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极生悲(1 / 1)

困兽

在楚都彭城被刘邦攻击期间,被项羽寄予厚望的九江王黥布却视而不见,未进行抵抗和阻挠,使得彭城短时间内就被攻克了。彭城的失陷代表楚国守备部队大规模的抵抗活动被摧毁了,但彭城周边依然存在零星的小股楚军坚持抵抗。楚地并不完全稳定,刘邦派出将领分兵对周边的这些小股楚军进行清理,比如曹参被派往雍丘,吕泽被派往下邑等等。

彭城的失陷对项羽来说几乎是致命的。项羽大军此刻深陷齐国民众反抗的汪洋大海中,军队的补给全部仰赖楚国,而彭城就是其中的中转枢纽。失去彭城的楚军立刻陷入粮草不继的窘境,如不能短时间内夺回彭城,大军势必瓦解。然而,对项羽而言,夺回彭城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首先,在战略上,项羽几乎被天下抛弃了,没有任何国家愿意在这个时候出手助他。汉国、赵国两个大国联手形成的战略铁钳,刘邦攻克彭城,牢牢掐住项羽的脖子;赵军在黄河以北严阵以待;项羽大军被牢牢夹在齐地。联军虽然还没发力,但项羽已经失去了战略上回旋的空间。五诸侯王被裹挟,也是项羽的敌人。尚未参战的只有燕王臧荼和三楚王(临江、衡山、九江)四个王国。面对声势浩大的联军,四王都在装聋作哑,项羽反扑彭城的战斗是得不到任何外援的。

其次,在战术上,联军方面也做了充分的应对准备。一是樊哙兵团进驻彭城以北的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鲁(今山东曲阜)、瑕丘(今山东兖州县东北)、薛等地,构筑了防御项羽反扑的外围防线,在樊哙防区的右侧是齐国田横的反抗势力活动区域,左侧是魏相国彭越的活动区域。这道防线防不住项羽,但拖延、消耗项羽的精力和锐气是没有问题的。二是联军在彭城集中了超过四十万的大军,准备在彭城和项羽打一场决战,用兵力上的优势来压垮项羽,而且联军是以逸待劳,胜率极大。

可以说,刘邦对这次同项羽开战可谓处心积虑,精心策划,充分贯彻了《孙子兵法》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战略思维,务求一击必胜。在这种情形下,任何有正常思维判断的人都会得出结论:“项羽完了。”

因此,刘邦得意洋洋地进入彭城后,收取了货宝、美人,每天摆酒席庆贺。对刘邦而言,这一切简直就如同在梦中,鸿门宴上如履薄冰,鸿门分封时忍气吞声,前后居然才一年出头的时间,这口恶气就报上了。往日的屈辱和痛苦就要烟消云散,他仿佛看到凶神恶煞的项羽像受伤的野兽一样,发出绝望的哀嚎。

刘邦并不急于进攻项羽,项羽骁勇善战,麾下部队是百战精锐,此时贸然进攻项羽,纵使获胜也会伤亡惨重。刘邦攻克彭城,等于掐住项羽的脖子,项羽军粮供应很快就会出现问题,到了军粮供应不上的时候项羽就会不攻自破。战争的主动权是在刘邦手上的,困死项羽是刘邦的最佳选择,速战速决是下下之选。刘邦知道他现在每天只要喝喝小酒,哼哼小曲,项羽就会自动送上门来。

史上最惨痛的失败

刘邦在彭城等着项羽,可是左等右等,楚军就是不来。彭城失陷以后,楚军主力一直呆在齐地,联军反复侦查也没有发现楚军主力有南下的动作,身陷绝境的项羽似乎一点也不着急。

面对这个诡异的情况,联军统帅部感到迷惑不解,经过反复研究,始终得不出一个有效的结论。最后,联军统帅部决定以不变应万变,继续坐在彭城看看项羽耍什么花样。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平静得令人吃惊,不知道作为一代名将的韩信,此时是否会对这种不可思议的平静感到一丝丝的寒意。

清晨,太阳还没升起,天微微泛白。彭城的西面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喊杀声、兵器的撞击声。彭城的联军司令部里对于来自后方的混乱感到奇怪。

敌人来袭?不太可能,楚军怎么会在樊哙兵团毫无觉察的情况下飞到彭城来?而且项羽大军处在彭城的东北方向,要打也是先打东北方向,西面是自己的后方。士兵哗变?有可能。但因何事而起?参与的士兵数量有多少?联军司令部一时也摸不清情况,只能先派出人员探明情况。联军司令部万万没有想到,这确实是项羽前来偷袭。

原来,项羽在得到刘邦攻克楚都彭城的消息后,让手下将领继续对齐国各路反抗部队加紧镇压,自己仅率三万精锐悄悄南下,从鲁出胡陵,沿着樊哙兵团和彭越兵团防区交界处的泗水河谷行军,像庖丁解牛一样,刀子从关节之间的缝隙插了进去,沿着防区交界的薄弱环节神不知鬼不觉地渗透到樊哙兵团防线的后方,又悄悄运动到彭城西的萧县。项羽巧妙而大胆地穿插运动,使得樊哙兵团的作用完全落空,彭城方面对此却毫无察觉。

