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张謇创办实业的深入,成就的加大,他在朝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就连慈禧太后也越来越信任和倚重于他。
张謇自然是一心让大清国富强起来的。经过戊戌变法大动**之后,张謇越来越热衷于立宪。
1903年,日本驻江宁领事天野通过徐世昌要请张謇等一些社会名流东渡日本对日本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进行参观。日本国总是欺凌侵略中国,遭到张謇及其国人的痛恨,然而,张謇对于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努力向西方学习,快速强大之事实有着很浓厚的兴趣。所以,张謇受邀后,不及多想,就答应了下来,决定东渡日本去“取经”。
张謇打算到日本后,一方面参加他们的国内劝业博览会,一方面对他们的教育和社会各项公益事业进行考察,把好的经验学过来,以便于将来在中国国内实施。
5月23日,张謇等一些大清的社会名流来到了日本的长崎,开始了对日本国长达两个多月的访问。
在日本的这一段时间内,张謇除了对劝业博览会进行参观,还参观了35家教育机构与30个农工商企业。他每天都非常的繁忙,恨不得自己制造出一些时间出来,把日本的一切好东西都看看,记在心里……
不过,张謇最为关心的还是他事业上的事,也就是实业和教育。他给自己制定出的参观程序是:先幼稚园、次寻常高等小学、次中学、次高等、徐及工厂。(张謇《癸卯东游日记》)
期间,日本接待者嘉纳治五郎问张謇:“您东来调查的宗旨是什么?”张謇稍微顿了一下,回答说:
学校形式不请观大者,请观小者;教科书不请观新者,请观旧者;学风不请询都城者,请询市町村者;经验不请询已完全时者,请询未完全时者;经济不请询政府及地方官优给补助者,请询地方人民拮据自立者。(张謇《癸卯东游日记》)
这番话语表明张謇从实际出发,寻求跟自己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相适应的经验和思想。他认为如果不务实际,一味地好高骛远,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那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在日本期间,张謇受到了日本天皇的接见,在和日本天皇谈话的时候,听说中国山东的一个叫许士泰的农民,他来到日本后在日本开了一万多顷的荒地,天皇还对他授予了奖杯与奖章。
于是,张謇会见完天皇之后,当天就去找了许士泰。到他开垦兴修的田园、水利、桑林、牲畜繁殖场和小型商品作坊等地方参观。参观的过程中,禁不住连连赞叹:“看来唯有发展多种经济,方能除穷致富,今天真让我开了眼界了!”
晚上回到住处,张謇对同来访问的官员们感叹说:“泰山下的贫苦农民许士泰,来到日本后,努力开垦荒地,如今成了受人崇敬的大富翁,而我们却还不晓得,真是惭愧呀,白拿朝廷的薪俸了。”
张謇在日本考察,给他解决了不少思想上的难题。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很多都优于大清,他边考察边思考。他觉得,大清和日本两个国家有不少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然而,日本处理得很不错,在自己国内却难以解决。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政治上的开明,首先是立法健全,全部都以法为准,依法办事,绝少超越法律之权力;其次是多党政治,重视民众意愿,施行议会制,进行舆论上的监督,权力受到制衡,为此,政府作出的决策一般都体现着民众意愿。他于深思中发现,中国之所以落后,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封建专制,它使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缓慢,甚至是停步不前。想到这里,他的心里一抖,发现自己前半生所追求的大半尽是无用的东西……
此时的张謇真正认识到,中国要发展不能把希望全集中在宫廷斗争上,另作他途还是非常正确的。即便是光绪皇帝重新掌握了朝政大权,或者是单单凭借思想开明的一些地方大员推行新政,还是难以将中国的问题予以解决。他认为,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商会、农会和教育会等一些社会团体基础上,扩大政治活动,组织政治团体,以至新式政党,于整个国家施行立宪。
考察结束后,张謇回到上海,将自己在日本考察的日记整理出来,添上了一个名字——《东游日记》,然后编辑成书,印刷出版,广布各方人士及诸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