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入宫
汉元年十月,子婴向刘邦投降,有将领说应该杀掉子婴。刘邦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祥。”于是把子婴交给官吏看管起来,向西进入咸阳。
秦国自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建都咸阳以来,秦政府苦心经营百余年,料想府库积蓄必多。入城后,那些将军们疯了,都跑去库房瓜分金帛财物,唯独萧何跑去将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都收走。萧何的远见卓识在不久的将来给刘邦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刘邦进入秦宫,那里的宫室、帐幕、狗马、宝物、美女数以千计,刘邦看得眼都直了,想留下住在宫里。樊哙劝谏刘邦出去居住,刘邦听不进去。张良说:“秦朝正因暴虐无道,所以沛公你才能够来到这里。替天下铲除凶残的暴政,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现在刚刚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乐,这正是人们说的‘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希望沛公能够听樊哙的意见。”刘邦这才忍痛封了宫室府库,军队重新回到霸上驻扎。
值得玩味的是,劝谏刘邦的这些话是樊哙这个大老粗先提出,而不是高参张良。是樊哙的政治智慧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了吗?恐怕这事是张良这个滑头挑唆樊哙干的。
劝谏刘邦的这些话是张良想说的,但他一则怕刺激到刘邦,让刘邦误以为他别有用心;二则作为客人,也有不方便说的地方,因而挑唆樊哙去说。樊哙为人豪爽厚道,心机不多,而且和刘邦是连襟,自家人说话不会被当成别有用心。即使樊哙表达不清楚,也相当于增加了一个缓冲,张良劝刘邦也就不会那么突兀,所以樊哙出面比张良出面要好太多了。
樊哙为人厚道,对于有本事的文化人(如张良、韩信等)那是打心眼佩服,甘心帮他们冲锋陷阵。每次张良这些滑头不方便和刘邦直说的时候,都会挑唆樊哙打头阵,先探探刘邦的口风。常言“仗义每从屠狗辈”,非虚也。正是由于有樊哙这样的憨直人做桥梁,使得刘邦上情下达非常便捷有效。刘邦有樊哙这样的连襟真是他的福气。
樊哙的一生也是好人好报的一生。甚至在他死后,宫廷发生针对吕氏的政变,他夫人吕须、儿子樊伉受牵连被杀掉,不久大家又想念樊大哥的好处,找到樊哙庶出的儿子樊市人,重新立为舞阳侯,延续他的香火。
闯祸
刘邦既然想扎根关中,就必须考虑要如何治理关中。从这点来说,刘邦没有对关中进行掳掠和破坏,不是因为他对关中人民有深深的爱意,而是因为他已经将关中视为其私人财产,不舍得破坏。历史无数次证明,在对待平民百姓方面,土匪世家远比流寇为好。
汉元年十一月,刘邦召集各县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开会,开始着手利用秦政府原有的行政框架对秦地开展有效统治和管理。刘邦告诉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苛刻的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被灭族,相聚谈话的要被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随即刘邦还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刘邦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在关中做秦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约法三章”。这个政策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让刘邦一下子在秦地站稳了脚跟。
在这个时候有人就劝刘邦说:“秦地富足,是其他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了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约定让他统治关中地区了。要是他来了的话,沛公你还有份吗?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刘邦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计策。这样一来就闯出了一场大祸。
十一月中旬,项羽率领诸侯联军西进来到函谷关前,令项羽大吃一惊的是函谷关已经被友军(沛公刘邦)所占据,但关门紧闭,守关部队拒绝让诸侯联军入关。项羽非常恼火,就派黥布从小路绕道攻破了函谷关。四十万诸侯联军杀气腾腾地开进关中平原,准备找刘邦讨说法,刘邦的祸闯大了。
刘邦派人守关错了吗?记得在国内某军事杂志上有这么一个说法:“凡是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休想得到!”俄国人就很聪明,他们总是先派兵把对方的土地占了,然后谈判。这是一种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
试想,如果刘邦不守关会怎样?那么诸侯联军四十万大军就可以顺顺利利、浩浩****地开进关中,到时候刘邦的谈判空间必定会被严重压缩。因此,刘邦只有先守住函谷关,才能争取到谈判的主动权,“怀王之约”才不会变成一纸空文。
刘邦错就错在对诸侯联军的实力和决心的误判。诸侯联军入关的第一目的固然是消灭嬴秦帝国,追求自身安全。还有第二个目的,就是钱。苦战汹汹,诸侯联军军费开支巨大,急需搜刮填补亏空。同时广大将士浴血奋战一年多,也抱着入关洗劫一番的期望。项羽及诸侯必须迎合将士们的情绪。如果项羽对将士们说:“关中进不去了,咱们回去吧。”恐怕他会被将士们直接生吃了。四十万人!因此项羽和诸侯入关的决心是绝对坚定的。
