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幕僚(1 / 1)

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辖区之一,下同)知州孙云锦非常的赏识张謇的才学和智慧,屡屡有用他之心,因此在帮张謇了结冒籍案之后的第二年,孙云锦被朝廷调往江宁任发审局委员,便邀请张謇和自己一同赴任,作自己的幕僚,遇事可以在一起商讨,也可以在一起切磋学问。对于这件事,张謇和他的家人当然是很高兴的了,跟着一位当官的,强过在农村一边帮家里干活一边读书。他跟着孙云锦大人一边可以帮大人做事,一边可以读书做学问,还熟悉了官场,增长了见识,为日后自己踏上仕途做准备。按传统的观念,由科举进入官场才是读书人最为理想的出路,其次才是充当军政大吏的幕僚。不管怎么样,这给了张謇一个很大的帮助,让张謇感动得无可覆加,此后他把孙云锦当成了自己的恩人。

张謇在孙云锦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伴着他的两个儿子读书学习,孙云锦给他的月薪是十金。

张謇跟着孙云锦到了江宁,这可是省城,比起他的家乡通州,那可让他眼界大开。张謇来之后没多长时间,便投考了设在此处的几所很有名的书院。从唐朝便开始的书院,聚集着许多的名士,他们跟学生有时个别钻研,有时互相问答,有时集中讲解,深入探讨儒学经典,对中国学士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张謇曾投考李小湖的钟山书院和薛慰农的惜阴书院,皆是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取的。孙云锦还介绍他与凤池书院院长张裕钊认识,此三位学院掌院皆为当时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张謇经过他们的点拨,学问更是月增日进,他在这里学习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通鉴》、《文选》和唐朝的文辞诗赋等,还研究了《周易》、《诗经》、《尚书》和《礼记》等经典文献的注疏说文。

当然了,张謇在孙云锦这里是幕僚,不可能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读书研究学问之上,同时也帮孙云锦做一点行政事务,从而也更加广泛地对社会进行了接触,也了解了民生,逐渐燃起了他的爱国爱民之情。这年的五月份,孙云锦到淮安办理滨河积压诉讼案件,张謇也随同。七月份,孙云锦又带张謇去江阴鹅鼻嘴工程。这两次使张謇感触很深,因为他看到江南无论是如何的繁华也掩盖不了人民的疾苦,这一切都对他内心的影响是颇大的。他有感而发,曾赋诗道:

谁云江南好,

但觉农妇苦。

头蓬胫赪足籍苴,

少者露臂长者乳。

乱后田荒莽且芜,

瘠人腴田田有主。

因为对人民的疾苦有了了解,使他对水利引发了兴趣,于淮安对渔河滨进行勘查和处理诉讼案件的期间,他也对明清两代水利专家的关于治水导淮的著作有所触及,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做官的平时的交际和一个农民商人家庭自是不同,孙云锦结交的、亲近的,多是达官贵人,张謇和孙云锦在一起,自然也认识了不少这样的人。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淮军“庆字营”的统领吴长庆。

吴长庆,字筱轩,1833年生于安徽庐江县沙湖山。他的父亲名叫吴廷香,由优贡就选教职。当太平军打到安徽的时候,吴廷香为了应对太平军,便创建了团练。咸丰四年,也就是1854年的时候,与太平军作战,骁勇异常,最终战死沙场。大清朝廷为了奖励忠勇,便封他为云骑尉世职。五年之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吴长庆袭了父亲的职位,被封为安徽巡抚福济委其统领舒城和庐江团练。因为他的父亲吴廷香是和太平军作战而死的,是被太平军所杀,因此这吴长庆对太平军也是恨之入骨,誓与太平军不两立。

咸丰七年(1857年)八月份,吴长庆与其他清军汇合将太平军的军事要镇桃溪打下,将来援之军也给打退了,捣毁太平军30多个营垒,因此战功,被朝廷加封为守备。十一月份,吴长庆受安徽巡抚翁同书之命创建合肥东乡团练,来保卫合肥,因为他守城有力,翁同书赏他戴蓝翎。咸丰十年(1860年),在华子岗吴长庆将太平军的英王陈玉成打得大败,又被加封为都司衔,赏换花翎。第二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命令吴长庆打庐江、攻三河。曾国藩命他把自己统领的500人改为庆字营。为了激励将士,曾国藩还亲自为新建的庆子营书写了:“忠孝坚定,不可挠折。”

