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互联网+”为传统农业植入e基因(1 / 1)

“互联网+”行动的重点行业

农业是关乎国家稳定、民心安定的战略性产业。然而,无论与国内的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中国农业整体还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农村仍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三农”领域逐步渗透,互联网正成为农业组织形态的新框架、农民生产经营的新工具、农村全面发展的新载体。

作为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的重点行业之一,“互联网+现代农业”为破解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组织形式小散、生产方式粗放、服务水平滞后、质量安全缺失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指明了方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是“种地靠人、收成靠天”。互联网的“泛在”连接、高速传输、海量计算能力在注入农业生产后,将加速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数据流动。农业的未来将以数据和计算为基础的科学方式,使规模化、精细化生产经营方式加快普及,使普通农户可以接受到更及时、更专业的服务指导,使安全透明的生产经营体系得以构建。

基于此,《意见》从经营组织、生产方式、服务水平、质量安全四个方面给出了发展方向:

(1)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该方向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推动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这就要求一方面公共农业服务平台要不断建设完善,另一方面生产主体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加强产销对接。例如辽宁东港的黑豆种植农户,利用互联网发展订单农业,2015年春节的预售额就相当于2014年全年的产量,有效解决了卖难问题。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化、组织化、精细化水平。例如通过大数据对市场行为进行有效分析,帮助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做出更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策略;利用电子商务降低农副产品交易成本,提升农民生产经营增值空间。三是加强互联网在土地流转中的应用。农村土地流转是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重要机制和有效手段。规范用好农村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平台,对于提高服务监管水平,打击土地流转乱象,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至关重要。

(2)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

该方向的实质就是在大田种植、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各领域全面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生产方式。以大田种植为例,《意见》提出“在大宗农产品规模生产区域,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大宗农产品规模生产区域往往也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地理条件便于大型机械集中化生产,交通、网络基础设施覆盖能力较好。在这些区域可以率先探索将全球定位、地理信息、农田遥感、智能化农机具等整合为一体,实施智能节水灌溉、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发展机械化、网络化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大生产。例如在全国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安徽龙亢试验点,采用无人机喷洒农药,通过车载传感器感知环境信息,利用GPS、GIS信息系统绘制土壤成分分布图,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推动了集约化农耕的发展。

(3)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

该方向的核心内容就是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为农民提供更全面、更便捷、更精准的信息服务。《意见》着重突出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原因在于,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方面领先的互联网企业、软件服务企业鲜少在农业信息、数据服务方面进行业务布局。希望能够充分调动这些企业的积极性,支持其与农业生产主体的跨界合作,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建立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农业信息监测体系,推动大数据在灾害异常预警、耕地质量监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方面的深度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服务,带动农业的高效发展。

(4)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该方向的核心是利用物联网等实现农业生产流通各环节端到端的数据沉淀和共享。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当前的追溯服务以超市经营环节应用居多,在流通环节也已有应用,但是在农副产品生产环节的信息获取还不充分。要在生产源头做文章,就要先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手,因为他们比小农家庭更有条件部署互联网相关技术和产品。要支持他们加大RFID、传感器等技术投入,提高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经营各环节的信息采集能力。同时还要加强上下游各经营主体间、经营主体与消费者间的信息对接。从一些有条件的大型农业主体、重点农业产区入手,逐步向全行业推广普及,最终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可追溯。

《意见》全面覆盖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为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应当认识到,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面临着基建、人才、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全面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互联网+农业”成效初现

中国农业是小规模经营农业,生产经营中长期存在着如标准化水平不够、交易效率不高、产品追溯难以实现、农民增收难等问题,这些问题有望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来倒逼解决,从而带来农业传统生产经营格局的颠覆性变化。

“互联网+农业”是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四个现代化最落后的领域,“互联网+”给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农业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可以直接将生产者和消费者链接起来,能够有效解决农民盲目生产的问题,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缩短产品到餐桌的距离。

