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公务员(1 / 1)

浪子回头

在刘邦流连于他的游侠食客生涯的时候,一个巨大的黑影从西边扑了过来,这就是强大的秦国军团。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一跃成为强国。

对游侠们而言,秦国的到来就是他们游侠梦的终结。以前关东六国对“游侠”的压制是不成功的,因为国与国交界处有很多管理的薄弱环节,同时政府决策层的很多人都养食客,并不讨厌游侠。政府很难有效压制游侠。

秦政府则不同,奉行“军国主义”,作风朴素,讲求实效,管理上整齐划一,不给游侠活动空间。每当秦军占领新的土地,他们就会将土地、人口纳入秦政府的管理体系,设置行政机构,同时着手开展“打黑除恶”等系列专项行动,强化治安控制。随着秦军的压迫,刘邦等游侠的活动空间就一步步被压缩了。

到了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32岁的刘邦迎来黑暗的一天。因为这一年秦国消灭了魏国。秦灭魏后立即着手消化战争果实,将魏国的土地、人口纳入秦政府的管理体系,设置行政机构,同时着手打压“黑恶势力”。

张耳被列入“反黑”名单,成了严打对象,不得不和他的干儿子陈馀(也是黑名单人物)开始他们的流亡生活。困境中,张耳、陈馀二人相约为“刎颈之交(表示要同生死、共患难)”。张耳“黑恶团伙”宣告瓦解,包括刘邦在内的食客们失去依靠,只能放弃门客的寄生生活,纷纷散去,刘邦被迫逃回老家。

倒霉的事情还没完。次年,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蒙武攻楚,占领了刘邦的家乡,并在这一带建立泗水郡作为一级行政单位。33岁的刘邦突然从楚国人变成了秦国人。以前魏国被秦军消灭,自己尚可以逃回老家,现在老家被端了,自己又要逃到哪里去?相信此时刘邦的眼睛里应该充满着迷茫。

到了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关东六国最后一个国家齐国被秦国消灭。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用短短十年时间做了结,横扫关东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秦王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统。

从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开始慢慢走向中年,此时的刘邦也逐步消减了年轻时候的火热**,开始中年人生的烦恼了。年轻时候的干劲和**越来越小,一晃十几年过去,总是在游**来游**去,刘邦的心也开始疲倦起来。

以前父亲的唠叨他是听不进去的,二哥对他不错,虽然对他浪**的行为并不满意,但还是经常资助他,让他过得比较自在。渐渐的,刘邦想通了,他报了沛县的公务员学习班。秦朝的公务员培训采用的是“以吏为师”的教育方式,这是一种职业教育培训。在家族力量的帮助下,刘邦成为一名政府公职人员,有了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

就这样,刘邦从游离于政府体制外的“混混”开始逐渐融入秦政府的行政机器。他从基层公务员做起,当上了泗水亭长(派出所所长兼招待所所长),成了政府体制内的“一颗螺丝钉”。秦代在社会基层设“亭”,主理基层治安,负责巡查乡里、稽察非违、捕拿盗贼等,就好比现在的“派出所”一般。

平淡的公务员生活

刘邦在亭长这个位置上干得如鱼得水,亭长这个位置实在是太适合他了,这得益于刘邦这十几年的浪**。

首先,通过浪**,他丰富了经历、增长了见识,比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氓”,他无疑狡黠和刁滑多了,耍点流氓手段镇压村民,那简直是手到擒来。其次,刘邦本身就是沛县的黑恶势力,这次虽然漂白了,但本地黑社会那几张熟脸和他们的花招怎能瞒得过刘邦?每逢严打专项行动或政绩考评的时候,刘邦就放出风声让那几个“豪桀”老实点,看好手下弟兄,所以治安绩效考评对他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刘邦在压制当地黑恶势力、维护地方治安上是很有成效的,也正因为这样,负责人事考核和日常事务的沛县主吏掾(相当于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兼人事局长)萧何,才会对刘邦另眼相看,多方包庇。如果没有刘邦,那么每年光治安考评就够沛县上下的官吏忙乎了。因为沛县政府和刘邦存在互相利用的关系,所以刘邦虽然在政府体制内混饭吃,却也不用夹着尾巴做人。

