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张謇等立宪人士的积极活动,1906年,也即光绪三十二年,他们在上海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公推郑孝胥为会长,张謇为副会长。这个组织成立后,大大方便了立宪活动的开展,此时的张謇内心劲头儿也很足。过了两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年幼的溥仪登基,他的父亲载沣摄政。为了稳定时局,他们对立宪派采取了安抚措施,下令于各省建立了预备立宪的谘议局。为此,张謇很兴奋,感觉大清有盼头了,中国的立宪从此开始。没过多久,张謇又被推为江苏省谘议局议长。
张謇当了议长后马上开始准备上奏朝廷速开国会。在谘议局有松江的雷奋、吴县的杨廷栋等,全是曾在日本流过学主张立宪的积极分子。雷奋和杨廷栋又都很善于演说,每逢谘议局召开会议,他们两个人便总是会在张謇的左右进行发言,以助张謇,俨然成了张謇的得力干将。他们两个也确实有才华,令会场上的人总是禁不住热烈地鼓掌。加上张謇于当时官场和商场上的威望,使他很自然地成为了东南立宪派的领头人物。
这个时候,大清朝廷刚刚跟日本国缔结完割让东三省权益的新约,使人们的心里更是紧张。
又过了两个月,七省谘议局代表聚会于上海,商议立宪大事。在此期间,张謇跟各省的议员见面说话的机会比较多,这让他更进一步了解到中央亲贵贪权,官场更加腐败,朝廷财政拮据,各地兵连祸结等等状况,所以,认为应当必须马上施行立宪,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会议之后,张謇又多次跟各省的议长们和副议长们通信或互派代表交流和了解情况。因为顺直谘议局距离京城很近,因此对朝中的状况更为了解,他们难以忍受朝中官员的作为,于宣统二年到宣统三年的六七月份间,屡屡向朝廷请愿,提出改组亲贵政府,马上召开国会,立即实施立宪的主张。但是,由于他们言辞激烈、不容情面,引起了朝中主事人员的羞恼,训斥他们道:“危言耸听,居心叵测!”
然而,各省谘议局人员并没有由此退让,除了组织奉天和直隶两个省的代表们到京都请愿之外,还发动了全国各省谘议局人员进行声援和支持。
张謇和一班朋友进行讨论,一个较为年轻的朋友激愤地说:“今见朝廷的诸种做法,国家不亡,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张謇不爱听国家要亡的话,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愿看到的,于是,便反驳说:“我们这些人都在这里,如果不想计策,看着国家沦亡,那是毫无道理的!”
众人也心急,却也无奈,都问张謇:“先生之见,当如何?”张謇说:“我们应马上大力组织人员前去京城向朝廷请愿,请求朝廷即刻召开国会。”
众人便依张謇。只有走一步说一步了,希望会有所改变。
很快,一个由十六省代表组成的国会请愿团朝京城开进。于第二年的1月份,张謇一行请愿团来到了京城,向朝廷递交了一份要求一年之内召开国会的请愿书。
大清朝廷看了张謇递交的请愿书,虽然觉得颇有道理,然而,这些主张触及他们的个人利益,哪一个会愿意施行呢?一般情况下,是根本不予理睬的,然而,以张謇在朝中的名望,他们也不敢怠慢,只好对张謇一番安抚。他们对张謇说:“开办国会,此主张的确是为大清社稷着想,然而,我们眼下的条件还不具备,筹备还不是太充分,待日后再议吧!”
这样,张謇他们的请愿书算是被朝廷驳回了。到了5月份,张謇等再次发动请愿,各省签名参加请愿的人员达30多万人。这弄得朝廷很是不开心,载沣觉得张謇也真是能闹腾,勿怪乎当年李鸿章说他“多事”,如今看来,这张謇的确是爱多事的人!因此对张謇比上次更增加了些严厉。他对张謇说:“毋得再行渎请!”
张謇听了这话,心中很是愤怒,对大清竟然第一次产生了些许怨恨,心说,如此之大清,如何得了,不亡国还说什么?
于是,张謇爱国情怀高涨,更是来了一把火。
就在这年的10月份,请愿团再次卷土重来,这次的声势比任何一次都大,是空前的。直隶、河南、四川等地,都出现了千人游行示威的场面。奉天旅京学生赵振清和牛广生,年轻气盛,他们两个甚至当场撩起自己的裤腿,用刀将大腿划出血来,蘸血而书。
在如此之情况下,大厦将倾的大清朝廷有点招架不住了,于是,经过一番紧张慌乱的计议,宣布将于1913年提前召开了国会。这些举动,让忠于国家,忠于大清的张謇很是满意,感觉朝廷还是有希望的,国家还是有救的。然而大部分立宪人士对此却很不满意,觉得朝廷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他们敷衍,并不庄重,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1911年4月,苟延残喘的大清朝廷正式成立首届责任内阁,内阁成员由13名大臣组成,其中皇族成员就超过了一半。可见,要在大清立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他们的立宪也完全是一种骗局而已。张謇也彻底丧失了信心,心痛不已,他从不在乎自己做出了多少努力,只要值得,只要有结果,然而……他当时说道:“朝廷以海陆军政权和各主要部门,全任用亲贵,并非祖制;复不更事,举措乖张,全国为之解体。”
可见他对于大清的立宪,已经不再抱有一丝的希望了。这一年5月17日,张謇在京城与大清的最高统治者、摄政王、“太上皇”载沣一起吃饭,席间,他对于立宪一个字也没有再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