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伟大理想的人,每天都迈着矫健的步伐,在通往成功路上不懈努力着。每天都要进步,才会离成功更近。那些成功的人士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不断积累自己的优势,对每天的经历都进行深入的反省,他们充满**的投入到每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中。
找到毕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物产生了兴趣,才可能将它做得最好。兴趣,就是一些你喜欢做的事,每当你做着时,你会感觉到很轻松、很投入和有想永无止境地做下去的感觉。
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上有5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5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
有的学生把它当成了一道作文题来答,有的学把选了一个答案就交卷了,还有的弄不清究竟什么意思放弃了。究竟有多少种答案我们不得而知,最后,还是比尔·盖茨给麦迪逊中学的回信揭开了最终的谜底,信中只有这么一句话: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毕业于哈佛大学,因与H.E.瓦尔默斯一起阐明癌症起源的机理、发现癌基因而于1989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奖的毕晓普就曾经因为不能确定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而在选择职业理想时遇到了很多艰难和曲折。
毕晓普出生于美国宾州的一个小村庄,童年是在教堂的钢琴、风琴和唱诗班度过的。毕晓普在一所只有两间教室的学校上到初中毕业,没有上过科学课。他就读的高中,学校规模也很小,60多个学生中考上大学者屈指可数,只有他一人成为科学家。
上大学时,毕晓普想过要当历史学家、哲学家和小说家,偶尔也想过当医生,但从来没有想到会成为科学家,他甚至不知道科学家是个怎样的职业。
一天,毕晓普与化学教授谈起有志从事学术研究。教授说,那你就上哈佛吧。孤陋寡闻的毕晓普问:“哈佛在哪儿?”“在波士顿的某个地方吧。”于是,毕晓普找到了哈佛的地址并申请上医学院。毕晓普被哈佛录取后,甚至写信给哈佛,说他无法在哈佛和同样录取他的宾州大学之间作出选择。后来这封信被张贴在医学院院长办公室的门上供大家取乐。
最后,毕晓普来到了哈佛,但他不想当医生而是想从事医学研究。第二年,他到麻省总医院病理学实验室实习,这给他余下的医学院生涯指明了方向。通过读书和思考,毕晓普不但对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产生了兴趣,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不可能在其最核心的领域从事研究,而只能在外围寻找突破。在第三年,毕晓普上了一门选修课,并跟授课的老师做实验。负责学生学业的院长同意了他的研究计划,从而给了毕晓普更多的实验时问。到第四年,毕晓普被允许只修一门课(其他学生必须修八门)。
毕晓普毕业后,先在麻省总医院当住院医师,后来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博士后助学金,这一助学金主要就是培养像毕晓普那样的医生从事基础研究,而这也成为毕晓普正式转行成为科学家的敲门砖。毕晓普的导师对毕晓普充满信心,让他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复制。他的研究生涯从此开始。
毕晓普正是因为后来对自己的兴趣有了明确认识并且能够执著地坚持,才有了他后来的成绩。所以,我们也不妨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让兴趣作为选择理想、事业的基点。毕晓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爱好取向的时候就容易选择错误的道路,容易走弯路,只有取向明确了,梦想也就越来越清晰了,当把兴趣集中到一点之后,才可能把最大的精力和热情投入进去,才能取得成就。
奥巴马政府的能源部长、曾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哈佛校友朱棣文,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中对青少年的一个忠告是:“当你开始生活的新阶段时,请追随你的爱好。如果你没有爱好,就要去找,找不到就不罢休。生命太短暂,所以不能空手走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我在你们这个年龄,是超级的一根筋,我的目标就是非成为物理学家不可。本科毕业后,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又待了8年,读完了研究生,做完了博士后,然后去贝尔实验室待了9年。在这些年中,我关注的中心和职业上的全部乐趣,都来自物理学。”
两个诺贝尔奖得主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就自己的梦想,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一个人把他的所爱确立为一个理想、当做一份事业的时候,他才能从中获得满足,才能有所成就。
著名职业经理人李开复先生,当年读大学选专业时曾经选择攻读比较热门的法律专业,可是一年多后,他才发现自己对法律没有兴趣,但对于计算机编程却情有独钟。在老师的鼓励和自己慎重分析后,李开复在大二时决定转入哥伦比亚大学还不太热门的计算机系。想起当年的人生选择,李开复感慨地说道:“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计算机领域的成就,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兴趣广泛的人会经常注意多方面的新问题,善于应付多变的环境,能很快地熟悉和适应新的工作,并善于探索和创造。但是,如果因兴趣广泛而不能稳定、持久,缺乏对事物的专注与持久,三天两头不断地转换自己的兴趣和注意力,对于职业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们要注意寻找切实的职业兴趣加以重点培养,把业余爱好与职业兴趣区别开来,并结合外界的客观条件,考察哪种兴趣更有机会展开和深入,从而使兴趣与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般来说,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目的就越明晰,动力也就越强。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相反,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爱好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都不清楚,那他就无法把精力集中到一点,把热情投入到一项活动中去,或者因为没有目标而犹豫不决,这样的人最终会一事无成。
哈佛智慧箴言: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特长,并在热爱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潜力。有的年轻人对什么都感兴趣,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找工作的时候就没有竞争力;有的年轻人兴趣面太窄,以至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还有的年轻人工作和兴趣不一致,工作起来力不从心。只有在兴趣范围内做事,你才能充满热情,才会认真,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每天反省,不断超越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自省的生命不值得存在。”自省即自我反省。“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十全十美的,都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每一件事都做得对,都不犯错误,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过失、不足和错误。能不能像古人那样,每天都对自己进行严格的剖析,对自己进行认真的“拷问”,以君子的方式要求自己?