近年来,中国多地出现鲜活农产品滞销、买贵卖难的现象,屡见诸新闻报道,“姜你军”、“蒜你狠”、“葱击波”、“火箭蛋”等轮番“上阵”。一方面,消费者无奈为高价的农产品埋单;另一方面,果蔬等农产品丰产滞销现象频现。例如,2013年海南荔枝丰收,两元一斤仍少人收购;2014年安徽歙县三潭枇杷大丰收,但积压难销。一方面买不到,另一方面农产品丰产却卖不出去,“滞销、卖难、买贵”的怪圈反复出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产销信息不对称、预警不及时。

当前农业领域的滞销本质上并不是生产过剩,而是信息短缺直接导致的,传统的销售渠道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已有的生产能力,因此必须用新的思考方案来解决问题,来匹配新的生产能力。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海量数据分析将为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买贵”问题提供途径。

2015年5月18日,唐山苏舜蔬菜合作社负责人苏新朝望着最后一车被客商拉走的菜花,神情兴奋。她的合作社通过国内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一亩田”上提供的农业数据,尝试着种了8个冷棚的有机菜花,没想到上市每公斤售价高达4.4元,每个大棚平均收入8500元,总收入高达6.8万元。

苏新朝介绍说,合作社从2014年8月开始接触“一亩田”信息平台并与之合作。选择种有机菜花,就是她根据“一亩田”平台提供的种植数据决定的,该数据预测唐山地区温室有机菜花将在5月初结束,陆地菜花将在5月下旬上市,中间会出现20天左右的断档期。苏新朝结合自己的种植经验,决定1月20日下种,2月23日移栽,结果抓住了这段绝佳的空档商机。

广西、南宁等地的瓜农则利用互联网避免了西瓜滞销。2015年5月初,广西、南宁等地西瓜上市,由于过去的一年甘蔗卖不上好价钱,当地农民纷纷改种西瓜,导致2015年西瓜种植面积比往年多了5万亩,加之当地阴雨天气,部分地区西瓜出现滞销,价格也从每斤1元左右暴跌至每斤1毛左右。之后,“一亩田”信息平台根据及时掌握的供需信息与当地瓜农进行接触,通过“一亩田”的互联网平台将当地西瓜销往外地,以合理价格帮助当地瓜农销售了近600万斤西瓜。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可以运用大数据的计算能力,为平台用户、产地开发的合作政府,提供基于单个用户、交易品类、产地、销地的大数据报告,使得市场各方对于竞争、价格、市场容量、市场半径具有客观、理性的判断条件。

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农业”正进入加速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黄金期,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农业“触网”,农村电子商务正在步入快车道。据了解,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出台“电商国八条”,提出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中央财政将拿出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此外,5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2015年新增1.4万个行政村通宽带,在1万个行政村实施光纤到村建设,95%以上的行政村通固定或移动宽带;预计在未来的两年,中国80%以上的行政村将实现光纤到村。

农业电商初兴

有业内人士将2015年称作“互联网+农业”的元年,在“互联网+”产业的浪潮下,农业互联网迅速崛起,作为过去最缺乏效率的市场,农村互联网成为发展空间最大的创新领域。也只有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才能解决农业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的流通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经验种植等行业痛点,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方面,正是由于互联网的介入,使得以农业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成为新的产业风口。阿里研究院、艾瑞咨询等第三方市场机构报告显示,互联网技术已经可以深入到农业生产的众多环节,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并提升收入。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将创新出包括农业电商平台、农业物流、农村金融等众多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各路行业巨头也在加速布局农业电商。

不少互联网企业也已早早杀入农业电商这一领域。目前,包括阿里、京东、腾讯在内的众多互联网企业均推出了针对农村地区的农业电商服务。以阿里为例,除了利用旗下淘宝平台向农村地区销售各类农机、种子、化肥以及各类产品外,还利用电商平台、大数据和物流体系帮助农民直接对外销售各类农产品。据阿里介绍,从2010年开始,其农业电商业务的销售额以每年100%的速度增加,预计2015年销售额将轻松突破1000亿元。京东则表示,农业电商将是下一步重点发展业务之一,京东将运用现有的电商平台、电商数据为农村地区用户搭建更有效率的农产品电商平台,还将深入农村地区建立物流网点。此外,京东还考虑为农村用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帮助其发展各类业务。

