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在康梁还在帮助光绪皇帝变法的时候,张謇和张之洞便开始商量并实施开办工厂搞实业救国的事情。康梁和光绪皇帝变法是以京城北京为中心,张謇搞实业救国是把他的家乡通州作为了基地。康梁和光绪皇帝是在政治上跟守旧的封建顽固派相颉颃,而张謇则是埋头实干起来。
其实,受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早在张謇之前,就有人在国内开办了一些工厂,自《马关条约》签订后,还准许日本的资本向中国国内输入,这无疑是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更加重了中国的贫弱。张謇和张之洞两人商议后,张之洞便向朝廷上奏,请让张謇在他的家乡南通开建工厂,来增强中国的资本,并抵制日本的资本输入。张之洞的影响力在朝中也是相当大的,经朝廷合议,照准。
这可急坏了他的老师翁同龢,他以前那么用劲地把张謇提拔上来,让他中了状元,就是因为欣赏他的才华,让他以后在朝廷上帮助自己,辅助光绪,没想到如今张謇却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和自己分岔了。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另一方面,他也为张謇着想,因为按传统的观念,经商在中国不是正经的职业,是没有办法了才会干的营生,也就是所说的“末务”,并且还被人们鄙视地看作是“市侩”,在社会上是非常没有地位的。以张謇之才,本来就是状元,在朝中当着官员,若干这个对于他个人而言,实在是很大的损失。然而,这些内心之言,在别人跟前,特别是朝堂之上,是根本说不出口的,于是就急忙给张謇写信,恳切地劝他回到朝廷上来,和自己一起共同辅助光绪皇帝维新变法。他对张謇说:“经商办厂在西洋还行,在那里商人们也能够当上国会的议员,身份高贵,依旧像做官一样,高车驷马出入宫廷。而在我们大清国,是绝对行不通的……”
张謇那一段时间内多次收到翁同龢老师这样的信件,他也是心潮澎湃,心里很激动,他能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然而,他觉得他不能那么做。他的良心不允许他那么做。他要为国家富强,不再受外国人的欺负而努力奋起。他是铁了心了。
不说翁同龢,就是他的家人也想不通,他一个朝廷命官,为何非要走这一条让人揪心的道路呢?考了半辈子,终于考了个状元,入了翰林院,身居清要,本想着三年后经过考校评定等次后,或以编修检讨留院,或以主事分各部尽先任职,或以知县由吏部以实缺选用,之后再一步一步升高,说不定还能当个封疆大吏或朝廷重臣什么的,难道到头来,竟然是个经商办厂的吗?他的哥哥和兄弟们以及其他亲人也都纷纷劝他:“你吃了那么多苦,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才得了这么一个状元,这是多么大的荣耀,为什么非要办厂呀?这不是自毁前程吗?”
还有的人暗地里说:“张謇这是昏了头了!”
然而,张謇如今把这些看得很淡,他心里明镜似的,民族大义比个人的前途重要得多,在国家面前,个人算得了什么呢?以前他大都是为个人而奋斗,现在他要完全为挽救这个贫弱而多灾多难的国家而奋斗了!
此后,张謇就离开了官场,开始了在家乡办厂以实业救国的艰难之路。他一介书生,既无资金,又无经验。然而,纵然知道苦难重重,张謇还是坚定地迈出了他办厂救国的艰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