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曾国藩认为恒心是一个人生存的最大保障。有恒的具体含义又包括三点,“一为坚持,二为专注,三为渐进。”这些可以解读为:在职业发展的时候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专注于同一方向、循序渐进地发展专业水平。
自胜之力甚强者
古语有言:“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要想雉卵变蛟龙也并非不可能,不过需要过人的智慧和诚心。
曾国藩的志向就是成为圣贤之人,因此一直坚持潜心做学问,也具备了坚韧不屈的性格,为人有信,待人有诚,治军有方,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
梁启超这样评价曾国藩: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艰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曾文正者,近日排满家所最唾骂者也,而吾则愈更是而崇拜其人。吾以为使曾文正生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彼唯以天性之极纯厚也,故虽行破坏可也;惟以修行之极严谨也,故虽用权变可也。故其言曰:“扎硬寨,打死仗。”曰:“多条理,少大言。”曰:“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彼其事业之成,有所以自养者也;彼其能率历群贤以共图事业之成,有所以孚于人且善导人者在也。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直至咸丰十年,任江督,驻祁门,而苏常新陷,徽州继之,园左右八百里皆贼地。或劝移营江西,以保饷源;或劝迁麾,以通粮路,文正乃曰:“吾去此寸步无死所。”
及同治元年,合围金陵之际,疾疫忽行,上自芜湖,下迄上湖,无营不病。杨(岳斌)曾(国荃)鲍(超)诸统将,皆呻吟床蓐。堞无守望之兵,厨无炊之卒,而苦守力战,阅四十六日乃得拔事后自言此数月中心胆俱碎。
观其与邵位西书云:“军事非权不威,非势不行。弟处无权无势之位,常冒争权争势之嫌。年年依人,顽钝寡效。”
与刘霞仙书云:“虹贯荆卿之心,而见者以为**气;碧化苌宏之血,而览者以为顽石。古今同概,我岂伊珠?屈原之所以一沉而万世不复者,良有以也。”
又复郭筠仙书云:“国藩昔在湖南江西,几于通国不能相容。六七年间浩然不欲复闻世事。然造端过大,以不顾生死自命,宁当更问毁誉?以拙进而以巧退,以忠义劝人而以苟且自全,即魂魄犹有余羞。”
盖当时所处之困难,如此其甚也。功成业定之后,论者以为乘时际会,天独厚之;而岂知其停辛拧苦,铢积寸累,百折不回,而始有今日也?
由此不难看出,曾国藩身上已经具备成大事必备的多种素质。凡古今能成大事者,必其自胜之力甚强者也。除此之外,曾国藩的自制与有恒更是让人佩服。少时吸烟和晚起的毛病都在几经挫折后连根戒掉。之后带兵能歼敌收复金陵也同样是精诚之至的精神再现。
曾文正在军,每日必填日记数条,读书数页,围棋一局;李文忠在军,每日晨起,必临兰亭百字,终身以为常。行之有恒,实为人生品格第一大事,欲成大事者,非如此才可成势。
一天一小步,十天一大步
什么事都不可能一步成功。面对万里征程,抬眼望,茫茫无际,遥遥无期,但如果跨出了第一步,坚持走下去,就会把万里变成千里、百里、十里,直至达到目的地。
1.天天读书,持之以恒
曾国藩每天都仔细读上10页史书,并形成习惯,终身不改。
曾国藩每天读书时都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他认为如果刻意从书中凿空,求取深意,那就是偏私他人。他坚持每天写日记,在日记中督促自己,反省自己的过失。饭后写半个时辰的毛笔字。所有文字方面的交际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写字的机会。他凡事不留待第二天去做,否则事情会越积越多,就越难清理。每月写作几篇诗文,以此检验自己积存义理的多少,以及保养真气的强弱。
针对“恒”字功夫,曾国藩于28岁中进士后,写了一篇《有恒箴》以鞭策自己:“自吾识字,百历泊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日为物牵。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恒心的重要,曾国藩体味颇深。这里我们来看他的几则日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初十的日记:“查数,久不写账,遂茫不清晰,每查一次,劳神旷功。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况进德修业之事乎?”