成功者普遍具有自省的特质。我们相信,自省让一个人更接近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意义,更懂得感恩与包容。祷告让我们心灵获得平安,在平安中,心情沉淀下来,困扰、痛苦如尘埃般被过滤了,我们的眼睛也变得更为清明澄澈,能把自己与外在世界看得更清楚
著名的经济学家凯因斯,同时也是华尔街投资公司的高级顾问。他的一生非常成功,年纪轻轻就已经是百万富翁了。当记者问其成功之道时,凯因斯说:“我有一个习惯,喜欢为自己制订计划。计划包括每一年的计划,也包括每个月的计划,甚至还落实到每一天。可以这样说,我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些计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问:“计划?怎么利用这些计划呢?”凯因斯说:“只有计划还是不行的,还要严格地执行计划,这就涉及到自我反省。我每天都要反省,看一看今天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凡是没有做好的地方,必须想办法弥补回来。同时,再想一想今天的成绩,用它们来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同样的方法,每一个月,每一年都要做这样的反省。”
德国诗人海涅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勤于自省要有自我批评并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的精神,只有经常清除各种错误的非科学的思想灰尘和微生物对我们思想和肌体的侵蚀,我们才能保持思想意识的正确和健康。
有时候,某些人看到别人有所发挥,似乎得到好处时,就心怀嫉妒,产生酸葡萄的心理,这也是没有必要的。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人人头上一片天,与其心怀嫉妒,不如将负面思维转为正面的力量,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活出自己。
有个父亲面对两个顽皮又不听话,经常闯祸又难以管教的孩子无计可施。他在深深的苦思中渐渐地省悟到:孩子的错,孩子闯的祸,固然是孩子本人造成的,然而根子却在自己,在做父亲的身上。而要孩子改错,首先自己必须改变教育的方法,假如要惩罚孩子,就必须首先惩罚自己。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勇敢而令人惊奇的决定:孩子再次犯错后,他解下皮带,不再是抽孩子,而是脱去自己的上衣命令孩子抽自己,抽轻了不行,抽少了也不行。孩子们惊呆了,又不得不服从。当他们含着泪水在自己父亲**的脊背上留下了道道伤痕之后,他们也下定了决心:立即改正那些错误。
这当然只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但事实上,一个进取的社会就和一个有追求的人一样,出现问题,产生矛盾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有心智健康的人应当都能够理解,也不至于蛮横地苛求;但是假如在问题和矛盾面前抱着逃避、漠视甚至视而不见,不予承认的态度,那肯定不是理性和良善的办法,也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所能容忍的态度。
只有学会自省的人,才能成为自己的园丁;只有善于自省的人,才能通过检点自己的荣辱得失来激励自己;只有习惯于自省的人,才能在自省中找到解开人生谜团的钥匙,同时锤炼自我的完美品质。同样,只有经常自省的社会,才是在面临种种困难和矛盾时依然能够给予人们希望的社会;只有敢于自省的政府,才是面对重重阻力时也能获得百姓理解和支持的政府。
习惯于自省的人能给人以值得信赖的感觉。健康的社会就像健康的人,善于在进步中不断的反躬自问,并且以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直面现实,正视矛盾,然后竭尽所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只有善于自省的人,才能通过检点自己的荣辱得失来激励自己;只有习惯于自省的人,才能在自省中找到解开人生谜团的钥匙,同时锤炼自我的完美品质。对今天做过的事,老老实实地进行反省,发誓从明天起认真改进。这样度过反省的每一天,我们不但能避免工作上的失败,而且有利于在人生中提升心志。
一个具备反省能力的人一定能够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他们总是寻找自己的不足,力求改进这些不足;他们总是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别人的建议中汲取营养,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他们不会害怕自我批判和自我否认,因为他们知道自我否认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哈佛智慧箴言:
自省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法。心平气和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省自己,既是一个人修身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强人之生存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自我否认的背后,他们实际上有着充分的自信,在不断的反省中获取前进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强化自己独特的优势
有一年,哈佛大学招了十二位学生,而且都是全额助学金,然而让人惊讶的是,这十二位学生几乎每个都在艺术上有突出的才能,其中两位同学钢琴是国内考级前几名,其中还有一位同学还曾是影视演员,但只有一位同学是全国演讲比赛第二名。其中一位同学说,是艺术教育促成了他后来的成功,因而幸运地被哈佛大学录取。