没过多长时间,太平军攻占江苏郡县,吴长庆受曾国藩之命跟着福建延建邵道李鸿章前去对上海予以支援。和上海的太平军在虹桥首战,吴长庆锐不可当,取得了振奋清军士气的胜利。接着吴长庆又催动他的庆子营人马一举攻下了柘林、奉贤、南汇、川沙和金山,将极为精锐的宝山太平军打退。战后论功,吴长庆被授予“游击”(清代武官名,从三品,次于参将一级)一职,留在江苏,等候调用。1862年,吴长庆受江苏巡抚李鸿章之命回到家乡招募兵勇3营。这时候,刚好太平军的忠王李秀成打庐江,曾国藩急忙命他留在军营驻守,吴长庆毫不犹豫地接令道:“这本就是我的家乡,也是我父亲殉难的地方,我哪会不誓死用命呢!”

接令之后,吴长庆便挥军和刘秀成打在一起,一鼓作气将刘秀成军队打退。喘息未定,太平军刘秀成又结集大批军队卷土重来。吴长庆坚守伺机猛烈一击,再次将他们打退。

同治二年,也就是1863年,吴长庆率领他的庆子营又回到上海,依旧加入援助上海战。七月份,将枫泾和西塘等镇攻破,又将千窑巢之营垒摧毁。因功被提拔为副将。十月份,又被调到浙江和太平军作战。吴长庆善用出其不意的战术,这次他到达浙江之后,运用偷袭之战术,想把浙江的嘉善给拿下。对张泾的会战中,他把北岸的桥垒也给夺了下来,顺势拿下城池。

同治三年(1864年),吴长庆在对嘉兴府的攻城战中,他的左胳膊被弹丸所击中,然而,他撕开衣服一裹,依旧冲锋陷阵,血战太平军。自己军中若有人害怕不敢向前的,他即刻斩杀,于是都奋勇拼杀,最终将城池给攻破。此次,吴长庆被加封为总兵之职,并赏“力勇巴图鲁”之名号。

同治五年(1866年),朝廷的军队分兵援助浙江和福建,吴长庆率兵先后攻克了湖州、长兴、广德、漳州和漳浦等地,由于战功卓著,功劳报至军机处,如碰上提督和总兵出缺之时,可有优先向朝廷提奏的权力。

待太平军基本被平定之后,捻军又起来了。吴长庆率领着马步队十一营跟着李鸿章前去作战。向河南的内黄、浚县、山东临邑、德州、直隶宁静间的捻军进剿。同治五年四月二十八日,捻军张宗禹部转战到宿迁埠头镇一带,吴长庆跟总兵王占魁、况文榜分别率领自己的人马,趁着夜黑人静,向捻军的营地偷袭,斩杀70多名捻军。五月一日黎明,复由老河堤内侧和外侧分路进行突击,杀死捻军无数。

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十一日,东捻军转战到应山县境内,对朝廷的军队杨鼎勋率领的人马进行伏击,吴长庆带领着自己的人马前去支援杨鼎部,和敌人誓死相拼,把东捻军打退。

同治七年(1868年)五月四日,西捻军从李鸿章运河和减河的防守当中突破出来,转战阳信和海丰等地,转移向南。吴长庆带领着军队快速地赶到吴桥进行拦截厮杀,杀死很多捻军,让捻军损失很大。将东、西捻军都平定之后,大清朝廷念吴长庆的功勋,赏他穿黄马褂,换瑚敦巴图鲁名号,并正一品封典。当时,曾国藩又一次被派往两江之地任总督,徐海和宿迁所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民风强悍,使当时的驻军常常感觉不安。因此这里也急需得力干练的人来镇守,曾国藩很是器重吴长庆,便对吴长庆说:“你是淮军里有名的善战将军,很少有人不佩服的,你就去那里镇守吧!”

吴长庆对于朝廷和曾国藩的器重,心里很是欣慰。马上接令道:“末将得令,保证万无一失!”