咸丰九年(1859年)六月初十日的日记:“《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日不恒其德,或承之差。读之不觉愧汗。惟作事贵于有恒。精力难于持久,必须日新又新,慎而加慎,庶几常葆令名。”
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十九日的日记:“大约吏事、军事、饷事、文事,每日须以精心果力,独造幽奥,直凑单微,以求进境。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以后每日留疮吏事,须从勤见僚属,多问外事下手;留心军事,须从教训将领,屡阅操练下手;留心饷事,须从慎择卡员、比较人数下手;留心文事,须从恬吟声调、广征古训下手。每日午前于吏事,军事加意;午后于饷事加意;灯后,于文事加意。以一缕精心,运用于幽微之境,纵不日进,或可免于退乎?”
可见,在曾国藩看来,一个人的成功,因素是很多的,而恒心是其中重要的主观因素之一。树立恒心是不容易的,早起、勤奋、谦虚等等美德,要实行一两天或许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下去。许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曾有过抱负,立下志向,也曾不止一次地订立雄心勃勃的计划,可大多数人因缺乏恒心,向目标走了几步就停了下来。一暴十寒,半途而废,自然不可能成功。
2.苦下“恒”字功夫
曾国藩也曾遇到和常人一样的经历,他在道光二十二年的日记中曾写道:“余病根在无恒,今日立条,明日仍散慢,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作事必不成,戒之!”意识到“散漫”的毛病之后,曾国藩决定用“恒”字功夫来约责自己,并改名“国藩”,表示与“旧我”决裂,一切重新做起。他想尽办法磨练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勉励自己:“吾辈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语言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进步功夫。”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曾国藩给自己列出了修身功课: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俱,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锁。
(3)读史:廿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4)写日记:须端谐,凡日问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问断。
(5)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6)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7)谨言:刻刻留心。
(8)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
(9)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10)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11)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后来又补充两条:一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二是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不可以的。
曾国藩不仅自己苦下“恒”字功夫,还把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别人,他在写给几位弟弟的信中,多次提到“有恒”的重要。他说:“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他告诉弟弟,练书法临摹千字文要有恒心,每天临帖100字,万万不要间断,那么几年下来,便成了书法家。曾国藩还把有恒心的人作为自己和弟弟们的楷模,他对弟弟说:
何子贞每天从早到晚总是温书。365天除了做诗文外,无一刻不是温书,真是有恒的人。所以我从前限你们的功课,近来写信从不另开课程,都是要你们有恒罢了。
因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无知;有恒心就决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弟弟们现在的见识不是马上可以广博的。至于有志有恒,弟弟勉励吧!我身体很弱,不能苦想,苦想便头昏;不能久坐,久坐便倦乏。时刻所盼望的,只有几位弟弟罢了。
曾国藩的成功与“恒”字功夫有关,这是世人公认的。“恒”字功夫的理念源于儒家的治学精神。孟子反对一暴十寒,主张专心有恒,做事不要有头无尾,功亏一篑,“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有作为的人做一件事譬如掘井,掘到六七丈深不见泉水,这时停止挖掘了,结果仍是一个疲井,这说明有为者必有恒心,以取得最后的成功;而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是没有恒心的表现。
