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特色经济不可或缺

1.什么是特色经济

国际贸易理论证明,在各种经济要素不流动的前提下,各国应在生产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基础上进行贸易交换,这样各国都将从贸易中获益并提高福利水平。这一理论虽是针对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而言,但一样可以用于一国地区间的分工与发展问题。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间资源分布差异很大。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东部地区吸引了大量的资本,也是我国知识和人才汇集的地区,而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区、市)的优势在于其充裕的劳动力要素,部分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一定的工业基础。正确的选择应当是按照各地区不同的要素禀赋特征进行专业化分工,立足于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区域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利用比较优势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特色经济的构成要素是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企业(企业集团)和特色产品(产品系列)。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以公平竞争为生命线,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必须遵循差异发展和比较优势原则,从而造就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特色的区域经济。

2.特色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有利于地区利用和发挥资源优势。特色产业的形成与特色产品的开发,一方面取决于相关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受制于资源的市场份额拥有量,也就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潜力以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从一个地区到一个行业或企业,都必须结合自身的条件,始终以市场为导向,独辟蹊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培植优势资源,构造优势产业、产品和优势企业。

(2)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是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延伸,从一定意义上讲,特色经济也就是优势经济。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并不等于区域特色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产业或企业、产品仅仅凭借其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不可能变为现实经济优势的。只有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回报,形成国内外市场认可的特色优势。

(3)有利于建设面向市场的产业强区支撑点。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尤其是有特色的贸工农一体化经济,推进农村的分工分业和商品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计划农业的发展思路,形成面向市场的产业强区。

3.特色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发展特色经济,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地域分工格局和产业结构,而且对提高整个国家经济竞争能力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许多国家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日本在二战后的很短时间里缩小了与美国之间的发展差距,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日本根据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本国的要素禀赋状况,找到了能促进本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东南亚诸国经济曾一度获得高速的发展,主要是利用充裕的劳动要素禀赋来实现的。但是,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具有充裕劳动要素禀赋的国家加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然而,他们并未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济结构,结果带来的是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和比较利益的减少,这正是东南亚危机的根源之一。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收入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利用优势要素参与分工和实现比较利益的程度。同时也表明,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特色经济,市场竞争就是特色竞争。各经济区域只有立足于发展特色经济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在经济逐步走向全面开放的宏观背景下,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缓解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使我国这样一个处在国际分工底层的国家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要在这样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增长,必须始终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对全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各经济区域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有利于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同时为东部地区的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使东部地区能以较低成本进入较高的国际分工层次,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国家整体的竞争力。

(二)建立在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上的竞争能力

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香港这些位于东亚和东南亚的国家或地区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也是通过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取得成功的经典案例。在这之前他们都只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利用本地廉价而良好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迅速走上发展道路,并且成为继日本以后亚洲新兴的发达国家或地区,也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之一,并在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赢得“亚洲四小龙”的美誉,被称为“东亚奇迹”。东亚诸经济体的成功经验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情况下,重点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的逐渐增加,及时把产业结构提升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产业。而形形色色的赶超战略鼓吹者和实践者都把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差异看做是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把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视为发展经济和赶超发达经济的同义语。为了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执行赶超战略的国家或地区不得不动员有限的资源,人为地扶持和优先发展一两个资本密集型产业。

要素禀赋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内生的变量,换句话说是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在任何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早期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都是资本的严重缺乏。在这种禀赋条件下,为了推行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所能做到的仅仅是把有限的资本倾斜地配置到少数几个产业上,其他产业则必然得不到最起码的资本,最终必然导致经济整体的失败。

首先,以牺牲经济整体进步为代价的少数产业的赶超不足以支持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或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受保护的产业没有竞争力,利润低,经济剩余少;受压抑的产业没有资本,难以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因此也提供不了足够的资本积累。在这种状况下,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最终只能落空。前苏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国家用强制性计划手段动员资源,使其军事工业和空间技术产业得到高度发展,在冷战期间堪与超级大国美国媲美,其工业产值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不算低。但在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综合国力和要素禀赋结构水平上,前苏联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并未能缩小。更重要的是,前苏联在民生工业上极端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成为其发展失败的直接原因。

