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观(1 / 1)

乱世先生 一丁 2193 字 1个月前

1945年9月23日,竺可桢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我国大学教育之前途》一文,针砭时弊说:“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目今我国社会,仍然充满了这种功利主义。大学里边的课程,支离破碎,只求传教零星有用的知识,而不注重理智的培养。大学生认定院系,不问其性情之是否适合,而只问毕业后出路之好坏,待遇之厚薄。选择科目,不问其训练之价值如何,而专问其是否可应用到所选定之职业。在大学内通才教育与技术教育理应并重。”

这些话,囊括了他的大学教育思想,如今听来,依然如芒在背。总体来看,其教育观可归纳如下:

一、强化基础

竺可桢一到任,就曾提出要避免学生聒噪进入专业学习而忽略基础,提倡学院一年级不分系。他认为“大学一二年级中,工院自宜打定数理良好基础,文法等院自宜重视文学、经济以及中外历史,以备专精。虽然彼此不可偏废,仍宜互相切磋,不限系院,庶几智识广博,而兴趣亦可盎然”。

而教育部召集大学课程标准委员会讨论大学课程,做出一年级不分系的决定,是在1946年,比他晚提出了一年。

他还要求第一等的教授亲自到教学一线,旨在强化数理化、国文、英文等基础课程。

他还鼓励学生跨院跨系选修课程,提高学科能力和兴趣发展。而且他很不满学校只重知识传授不重道德陶冶,曾指出:“目前我国大学里有一种极坏的现象,就是教师在校上课,退了讲堂以后,就与学生分手不见面,这种教而不训的制度,急应改良。”“要晓得最好的训导是以身作则,这个理论,无论古代的学府、书院,今日新式的大学,统可以应用。”

在天目山时,他在日记中写道:“天目山实为导师制之理想地点。如昨星期日,天气既佳,秋高气爽,导师与老师均群出外散步,每人约率十七八人,男女各有,又不分系。”

二、教授治校

竺可桢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他说:“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授现成的知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示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

他认为,教授是知识、人格、校风得以传承的校魂,而初露头角、具有良好潜质的青年学者,则是传承的根源。他说:“要发展一个大学,最主要的是能物色前途有望的青年。”

他坚持民主治校,依靠教授来管理学校。当时,学校各级领导人选,以“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所钦仰而能教课者为限”,都选有名望的教授担任,即使在“文军长征”艰苦卓绝的情况下,仍然如此。

三、学术自由

他主张学术自由、教育自治,“大学无疑的应具有学术自由的精神”,“大学的最大目标是在蕲求真理”,没有自由研究的氛围,真理不明,而保持学术自由,就要“对学校应能自治,以维护大学之尊严”。

他坚持让学校独立于政治之外,1946年7月19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对于教育与政治总以为不应过于接近。”

蒋介石曾多次动员他加入国民党,他认为受党派干涉后,大学无法拥有自治权利,因此一再推辞。而国民党五中全会后,要求凡国立大学校长,均须由国民党员担任,对此,他非常反感。1940年前后,他和梅贻琦,成了仅有的两个不是国民党员的大学校长。

他在1943年5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下午有中央训练团谢光平来,嘱余填入国民党志愿书。现大学校长中只余一人非党员。”他虽被迫填了加入国民党的志愿书,却一直以无声行动抗议政府对学术的干预,从没交过党费、从没参加过党会。

正因为他让浙大超脱于党派之外,因此校园内人才鼎盛,无党派的、倾国民党的、倾左翼的,只要有才华,均能在浙大安心教学研究。对于这一点,他一直引以为自豪:“办教育之基本信仰与警察厅长不同……必须有人人可以为圣人之信仰,然后可以办教育。”

四、求是学风

1938年,浙大西迁广西宜山时,他就正式确定校训为“求是”。这是作为哈佛大学地学系毕业博士的他,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西方近代科学精神得出来的。

他在对新生所作的《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演讲中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阐释“求是”为“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强调“求是”就是奋斗精神、牺牲精神、科学精神。

五、教育理念:报国、强校、通才、为民

竺可桢于日寇猖獗时就任浙大校长,于艰苦条件下西迁“文军”,可谓临危受命、坐怀不乱。而在这些实践中,他形成了报国、强校、通才、为民的教育理念。

他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是要培养出“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他要求学生“每个人学成以后将来能在社会服务,做各界的领袖分子,使我国家能建设起来,成为世界第一等的强国”。