梁启超在盛赞曾国藩的“有恒”时说:“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围棋一局,……终身以为常。自流俗人观之,岂不区区小节,无关大体乎?而不知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善觇人者,每于此觇道力焉。”
放弃杂事,专注一件事
儒家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孟子以下围棋为例:下围棋虽只是小技术,但如果不一心一意,那照样学不会。弈秋是围棋高手,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很专心,听弈秋指导;另一个表面听着,心里却在想,要是有只天鹅快飞来,就要拿起弓箭去射它。后者的学习成绩不如前者,不是因为后者不如前者聪明,而是与两个人对学习的专心程度有关。做事也是如此,一只脚踩两只船,不仅做不好,反而会带来麻烦。
1.分配精力有主有次
曾国藩认为,“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他非常认同庄子的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讲了一个故事:
有位叫庆的木匠,能削刻木头制造叫作璩的乐器,人们惊叹他具有鬼神的功夫。鲁侯见到庆时便问他:“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
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哪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我只有一种本事,在准备做璩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每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璩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璩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功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
曾国藩看了这个故事,认识到所谓“恒”,不是“百事忙”,而是有主有次地去分配自己的精力,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是明智的选择,而是不切实际的“贪求之念”。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他的身上都具有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的优点。先把事情做好,利益自然就来了,如果一心想着利益,就会分心,事情很难做好。
2.训诫家人做事要专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正月二十六日,曾国藩在致几位弟弟的书信中说:“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现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咸丰七年(1857年)十二月十四日写信给曾国荃,再次谈到了“恒”与“专”的关系:“来书谓‘意趣不在此,则兴味索然’,此却大不可。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犯有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即水军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
像任何做父母的一样,曾国藩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有所出息,有所作为,他事情再忙,也不忘关注儿子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他怕他们内心杂念多,事情头绪多,于是告诫他们:“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
他特意讲了一个故事:
古代有个茶师很喜欢武士的装扮。一天,他一时兴起,打扮成武士上街闲逛,不巧碰上了一个真正的武士,茶师吓得头都不敢抬起来。武士见茶师很惊慌的样子,就说:“拔出剑来,我要和你比武。”
茶师心想:若跟武士此武,自己一定会死,但自己也是个得道的茶师,要死也要死得漂亮,于是骗武士说:“我要去办一件很重要的事,等办完了再来与你比武。”
茶师赶到全城最著名的剑道馆,恳求剑道师傅说:“请教我死得最漂亮的姿势,因为等一下跟人比剑,我一定会被杀死,但我要死得像个一流的茶师。”
剑道师傅要他先泡一壶茶给他喝才肯教,于是茶师就很专心地用毕生功力泡了此生最后一壶茶。师傅喝了非常感动,他这辈子从没喝过这么好喝的茶。他告诉茶师:“你去比武时,心就保持现在泡茶的样子。”茶师听了很开心,便回去跟武士比剑。
他把腰带扎紧,高举着剑,两只眼睛盯着武士。武士大吃一惊,心想:对手原来武功这么高强,吓得把剑丢了,爬着离开。
讲完故事,曾国藩说:“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3.后人学习曾国藩用志不分
曾国藩还把这一思想运用到军事上,提出“设局宜合不宜分”,尤其在力量较弱的情况下,合比分强。他初办团练,布阵御敌的方针是:湘潭、宁乡两县各交界的地方,不必另外设立练局,只在城内设立一个总局,两处多设收集情报的“交通站”,敌人来时,就风雨疾驰地报告,仍然可以在境上抵御。多年后,毛泽东领导红军在井冈山反围剿时,就汲取了曾国藩的战略思想,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我们从曾国藩“用志不分”的“恒”字功夫上,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之中,一个人如何避免干扰、专心致志做事是对自己的考验。现实中很多人做事不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想有更多的成功,也就是说他们想同时做太多的事情,结果却拣起芝麻丢了西瓜。
