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庄师范学校(1 / 1)

乱世先生 一丁 2493 字 1个月前

1926年春天,陶行知与赵叔愚、邵仲香等人,共同调查了沪宁路沿线乡村学校的现状,考察了栖霞区的燕子矶小学、尧化门小学等办得较好的乡村小学,重点研究了改进乡村教育的方法。

是年秋,他又以中华教育改进社名义在栖霞区明陵小学召开了乡村教育研究会,会上他发表了《我们的信条》,提出了著名的乡教十八条原则,最重要的有这样几条:

“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作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作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妇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去征服自然,美术的观念去改造社会。”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要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

他认为,发展乡村教育,关键是要建立一支合格的乡村师资队伍。因而,兴办好乡村师范,就是当务之急。

接下来,他以中华教育改进社名义发表《改进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撰文《师范教育下乡运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拟定推行乡村教育计划,发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准备筹建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1927年,他谢绝了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和吉林大学校长的盛情邀请,放弃了优厚的教授生活,到南京北郊晓庄,创办起了实验乡村师范学校,训练培养乡村师资。

他想通过培养出具有“康健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乡村教师,来实现自己“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宏愿。

是年1月1日,他主编的《乡教丛讯》创刊。他主持试验乡村师范筹备会,在南京安徽公学召开。会议决定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暂设小学师范院第一院、幼稚师范院第二院,分别由赵叔愚、陈鹤琴任院长。

1月中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址,选在南京神策门外老山脚下的小庄。

他随即组织发布试验乡村师范的招生广告。公布培养目标: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公开考试科目:农务或木工操作一日;智慧测验;常识测验;作文一篇;五分钟演说。阐明本校准备:田园二百亩供学生耕种;荒山十里供学生造林;最少数经费供学生自造茅屋住;中心学校数处供学生实地教学做;指导员数人指导学生教学做。公示投考资格:初中、高中、大学一年半程度学生;有农事或土木工之经验,及在职教师有相当程度,并愿与农民共甘苦,有志增进农民生产力,发展农民自治力者,皆可投考。

招生广告上,还特别声明:“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

不久,试验乡村师范奠基。在城乡人民团拜会上,他宣布改老山为劳山,改小庄为晓庄。寓意日出而作,为中国教育觅曙光,日出破晓。

2月10日,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董事会在上海召开,他任董事会秘书兼校长,赵叔愚为第一院院长兼研究部主任。

3月11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举行招生考试,来自全国各地的13位有志青年前来报考,成为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首批学生。

3月15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在晓庄举行了开学典礼。蔡元培被聘为学校董事长兼校长,陈鹤琴、朱葆初、许士骐、陆静山等为教员,共130余人参加典礼。

陶行知作为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本校开学特异于平常学校有两点:一无校舍,二无教师。大凡一个学校创立,总要有房屋,才能开课。我们在这空旷的山麓行开学礼,实在是罕见的。要知道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天,下面踏的是地,我们的精神一样的要充溢于天地间,所造的草房不过避风躲雨之所。本校只有指导员而无教师,我们相信没有专能教的老师,只有比较经验稍深或学识稍好的指导者。所以农夫、村妇、渔人、樵子,都可做我们的指导员,因为我们很有不及他们之处。我们认清了这两点,才能在广漠的乡村教育的路上前进。”

4月,他提出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三大使命:一要谋中国三万万四千万农民之解放;二要助东亚各国农民之解放;三要助全世界农民之解放。

6月,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校区,从燕子矶搬到了黑墨营,在谈到“晓庄精神”时他说:“我们办好乡村教育,要改造乡村社会,总须有宽阔的胸怀和奉献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作为校长,他创作了《锄头舞歌》作为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校歌:

手把个锄头锄野草呀,锄去野草好长苗呀,绮雅嗨,雅荷嗨,锄去野草,好长苗呵,雅荷嗨;五千年古国要出头呀,锄头底下有自由呀,绮雅嗨,雅荷嗨,锄头底下,有自由呵,雅荷嗨;天生了孙公做救星呀,唤醒锄头来革命呀,绮雅嗨,雅荷嗨,唤醒锄头,来革命呵,雅荷嗨;革命的成功靠锄头呀,锄头锄头要奋斗呀,绮雅嗨,雅荷嗨,锄头锄头,要奋斗呵,雅荷嗨。

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教育的实践,立即引起了空前的轰动——

南京市教育局众人士,参观了学校;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也参观了学校,并在欢迎会上发表了“教学做合一是很自然的”演说,对“教学做合一”和“抱有大志研究乡村教育”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际自由平等同盟会代表也来参观,称赞道:“实在很适合现代潮流,推翻旧时教育制度,将为新中国创造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出来。”