潘鼎新军于同治八年(1869年)因为争粮饷而产生兵变,水军和陆军几千人蔽河向南。吴长庆得曾国藩之令前去处理这个兵变。兵变的士卒想要胁迫吴长庆的军队,来对淮阴进行扰乱。吴长庆获悉情况后,马上派出精锐人马对要隘进行严密防守。这时候河水都快速地上涨,北风呼呼地吹着,兵变的水路军坐着船先到了,河面上塞得满满的,排了好几里地那么长。吴长庆先用好言好语把兵变军的头目招了来,然后把顽固不化的骨干们全部砍了脑袋。再对他们晓以利害,将他们全部慑服,不敢有其他的想法,更不敢乱动。把他们的旗帜、枪炮、刀剑等全部收缴了过来,这时候兵变的陆路军也赶到了。他们看见从水路先来的一部已经被解除了武装,更是不敢轻举妄动了,也就此顺服了吴长庆。吴长庆命令另外建立了营帐,把进行兵变的士卒跟他们自己的庆军分开居住,且命军中兵将不能有一人跟他们讲话,遣得力人员,以家乡籍贯而论,发给他们路费,让他们回家。十天之后,已经完全处理完毕,太平无事了。吴长庆办这件事,真是干净利索,让漕运总督张之洞非常的欣赏和赞佩,便立即写了折子为他向朝廷奏功、请赏。朝廷见奏,马上照准,赏加一级,记录两次。

吴长庆于同治九年(1870年)带领着他的军队驻防扬州,那时候他的亲娘因病去世,他向曾国藩告假,回去为母服丧。曾国藩奏准诏谕,依照军营之惯例,需穿百日孝服,穿着孝衣处理军务。

同治十一年,也就是1872年,吴长庆被调往江浦,命他率领的军队对扬州和仪征沿河进行疏浚。没过多长时间即完工,然后,将军队屯扎于江阴。两江总督沈葆桢向朝廷奏道:

长庆一军,号令严肃,所驻之处,官民有恋恋不舍之意……

朝廷见奏,很是欢喜,对吴长庆也很是赞赏。1874年,日本想要在台湾肇事,朝廷命他组建庆字四营,建造江阴和江宁炮台,对长江的防守予以加强。那时六合乡民,由于漕粮负担沉重,聚集了很多的人闹事,沈葆桢命吴长庆即刻前去处理此事。他单人独骑,奔了一个晚上来到城门之下,把主谋之人用好言好语诱到自己面前,言说可以免他死罪,随后再用好话进行说服,很快把他们都遣散了。吴长庆说:“江宁漕粮之重,同于苏、松二府,而六合与贼(太平军)相抗最久,被害亦最酷,今二府减漕粮五十四万,而江宁如故,富者且为能纳,则贫者流亡日多……宜奏请减之。”

对于吴长庆的这番话,沈葆桢感觉说得非常对,所以向朝廷奏请减江宁五属漕粮。

1875年,也就是光绪元年,吴长庆因功被加封为直隶正定镇的总兵,沈葆桢上奏朝廷要吴长庆留在江南驻守,朝廷照准。

第二年,宁国府天主教徒白会清、杨琴锡和黄之绅等一些人,利用教会的名义在乡里作恶多端,横行霸道,欺男霸女,人们十分的不满,总是敢怒而不敢言,然而,愤怒藏在心里,总有一天会有爆发的时候。愤怒的人们共有一万多人手里拿着家伙,嘴里呐喊着,一齐起来,将几个大恶霸的家团团围住,然后,把杨琴锡和黄之绅揪出来活活打死,然后又赶至教堂,一把火将教堂也给点燃,烧了个净尽。只有白会清侥幸逃得一条性命。他知道在此种情况下,自己也很难幸免,于是就想来个殊死挣扎,最后拼上一拼。他挑动西洋教士构松为已经被打死的那两个大恶霸报仇。这个构松到处抓人,使老百姓们内心深处很是害怕,日子过得心惊胆战,极不安稳。沈葆桢这次还派吴长庆处理此事。吴长庆到后,教士指控建平人何诸是这次暴乱杀人事件的总头目,要求马上把何诸予以斩杀。何诸谒见吴长庆说:“那时候,衙门里的人胡乱抓人,根本不问是非。为了平息这件事,我自己来自首,愿意顶罪被诛。吴长庆觉得,如此**胸怀的人绝对不会胡为,于是说服同僚,千方百计地查明真相,向上面报请何诸无罪,并对教会的不法行为进行严惩。还建议沈葆桢应亲自出面对这件事情进行审理。沈葆桢觉得吴长庆说得有理,便如此这般地去办,事情得以平息。

