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和民族的命运(1 / 1)

张謇中了状元,也终于为他自己、为他们家出了一口气。一个过去被朝廷定为冷籍的家庭出了一个状元公,这说明了什么?张謇和他们的家人要的就是出这口气。如今这口气出出来了,心里也就彻底舒坦了。虽然中了状元后的张謇对中状元本身已经很是淡然,然而,他依旧是舒坦的。

这时候他的回乡可谓是真正的“衣锦还乡”了。以前的当官,做大官的幕僚,在他的心中和乡亲们的心目中都不是真正的当官,不是以正经的途径当官,而如今自是不同了。

听说张謇得了状元并被皇帝封了官回来,人们扶老携幼都出来夹道欢迎,家里人也真是扬眉吐气了,感觉天是那么的蓝,树是那么的绿,人情也都是那么的淳朴美好。张謇对此也是感谢之情无以言说,不住地作揖道谢。乡亲们都不敢再像先前一样,叫他的名字,或称他什么了,全都改口称呼他为“张状元”、“张大人”、“张殿撰”、“张老爷”,他觉得浑身上下很是不自在,自己得了这状元,反倒和乡亲们疏远了,隔了一层。他便极为诚恳地对乡亲们说:“乡亲们千万别这么叫,我从来都是和大家一样的,这样一叫,反而疏远了,好像和大家不是一回事了一样。我无论中什么状元,我们也是乡亲,这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何况得个状元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奋斗了大半生,为了这个状元,如今看来,真有些不值。”

此后,乡亲们都不再叫“张状元”、“张大人”、“张殿撰”、“张老爷”,当然也叫不出他原来的称呼,便另换了个叫法,他在家里排行老四,于是都叫他为“张四先生”。

张四先生治家很严,绝对不允许家人因自己中了状元而生出骄傲情绪,更不允许他们干出横行不法危害乡里的事情。

他总是非常关注自己大哥的两个儿子念祖和承祖,他长期没有生孩子,曾有过将这两个侄子当中的一个过继给自己的想法。可是这两个侄子都不是成器的孩子。他们见自己的亲叔叔如今中了状元,便觉得很是了不起,仿佛是他们本人做了大官似的,美得整日在街上闲逛,吃喝嫖赌,什么正经事也不干。张謇见了这两个不成器的侄子就很是生气,屡次叫过来训斥,令他们改过:“叔叔我如今当了状元没有什么了不起,还是很平常的人,你们要好好做人、做事,不要胡思乱想,不务正业……”

然而,两个侄子对于叔叔的责骂训斥根本听不进去,反认为叔叔太正经,正经得有点傻,他那么吃苦受罪中个状元干啥?既然中了状元还不好好地吃喝玩乐享受?

于是,这两个侄子依旧原样,没丝毫的长进。张謇遂也不再作过继之想。不过,两个侄子也不在乎,认为叔叔还是叔叔,打断了骨头连着筋,过继不过继又有什么要紧呢?

念祖为非作歹,深为乡里所恶,他竟然在大年初一大闹敦裕堂宅,张謇闻讯大怒,当即写信给海门知县,要他将这个不成器的侄子押送到海门习艺所管教改造。念祖被押送走后,张謇对他的两个小孩子甚为关照,亲自安排他们入学,他的一个女儿暂时由承祖领回去代养。

可是这个承祖也不堪用,没过多久,也出事了。他在家乡为非作歹还不算,还跑到崇明县大闹县衙。知县因为张謇而对他一时毫无办法,但是知县清楚张謇的为人,在事后便将此事告知了张謇。张謇听后,先是向这个知县表示歉意,说都是他管教不严之错,然后明确地对这个知县说,要对这个“不赦之徒”进行严办,以律治罪,绝对不能姑息。

张謇严惩二侄的事很快传了出去,他的威望一下子提高了很多,人们奔走相告,没有不称颂他的。周围的人也由此不敢再胡作非为,凡有纠纷,只要有张四先生一句话,没有不听从的。

然而,那时候的时局真不是什么好时局,张謇在未中状元以前就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如今中了状元,更是把自己和整个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