刘邦当个小亭长,权力不大,责任不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了改善生活肯定要找点小进项,刘邦的小进项就是吃回扣。回扣是这么来的,亭长的“亭”其实是县政府的一个行政据点,不但是派出所,还兼招待所、通讯站等多种职能。秦代市场经济尚不发达,出于安全考虑,来往的客商、旅人、公务人员总要在泗水亭留宿,这些人就成了刘邦过手的肥肉。刘邦软硬兼施,想办法拖着这些人去王媪、武负的酒馆消费,其他人当然都是付现钱,而刘邦是赊账消费,年底的时候王媪、武负就把刘邦的赊账单销掉。王媪、武负还编造了看见龙的传说,其实哪里是看见龙,不过是这些见不得台面的东西。

这段时间,刘邦还特地派手下去手工业发达的薛县专门定制了一种竹皮冠,刘邦经常佩戴它来彰显个性,说明他应该挺享受亭长的生活和社会地位。竹皮冠是一种毫无实用价值且具有极其夸张外形的冠,是非常典型的叛逆青年、嬉皮士的奇异服装。由于刘邦的标榜带头,这种嬉皮士服饰在未来竟成为帝国庄重场合的礼仪服饰,不得不让人感慨服饰方面的卫道士是多么可笑。

沛县人夏侯婴起初在沛县官府的马房掌管养马驾车,当临时工驾驶员。每当送客人或使者走后,路过沛县泗水亭,就会找刘邦聊天。两人很聊得来,每次都谈到很晚才分开。后来,沛县有了驾驶员的编制,夏侯婴就补员当正式工。

刘邦一次打闹时不小心弄伤了夏侯婴,被人告发了。刘邦是亭长,官吏伤人,加重治罪。刘邦和夏侯婴赶紧订立攻守同盟,一口咬定刘邦没弄伤夏侯婴,夏侯婴也为他作伪证。为这事,夏侯婴坐了一年多牢,挨了几百板,硬是咬牙不改口,终于让刘邦逃脱了罪责。夏侯婴是极其讲义气的一个人,物以类聚,刘邦一定也是很讲义气的人,否则两人根本走不到一起。

在秦政府内勤勤恳恳做了四五年公务员后,约在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左右,刘邦37岁,或者略早,工作生活日趋稳定下来的刘邦和曹氏两情相悦,生了一个白胖小子刘肥。但不知为何,刘邦没有迎娶曹氏,刘肥成了私生子。

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指示各地“焚书”。刘邦经历的是职专教育,他喜欢那种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对天花乱坠的儒生早看不惯了。得到命令的刘邦非常开心啊,他冲进儒生的家里,将一捆捆的《诗》《书》等著作当着儒生的面投入火中。刘交也因为这个事件,被迫中断儒学学习。后来,成为皇帝的刘邦在临终前给儿子刘盈写了一份《手敕太子文》,对自己当年做的这件荒唐事表示了后悔和歉疚。

从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逃亡芒砀山这段长达14年的时间里,小公务员刘邦每天就上班下班,和同事们打打闹闹(“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喜欢喝酒看美女(“好酒及色”)。生活的节奏还是比较规律的,说平淡也平淡,说充实也充实。

暗潮涌动

楚国灭亡后,项燕的儿子项梁,带着侄儿项羽在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躲避仇家。项氏一族在楚地民间的影响力巨大,吴中一带的名人贤士几乎都和项梁往来。项梁的能力也不错,每次县里有大的徭役和丧事,经常请项梁来主持操办。项梁借着这些机会秘密地对这些人员进行鉴定,为将来造反挑选人员。项梁在吴中招摇过市,这说明项梁在吴中的日子过得还是很滋润的,有两件事可以证明。

事件一:项梁在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被捕入狱,家族赶紧托关系请蕲县(今安徽宿州)的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就搞定了。可见,号称“法治”的秦朝,还是讲“人情”的。

事件二:陈胜吴广起义后,会稽(郡)守殷通就告诉项梁他也想“干一票”,希望项梁做他的军官。显然殷郡守完全知道项梁是楚国亡国遗孽,而作为政治犯的项梁居然可以在大街上招摇行事。

秦政府因其惊人的效率,一直给人严格的法治印象,但从这些情况来看,不能不让人怀疑秦政府以严格著称的“法治”体系。秦政府应该是“绩效”政府,以“实用主义”为操守。

项梁、刘邦都是黑恶势力,不同的是项梁是反政府级别的黑恶势力,刘邦仅仅是治安级别的黑恶势力。项、刘都不具备和秦政府全面对抗的能力,但足以给地方政府找麻烦。地方行政首脑为了将地方治理好,躲避苛刻、粗暴的政府绩效考评,既然压服不了当地黑恶势力,就反过来采取包庇的态度,双方进行合作。