有时候许多事情确实都很重要,怎么办?曾国藩采取找“替手”的方法,“利益不可占尽,成功大家分享”,从而把自己从杂事上解放出来,在大事上锁定目标,做自己该做的事,直到成功。
把没有恒心当做一种耻辱
曾国藩是通过自己顽强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也就是说,他不是每一次想“恒”就“恒”的,他也破过自己的规定,挡不住世间许多东西的**,几次三番地放下手中的书,和朋友出去饮酒作乐。对于事业上的挫败,他几次差点因此懈怠,一蹶不振。曾国藩明白,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有“恒”的人,就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克服自己、战胜自己。
1.以“恒”字自励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十二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余病根在无恒,故家内琐事,今日立条例,明日仍散漫,下人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做事必不能成。”咸丰九年(1859年)十月十四日,他对儿子纪泽说:“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靡他,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可见,曾国藩在检讨自己,觉得自己“恒”字功夫下得不够。在他看来,一个人做事无恒心是非常可耻的。“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2.知耻奋勇是有恒的表现
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最初几年,曾国藩出师不利,多次被石达开打败,他差不多万念俱灰,决心一死了之。他在一封遗折上写道:“为臣力已竭,谨以身殉,恭具遗折,仰祈圣鉴事。臣于初二日,自带水师陆勇各五营,前经靖港剿贼巢,小料开战半时之久便全军溃散。臣愧愤之至。不特不能肃清下游江面,而且在本省屡次丧师失律,获罪甚重,无以对我君父。谨北向九叩首,恭折阙廷,即于今日殉难。论臣贻误之事,则一死不足蔽辜;究臣未伸之志,则乃古不肯瞑目……”
遗折写好后,曾国藩接着向弟弟交代几句办理后事的话,于是又写道:“吾死后,赶紧送灵柩回家,愈速愈妙,以慰父亲之望,不可在外开吊。受赙内银钱所余项,除棺殓途费外,到家后不留一钱。概交粮台。国藩绝笔。”
就在这时,左宗棠来了,他本是想看看从靖港败退下来的湘勇阵营的状况如何,可在离曾国藩老营不远处的路上,他见几个人抬着一口黑漆棺材向江边走去,紧紧跟着他们的竟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左宗棠惊诧不已,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心想,不是说曾国藩在白沙洲自杀未遂吗?难道终究还是自杀成了?左宗棠不由得加快脚步,奔向曾国藩的老营总部。
左宗棠站住了,他相信自己的眼睛,半躺在椅子上的是曾国藩本人,而不是鬼魂。曾国藩见左宗棠进来,跟他打了声招呼,又眯合起眼睛。左宗棠见曾国藩没死,内心的惊诧变成了愤怒,他不高兴地问:“听说你在白沙洲投水自杀,这事是真的吗?”曾国藩无精打采地点点头。左宗棠坐下来,接着问:“我方才见你弟弟国葆指挥几个人抬了一副棺材往江边走,这副棺材是给谁的?”
曾国藩瞥了一眼左宗棠,垂下头回答:“鄙人自用。”
这时,左宗棠再也忍不住了,站起来大声吼道:“曾国藩,好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你大丈夫不做,却要效愚夫村妇,屁大的事都寻死觅活。你若真的死了,我要鞭尸扬灰,劝说伯父大人,不准你人曾氏祖茔!”左宗棠骂得曾国藩一时抬不起头来。
曾国藩叹息了一声,心里很难过,他没有想到左宗棠不但不安慰他,反而咄咄逼人地痛骂一顿,叫他无地自容。当左宗棠停下之后,曾国藩有些委屈地问:“你说我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得把理由讲清了,否则我不接受。”
左宗棠声色俱厉地回答道:“好吧,我说!你28岁入翰苑,37岁授礼部侍郎衔,官居二品,诰封三代,皇上对你的恩情天高地厚,河长海深。洪杨作乱,朝廷有难,皇上委派你帮办团练,指望你保境安民、平乱兴邦,你却刚刚出师便以受挫而自杀,置皇上殷殷期望于不顾,视国家安危为身外之事,你忠在哪里?”
曾国藩越听越感到羞愧不堪,他想起祖父星冈公多次说过的话——“懦弱无刚乃男儿奇耻大辱”。自己曾将祖训视作处世箴言,发愤自励,并以此教诫弟弟。无论家乡亲朋,还是京城同事,谁不知道曾国藩这些年来自强不息,持之以恒,是曾家的好继承人,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可是现在一受挫折,便想一死了之,不是懦弱无刚是什么?自己说了无数遍的“恒”字功夫,岂不是自欺欺人?
就在曾国藩这样想的时候,左宗棠还在骂:“你死之后,何能在九泉下见令祖星冈公?令尊大人在你出山前夕,说尽忠便是尽孝,实指望你为国家作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流芳千古,使曾氏门第世代有光,你今日自杀,使你的父亲、祖父的心愿化为泡影,请问孝在何处?”