既然刘邦打算要占有关中的土地,那么“距关,毋内诸侯”后,刘邦要赶紧将关内财富运出一大部分来分给诸侯,软化、分化诸侯的入关态度,这是一套组合拳,不能有上招就没下招了。刘邦误判形势的结果是差点连小命都玩完了。
项伯来救
十一月中旬,诸侯联军攻破函谷关,浩浩****杀入关中平原,准备和刘邦讨说法。
诸侯们对于刘邦封堵函谷关、拒绝让他们入关一事抱有强烈的愤怒,惩治刘邦的呼声很高。但如何惩治刘邦、惩治刘邦到什么程度,各方的态度并不一致。针对这个问题,联军内部出现了分裂。主要有两派:一派是以亚父范增为代表的鹰派,要求不惜代价,严惩刘邦。另一派是以季父项伯为代表的鸽派,要求适度惩处刘邦。项羽觉得两派的意见都有几分道理,一路上翻来覆去,举棋不定。此时,军事战场上勇毅果决的项羽在政治战场上却显得优柔寡断起来。
十二月中旬,联军抵达戏水东,总数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军驻扎的霸上,数量为十万。诸侯联军和沛公军相距四十里,随时可以开打,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对抗,刘邦危险了。
在项羽犹豫不决的时候,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已经先坐不住了,他认定刘邦公司的股价马上就要跌得一钱不值了,偷偷派人去告诉项羽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为相,将珍奇宝物都占为己有。”曹无伤想借此向项羽邀功请赏,买入项羽公司的绩优股。
消息传来,举座哗然,鸽派只好不再说什么了,“打”的呼声直线上涨。项羽大怒,说:“明早准备酒食,好好犒劳士卒,把沛公的部队打垮!”范增趁机火上浇油,劝项羽说:“沛公在山东的时候,贪图财货,宠爱美女。现在进了关,财物什么都不取,美女也没亲近一个,看这势头他的志气可不小啊。我让人占卜他那边的云气,都呈现为龙虎之状,五色斑斓,这是天子的瑞气呀。希望您赶快进攻,不要错失良机!”
项伯一向跟张良要好,连夜驱马跑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起离开。
项伯说:“不要跟沛公一块儿送死啊。”
张良说:“我是为韩王来护送沛公的,沛公如今情况危急,我若逃走就太不仁不义了,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于是进入军帐,把项伯的话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为吃惊,说:“该怎么办呢?”
张良说:“是谁给您出的派兵守关这个主意?”
沛公说:“是一个‘鲰生(浅陋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您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所以我听了他的话。”
刘邦回答说是一个“鲰生(浅陋小人)”说的,这个词不能说绝妙,但是很到位。刘邦为什么不说这是张三说的,是李四说的,把出主意的人名给供出来?因为没有必要。假如刘邦将出主意的人名供出来,那么刘邦将是一个不值得托付的人。理由有两个:一是刘邦没有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起的责任,面对责备,他将过错责任推卸给下属;二是他不会讲话,这么讲出来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因出卖同僚而增加与同僚之间的嫌恶。
另一个反例就是项羽在鸿门宴上说“这是曹无伤说的”,直接把告密者给供了出来,笔者一看差点没喷出血来,可见项羽社交经验的匮乏。如何说话是做人的技巧,是一种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没什么道理可讲,除了通过社会学习以外别无它法。
张良说:“您的兵力敌得过项王吗?”
刘邦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说:“当然敌不过,那怎么办呢?”
张良说:“请让我前去告诉项伯,就说沛公是不敢背叛项王的。”
刘邦说:“你是怎么跟项伯有交情的呢?”
张良说:“秦朝灭亡以前,我们就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逃过一死。如今情况危急,幸好他来告诉我。”
刘邦说:“你们两人谁的年龄大?”
张良说:“他比我大。”
刘邦说:“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
张良出去请项伯。项伯进来与刘邦相见。刘邦捧着酒杯,向项伯献酒祝寿,又定下了儿女婚姻。
刘邦说:“我进驻函谷关以后,连根鸟毛都没敢动,登记了官民的户口,查封了各类仓库,只等着项将军到来。我所以派将守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我们日夜盼着项将军到来,哪里敢谋反啊!希望您详细转告项将军,我是绝不敢忘恩负义的。”
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明天可千万要早点来向项王道歉。”
刘邦说:“好的。”
于是项伯又乘夜离开,回到军营中,把刘邦的话一一报告了项羽。接着又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关呢?如今人家有大功反而要攻打人家,这是不道义的,不如先好好对待他。”
项羽在处置刘邦的问题上一直是犹豫不决的,在项伯的推动下,项羽决定还是给刘邦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答应了项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