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放下静心,浮躁乱心(1 / 1)

淡定就是镇静与放下,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豁达;宁静不是无所追求,而是一种恬然。正所谓:“物来则应,物去皆空。”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从容淡定,才能真正地享受人生;只有做到宁静,才能“日日是好日,处处有风景”。

拿得起靠胆量,放得下看肚量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这世间本不存在绝对的完美,在人生旅途中,有太多的未知因素影响着我们,这其中既有顺境亦有逆境。或许此时,我们风生水起、无往不利;或许彼时,我们步履艰难、如履薄冰。面对人生中的林林总总,倘若我们能够抱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态度,将心置于安定之中,不随外物流转而变动,我们的生活就会潇洒许多。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能正中靶心,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敬佩有加。

夏王也对这位神射手的本领早就有所耳闻呢,很想看到他的表演。于是有一天,夏王将后羿召入宫中,要后羿单独给他一个人表演,以便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夏王命人将后羿带到御花园,寻了一处开阔地,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你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你那精湛的射箭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竞争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颤抖,拉弓数次都没有将箭射出去。最后,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声钉在距离靶心足有几寸的地方。后羿脸色瞬息苍白起来,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难以集中,射出去的箭也就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陪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于是问手下:“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呢?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

利益之下,人往往会患得患失,倘若过分计较自己的利益,则成功必然会与我们相距甚远。从后羿身上,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尽量保持平常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以为如何、如何才是最好,但事与愿违的事情时有发生,往往令我们不能平静下来。其实,我们所拥有的,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上天对于我们最好的安排。倘若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你便能在顺境中心存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

然而,在某些人的内心深处,总是有那么一股力量使他们茫然、令他们感到不安,让他们心灵一直无法归于宁静,这种力量就是浮躁!浮躁不仅是人生的大敌,而且还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所在。

相传古时有兄弟俩,他们都很有孝心,每日上山砍柴换钱为老母亲治病。

一位神仙被他们的孝心所感动,决定帮助他们。于是神仙告诉二人说,用四月的小麦、八月的高粱、九月的稻、十月的豆、腊月的雪放在千年泥做成的大缸内,密封七七四十九天,待鸡叫三遍后取出,汁水可卖大价钱。

兄弟两人各按神仙教的办法做了一缸。待到49天鸡叫两遍时,老大耐不住性子打开缸,一看里面是又臭又酸的水,便生气地洒在地上。老二则坚持到了鸡叫三遍后才揭开缸盖,发现里边是又香又醇的酒。

“洒”与“酒”只差一横,只早了那么一小会,便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人生在世,必要时,我们需要在心中添上一把柴,以使希望之火燃得更加旺盛;有些时候,我们又要在心中加一块冰,让自己沸腾的心静下来,剔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欲望。其实,只要我们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我们就一定会比现在好得多。

浮躁这种情绪,可以说是我们成功路上的最大绊脚石。人一旦浮躁起来,就会进入一种应激状态中,火气变大,神经越发紧张,久而久之便演化成一种固定性格,使人在任何环境下都无法平静下来,因此在无形中做出很多错误的判断,造成诸多难以弥补的损失。长此以往,便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终使我们被淹没于生活的急流之中。所以说,一个人若想在人生中有所建树,首先就要平心静气,其次便是要脚踏实地。

一个人若想在人生中有所建树,首先就要平心静气,其次便是要脚踏实地。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一位年轻人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他见山脚下绿草丛中一个牧童在那里悠闲地吹着笛子,十分逍遥自在。

年轻人便上前询问:“你那么快活,难道没有烦恼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年轻人试了试,烦恼仍在。于是他只好继续寻找。

他来到一条小河边,见一老翁正专注地钓鱼,神情怡然,面带喜色,于是便上前问:“您能如此投入地钓鱼,难道心中没有什么烦恼吗?”