在互联网快速渗透和政策面利好的背景下,“互联网+农业”正进入加速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黄金期。互联网超强的整合能力,正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目前,中国农村网民及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农村电商市场潜力巨大,预计2016年市场总量有望突破4600亿元。

“互联网+”将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一是切入农资市场,将从农资生产、流通、营销、服务各方面影响农业生产中的农资供应,进而变革农资生产商和农户之间的关系;二是大幅推动智慧农业的进程,将通过精确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农业规模化难以推进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产品价值实现问题等的改造;三是将从“空间、时间、成本、安全、个性化”五个角度全面改变农产品消费市场,增强农产品消费者的客户体验和客户黏性;四是建立起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全产业上下游提供金融的投融资、网上支付等服务。农业现代化与互联网化正在中国迅速推进。

“淘宝村”改变了中国农村

淘宝网上的“倪老腌”辣椒酱,一瓶400克售价48元还供不应求;日销800份土面、1万多斤番薯干;冷鲜宅配土鸡12小时内极速送达……这些都是淘宝村里农业触网后发生的新鲜事儿。

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标准,淘宝村的认定要满足三个条件:经营场所在农村地区,以行政村为单元;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本村活跃网店数量达到100家以上,或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的10%以上。

2014年,淘宝村呈现井喷的发展态势。根据阿里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淘宝村的数量才有20个,但到了2014年12月,淘宝村数量已增至211个,分布在福建、广东、河北等10个省市。其中,浙江、广东、福建、河北、江苏5省的淘宝村数量占比已经超过全国的90%。此外,中西部省份首次出现了淘宝村,如四川、河南、湖北。值得一提的是,全国还出现了19个淘宝镇。

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就可以做全球生意的“电商扶贫”模式已经在经济落后地区发挥出脱贫的功效,而淘宝村正是“电商扶贫”的样本,尤其是这种模式正在把身处大山无人知的优质资源转化为经济竞争的优势。

每年秋天是浙江省临安白牛村村民最忙碌的时候。山核桃的丰收既给农民带来了希望,也同时带来失望,因为销路和价格一直是一对难解的问题。电商刚兴起的时候,村里的年轻人开了淘宝店,如今白牛村形成了以坚果炒货为特色的淘宝村,产品不但遍销全国还行销海外。有的淘宝大户一年就能卖掉60多万斤山核桃。

浙江缙云的北山村原本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如今依靠在淘宝做户外用品产业变身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吕林有从小因病致全身肌肉萎缩,日常生活只能靠母亲和兄弟接济,做上淘宝店的生意后,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还承担起了赡养母亲的责任。

淘宝扶贫模式在中西部将会发挥出更加明显的“造血”作用。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红东认为,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拥有着发达地区所稀缺的好空气和好生态,然而这些生态资源在传统的模式下是难以转换成经济效益的,现在有了电商平台就完全有可能成为现实。

淘宝村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完善。

浙江省义乌市的青岩刘是首批淘宝村之一,有着“中国网店第一村”的地位。2014年11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还夜访青岩刘,视察电商发展情况。青岩刘并不是想象中的村落,而是由200多幢5层楼房组成,这是2005年旧村改造后村民们的所得,人均超过200平方米,户主一般住顶层,剩下的进行出租。每座楼房里都能找到淘宝店,有的一座楼里就有四五家。总理去过的“小灰灰潮童童装”淘宝店,一间30多平方米的屋子,从外面就能听到阿里旺旺的声音,“店小二”小沈正在跟顾客聊一件红色斗篷的尺寸。电脑、打快递单的机器、货物、箱子,屋里堆得满满当当。这家店开了5个月,每天能卖出100单,每天的营业额接近1万元,遇上做活动,销量会急剧上升,比如“双12”当天,卖出了900单。