老辣的项羽将清晨作为偷袭的时间点,此时天刚蒙蒙亮,正是人最疲乏无力的时候。昨晚刚喝完酒的联军士兵还没完全睡醒,突然听见军营外响起沉闷的号角声,联军士兵们挣扎着睁开惺忪的睡眼从营帐探头出去,军营外突然出现数不清楚的楚军士兵,就像从地下冒出来一样,毫无心理准备的联军士兵内心充满了震惊和畏惧。

进攻的号角声响起,楚军骑兵如排山倒海般涌了过来。大地在颤抖,三万人齐声发出的喊杀声直接穿透了联军士兵的胸膛。联军士兵的心理瞬间就崩溃了,争先恐后地四散逃命,跑得慢的就被楚军骑兵砍杀或直接被踏死。任何抵抗的企图都是徒劳的,楚军骑兵就像潮水一样淹没了联军士兵,军营里陷入一片混乱。

联军统帅部起先是搞不清楚状况,待反应过来一切已经太迟了,各部军队已经陷入混乱,完全失去指挥。刘邦匆忙爬上战车,由夏侯婴驾车,在亲信扈从的掩护下夺路而逃。

楚军的攻击如雷霆一般迅猛,但联军依然有数量上的优势,尚未遭到攻击的部分联军试图结阵抵抗。然而,楚军骑兵发挥了速度和冲击力的优势,在军营中左右冲突,发现试图集结的联军部队就猛烈冲击,很快将尚未形成阵型的联军队伍再次冲散。到中午时,联军的建制已经全部被打乱了,军官找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军官,再也形成不了阵型。

失去指挥的几十万联军上演了大崩溃,场面就像电影院散场的人群,除了混乱还是混乱。楚军由于数量上处于劣势,没有使用围歼战术,而是采用了驱赶战术,联军士兵在楚军骑兵的驱赶下自相踩踏。十数万溃兵在混乱中被挤进彭城西的榖水和泗水中淹死,更多的士兵则逃出楚军的挤压,向南逃窜。楚军又向南追击到灵璧东的睢水边上,这些士兵在慌乱中被挤入睢水中,大部分淹死,又是十数万的死亡,尸体堵塞了河道,“睢水为之不流”。

刘邦的车乘没能第一时间内逃出,被楚军团团包围。眼看刘邦就要被擒杀,突然刮起一阵猛烈的西北风,飞沙走石。昏暗中,楚军骑兵看不清情况,刘邦才得以趁乱逃走。西魏王豹和韩王信在卫队的保护下也得以杀出重围,逃脱升天。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殷王司马卬三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司马欣、董翳被俘,然后投降。司马卬死在乱军中。

仅仅一天时间,彭城之战就决出了胜负,项羽以三万精锐取得完胜,联军伤亡则在三十万以上。原以为会成为“人肉磨坊”的彭城之战,碾磨的仅仅是联军士兵的血肉,楚军的伤亡则非常微小。

继巨鹿之战后,项羽再次取得了一场神话般的胜利,向世人发出一声吼叫:“我西楚霸王是不可战胜的!”项羽是超一流的军事天才,凭借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两场神话般的胜利足以让他耀眼于古代世界名将之林。

项羽的取胜之道

在这个普通的清晨,发生如此惨剧,是联军方面始料未及的,仅仅三万人的项羽兵团居然敢于向十倍于自身的联军发动突然袭击,并且取得辉煌的胜利。联军方面遇到了两个“没想到”。

联军统帅部的第一个“没想到”是没想到项羽居然可以这么打。士兵越多,军事实力越强,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彭城惨败前,联军统帅部根本不能想象出有人可以凭借三万军队击溃四十万军队。统帅部认为项羽为了夺回彭城,必须尽可能多的带兵。考虑到驻守彭城的联军数量,联军统帅部分析认为楚军如果要夺回彭城需要全力以赴,因而楚军主力成了联军统帅部密切关注的对象,所以项羽率领的小股部队就被忽略了。

让联军统帅部“想不到”的是项羽根本就没想带主力。本应成为反击拳头的楚军主力被项羽作为诱饵,放在齐地吸引联军统帅部的注意。项羽仅带三万精锐悄悄南下,通过巧妙大胆地穿插,悄悄来到联军背后,并在清晨向彭城的联军发动了强袭,一刀插进联军的心脏。由于项羽行军的隐秘,又是从西向东进攻,实现了战术上的突然性,打了联军一个措手不及。

项羽这么做风险是极高的,假如联军早点发现项羽的小股部队并及时截击,或者联军在被偷袭后快速反应过来,耗光楚军的锐气,重新发挥出数量上的优势,项羽就会落败。项羽的彭城之战其实是风险极高的战法,但也正是因为这个打法违反常理,才使得联军统帅部完全“想不到”,才创造了彭城之战的辉煌战果,这也正是弱者打败强者的唯一方法。