其次,赶超战略所扶持的产业部门,由于不符合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要求,只有完全依赖于扭曲价格和国家保护政策才得以生存。在缺乏竞争的条件下,它们固然可以成长起来,并在统计意义上改变国家的产业结构状况,但这些产业必然是缺乏效率的,毫无竞争能力可言。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区域国有经济特别是那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有经济所面临的窘境就证明了这一点。

再次,在赶超战略下,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形成矛盾。这种偏斜的产业结构大大抑制了对劳动力的吸收,形成资源利用的二元性质,使广大人民不能均等地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导致相当大规模的人口处于贫困的状况之中。

最后,赶超战略着眼于在前沿上缩小与发达经济之间的技术差距。然而,既然不能改变要素禀赋结构,某些产业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必然降低其他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也就不能在整体上缩小与发达经济资本和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的真实含义不是几个重工业产业鹤立鸡群式的增长,而是综合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对于一个处于落后地位的经济体来说,所要寻求的发展应该是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或人均资本占有量的增加。日本和当年的亚洲“四小龙”由于人均自然资源和人口规模的制约,对那种牺牲大部分产业而集中扶持少数产业的做法所带来的巨大代价难以承受,较早地放弃了赶超战略,从利用其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出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了较快的资本积累,反而使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速度加快。作为其人均资本拥有水平提高的结果,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得以更快地升级,最终进入发达经济体的行列。实际上,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劳动力相对丰富的经济体,对于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也同样适用。

(三)优势产业的选择基准

1.优势产业的特征

优势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它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基于上述五个特征,政府在选择优势产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优势产业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大,输出前景好;三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四是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

2.我国区域主导优势产业的选择基准

结合我国国情及区域差异的客观实际,参照上述主导优势产业的选择基准,我们提出区域主导优势产业判定和选择的六项基准。

(1)持续发展基准。区域主导优势产业的投入要素在较长时期内具有持续性,这样才能保证主导优势产业投入供给的持久性,不至于因资源的枯竭而使产业衰亡,确保区域经济的持续性增长。

(2)市场基准或需求基准。区域主导优势产业必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区域优势,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引导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用两大类指标来衡量:第一是需求收入弹性指标(反映市场需求状况)。某一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系数=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第二是产业竞争力指标。产业的竞争力最终表现为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某产业销售收入/全国同产业销售收入×100%,市场占有率高,说明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强。

(3)效率基准。一个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以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具有持续上升的经济效益,是一个产业成为区域主导优势产业的重要条件。产业的经济效益可用比较利税率来衡量,比较利税率系数等于某地区某产业的产值利税率与全国该产业产值利税率的比值。系数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的经济效益越好。

(4)技术进步基准。区域主导优势产业高于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借助于产业的高效率来实现,其技术应具有领先地位和较强的创新能力。选择技术进步速度快、技术水平高、技术要素最密集的产业作为主导优势产业,可以保证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保持技术领先,同时保证在区际分工中不断占据比较利益最大的领域。

(5)产业关联基准。一个产业只有与其他产业具有广泛、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才有可能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的作用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产业关联效应是选择区域主导优势产业的一个重要基准,要选择那些产业延伸链较长、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优势产业。

(6)竞争优势基准。面对科技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区域经济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自我循环系统中得到发展。区域产业系统的建立和主导优势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因素,把区域主导优势产业的选择放在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中去考虑,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为区域主导优势产业。产业竞争优势是一国产业在全球性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建立起来的、在资源的获取和利益的分配方面相对于竞争对手和竞争产业的特定优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应该成为区域主导优势产业的最佳选择。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各地区在投资方面缺乏硬约束机制,普遍存在投资冲动。在制定本地区产业发展政策时,往往把着眼点放在优先发展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或者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发达省(区、市)成功的产业,很少考虑本地区的要素禀赋及由此带来的成本和效率的差异,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地区间的产业同构。当地区间要素禀赋不同时,建立相似的产业结构并不会带来相似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在一国之内,各地区产业同构会带来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市场分割和区域性封闭,生产要素和商品流通受到很大限制,其结果就是资源的低效配置和使用,带来经济的低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