老翁笑着说:“静下心来钓鱼,什么烦恼都忘记了。”

年轻人试了试.却总是放不下心中的烦恼,静不下心来。

于是他又往前走。他在山洞中遇见一位面带笑容的长者,便又向他讨教解脱烦恼的秘诀。

长者笑着问道:“有谁捆住你没有?”

年轻人答道:“没有啊?”

长者说:“既然没人捆住你,又何谈解脱呢?”

年轻人想了想,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被自己设置的心理牢笼束缚住。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很多时候,烦恼都是自找的,要想从烦恼的牢笼中解脱,首先要做到“心无一物”,放下心中的一切杂念,不为外物的悲喜所侵扰,才能够抛却一切的烦恼,得到内心的安宁。

萧伯纳曾经说过:“痛苦的原因在于有闲工夫担心自己是否幸福。”故事中的年轻人,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却不知道这其实将带来更多的烦恼。许多烦恼和忧愁缘于外物,却是发自内心,如果心灵没有受到束缚,外界再多的侵扰都无法动摇你宁谧的心灵,反之,如果内心波澜起伏,汲汲于功利,汲汲于悲喜,那么即便是再安逸的环境,都无法洗脱你心灵上的尘埃。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的杂念与烦扰,都是动摇的心旌所激**起的涟漪,只要带着牧童牛背吹笛、老翁临渊钓鱼的心绪,而不去自寻烦扰,那么,烦扰自当远离。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佛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鲜花供佛,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佛教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这样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喧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佛教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就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佛教徒听后,欢喜地作礼,并且感激地说:“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是啊,热闹场中亦可作道场;只要自己丢下妄念,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如果妄念不除,即使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行。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心才是无法宁静的本源。

有一位青年,因为受了一些挫折变得非常忧郁、消沉。有一次他去海边散步,碰巧遇到以前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正好是一位心理医生。

于是青年就向这位医生朋友诉说他在生活、社会及爱情中所遭受的种种烦恼,希望朋友能帮他解脱痛苦,斩断生命的烦恼。

安静沉默的医生朋友,似乎没听这位青年的诉说,因为他的眼睛总是眺望着远方的大海,等到青年停止了说话,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帆船遇到满帆的风,行走得好快呀!”

青年就转过头看海,看到一艘帆船正乘风破浪前进,但随即又转回去了。他以为医生朋友并没有听懂他的意思,于是就加重语气诉说自己的种种痛苦,生活中的烦恼、爱情的坎坷、社会的弊病、人类的前途等问题已经纠结得快要让他发狂了。

医生朋友好像在听,又好像不在听,依然眺望着海中的帆船,自言自语地说:“你还是想想办法,停止那艘行走的帆船吧!”

说完,就转身离去了。

青年感到非常茫然,他的问题没有得到任何解答,只好回家了。过了几天,他主动去找那位医生朋友。一进门他就躺在地上,两脚竖起,用左脚脚趾扯开右脚的裤管,形状正像一艘满风的帆船。

医生朋友有点惊讶,接着就会心地笑了,随手打开阳台上的窗户,望着远处的山对青年说:“你能让那座山行走吗?”

青年没有答话,站起来在室内走了三四步,然后坐下来,向医生朋友道谢,说完就离开了;走时神采奕奕,好像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完全不见了当初的消沉、颓废。

医生朋友事实上并未回答青年的问题,青年自己找到了答案。医生朋友的话让青年明白了,解决生活乃至生命的苦恼,并不在苦恼的本身,而是要有一个开阔的心灵世界;人们只有止息心的纷扰,才不会被外在的苦恼所困扼,因此要解脱烦恼,就在于自我意念的清净,正如在满风时使帆船停止。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像那被情感、家庭、社会所困扰的青年一样,找不到安心的所在;唯有讲觉悟,好好地在自己的身上下工夫,从内心去改正自己的一言一行,才不至于觉得无休止的劳苦。

