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秋,徐特立被请到湖南第四师范学校任教,此时毛泽东刚入校不久,就成为了他的得意弟子。
徐特立的入驻,在四师学生中引起了轰动。“长沙王”的大名,他的求学经历,他的创学经历,均让学生们感到有这样的教育家为师,荣誉非常。
实践证明,他优良的品格和高尚的师风,赢得了毛泽东的尊敬和爱戴,是当之无愧的好老师,更是毛泽东一生敬佩、私交甚密的老师之一。
一
徐特立入驻四师不久,第四师范就和第一师范合并了,统称为第一师范学校。当时,长沙中等以上学校很少,这些学校的老师大多在社会有相当的地位。许多人都是前清绅士派头,冬裘夏绸、长袍马褂应有尽有,气派十足,甚至上课都是坐轿子。
徐特立虽是全省有名的教育家,但却极为简朴,穿布衣布鞋,在众教师里如同乡下人,很多人背地里戏谑称他“徐二叫化”。不过他的简朴,在学生中却赢得了敬佩。这种简朴对毛泽东影响很深,即使后来成为党领袖,毛泽东也一直保持这种优良品质。
徐特立不但在学校简朴,个人和家庭生活方面,也十分节省。他的家眷一直留在乡下,夫人喂猪种菜维持生活,他在家乡创办五美高小,将自家房子都腾了出来,每次回家的80里路全是步行,连往返午饭也舍不得吃,只带家做的炒薯片之类聊以果腹。
二
徐特立没有读过几年书,他渊博的学问全是自学得来。因此他不但学识和品德堪称一流,还有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在一师任教期间,学生课外自学成风,但是却贪多图快,效果不佳。针对此情况,他结合自己总结出的“读书以少为主,以彻底消化为主”经验,提出“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法。
有天课后,他正坐在教师休息室里看书,毛泽东走进来请教说:“徐先生,您读书的经验,可谈一些出来,让我们仿效吗?”
他看着这位个头高出自己10多厘米的弟子,笑一笑,亲切地回应说:“润之,我认为读书要守一个‘少’字诀,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通,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来估量书的价值,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总之,我是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这样读书,虽然进度慢一点,但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不但能记得牢固,而且懂得透彻。”
毛泽东怀着钦佩之心,接受了老师的治学方法,很重视老师的读书经验,更卓有成效地践行了老师的教学主张。
“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心得,在毛泽东身上得以体现,珍藏于“湖南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革命活动陈列馆”里的毛泽东学生时代的学习笔记本《讲堂录》,就是其一。《讲堂录》所记庞杂,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极为广泛,也体现出了毛泽东学生时代学思结合的读书特色。
毛泽东就在徐特立等良师引导下,充实着自身的知识,提高着思想的涵养。
1918年,毛泽东从一师毕业了。然而当时国内政治局势日益恶化,从这一刻毛泽东和徐特立分别了,这一别就是6年,直到大革命时期,两人才又于长沙聚首。
三
徐特立赴法回国后,从昔日同事处得知:自己的学生毛泽东,在自己赴法第二年就在湖南发起组织了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毛泽东和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了会议;1922年5月毛泽东受命在湖南成立中共湘区委员会任书记;1923年4月调上海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陈独秀秘书。
虽然这些年徐特立通过对中西政治研究,感到毛泽东走的是解放劳苦大众的道路,但自己还是抱定用教育和知识改变国家面貌的志愿,不愿参加政治斗争。然而世风日下,他这样正直的知识分子哪有出头之日,他后来深有感触地说:“在长沙教育界我应该是‘长沙王’,但是反动势力来到以后,我在长沙教育会都没有被选资格。我和旧势力势不两立。”还说:“1924年我从法国留学回来,还是继续办教育。不过,这时我思想上很苦闷,感到教育救国的路行不通。”
正在他彷徨消沉、悲观失望时,师生两人久别重逢了。1925年毛泽东因病回湖南养病,在长沙拜会了老师,阔别已久的两人进行了促膝长谈。他向毛泽东坦露了自己的苦闷心情,毛泽东听后说:“社会制度不好,恶势力当道,是没有人管教育的。你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说不定会被人用去干坏事,为虎作伥。可见在现时教育救国的路是行不通的。只有动员广大民众起来革命,彻底砸碎旧的社会,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创造一个劳苦大众的天下,教育才有希望,才有出路。”此外,毛泽东还以党内负责人的身份告诉老师:“共产党革命的目的,就是要造就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而眼下正全力做这样的事业。待到革命成功之日,便是发展全民教育之时。”
这次畅谈,让徐特立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整个人生的转折也开始了。1926年,毛泽东再回湖南,拜访老师后进行实地考察,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使湖南农运更加蓬勃发展。
次年春,徐特立回到离别近半年的家乡,看到了全新面貌的家乡,呈现着前途一片光明的景象。他的大儿子徐笃本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加入了共产党;他创办的五美高小,也完全变了样;学校的教材增添了革命内容,而他写的《留法老学生之自述》也被选进了语文课本……
