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区域创新
从一般意义上讲,强调“首次”是为了将创新与创新扩散区分开来。创新的本质在于对原有事物的否定之否定和对整个系统的优化。
狭义的区域创新通常是指与区域新技术、新知识的创造、产生、流动和应用有关的过程。广义的区域创新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发生的所有创新活动和成果的总称,包括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创新战略、创新机制、创新网络、创新环境等多方面内容。这些方面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能体现区域创新的能力和质量。区域创新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协同性。区域创新必须通过创新主体正式和非正式的相互联系,在整体上相互协同,才能在创新各要素之间结成的网络中发挥创新功能。二是开放性。区域创新必须与区内和区外环境(包括法规、习俗、价值观及人力和物质资源等)发生密切的联系和交流。三是不确定性。创新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都会影响区域创新的产生和质量。
(二)区域竞争力及其分析框架
区域竞争力的研究源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我国自1989年开始关注国家竞争力研究,随后以省、市、县为研究对象逐步开展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目前,我国区域竞争力研究主要是吸收和借鉴国外关于国家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研究的理论成果,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体系和研究框架,在概念界定、形成机制、评价指标和方法等基础问题上还存在模糊、争论甚至误解。
1.什么是区域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对大区域中经济资源的吸引力和对大区域市场的争夺力,也就是一个区域对其区域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从本质上讲,区域竞争力强调区域竞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开放式、国际化竞争。区域对资源配置的范围从区域内扩大到基于特定资源、要素或有利条件而形成竞争关系的国外区域。区域竞争力的强弱直接表现为区域配置资源能力的强弱,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与强化则主要得益于该区域对全球资源的吸引、整合和有效配置。强调区域内部和外部资源的互补协调作用,强调区域竞争力是一种使区域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
2.区域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1990)一书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由于国家是一个具有区域属性的特定范围,因此国家竞争力研究也属于区域竞争力研究的范畴。从这个角度出发,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为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方法。
一个区域的竞争力集中表现在区域内产业的竞争力上。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四类要素,即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撑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行业竞争等。这四类要素构成了波特区域竞争力模型。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普通的人力资源)和高级生产要素(包括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基础设施、高端人力资源等)两类。一个区域的生产要素禀赋对其产业的竞争力将产生重要影响。生产要素对于竞争力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继承性,更在于创造性。高级生产要素的优势是区域竞争力的一个持续而可靠的来源。因此,对于区域竞争力,要重视对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特别是高级生产要素的获得和培育对于区域竞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需求状况。某一特定区域的需求市场,主要包括市场的需求结构和质量、市场规模和成长速度、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区域的市场需求是该区域产业发展的动力,它会刺激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根源。区域的市场规模、开拓模式则会借助投资、时机和进取心来强化这种依附于市场的优势。同时,区域需求市场的国际化将使该区域的产品具有其他区域的产品所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3)相关和支撑性产业。这些产业包括纵向相关和支撑产业(企业的上游产业在设备、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等)、横向相关和支撑产业(企业在生产合作、共用技术、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支持)。支撑产业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及时地为企业提供最低成本的投入,同时不断与下游产业交流合作,促进下游产业创新。如果相关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其绩效和竞争能力将自然而然地促进上下游产业的创新和国际化。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行业竞争。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行业竞争既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又包括企业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同行业竞争的环境。它主要反映的是在一个区域的特定环境中,企业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以及竞争对手的条件。
此外,还存在两种有可能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因素。一是产业发展的机遇。例如,基础性研究开发、重大的技术突破、投入成本的突然变化、世界金融外汇市场的突然变化等,它们可能会对区域竞争力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二是政府的作用。政府通过税收、补贴、价格管制、教育等政策措施,来影响区域的竞争优势。同时机遇与政府作用也将分别受到上述四类要素的影响。
(三)区域创新与区域竞争优势
就区域而言,区域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区域在区域竞争中所具有的、相对于其他区域的优势,即一个区域在区域竞争中的有利条件或强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创新是一个区域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持久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不断的创新。区域创新是推动区域发展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力量,而区域竞争是实现区域创新的助推器。
第一,区域创新有利于提高区域配置资源的能力,从而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区域创新过程是区域创新资源的配置过程。创新资源越容易获取,创新就越具有优势。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金和技术等。
第二,区域内的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只有创新才能创造和巩固区域集群所必需的竞争优势。
第三,区域竞争优势得益于区域内的创新环境,而区域竞争优势的增强将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创新环境可以促进参与者相互交流和合作、集体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创新软环境的突出表现是在一个特定地区的非正式社会关系结成的网络内,通过非正式的和共同的学习过程强化区域创新能力。完善的制度环境将从制度上保证创新活动主体得到最低限度的补偿,这有助于创新活动的产生。
第四,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和区域发展有赖于区域网络的不断创新,以及创新网络在区域环境中的发展和根植。创新网络是创新组织(如企业集群、教育机构、研发机构、政府机构等)利用技术和实现与其他方面相互弥补的协同效应,在长期正式与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中构建的较为稳定的系统。空间组织间由于地理上相互邻近和发展战略上的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信任,又进一步加强了区域性创新网络的牢固性。这客观上要求区域网络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植性的创新网络有利于促进企业间分工、交流和合作,共享基础设施和智力资源,同时有助于知识(包括隐含性、实践性知识)的流动和创新的扩散,激发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出现,从而提升区域的竞争力,加强区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