外在的纠葛、攫取太多,心就没有办法安宁,更无法净化;人对外在无限制地索取,常常是以支付心灵的尊严为代价的。我们应该抬起头来,看看屋外的松林,听听松涛的呼唤,眺望远处的大海以及满风的帆船,我们的心中会有对生命新的转移与看待。

一切的杂念与烦扰,都是动摇的心旌所激**起的涟漪,只要带着牧童牛背吹笛、老翁临渊钓鱼的心绪,而不去自寻烦扰,那么,烦扰自当远离。

在潮起潮落之间,让心保持淡然

都市中的我们,如能独拥一份淡定的心境,必将享尽闲情逸致,此生活大有一种“天高云淡,鸟飞云飘”的超脱绝美,胜过世外桃源的鸟语花香。

忘记那些人间的世事无常、大起大落吧,心境怡然地过好现在的每一天,以淡定的心境去面对生活,去掉“年轻气盛”的那份冲动与**,让自己多些成熟,少些躁动,多点儿深思熟虑,少点儿轻举妄动。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无奈,也有太多需要我们追求的东西,如果总是把自己放入忙碌之中,便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便失去了怡然生活的意义。所以我们要释放自己,不必患得患失,不必伤感彷徨,始终淡定。岁月悠悠,我们都是你来我往的过客,所有的故事都是人生舞台上必然上演的剧目,我们可以从容走过,无须彷徨,无须失意,无须痛苦。不要计较太多,无所谓对与错,很多事情都如稍纵即逝的烟花,飘然远逝,再惊天动地的事情最终也会在弹指一挥间化为乌有,疯狂之后终将归于平静。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一切,保持一种淡定的心境。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人生境界:“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郑板桥是经过了大起大落的人,虽然官做得并不大,但他对当时官场的尔虞我诈是心知肚明的。他知道,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他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只能接受。否则只能带来“愤世嫉俗”的消极心态,倒不如“难得糊涂”,用淡定的心态面对眼前的一切,尽管这一切并不是自己愿意看到的,但是就当时的状况,郑板桥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林则徐禁烟的经历也是真正的大起大落。在年近花甲之时,林则徐被流放到新疆伊犁。那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上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实在是冤。

从1840年9月到l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赴浙江军营效力,革去“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另人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疲,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在西安大病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起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

这是一个流放者永远刻骨铭心的伤口,面对这样的大起大落,在我们看来,他应该抱怨、消极、绝望。但是,在苦不堪言的逆境中,林则徐选择了淡定面对,最终战胜了自己,越过了新的生命高度。流放伊犁,没有将林则徐打倒,反而给了他怡然面对人生的信念。正如他亲手所书《观操守》一文中所言:“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饿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林则徐一生最精彩的时光,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为那悲壮的“大起大落”所做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只有真正经历了人生起伏的人,才能做到将一切看做“没什么大不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随意地来、自如地去,平静如常。

事实上,只要你真正理解了“无常”的意义,你就会看透人世间的烦恼失落,享受悠悠岁月,经过幽幽暗暗反反复复的追寻,就会明白淡定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面对人世无常能处变不惊,始终以一颗淡定心来看待,不论什么事都能波澜不惊,无论什么事都不放在眼里,心里坦坦****静如止水。做到这些,你就会拥有幸福无比的人生。

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

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便可以聆听到外界的很多声音,一如风过竹林的簌簌声、雨打芭蕉的滴答声、窗外鸟叫虫鸣的啾啾声……人的心,多在静时较为敏锐,由此,外面的境界亦历历可辨。倘若我们在静谧之中能够多用些心,智慧便会从中而生。

听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某人在家中遗失了一块名贵手表,内心十分着急,遂请亲朋好友帮忙寻找。

于是,众人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但凡家中的瓶瓶罐罐、箱箱柜柜都翻了个遍,但依旧毫无所获。最后,众人都累得气喘吁吁,只好稍作休息。手表主人感到非常沮丧,这时一位年轻人自告奋勇,要独自再去寻找。

他要求众人在房外等候,他则独自走进了房间,坐在**一动不动。

众人感到非常诧异——他不是要找手表吗?怎么一直不见他有所行动?所以大家也都静静地看着这位年轻人,想知道他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过了片刻,年轻人突然起身钻入床下,出来时手中拎着一块手表。

大家又喜又惊,纷纷问他:“你怎么会知道手表在床下呢?”