依托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国际商贸城,青岩刘形成了以小商品为特色的线上产业集群。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的1.5万多名从事网络销售及相关产业的工作人员,2800多家注册网店每天卖出超过3000件各类商品,年成交额超过20亿元。

小商品的线上集群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围绕着生产商、供货商、网店和物流公司,网站制作公司、产品摄影和图片制作服务商、淘宝模特公司、广告公司、包裹包装材料公司以及生活上的各类配套服务机构等,共同组成了一条完整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同时,也推动村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建绿化带、建设主干道、全村无线Wifi全覆盖、百兆光纤入户、引进金融机构等。

2014年,淘宝村在广东、浙江等地出现了连片发展的趋势,即多个淘宝村聚集发展,有产业相近、地理位置毗邻的特点,一批淘宝镇开始浮现。阿里研究院认为,一个镇、乡或街道出现的淘宝村大于或等于3个,即为淘宝镇。这是在淘宝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现象。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共有19个淘宝镇,其中,浙江6个、广东5个,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各2个。

以箱包产业闻名的河北省保定市白沟新城是一个有着5个淘宝村的淘宝镇。2013年网店数量达到8000多家,电子商务平台产生的箱包交易额接近总销售额的30%,从业人员达到3万余人。同时,规模定制、柔性制造也成为白沟箱包产业的新特点,电子商务改变了原来白沟“设计—生产—销售”的产业链,转而变为“销售—设计—生产”。

与依托传统产业形成的淘宝镇不同,有些淘宝镇的产业是完全在零基础上催生出来的。与传统经济相比,电子商务对自然资源依赖度更低,对信息和人才的要求更高,自然资源匮乏但具备了信息化能力的农村也能爆发出强大的活力。江苏睢宁沙集镇的家具产业、山东曹县大集乡的儿童演出服饰产业,就是通过信息和人才的汇聚形成的新兴产业群。

如果说单个淘宝村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当一个乡镇辖区内出现3个及以上淘宝村的时候,意味着当地已经形成了一个中等规模的产业集群,由于乡镇从事工商业的人口更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分工更加细化,因而更有利于当地网销产业的壮大。同时,电子商务对当地传统产业的渗透力和改造能力也更强。

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宝。淘宝村的发展经验提供了一条“就业本地化”的路径。淘宝村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部分农民加入电子商务网站,面向互联网连接的大市场发展特色产业,从而扩大了本地就业,实现了离土不离乡。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测算,全国淘宝村活跃卖家数量超过7万家,累计带来直接就业28万人以上。随着淘宝村的发展,会有更多的人回到农村创业和就业。在激活市场的同时,政府也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来挽留人才,无疑会提升农村生活的幸福指数。这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现人的城镇化提供了一种可能。

淘宝村对农村经济的拉动,势必释放出农村的消费潜力,而农民消费方式城市化也将是一大趋势。

网络零售的一大价值就是实现了“城乡消费无差别化”,即无论消费者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僻山村,只要能接入互联网和快递网络,就能享受到程度同样丰富、价格同样水平的商品。与普通农村相比,淘宝村的一大特点就是村民收入更高而且习惯网上购物。以江苏徐州的沙集镇为例,2013年从这里发出的淘宝订单达7.8万笔,总额1322万元,人均网购220元。其中,卖家最为集中的东风村,全年发出1.6万笔订单,总额550万元,人均网购达1100元。根据当地政府的数据,东风村2013年人均收入2.98万元,超出全省农村人均收入119%。

阿里研究院预测,基于淘宝村的自我复制和政府推动的双重因素,未来5~10年,淘宝村的数量在中国还将继续快速增长,并最终实现常态化,即电子商务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常规生产力要素,从而完成农村经济竞争力的一次重要升级。

未来,淘宝村和“千县万村”计划,共同构成阿里农村战略的“双核”。2014年10月,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千县万村”计划,宣布将在未来3~5年之内,投资100亿元,建设一个覆盖1000个县、10万个行政村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千县万村”和“淘宝村”将形成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战略的掎角之势,前者以拉动农村消费为先行抓手,后者以培育农村卖家为核心,从买和卖的角度分别推进,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互联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