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张之洞(1 / 1)

此后在张謇的人生道路上,和他关系最好,也是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应当说是张之洞了,因此要写张謇的传记,就不能不较为详细地说一下张之洞。

张之洞,生于贵州,长于贵州,当然也是一口的贵州话,生得又瘦又小,像贵州人,然而,因为祖籍是直隶南皮县,所以许多人就都称他为“张南皮”。

张之洞从小脑子比较迟缓,无论什么,反应总是比别人慢半拍,但是他知道笨鸟先飞的道理,在读书上,比别人下得工夫都大,也刻苦,居然纠正了天生脑子反应慢的毛病,并很快优于常人,学什么都能不拘于常理,很能融会贯通,很善于写文章,在13岁的时候便考中了秀才,在16岁时中了解元,在科举的道路上顺利得惊人,也让人羡慕不已。也许和张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张之洞有个当官的父亲和众多官场上的亲戚吧。不过,不管当官不当官,这张之洞也的确是有才,26岁上又顺利地高中探花,后来又在亲戚的扶助、特别是他的堂兄张之万的点拨下在官场扶摇直上,从翰林直升到封疆大吏,到最后,又入朝当了宰相,成了当时能够和李鸿章官位上相比肩的了不起的大人物。他的堂兄张之万,当时曾是闽浙的总督,也是封疆大吏。

张之洞首次去南京做官,也正是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虎狼列强窥伺中国,日本直接入侵。朝廷让两江总督刘坤一前去抵抗日寇,随后就把张之洞派到了南京代替刘坤一。当时的张之洞头脑是很清楚明白的,也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他觉得中日战争随时都会蔓延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大清的军队又很是腐败,简直不堪一击,若是让他们只是镇压一下国内的骚乱还行,若抵抗外国的精锐军队,绝对是不行的。于是,他便决定在军队上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大力的整顿和变革。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路,做事又沉稳干练。他对海防进行改善,又买来了许多的洋枪和洋炮,进行装备,组建了一支相当有战斗力的“自强军”。1895年,张之洞从卫队和扩军等营内挑选了1600多名悍勇士兵,然后,又自江苏和安徽等地招募土著乡民,训练成2000多名兵勇。张之洞征兵要求在那个时候是最高的,人们都说,“稍微有一点毛病张大人都是不要的”。张之洞对所招之兵让西医对他们进行体检,一定要体格健壮,没什么疾患的;一定要有所在村出具证明品德良好;一定要服役十个年头;被招之兵许多还都需拥有一些文化知识,可谓是素质相当的高。

张之洞给这些“自强军”很好的待遇。正勇是一个月五块银元的饷银,下级军官月饷比这个还要多些。张之洞为兵勇们发放饷银的时候,由洋教习和特派的大清军官当场发放现洋。除此之外,还供给兵勇们制服、口粮,以及营房等必需的军备。团练和乡勇之军官全部给予正规的军官候补官衔,或者是授以官阶。

张之洞为了抵御外侮,对于军事人才,积极延揽,他还专门在南京开设了一个“延才馆”,对水师进行筹备。后来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也是这时候入的张之洞的水师。

张之洞看黎元洪有着不同一般的经历,也确实很有本事,就非常的兴奋,就问他:“先生对于大清海军与营建防御工程方面有何高见呢?”

没想到,这黎元洪见问,即滔滔不绝,对答如流,且不乏真知灼见。张之洞更是喜欢了,遂说道:“好,好,好!”

然后,张之洞对一边的官员说:“这位先生真是我这么长时间以来碰到的最佳的能干之才!”

张之洞一心为国,从没有过私心,他在南京编练新军的时候,规模上从来没有超越过原定的方案,待自己调往别处任职的时候,便主动地交出军队的管理权,拳拳之心可昭日月。

1895年9月,康有为来到了张之洞所在的南京总督府,这是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和强学会,遭至保守势力的压制,来上海开创局面的。上海是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所辖之地,他也知道张之洞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因此来求张之洞帮忙。而张之洞,他可是慈禧和光绪皇帝都很看重的实权人物,若有张之洞对康有为帮忙,那康有为的维新事业在上海以及两江就会发展得很好。一心探寻国家强盛之路的张之洞听了康有为要在上海筹办强学分会的时候,张之洞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为了国家强盛,为了民族大业,他张之洞哪会不答应呢?不仅如此,张之洞还对此鼎力以助,当即就拨给康有为银两来做经费。

对于维新一派,杨锐、杨深秀实际上都是张之洞曾经的学生,张之洞也曾经扶助过谭嗣同。尤其是杨锐,是张之洞督学四川时候最看好的学生,杨锐的学识和文章,在当时都很有名气。张之洞在湖北做官的时候,专门开辟两湖书院,让杨锐来对史学分校给予主持。张之洞首次来两江任职总督的时候,经常和杨锐在一起,两人过从甚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