年轻人莞尔一笑:“当心静下来时,就可以听到手表的嘀答声,自然便知道它在哪儿了。”

心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亦是一种智慧、一种思考,更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成本。若想做到心静,就必须具备一种豁达自信的素质,具备一份恬然和难得的悟性。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给鸟儿的翅膀缚上金子,它就再也不能直冲云霄了。”这纷纷扰扰的大干世界处处充斥着**,一个不留神,就会在我们心中激起波澜,致使原来纯净、宁静的心灵泛起喧哗和浮躁,我们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正所谓“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平心静气、心无杂念才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所在。

某人祖辈以屠猪卖肉为生,至他时已传承三代,在30年的卖肉生涯中,他练就了“一刀准”的绝技。他在卖肉时,身旁虽放有一台电子秤,但却很少用到。有人买肉,只要说出斤两,他便笑眯眯地点点头,说声“好嘞!”手起刀落,再用刀尖轻轻一挑,猪肉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便稳稳地落在张开的塑料袋中,然后自信地说一声:“保证分毫不差,少一两,赔一斤!”有人不信邪,将肉放在电子秤上一称,果然是分毫不差。

这一年,当地电视台举办“绝技”挑战大赛。于是便有人劝他:“你那‘一刀准’绝对称得上是绝技,如果你去参赛,捧个头奖准不成问题。”该人心动了,依言去报了名。

比赛那天,主持人宣布:“现在请某师傅给我一刀切2斤7两肉,要一两不多,一两不少。如果切准了,那两万元奖金就属于您了!”

该人闻言点了点头,小心翼翼地拿起切刀,但他左比量右比量,却迟迟不敢下手,额头甚至还渗出了细细的汗珠。过了片刻,在主持人的一再催促之下,他咬紧牙,一刀切了下去。而后放在电子秤上一称——2斤8两半,整整多出1两半……

原本精湛无双的刀艺,为何会在这一刻失准呢?很明显,就是那两万元奖金扰乱了他的心神,从而使他无法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

三国传奇人物诸葛亮在54岁时写下了《诫子书》,他在书中告诫自己8岁的儿子诸葛瞻:“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在诸葛亮看来,心不静则必然理不清,理不清则必然事不明,人一旦心乱,就会失去理智,陷入迷茫。相反,人心若能进入“静”的境界,就会豁然开朗,人生便多了一些祥和,少了一些纷争;多了一些福事,少了一些灾祸。

我们做人,唯有高树理想与追求,淡看名利与享受,才能处身于浮华尘世而独守心灵的一方净土;才能坦对世间种种**而心平如镜不泛一丝波澜。须知,唯有保持心的清静,我们才能书写一段精彩的人生。

我们做人,唯有高树理想与追求,淡看名利与享受,才能处身于浮华尘世而独守心灵的一方净土;才能坦对世间种种**而心平如镜不泛一丝波澜。

时刻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

熙熙攘攘的人群,纷繁的世界,炫目噪耳的声色之中真的更需要淡泊一些。淡然是一种心境,是一种生活的姿态,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是诸葛先生的那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傲岸和平和,是“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风流和洒脱。

无论名利,无论得失,淡然面对,要做到这样确实不容易。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加薪了、晋升了,就到处张扬请客,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得意之事;下岗了、生意失败了,要么借酒浇愁,要么到处喊冤叫屈,想博得全世界的人的同情。这种人在得失面前不能坦然待之,因此他的烦恼也就比别人多。但生活中那些充满智慧的人则能够以平常心来对待一切,得意时,他们不喜;失意时,也不忧。

