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后,张謇积极支持翁同龢的主战抗日政策。他利用在朝鲜跟日本侵略者直接对抗的经验,极力为帝党献计献策。就在这一年的6月到9月期间,他和翁同龢的来往书信最多,深入地讨论中日战争对策。
然而,当权派是迫于无奈才宣布抗战的,也可以说是消极抗战,凡事并不积极支持,如此,这个抗战也就很难顺利进行。面对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当权派总是想着投降,战争的成功与否可以想见。
两国兵戎相见,刀枪相向,战火连天,有信心者,底气足者自然强,而无后援力量的中国军队自然显得弱,打一阵子就会感觉力不从心,遇事不顺,调度不灵,军备不足,捉襟见肘。平壤之战、黄海海战节节失败。李鸿章这个掌管重军的大臣根本无心抗战,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他对于国家兴亡,不管不顾,在敌人发起攻击之时,急慌慌命令自己的北洋舰队藏在威海卫港里,绝对不允许出大洋抗战。他还对陆军下命令:“可守则守,不可则退!”如此,怎么能打胜仗?
李鸿章这个军事主帅,公然命令自己的军队自撤藩篱,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拱手让给日本帝国主义,这当然更让全国人民激愤异常,恨不能吃了李鸿章的肉。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呢?他是北洋大臣,慈禧太后老佛爷跟前的大红人!
在学者们聚集的翰林院内,学者们都叫翻了天,个个眼珠子瞪出了血,牙齿都咬碎了,齐声大骂李鸿章这个误国的大奸贼。他们三十五名翰林联合写了一道弹劾的奏折,递送皇帝,要求将李鸿章这个卖国贼以误国罪论处。其中,张謇是他们的主要畅导者,声音最为响亮。
然而,李鸿章岂是他们几个没有实权的翰林能够轻易斗倒的吗?当时的李鸿章可是权倾整个朝野的北洋大臣!谁能够斗得过他?即便是光绪也是拿他没办法的。他的后台是慈禧老佛爷,他当时在朝野中的影响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炙手可热,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那时候的官场流行着一句话:“想当官不可得罪李鸿章,想当大官更不可得罪李鸿章。”这些翰林们怎么能撼得动这样一个李鸿章呢?即便是张謇中了状元又怎么样?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六品编撰而已,还是在李鸿章的手里掌握着。
从以往的惯例看,像张謇这样的六品官,正是应当对李鸿章脐门求荣,努力巴结的时候,有谁会跟他李鸿章作对呢?没想到,张謇却领着一帮翰林大张旗鼓地弹劾他。在这非常的时候,不光是张謇不顾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很多人都不顾了,这是翰林院三十五名翰林集体上告呀!
不仅如此,张謇回到自己的住处之后,心里还是难以平静,便又马上根据自己的感受,加上还有些爱国心有一丝正义感的刚从朝鲜回来的袁世凯带回来的最新材料,一个人写了一本《呈劾大学士李鸿章》的奏折,准备呈给光绪皇帝。
张謇的这本奏折自光绪帝八年李鸿章对朝鲜问题的处理造成的不良后果入手,一桩桩,一件件,将李鸿章的种种无法宽恕的罪状都列了出来。张謇一针见血地指斥道:
直隶总督李鸿章,自任北洋大臣以来,凡遇外洋侵侮中国之事,无一不坚持和议。天下之人,以是集其诟病,以为李鸿章主和误国。而窃综其前后心迹观之,则二十年来败坏和局者,李鸿章一人而已。
他用详尽的实例,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李鸿章这个奸臣的卖国行为,戳破了他卑鄙可耻的嘴脸。他在奏折里激愤地写道:
试问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一旦有事……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稍有人理,能无痛心!
张謇在这本奏疏里再次强烈请求朝廷将“非特败战,并且败和”的李鸿章革职查办,按照国法军法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