家乡的巨变,深深地触动了他。他通过这些变化,看到了农民运动的力量,也感到了共产党人的作用,更体察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于是他开放思想,也参加了湖南农民协会,并担任教育科长,兼任湖南农村师范农运讲习所主任。
四
1927年5月,徐特立的儿子徐笃本在湖南“马日事变”中被敌人追捕牺牲。徐特立面对儿子的牺牲,彻底对国民党失望。于是决心献身共产主义事业,不久他在自己学生、女共产党员黎尚瑾家中,遇到了中共湖南省委负责人李维汉,李维汉也曾是一师的学生,此次来湖南是为避难。
徐特立向李维汉提出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恳切地说:“我已经51岁了,只要共产党这样一个先进的党,能允许我这老朽加入,那我就真正获得了新生。”
经李维汉介绍,他正式加入了共产党。毛泽东得知后,发自内心地赞扬说:“真是疾风知劲草,岁寒知松柏啊!”
他入党后就被派往武汉工作,一到那就受到了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的热烈欢迎。随后他参加了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不久又和谢觉哉一起编辑印刷《大江报》。
同年7月,党中央临时政治局统一部署,准备于南昌在张发奎的部队中发动起义。徐特立受命争取团结更多的起义人士。8月1日,南昌起义正式爆发,起义军胜利占领南昌,徐特立被任命为革命委员会委员,担任所属党务委员会的领导工作。起义部队整编后,他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1928年,徐特立被党中央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虽然此时他的学习十分紧张,但是因国内革命形势多变,所以他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的动态。当他得知自己的得意弟子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并站稳了脚跟后,高兴得夜不能寐。
五
1930年,徐特立结束了苏联的学习,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祖国,并在宁都小布赤坎一栋民房里,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及老教育家董必武。
新谊旧叙,他与新老朋友的相逢,令人感到激动,从此他开始与几人一起在这栋民房里开展工作。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他被毛泽东请去做俘虏的教育。他深入了解了被俘官兵的背景,知道他们大多数出身贫苦,于是就红军为穷人翻身打仗和党的主张等道理,对被俘官兵进行了教育,他们纷纷要求加入红军,使得队伍得以壮大。
1931年7月,蒋介石第二次“围剿”失败后,纠集30万大军对红军进行了第三次“围剿”。国民党的战术是**、分进合击,而毛泽东采用了“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乘退追歼”的方针,采用了“敌进我也进”的打法,在敌人进入赣南根据地后,红军和国民党军开始平行奔走,双方只隔着一天路程。
徐特立不了解毛的作战意图,在行军中问:“泽东同志,敌人和我们平行着走,我们为什么不打?”
毛泽东风趣地对老师说:“他们要打时不打,我们要打时才打。”接着,毛向老师讲解了游击战的“十六字诀”。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党和红军开始关注群众生活和教育,于是毛泽东找到徐特立,商讨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扫除文盲的运动。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徐特立深入到兴国和雩都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后,起草了一个扫盲方案,最终在毛泽东进行修改和补充后,开始交付实施。
六
1934年10月中旬,王明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极力排挤毛泽东,致使第五次“反围剿”惨败,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徐特立此时57岁,也跟随队伍一同长征,他是队伍中年纪最长的一位。长征结束后,他对弟子毛泽东的才能由衷叹服,“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感觉自己应该好好向自己的弟子学习。期间,人们提到他是毛泽东的先生,他总真心诚意地说:“从前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教过书,当过毛主席的先生,那是真的;那只是一日之师,而毛主席是我的终身之师——是他带我这个老朽走上了革命道路。泽东同志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特别是他精通马列主义理论,善于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此外在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文学各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知识是多方面的,非常渊博。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1937年2月1日,徐特立60岁生日。1月30日,忙于抗日救国的毛泽东,怀着对师长的尊敬,为老师写了一封祝寿信: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