古往今来,以此为追求的人数不胜数。

最能做到淡然一切的怕要数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首被人评价“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诗,正是洗尽铅华的一种纯真的回归。能以此为乐,更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啊。

王维晚年也半官半隐,“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说“诗人不幸诗歌幸”,能在仕途显贵亨达,文学上也有建树的恐怕像王维这样的也不多吧。

“得意淡然,失意淡然。”这句话很有道理。

当你春风得意,鲜花、名誉摆放在你面前,称赞之声不绝于耳的时候,就特别需要“得意淡然”,控制自己的理智,否则很容易昏昏然、飘飘然。殊不知,骄兵必败,在鲜花面前放松了自己的筋骨,在荣誉面前挫平了自己尖锐的斗志,将不会再取得成功。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写完《基督山伯爵》以后名噪一时,可是他停止了笔耕,再也没有写出更好的作品。

得意时“淡然”处之,视成功为过眼云烟,应该展望未来,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伟大的化学家居里夫人不就是在发现镭以后,又发现了钋吗?同样,在失意时也应该“淡然”面对,经历过失败之后再一次发奋,赢得胜利,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屈不挠面对挫折,视每一次失败为磨炼自己意志的磨刀石,每一次挫折为考验自己的机遇。在经受过重重磨难之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最终取得成功。人不可能永远获胜,总会有失败,失败时应“淡然”、冷静地处理。

得意时,淡然面对荣誉称赞;失败时,淡然面对冷嘲热讽,这便是“得意淡然,失意淡然”。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一个能够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只有永远的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所以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绝不会因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

西汉扬雄世代以农桑为业,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却能淡然处之。他口吃不能疾言,却好学深思,“博览无所不见”,尤好圣哲之书。扬雄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惜”。

40多岁时,扬雄游学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为门下史。后来,扬雄被荐为侍诏,以奏《羽猎赋》合成帝旨意,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立。哀帝时,董贤受宠,攀附他的人有的做了二千石的大官。扬雄当时正在草拟《太玄》,泊如白守,不趋炎附势。有人嘲笑他,“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嘲”,竟然不能“画一奇,出一策”,以取悦于人主,反而著《太玄》,使自己位不过侍郎,“擢才给事黄门”,何必这样呢?扬雄闻言,著《解嘲》一文,认为“位极者宗危,自守者身全”。表明自己甘心“知玄知默,守道之极;爱清爱静,游神之廷;惟寂惟寞,守德之宅”,绝不追逐势利。

王莽代汉后,刘歆为上公,不少谈说之士用符命来称颂王莽的功德,也因此授官封爵,扬雄不为禄位所动,依旧校书于天禄阁。王莽本以符命自立,即位后,他则要“绝其原以神前事”。可是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却不明就里,继续作符命以献。王莽大怒,诛杀了甄丰父子,将刘发配到边远地方,受牵连的人,一律收捕,无须奏请。

道德这个词看起来有点高不可攀,但仔细回味,却如吃饭穿衣,真切自然,它是人人所恪守的行为准则。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才辈出,却大浪淘沙,说到底,归于文格、人格之高低。真正有骨气的人,恪守道德,甘于清贫,尽管贫穷潦倒,寂寞一时,却受世人赞颂。

不少现代人畏惧寂寞,其实,它可使浅薄的人浮躁,使空虚的人孤苦,也可使睿智的人深沉,使淡泊的人从容。

北宋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4年后,写下一篇短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透过寂寞,我们品出几分潇洒、几分自如。

古今中外,智者们往往独守这份寂寞,因为他们深知,最好的往往是最寂寞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能够承受寂寞。

其实,寂寞是一种难得的感觉,在感到寂寞时轻轻地合上门和窗,隔去外面喧闹的世界,默默地坐在书架前,用手掌温柔地拂去书本上的灰尘,翻开书页,嗅觉立刻又触到了久违的纸墨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