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98年6月,光绪皇帝正式颁诏变法,张謇回京销假的时候,他就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然而,那时他只是限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对于维新派“速变”、“全变”,甚至是不惜以发动宫廷政变流血进行变革的做法,他很不赞成。那时候,他说:“药过于苦了,吃药的时候,便很不容易张嘴。”
那时候,他屡屡对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进行劝说,让他们稳着来,不可轻举妄动,然而,事情远不是他一个人能够阻止的,该发生的还是要发生……
张謇看到这些,心里很是不安。那一年的7月21日,也就是张謇正式复职的次日,张謇再次向翰林院告假,说自己的纱厂初办,事务冗杂,应立即回去办理,不然会半途而废。翰林院不想让他离去,可看他执意,也只好答应,准了他的假。在维新变法最为重要的时候,张謇就这么匆匆离开了京城的纷纷扰扰,回到了他的家乡。
就在张謇刚刚回乡没多久,京城里一下子乱了,慈禧太后反手一击,覆灭了维新一党,囚禁了皇帝光绪,将戊戌六君子推于菜市口砍头问斩。
张謇闻讯,唏嘘不已,好久不说话,心情也更沉重了。此后,他更坚信他的看法,不应当再发生这样可怕的事情,应当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当时他沉痛地说:“读书识字之子皆自危矣。祸至真无日哉?”
直到1900年8月,八国联军瓜分中国,攻进北京城,慈禧才意识到严重性,日夜寝食不安。思来想去,也觉得应当变法,于是在第二年1月,慈禧在西安发布上谕,再次决定变法,命令督抚以上的大臣们就这件事,认认真真地议一议,然后报上来。
在家乡一心办实业的张謇听说这件事后,坐不住了,也马上开始行动起来。他应当地总督刘坤一之邀,写就了《变法评议》。在这个《变法评议》里,张謇第一次提出了设置“议政院”和“府县议会”等新鲜的名词,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国家的最根本要害。
后来,张謇刻印了《日本宪法》。这是他到日本进行考察,后来又爆发了日俄战争,他经过慎重思考后的结果。他当时分析说:
非必生人知觉之异也,一行专制,一行宪法,立政之宗旨不同耳。(章开沅《历史研究》)
他将《日本宪法》通过赵小山转至内廷,献给慈禧太后。慈禧看了后,觉得这个立宪并没有超出君主主宰天下的范围,又见立宪呼声之高,为了应付民意,便作深然之状道:“宪法对于国家来说,真是太好了!”
张謇和那些立宪派人士得了慈禧太后这句话,便又来了精神。在这年8月,张謇又刻印了《日本宪法义解》和《议会史》的小本子向朝廷重臣们一一分送,想让他们更加了解和支持立宪,从而顺利实施立宪。
然而,改革、立宪,说着容易,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立宪,要限制君主皇室的权力,像慈禧太后,当时她要是真正意会到了这些,真要限制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她会心甘情愿吗?她会同意吗?必然会拍案大怒:“造反了你!来呀,给我拿下!”结果可想而知。
不过,这一点,聪明有才的张謇不会想不到;然而,前半生对科举孜孜以求,苦苦奋斗,现在又身为士大夫的他,对大清朝廷抱有些许希望,哪怕有一点希望,他也会维护这个朝廷的。当时他的想法是要将风险降到最低。
这时候大多数爱国的人都认为,大清只要施行立宪,那么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以后再也不会遭受外国强权的欺凌了。
然而,却不知道中国的封建时代已经彻底走到了尽头,大清也病入膏肓,难以救治了,他们温和的改良,根本改变不了中国,大革命时代已经到来了。慈禧太后的立宪
张謇虽然一心爱国,做的一切事情全是为了国家富强,然而由于他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束缚住了他思想的车轮。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等他,滚滚地向前开动着,他的立宪思想已经满足不了一些更先进的人的意识了。这些人也在日夜思考着中国的道路应如何走。
这就是孙中山等一些人领导的革命,他们这些人一心认为,中国专制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尽头了,中国应该进行彻底的革命,推翻数千年来的封建王朝,建立真正的共和,唯有如此,中国才能从灾难中走出来,逐步走向富强。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翠亨村,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为了救国,他上下求索,国内国外地奔走,吃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在庚子之变后,他路子才走得比较顺,在回忆1901年惠州起义时,他写道:
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孙中山《建国方略》)
大清朝廷在1905年9月24日,在形势的逼迫下,不得不再次派出五名朝廷大员出国专门对宪政进行考察。然而,还未出北京车站,便遭到了革命党人吴樾的炸弹袭击,此时的大清朝廷真是进退失据,不得不另行改期。张謇知道这件事后很焦急,此时的他,自然是不知道革命的思想和他们维护大清立宪思想的矛盾,他一心认为只有立宪才能使中国的政治走出一条路来,从而中国才有救。所以,他当时的立宪思想更是坚定,他说:“这一定是反对立宪的人干的,如此,立宪更要加紧进行了。”
大清朝廷在1906年9月1日正式发布了准备仿行立宪上谕。消息传来,全国各地的人都非常高兴,认为中国有希望了,自己有奔头了,一些大城市甚至高悬了彩灯进行庆祝。
然而,到了11月6日,新官制案一公布,人们才发现自己是空欢喜了一场,朝廷的立宪全是假的,其条文根本不起什么作用,不仅涉及皇室大权的重要部门一点没动,连责任内阁也全无踪影。相反的是,满人官员占的比例更大了。袁世凯虽是慈禧倚重的大臣,然而,由于是汉人的关系,其权力也被相应地削弱了。他的陆军被朝廷收走了四镇。
立宪人士,很是失望,张謇心中既焦急,又毫无办法。他在当时参与成立的预备立宪公会上说:
与其多言,不如人人实行,得尺则尺,得寸则寸。(张謇《自订年谱》)
谁都知道,这能有多大作用呢?
1908年8月,大清朝廷颁布了首部宪法《钦定宪法大纲》,杨度对它的第一条“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评价说:
政府宁肯与人民以一尺之空文,不肯与人民一寸之实事;人民与之争者,宜与争实事,而不与争空文。(周昂《未完成的立宪》)
张謇听到这个评论后,心内甚然之。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与74岁的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相继驾崩,年幼的溥仪继位,改元为“宣统”,他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然而,慈禧太后的政治主张还在继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