他认为,大学教育要实施通才教育,注重基础、加强思维和能力训练。他选择一流教授教学;鼓励跨院选修,沟通文理;鼓励主辅修,拓宽知识领域;率先推行导师制,让导师负责学生品格修养指导,使学生学会为人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

同时他将大学比喻为“海上之灯塔”,指明人们前进的方向;又将大学比喻为“社会之光芒”,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他就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将浙大不断壮大,拓展成了建制完备、人才辈出、蜚声中外的综合性高等学府。

六、办学目标:创建一流大学

他在接任浙大校长时,心中所追求的就是创建一流大学。而最终,浙大的确成为了国内综合性最强、成果最多的最好学校之一,并获“东方剑桥”美誉。

2010年2月1日,耶鲁大学校长雷文就亚洲国家建立世界级大学的困难、问题演讲时,就写道:“应该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目标,一个动力,也是一个过程。”然而这个目标,这个过程,早就在竺可桢手中得到了实现,只是后学是否能将其继续宏扬?

七、大学架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

竺可桢任浙大校长13年,建立了以文、理、工、农、师范、法、医7个学院为标志的综合型学科架构。而在“文军长征”过程中,浙大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样令人赞叹。大学最活跃的驱动力是科学研究,浙大在竺可桢执校时代,获得“东方剑桥”的美誉,不仅是对浙大精神的称赞,也是对浙大教授所表现出的研究水平的肯定。

八、大学四论

竺可桢执掌浙大,发表了自己对大学的诸多观点,最著名的就有这四论——

一论教育目的:“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智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己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者之富于常识也。”

“教育的目的,不但是在改进个人,还要能影响于社会。”

“大学的最大目标是在蕲求真理,要蕲求真理,必得锻炼思想,使人人能辨别真伪是非。”

“大学之最大目标是求真理。这可以说是理知的,但亦可以说是道德的,所以道学问,即是尊德性。”

“一般人以为大学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得专门之智识与技能,以为将来个人到社会中,从事谋生立业之基础,而为国家着想,则系造就领袖人才,领导群众以发展事业。”

“大学毕业生不当以钱为目的,要当以服务为主旨。”

二论大学办学:“大学是培养未来各界领袖人才的地方。大学因为包涵万流,所以成其为大。”

“大学之使命有三:其一,希望造就完人。完人必具智仁勇三达德,而涵濡于六艺之中。仁者爱人,故其上者必其有所成仁,而忠恕次之……其二,学有专长,而于大学中植其基。大学学生对各项基本知识,固应多所明了……其三,养成自己能思想之人,而勿蕲教师逐字释义。”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

“教育的发达,学风的优良,在人不在屋,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

“若是一个大学单从事于零星专门知识的传授,既乏学术研究的空气,又无科学方法的训练,则其学生之思想难收到融会贯通之效。”

“要使大学生能担当得起日后建国的重任,单教他们具有专门技术是不够的。”

“以人民为前提原则之下,大学无疑的应具有学术自由的精神。”

“在大学内通才教育与技术教育,理应并重。”

三论大学精神:“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一)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科学的目标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虽蹈危履险以赴之,亦所不释。科学家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丝毫不能苟且。”

“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

“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

“研究科学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并非专重应用。但应用科学方法,利用厚生,至国家之富强之境,固亦不可忽视。”

“浙大的精神,可以把‘诚’‘勤’两字来表示……学生不浮夸,做事很勤恳……风气朴实。这种风气,希望诸位把它保持。”

“浙大之前身为求是书院,希望诸位离校以后,莫忘了母校‘求是’的精神。”

四论培养人才:“毕业同学,应以学业为重,虽在社会上工作,亦应勿可忘记学习。”

“盖大自然即是一册完好教本,一粒花种种入于地,由发芽而至成长、开花、结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长状况,则所得何尝不胜读一册自然教本也。”

“国家既如此优待诸君,诸君决不能妄自菲薄,忽视所以报国之道。国家给你们的使命,就是希望你们每个人学成,以将来能在社会服务,做各界的领袖分子,使我国家能建设起来成为世界第一等强国,日本或是旁的国家再也不敢侵略我们。诸位,你们不要自暴自弃说负不起这样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