曾国藩一身冷汗印湿了衣服,但汗一出,他竟感到体内有了一种活气。他抬头直视左宗棠,心想,什么是诤友?这就是净友!看样子眼前这个自诩为今朝诸葛亮的怪杰,是充分相信我曾国藩能够**平太平天国,建功立业啊!理解了左宗棠的好心之后,曾国藩有些感激对方,他不好意思地说:“国藩自尽,实因兵败,不得已而为之呀!”
左宗棠瞪了曾国藩一眼,说:“你这是为自己作无价值的辩白!一万水陆湘勇从四处赶来投在你的麾下,他们都是你的子弟,犹如儿子投靠父母,幼弟依赖兄长一样,是不是?”
曾国藩说:“是的,我无不待他们如兄弟。”
“可是,他们眼巴巴地盼着你带他们攻城略地、克敌制胜,也好有个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那一天。谁知,你全然不顾他们的处境和他们的期待,一死了之,太自私了!”
这时,曾国藩想,自己之前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些呢?自己死的确容易,可湘勇成为无头之众,最后的结局只能落魄回乡。这一年多来的辛苦都白费了,功名富贵也成了水中之月,镜中之花。作为湘勇的统帅、子弟的父兄,自己的仁在哪里?义在哪里?众多朋友应自己之邀,放弃他们的事情来做助手,有人还捐了大量的资金,可却因自己内无“恒心”而丢下他们,岂不真的太自私了?战死疆场则罢,自杀真乃无仁无义之举!见左宗棠还要说什么,曾国藩冲上去握住了他的手,说:“国藩一时糊涂,若不是吾兄这番责骂,险些做下贻笑万世的蠢事。眼下兵败,士气不振,尚望吾兄点拨茅塞。”
从这个事例上可以说明,曾国藩的“恒”字功夫,是从“内”向“外”的发力、用功,视“无恒”为“内耻”,所以“知耻奋勇”就必然是“恒心”的一种表现。懂得这一点后,曾国藩做事,遇到困难挫折不再妥协。至于他的“退”字功夫,与此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做事策略。“恒”不是策略,而是做事的信念。一个人无论做怎样惊天动地的事业,也不能失去自己的恒心,正如老子说的“不失其所者久”,这个“所”是指立身处世的恒心,不失恒心才能够保持长久。
恒心带来成功的希望
有恒心才是成功的根本;没有恒心的人,遇到困难就容易灰心,遇到险阻就会中途放弃。曾国藩从办团练那一天起,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实权,又没有军饷,兵力发展不快,屡战屡败,这对他的“恒心”构成了巨大的考验。
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江南大营的溃败给曾国藩带来了绝好的机会,胡林翼等湘籍高级首脑立即聚于曾国藩的大营宿松,开始紧张的密谋。曾氏兄弟、左宗棠、胡林翼、李元度等,前后在宿松畅谈时间长达23个日夜,达成了“共赴”艰难的共识,对各自的发展影响甚大。我们来看在此期间曾国藩的工作,就可以得知,他是多么“困知勉行”地做好“恒”字功夫的。
四月初四日:中饭后,与宗棠畅谈。傍夕,与宗棠、次青畅谈。夜,又与宗棠久淡。宗棠言:“凡人贵从吃苦中来。”又言:“收积银钱货物,因无益于子孙;即收积书籍字面,亦未必不为子孙之累。”云云,多见道之语。
四月初五日:早饭后,与宗棠畅谈。中饭后,再与宗棠畅谈。傍夕,与李鸿章、次青畅谈。是日接奉寄谕:“国金陵大营溃败,派都兴阿带五千人至江北,防贼北窜。”固与宗棠商谈大局,图所以补救之法。
四月初八日:早饭后,与宗棠畅谈。中饭后,与宗棠畅谈。傍夕,与季、次、子白诸人淡。灯下接奉寄谕,令余会同杨岳斌进攻芜湖,直抵宁国。并谕询:左宗棠是否仍办湖南团练,抑在余处帮办一切。