联军统帅部的第二个“没想到”是楚军的战斗力会如此强悍,汉军会溃败的如此彻底,在现实中居然真的上演了“一以当十”的神话。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奇迹是源于项羽对新式骑兵战术这一革新战术的重视和使用。正是新式骑兵战术的投入使用,使得楚军三万人击溃四十万人的神话得以实现。

由于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对技术人员的蔑视,几乎很少提到冷兵器时代作战的阵型问题。在世界战争史上,军队的布阵水平直接体现了这支军队的作战效能。冷兵器时代的阵型布置更是战争双方所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阵型不是《三国演义》这种小说提到的什么“休、伤、杜、惊、死……”、“八卦阵”这种玄幻意义的阵型,而是技术意义上的阵型。大家可以参考防暴警察经常摆成的盾墙阵型,对警察个人来说由于两侧有战友,他就不必担心两侧受到攻击,只要注意前方的敌情就可以了。有效的阵型可以让士兵相互配合,提升战斗力,降低伤亡。优秀的指挥官凭借观察对方的阵型就可以判断对方的战斗力的原因也在于此。当然,也有反过来故意摆成混乱不堪的阵型,使敌人误判己军战斗力。

古代战场上,正规军队的厮杀就是阵型对阵型,直到一方将另一方击溃,这是硬碰硬的战法,一仗打下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双方都是死伤惨重。战争各方其实都不希望这种结果,都在寻求快速冲垮对方阵型的办法,冲击部队应运而生了。冲击部队凭借高速度、高吨位将对方的阵型一举冲垮,一旦失去阵型,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就失去了大半,尾随而来的步兵则以紧密的阵型将对方散兵一举消灭或击溃。

历史上最先承担起冲击部队作用的是战车部队。因而战车成为冷兵器时代早期非常重要的突击力量,往往能起到决定战场形势的重要作用,成为各国部队的核心精锐。古埃及、古波斯、中国的商周时代都是战车兵盛极一时的时代。在刘邦起兵初期也模仿秦军的战术体系,组建了战车部队,战车部队的指挥官就是夏侯婴,而且战车部队在刘邦的战术体系下还是相当活跃的。

但是,战车部队有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注定了战车部队要逐步走向没落。这个局限性就是战车部队的地形适应性极差,需要较为开阔的地形,遇到起伏地形效能就大打折扣。相比较而言,骑兵部队对地形的适应性就高于战车部队,因而冲击骑兵必然要走上历史舞台,代替战车部队发挥作用。

在项羽彭城之战前,中国战场上是有使用骑兵的。但是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骑兵只是作为侦查和骚扰作用的轻骑兵,以弩和弓箭作为武器,从未投入骑兵用于冲击敌人的阵型。这是因为之前的骑兵缺少马镫这个不起眼的物品,使得骑兵非常不适合发动冲锋。

马镫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

马镫的应用使士兵骑在马上有了一个稳固的依托,这样他就可以用上臂端着长矛,利用马匹高速前进所产生的冲力(这种力量由于马和骑马者的重量可得到成倍的增加)猛烈刺向敌人。而在发明马镫之前,骑兵缺乏依托,劈砍或挑刺的巨大冲击力会使得骑兵自己被震落下马,无法形成战斗力。因此,早期的骑兵往往只能配发弩和弓箭作为武器,作为侦查兵和骚扰部队使用。

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马镫形象是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墓葬中,出土的三件骑马青瓷俑随葬品,瓷俑马鞍左前侧处作出三角状镫。也就是说,目前确实还没有太确切的证据表明楚汉时期存在马镫,推测可能西楚骑兵有采用套绳等马镫的雏形物品将士兵固定在马背上,保证了这场战役顺利实施。

彭城之战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冷兵器战争史上都极为罕见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刘邦耐心等待、精心策划组织实施的近乎完美的作战计划居然被军事天才项羽以不可思议的神话方式破解了。彭城之战的胜利是新式战术的绝对胜利,创新的战斗技术再加上出敌意料的突然袭击成为项羽的胜利之道。

汉军这一仗中损失超过三十万,战争形势完全逆转,汉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缓过劲来,乃至于对楚军都产生了某种心理阴影,也给读史者留下了楚强汉弱的假象。实际上从战略面上说,汉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一直稍强于西楚。项羽能在战场上屡败刘邦凭借的是其超一流的军事才能,也正是因为项羽超人的勇武才使得楚汉战争充满了变数,战争打得异常艰苦。到了刘邦将内政力逐步转化成战争潜力后,战争变成内政、经济、人力、资源的消耗战后,项羽就渐渐撑不住了,直到最后崩溃。

彭城之战的神话结局使得楚汉战争由一场精妙的突袭战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刘邦原计划一到两个月内结束的楚汉战争居然又拉锯了近三年时间,最后汉国方面才凭借经济实力上的优势硬生生地“磨”赢了。战争会打得如此惨烈和辛苦,恐怕是楚汉双方都始料未及的。彭城之战结束了,但楚汉战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