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而在有些人面前呢?却做了畏葸不前的借口。你是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而在有些人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你是心里想的就是口里说的与手里做的,而在有些人他们心之某一角落,却不免藏着一些腌腌臜臜的东西。你是任何时候都是同群众在一块的,而在有些人却似乎以脱离群众为快乐。你是处处表现自己就是服从党的与革命的纪律之模范,而在有些人却似乎认为纪律只是束缚人家的,自己并不包括在内。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而在有些人则只愿意拣轻松事做,遇到担当责任的关头就躲避了。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当你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写这封信祝贺你,愿你健康,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这封信不但概括了他对人民解放事业的贡献,也充满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之情,赞扬了他为人师表的崇高品格。
10年后,徐特立寿辰前几天,工作人员请示毛泽东:“徐老的70大寿还庆不庆祝?”毛泽东毫不犹豫:“庆,为什么不庆?还要大大地庆祝一番!我们一方面要为徐老祝寿,另一方面还要显示延安军民沉着应战,以鼓舞边区军民的斗志。”
当时徐特立已经撤离延安,转移到了陕北高原的绥德城。为了给他祝寿,党中央专派车前往绥德接他到延安。寿诞前一晚,毛泽东和朱德等亲临他的窑洞祝贺,俗称“暖寿”。次日,还举行了热烈的庆祝大会,朱德在会上祝词,还宣读了毛泽东以党中央名义给他的一封信:
“你的道路,代表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最优秀传统。你是热爱光明的,你为了求光明,百折不挠,在50岁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你对于民族和人民的事业抱有无限忠诚,在敌人面前,你坚持着不妥协不动摇的大无畏精神,你的充沛的热情,使懦夫为之低头,反动派为之失色。你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你的知识是和工农相结合、生产相结合的,你把群众当做先生,群众把你当做朋友。你对自己是学而不厌,你对别人是诲人不倦,这个品质使你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你痛恨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你的朴素勤奋70年如一日,这个品质使你成为全党自我牺牲和艰苦奋斗作风的模范。你的这一切优良品质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骄傲,把你的这一切优良品质发扬光大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革命任务。”
七
1949年3月,徐特立参加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迁入北京西郊香山,随后入驻中南海,担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50年,他还担任了中国历史、地理学会的名誉主席。
建国初,毛泽东政务虽然繁忙,却依然敬奉老师。
一次,毛泽东派专人邀请老师到中南海家中吃饭。席上为老师备了几样家乡风味的菜肴:一碗湘笋,一盘青椒,这是两人都爱吃的。毛泽东抱歉地说:“徐老,请你来,没有好菜吃。”他笑着说:“人意好,水也甜嘛!”
上桌前,他对毛泽东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硬是让他坐了上席。
叙谈时,毛泽东请他谈对治国大计的看法,他思考片刻后说:“国家初建,要防止某些同志以为革命大功告成而滋长骄傲自满情绪,还要力戒贪图舒适,追求享乐、腐败堕落的思想和作风。”他还将吴玉章70大寿时写的一首诗中几句念给毛泽东:“前途之艰巨,基本在建设,幸勿过乐观,成功在兢业。”毛泽东听后,连连叫好称是。
话别时,毛泽东看他衣着简朴,革命中还牺牲了两个儿子,就将自己穿的一件呢子大衣脱下送给老师。他接衣在手,激动不已——毛泽东敬老尊贤,对自己的关怀已不是第一次。胡宗南进攻陕北时,毛泽东为了老师的安全,让他先撤离延安,离别时,发现他行李中没有热水瓶,便将自己仅有的两只热水瓶中拿来一只送给了老师……
此次会见后,他制订了一个20年工作计划和学习计划,并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了领导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虽已年老体衰,但仅建国4年,他就相继发表了《在教师节谈民主主义教育》《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文化教育》《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小学教育自学经验谈》《小学校的体罚问题》《青年的学习问题》等教育论文。
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很多教师认为做老师没有出息没有前途,就想投身工厂或参加经济建设。他得知后,就建议教育部牵头,组织全国小学教师在《小学教师》杂志上展开了“小学教师有没有前途”的讨论。在讨论结束时,他应《小学教师》编辑部的请求,写了《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前途问题》。他在文章中指出“教育建设是整个国家建设必要的任务之一”,“而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教育,这种伟大的任务就落在小学教师身上”。
他的立论文章很快被毛泽东看到,毛泽东在一次中央工作会上,赞许说:“徐老不老,老当益壮啊!”
徐特立不但是毛泽东的老师,也是人民的师表,使千万中国人摆脱了文盲的帽子。有诗赞叹:“平凡伟大马列真,一代师表启后昆。道德文章垂万世,堪称革命一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