1929年10月15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克伯屈参观晓庄学校,高度评价说:“我曾到各处找这一种运动,找这一种试验的学校,找有科学根据的试验,现在却给我找到了一个。他的实施的方针和办法,以及发动的理想、进步的过程,都合乎我的标准。这也可以代表中国整个民族的精神……我现在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宣传在中国的晓庄有一个试验学校,把这里的理想和设施,宣传出去,使全世界人知道。”克伯屈不仅谈了感想,而且还拍了影片,把晓庄带回了美国。

陶行知在办晓庄师范学校期间,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

有一天,他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他,非常气愤地说,孩子把自己新买的金表拆坏了,自己狠狠揍了孩子一顿。他听了摇着头、笑着对夫人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随后他给夫人讲了爱迪生小时候因母亲引导成为发明家的故事。夫人听后红着脸离开了。

不久,他亲自去朋友家,将那个小孩领出来带去了修表店,让小孩在修表师傅身边看了一套修表、组装的过程,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

后来,他深有感触地对朋友夫妇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虽然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可是却没有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高低不同,大小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做板凳。一天,陶行知走过来,看见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师傅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

师傅很疑惑。“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这下师傅慌神了:“我可不识字。”他笑着对师傅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

师傅听了这话,感觉很为难。他又亲切地对师傅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完,就拿起一把锯子……

第二天,老师开始带着孩子们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说:“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大人看到孩子拿工具很容易弄破手,也都直摇头。这时,他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说,写得如何?”

学生们都拍手说好,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从此,学生学做凳子,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

3个月后,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上了自己做成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

陶行知站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学生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轰一声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曾被请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告诉姚文采,把书本摆到一边,“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

姚老师教了10多年生物,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他弄不懂到底是什么意思。

傍晚,姚老师看见他正亲热的和两个叫花子交谈。谈完话,他就叫学生领叫花子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

姚文采听了,没有回话。说实在的,也不知道说啥好。

蛇花子开始为晓庄师生上生物课,课堂就在山里。几天后,最胆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们说:“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呀!”

通过这次,大家还懂得了许多关于蛇的知识。姚老师这下才终于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

从这以后,姚老师带领学生采集标本;把挖草药的老农请来,教认草药;请种花木的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中国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

没过多久,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也上得十分生动活泼。

一天午后,一群小孩在田间小路上追逐一只蜻蜓。也许是被追慌了头,蜻蜓突然撞在树干上掉下来,一个叫翠贞的女孩,扑上去捉住了它,几个孩子嚷着要,闹成了一团。这时,陶行知恰好走过,孩子们见了纷纷叫:“陶先生!”

陶行知停下脚步,慈爱地问小翠贞:“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翠贞想了一下说:“吃虫子。”几个小朋友不甘示弱:“吃草!”“吃露水!”“吃泥土!”“吃树叶!”

他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蜻蜒吃虫子,苍蝇、蚊子和水里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蜒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孩子们听了,笑着点点头。他从翠贞手里接过蜻蜓,只见它尾巴一撅一撅的。就又问道:“蜻蜒尾巴有啥用,谁知道?”

“蜻蜒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尾巴是指方向的。”

他将蜻蜒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在它饿极了时,它会把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接着,他把蜻蜒的头部对着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有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能够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随后他又把蜻蜒举到眼前,用商量的口吻说:“蜻蜒是吃害虫的,它是人类的朋友,放了它,让它为我们去消灭害虫,好不好?”

说完,他把蜻蜒还给了翠贞。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吧!”翠贞张开小手,把蜻蜒放回了天空。

这时,他又说:“孩子们,我们观察生物,切不可把它捉来弄死。一只蜻蜒一年可以为人类消灭成千上万只蚊子。你们看,它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多自在,多快活!”

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容,他不禁想到自己多次提出的:“生物课不要变成死物课,‘生物陈列所’不要变成‘僵尸陈列所’,更不要在无意中培养孩子们残忍的天性。”

他主张在自然中学习,要认识青蛙,可以到河边去观察;要认识小鸟,可以到树林里去。这样,才能观察到真正的生物,孩子们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然而,他在晓庄的创举,早已使国民党如鲠在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便把触角伸向了晓庄。

有一天,值日的学生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对正在讲课的陶行知说:“蒋介石来了,先生是不是去接一接?”

陶行知向上推了推老式眼镜回应说:“你去问问他,是找我有事,还是来参观学校?”说完仍旧继续讲课。

一会儿,值日生赶回通报说:“蒋介石说是来看看。”

陶行知只“唔”了一声,略一思索后说:“那……我就不见他了。”

蒋介石见这位教书匠居然如此傲慢,耿耿于怀。

不久,1930年4月,晓庄被查封,陶行知被通缉,罪名是晓庄通共,有碍风俗。他被迫流亡日本。

从此,晓庄成为一段历史,1927年1月到1930年4月的晓庄,成为后人追忆、赞颂的辉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