,总数是汉军的三倍多,不给你各个击破的机会。按最坏打算,用两倍甚至三倍的战损比和你耗,赵军依然可以获胜。更何况赵军多是百战精锐,比起新训练不久的汉军更有战斗力。陈馀对韩信绝对没有任何蔑视和轻视。只是没想到汉军玩背水一战,战斗力暴增N倍。但陈馀也没有输,只是啃不下来而已。陈馀最大的错误是发现韩信后急于求成,将全军压上,以至于被汉军偷袭营地后士兵们惊慌失措,乃至全军溃散。赵军其实是胜算较大的一方,陈馀的布置还是具有较大合理性的。

令人惊奇的是韩信此时却显示出罕见的谦逊,对李左车好言相劝,最后收服了李左车担任他的参谋。李左车向韩信提出建议,主要的精神是指出眼下赵国的形势尚未稳定,再树敌是不明智的行为,应该采用外交手段解决燕国和齐国,避免外国介入赵国的战争。而其中燕国较为弱小,齐国较为强大,顺序是先争取燕国再争取齐国。韩信接受了他的策略。汉三年十月,韩信摧毁了实力强大的赵军主力的当月,韩信挟井陉之战的余威,将燕国拉上汉国的战车。

韩信已经取得了井陉决战的胜利,摧毁了赵军主力,使得汉军在北方的势力取得爆发性增长,为了遏制汉军过快扩张的势头,楚国方面多次派出奇兵渡过黄河攻击赵国境内目标。原为刘邦盟友的彭越也不希望汉国过分强大,默许、纵容甚至部分参与了楚军的军事行动,干扰汉军对赵国的占领和控制。

赵军主力虽然被摧毁,但赵国依然实力强大,韩信的三万兵马要控制赵国全境依然不是容易的事情。韩信需要逐城逐地地打垮赵国的抵抗力量,完成对赵国全境的征服、占领任务。期间的汉三年六月,刘邦又一次很不“道义”地抽调走韩信重新培养起来的精锐部队。直到汉四年十月,赵军主力被消灭的一年后,汉军才宣告完成平定赵国的战争。

战火烧向齐国

韩信为刘邦打下魏国、代国、赵国,拉拢燕国,使得刘邦在彭城惨败后的战略颓势一步步扭转过来,初步取得了战争中的强势地位,韩信可谓功勋卓著。韩信自己也是这么看的,认为凭自己的功勋应该封王了,可是刘邦似乎把他忘了,一直没下达封王的委任状,韩信自己又不好意思明说。

汉四年十月,完全平定赵国后,刘邦开始着手攻打齐国的准备,他悄悄增强了韩信的兵力,颍阴侯灌婴、棘蒲侯陈武、阳陵侯傅宽、蓼侯孔藂、费侯陈贺等悍将纷纷加入北方兵团的战斗序列。刘邦准备打一场大战,争取消灭齐国,一旦夺取了齐国,汉国将有压倒性优势,楚汉战争的结果就没有任何悬念。

韩信看到刘邦又要用到自己了,知道这是个讨价还价的机会,于是拐了弯把自己的话递上去。韩信自以为很聪明地打了份报告给刘邦,请求立张耳为赵王,用以镇抚赵国。张耳虽然是前任赵王(恒山王),可是无勇无谋,又是韩信的副手,按功劳排名顺序当然是要封韩信为赵王才对。所以这份报告表面上是要求封张耳,实际上却是要求封韩信自己。

这个时候,刘邦在洛阳一带被项羽打得满头包,焦头烂额的他计划向西退却,收缩防线,减轻压力。郦食其鼓动刘邦要咬牙顶住,刘邦接受了郦食其建议的同时又派郦食其出使齐国,准备拉拢齐国。

当郦食其来到齐国后,就向齐王田广分析刘邦和项羽双方的差距,鼓动齐王田广倒向刘邦。郦食其指出两人的不同。刘邦“对于投降的将领马上将这座城封赏给他,得到财物都分给这些效力的人。和所有人共享利益,这些豪英贤才都很愿意为他效力”,反观项羽却“不记得别人的功劳,天天念叨别人的过错,帮他立下战功的人得不到奖赏,攻下城池的得不到分封。只一味信任和使用他们项家的人,要封官给别人,官印拿在手上反复摩挲,磨到边角都磨圆了还舍不得给别人;攻城夺取的财物积累了一大堆却舍不得赏赐别人,所有的人都不想跟他,有才能的人内心埋怨,不肯为他效力”。

郦食其作为刘邦派出的代表,当然会夸刘邦贬低项羽,但也必须要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否则这种鼓动只能遭到嗤笑。读者也可以大体看出刘邦和项羽用人方面的差距,刘邦是不讲出身,有功即赏。项羽喜欢用项家人,对有功的人赏赐颇为吝啬,以至于人才工作的积极性都很受打击。

此外,郦食其还提到一点“蜀汉之粟方船而下”。意思是说刘邦的后勤保障非常充足。刘邦战争的底气,恐怕就源于“蜀汉之粟”。汉二年,关中发生了大饥荒,“人相食”。反倒是蜀汉地区这块刘邦当年不是很看得上的地方,在经济上一直默默支撑了刘邦的战争。

齐王田广接受了郦食其的劝说,宣布和汉国结盟,主动撤除了历下(今山东济南)大军的戒备,每天和郦食其聚会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