江浦有条河,名叫黑水河,每年都会发生水灾,对两岸百姓造成危害。使200里以内的百姓生活很是困难。总是发生完水灾,再承受蝗虫之害。吴长庆在江宁驻防期间,带领部下为人民捕杀蝗虫,也总是在两岸行走,深知老百姓的苦楚,便提出建议对下游的泉河和玉带河进行疏浚,彻底根除黑水河为人民带来的灾害。光绪四年,也就是1879年,沈葆桢听从吴长庆的建议,向朝廷奏请河事,命吴长庆率领他的军队进行治河工程。吴长庆接受任命之后,自勘察至材料的筹集,自兵力上的分配,至劳动工具的配备,每一件事,他都亲自过问,亲自打理,艰苦奋战了整整两年,才完成了工程的一大部分。之后,大学士左宗棠为两江总督,吴长庆接着完成这件事,一直到完全竣工为止,如此之功德,让人民大为感念,深为赞颂。

就这样,吴长庆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凭着他为大清朝廷的一腔热血,功劳一天天积累,官职也逐步上升。

吴长庆和孙云锦是世交,关系很是亲密。吴长庆虽任职武官,待人却甚是随和,且他也是读书人出身,举止相当文雅。吴长庆见了张謇之后,一番攀谈,也很是喜欢这个有才华的年轻人,觉得孙云锦真是有慧眼,能收录如此有才华又有见识的年轻人。后来,吴长庆得知张謇有志于科考,就劝他到应顺天乡试,还说愿意对他此行进行资助。刚开始的时候张謇认为这只不过是当官的客气话而已,不必当真的……谁想三天后吴长庆却真的让部下人送来“朱提百两”,感动得张謇什么似的,他也的确是缺少这些东西呀,不由得使他对其刮目相看……

吴长庆心想要是张謇跟了自己那是多好的事呀!可就怕自己的好朋友孙云锦不肯让贤。

吴长庆日夜思慕这件事,放心不下,说什么也要得到张謇不可。终于有一天,他向孙云锦提出了,这是不好开口的事,他也明白自己的好朋友孙云锦也非常地赏识和喜欢张謇,离不开张謇,这是夺人所爱!若不是他吴长庆太喜欢张謇也真不好张这个口。他憋了好长时间才对好朋友孙云锦说:“云锦世兄,我们兄弟关系一向如何?”

孙云锦不知他要说何话,当然也不知道他的心思,就说:“长庆兄,为何今日说这话?我们的关系那还用说?”

吴长庆说:“是呀,我们兄弟一向好得就如一个人似的,有酒大家一起喝,有肉大家共同吃。”

孙云锦也说:“不分彼此!”

吴长庆说:“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

孙云锦说:“一向如此!”

吴长庆说:“我也知道,云锦兄非常的喜欢吴起元,很难开口。”

话到这里,孙云锦也明白了吴长庆在想着吴起元,也许他是要吴起元跟着他吧?于是心内一阵紧张。如果他真要,自己将如何?

吴长庆为难了半天,方说:“既然我们兄弟有酒大家一起喝,有肉大家一起吃,就让吴起元也跟着我一段时间吧?”

害怕的事,终于变成了现实,孙云锦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微笑着思考了好半天,没说一句话。吴长庆看他这样,便不好意思地说:“难为云锦兄了。”

孙云锦笑着摇了摇头。吴长庆心里像掉了一块肉似的,难受了一下说:“云锦兄要真舍不得,那就让吴起元还跟着你吧,主要是我们两个都太喜欢他了,他确实很有才。”

孙云锦终于下定了决心,为了朋友之情,便说:“是我们都喜欢吴起元,你真想让他跟着你,你可以问问他本人,只要他本人愿意,就让他跟着你吧!”

这下,吴长庆也高兴了,其实,之前他已经跟张謇交流过感情了,说只怕孙大人会不高兴。这下可以完全放心了。

于是当下就把张謇叫了来,很快谈妥。从此后,张謇就跟了吴长庆,做吴长庆的幕僚,张謇又上升了一个层面,眼界自然也更开阔了,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也不再是抽象的了,知识也变成活的东西了——这就是人才和无用的书呆子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