这样做当然无异于饮鸩止渴。短时间内,当地的治安会有很大程度的改观。因为“复国运动分子”和地方政府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以项梁为旗帜的“复国运动”力量在项梁的约束下暂时中止了暴力抗争活动,带来了治安状况的好转,而地方政府则尽力包庇“复国运动”分子,为其通风报信,对其活动听之任之,形成了“复国运动”分子和地方政府“双赢”的模式。

“复国运动”分子和地方政府都“赢”了,但是中央政府却输了。在地方政府的包庇和纵容下,原本遭到重创的“复国运动”分子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存活下来,并悄悄地壮大起来,未来终于酿成了秦末各国贵族的“复国运动”。

刘邦的春天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沛县令的好朋友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吕公,躲避家乡仇人逃到了沛县居住。在刚到沛县的时候,很多人便听说了他和县令的关系,于是人们都上门拜访,拉关系,套近乎。

刘邦听说了也去凑热闹,当时主持接待的是沛县的主吏掾萧何,由于拜访的人太多了,善于搞管理调度的萧何采用差异化的管理模式,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

刘邦这种痞子听到这话心里很不爽,他虽然身上一分钱都没带,却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一万!”然后大摇大摆的走进去。

此时刘邦的内心还流淌着战国时代“士”的风骨,他看重面子和尊严,不仅桀骜不驯的脾气没有改变,而且痛恨权贵瞧不起人。用通俗点的话讲,你可以不让我来,但你不能把人分成钱多钱少的来区别对待,这伤害我的自尊心,我今天就要故意砸你的场子。

吕公一听这么多钱,吓了一跳,赶忙出来亲自迎接。萧何和刘邦是老熟人了,一看就知道他玩什么花样,这让萧何很是尴尬,萧何就跟吕公说:“刘季这个人整天讲大话,做事不靠谱,您别信他。”吕公这个人眼光和常人不同,他觉得刘邦器宇轩昂、与众不同,他非常喜欢刘邦,请刘邦入上席就坐。这次刘邦不但白吃一顿饭,酒足饭饱之后,吕公又将他盛情留下,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刘邦自然喜出望外。

春天来得晚,但终究还是来了。45岁的刘邦老牛吃老草(吕雉当时约30岁了,在那个时代绝对是超大龄剩女),幸福地结婚了。婚后,吕雉给刘邦生了两个娃,鲁元公主(鲁元是封号,真名已佚)和刘盈(汉惠帝)。

同年,秦始皇修筑经由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一直修到云阳(今陕西淳化县)的“高速公路”;另外,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口多,先王宫廷窄小,就在渭水南上林苑内修建朝宫,即通常所说的阿房宫。为了完成阿房宫以及其他大型工程,秦始皇大肆征召天下的劳动力。他下令将徒刑犯七十多万人征发到阿房宫工地,此外,还征集了各地的劳力来服徭役。

命令下达到沛县,刘邦不敢怠慢,他告别了新婚妻子,按任务押解服徭役的人到咸阳。临走的时候,沛县同僚都来送他,每人按惯例给他三百文钱送行,萧何和他关系比较好,送了五百文,刘邦押解服徭役的人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阿房宫工地。

刘邦在工地参与监工时,某天忽然传来一阵喧闹、躁动,只见秦始皇来视察。皇帝的车队浩浩****,绵延数里,警卫身着黑衣黑甲,前呼后拥,剑戟森森,飘扬着数不清的旗帜。秦始皇威仪地坐在车上,恍如天人。乡巴佬刘邦大受震撼,感慨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小结一下刘邦在33岁到46岁这一时期:刘邦做了秦政府的基层公务员,工作勤勤恳恳,业绩良好。和曹氏未婚生子,和吕雉结婚并生育了一女一子。

我们在探讨刘邦的时候,往往只关注战争期间他如何谋略,如何用人,却很少去考察刘邦造反前怎么样,不知道刘邦在战国时代生活了33年,这是属于他的人生经历,也是塑造他性格的一个时期。刘邦有个幸福而充满幻想的儿童时期(1岁—17岁),热血喷薄的青年时期(17岁—33岁)和兢兢业业的中年时期(33岁—46岁)。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孩,到一个愣头青少年,再到一个沉着稳定的中年人,刘邦是一个很普通很正常的人,至少在46岁以前是这样,并不是从娘胎出来就是天生的造反派。

对刘邦而言,如果没有意外,未来应该会这么循规蹈矩下去,养儿饴孙,在家乡沛县终老一生。但是世事难料,意想不到的变故还是改变了刘邦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