四月初十日:早饭后,与宗棠畅谈。未刻,与宗棠、次青久谈。胡宫保(林翼)自英山来宿松。将往罗(遵规宅)会众,未刻到,畅谈至三更。
四月十六日:早饭后,与胡中丞、左宗棠熟商一切。傍夕,与胡、左诸公谈江南事。
四月十七日:早饭后,与胡润帅、左宗棠畅谈。申刻,与胡润帅畅谈至二更。宗棠、次青诸公同在座。宗棠言及姚石甫晚午颓唐之状,谓:“人老精力日衰,以不出而任事为妙。”闻之悚然汗下,盖分精力已衰也。
见曾国藩如此辛苦,随侍康福怕他累垮了,就要他休息休息。曾国藩说,事情在关键时刻,恒心一失,就会松弛无救,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成败》,教导身边人,“庄子曰:‘美成在久。’骤而见信于人者,其为信必不固,骤而得名于时者,其为名必过情。君子无赫赫之称,无骤著之美;犹四时之运,渐成岁功,使人不觉;则人之相孚,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隐却进德修业,乃是一无所恃,所谓把截四路头也。若不日日向上,则人非鬼责,身败名裂,无不旋踵而至矣,可不畏哉!”
宿松会议关系甚大。会后,曾国藩写信给弟弟曾国潢说:“左宗棠在余营二十余日,昨已归去。渠尚肯顾大局。”同时写信给沈葆桢说:“四月之季,胡林翼、左宗棠俱来宿松,与国荃及次青、筱荃(李瀚章)、少荃诸人畅谈累日,咸以为大局日坏,吾辈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撑一日,庶几挽回于万一。”
曾国藩此时兵力单薄,羽翼未丰,安庆桐城之围已占去全军的大半,而且朝命未定,实不肯滥作牺牲,为他人作嫁衣。随后又于十九日致函彭玉麟,授以方略:“池州不知能攻克否,如城坚守固,则令韦部迅出江滨,择要驻扎,不可再令人徽,隶张小浦麾下,反复簸弄,七颠八倒也。如徽州有私缄公牍,直可付之不理,敞部各营。进扎关内,与水师相依为命,断无舍此他适之理。如朝帝饬援苏常,自当据实复陈。”
曾国藩移师安徽祁门之后,仍然是要权没权,要粮没粮,要饷没饷,作为“客军”,长期虚悬在外,日子倍加难熬。王闿运描绘当时的情景是:“寒月漠漠如塞外沙霜。”据《欧阳兆熊笔记》所述,当时曾府中的幕僚惶惶不可终日,都把行李收拾好放在船中,随时准备散伙逃命。
曾国藩见状,对手下人生气地说:“贼势如此,有欲暂归者,支给三月薪水,事平仍来营,吾不介意。”众幕僚听了这话且惭且愧,人心反而安定了下来。“振刷精神,力求有恒!”曾国藩挺过最艰难的时期,突然看到了一方蓝天。
咸丰十年九月,湘军攻破了安庆,老营移驻安庆,曾国藩从此日子好过多了。他于是领悟到:天下事最难的不过十分之一,能做成的有十分之九。想成就大事大业,要以恒心来成就它,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排除纷繁复杂的耐性,贞固不变的特质,作为涵养恒心的要素。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不是上天赐予你的,是日积月累自我塑造的。因此,做事不能存在侥幸的心理。幸运、成功永远属于辛劳的人,属于有恒心不易变动的人,属于能坚持到底的人。事功如此,德业也如此。
天地之大,没有恒心则无物;事业众多,没有恒心则无成。这是贯穿天地不可磨灭的真理。“一日感到不满足,用一个月来继续;一个月还不能满足,用一年来继续。长久地坚持着,守住它不改变,怎么没有大成的道理呢!”曾国藩靠着这一“困知勉行”的“恒”字功夫,把事业做大做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