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哑学校(1 / 1)

无论是办实业,还是办教育,张謇都是为了挽救中国命运,一切的出发点,都在于救国,使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中国从而强大起来。因此,张謇不仅关注能够直接服务于他实业的健康人群,同时,他也同情那些身患残疾的人们。

对于残疾人群,他经常能够看到。这些人一般是贫穷的话,就去乞讨;家境富裕的,便逸居不出,他心里感觉很痛苦,心想如果把这些人群集中起来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中国不就发展得更快了吗?同时也解决了这些人的生存问题,给国家减少了负担。他综合分析了一下,外洋人口当中,每一千人中就有两个盲哑人。大清国如果用这样的算法推算,那么四万万人口当中,盲哑人口会有八十万之多。得到这个数目之后,更使他寝食不安,于是,他决定开办一家盲哑学校,对身患残疾的孩子进行培训,让这些孩子也能得到教育,获得生存的技能。

然而,要想办学,最重要的是要有师资队伍。张謇认为,这样的教师不仅要求专业精良,更重要的是要对盲哑儿童有真正的爱心,也就是“慈爱心与忍受心”,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热心对这批特殊的儿童予以培训。

鉴于此,他在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创建了盲哑师范传习所。先建立师资队伍,对师资进行培养。然后,在1917年,于狼山东北麓和残废院之西,开辟了6亩地,建起了南唐盲哑学校,学校开学时的经费是4400多元,一个翟姓的朋友资助了3000元,剩下的,由张謇跟他的哥哥张詧补出来。

张謇的这所盲哑学校分为盲和哑两个学科,除了传给盲学生凹凸的字版拼读盲文知识外,还开有音乐、针案和按摩等一些课程;哑学生除了教学手语外,还开有国画、雕刻、木工、裁缝等一些科目。学制都是三年制。

到了民国十三年,也就是1924年,盲哑学校已经有四个班的学生毕业了,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还有46名。盲科学生有18名,哑科学生有28名,这些盲哑孩子通过教育和培训,能够用特有的方式进行思想感情方面的交流,成绩非常好的,还能够唱简单的歌曲。

一次集会,这些盲哑孩子集体合演过一个名叫《普渡慈航》的新剧,令人们感叹不已,由衷地佩服这所盲哑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对于这些盲哑孩子无私的奉献。

张謇的盲哑学校不但帮这些盲哑孩子降低了盲哑方面的个人痛苦,同时还为解除社会的疽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孩子走出校门之后,一般都能够照顾自己的生活,可以自食其力,能够就业工作。有的甚至还被分配到了商务印书馆等各大书局担任印刷、打字和分发等工作,为社会做贡献。用张謇的话说,也就是为富强中国献出一份自己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