哈佛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很看重你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例如你会弹钢琴、会拉小提琴、打篮球甚至是唱歌,都能受到哈佛的意外青睐,因为哈佛尤其欢迎那些多才多艺且性格活泼的学生。
在哈佛,有可能在一个小班里,竟有核潜艇指挥官、奥林匹克滑雪运动员、马术表演冠军、专业舞蹈家、橄榄球队队长,还有几个已出版过专著的作者。哈佛的学生不管背景如何,每个人都有某种独特的东西。
为什么特长、个性、才艺在哈佛如此受到青睐呢?哈佛认为业余的兴趣爱好、特长不仅不会影响正常对知识的学习,反而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有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养。
哈佛教导学生,要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特长,令其更为明显,这样才能脱颖而出。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力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分为7种,即: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七种智力,只是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尽管每个人并非每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是每个人总有一个方面是最佳的,人人都潜藏着自己的智力强项,至少是相对的强项。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只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聪明程度的问题。学校里也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都有可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做出成绩,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精英。
因此哈佛特别强调其学生,首先要能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特长、强项;其次就是在该方面有特别的兴趣,能给予其特别关注,甚至是有所成就。
每年,在一叠叠的申请哈佛入学的文件中,有人附上自创的电脑软件、自编杂志、自拍录影带或相片,以及访谈、实验、音乐、运动的记录报告;有人参与贫病服务,到医院疗养院、育幼院、图书馆、法院做义工;有参加选美比赛,搞旅行研究的;也有因家境贫寒逃难,或公司争取平等权益与学校或其他单位协调,而得到历练的。哈佛学生叶文斌在写申请的时候,就不回避自己可能是“足球队最差的队员”,但足球“对于我个人来说比较重要,我对这个方面有比较大的兴趣,所以我对此很认真”。最后,他得以顺利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音乐和东亚文明。
有志申请哈佛大学的人在申请短文中,一定要体现出你的爱好、特长、强项。可能是你很有领导力,可能是你很有爱心,可能是你能在逆境中不屈服。总之,一切可以作为凭据证明个人能力、特长的事物,都可成为踏进哈佛的助力。
研究显示,人的智商、天赋都是均衡的,或许你在某一方没有优势,但不一定在别的方面赢过人家。有优势的同时就会存在劣势。
其实,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某种优势,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事业。同时,人不是完人,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十分突出,有时候甚至缺陷十分明显。不同的人,心理素质、心理特点、智能结构等必然千差万别。有的多条理,善于分析;有的多灵气,富有幻想;有的山技巧,能与谋略;有的富形相,善于表演。只要比较准确豁达只对应地找到自己的成功目标或方向,他的际遇就或早或晚、或近或远存在于这个方向的轨迹上。
杨澜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人与人虽然没有优劣之分,但却有很大不同。一次参加一个论坛,有位教授说了一个观点:一个人不需要每件事都做的好。其实只要一件事做的好,你就有下一次机会。我觉得很有道理。象我遇到很多做记者的同行,他们说:杨澜你多幸运,能采访那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我们都没有这个机会。而我其实是从采访一个区长开始的。所以要是区长没采访好,就不要去采访市长;市长没采访好,就不要采访部长;等部长采访好了,再想副总理、总理、总统。
对于医学,我不是很懂,但我也了解到,也有这种比较优势存在。有的医学生,在学校理论学的很好,但手比较笨,所以在临**就不适合做外科医生。有的理论学的不是很精专,但手很灵巧,就可以成为外科的“一把刀”。这就是每个人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关键是去发现。有的人在未发现自己的才能时,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长处,学无成就,做无成果。这可能是因环境条件或形势的迫使而不能显示自己的才能,如同黑夜行路,坎坎坷坷。
哈佛智慧箴言:
客观地认识自己,知道你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对于你的成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你在一个不擅长的方面辛苦拼搏,成效可能不会很大,甚至无功而返。
燃烧梦想的**
人生也需要**,要怀有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用**谱写生命里最璀璨辉煌的乐章。**是动力,**是创造力,要敢于捕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只有**飞扬,人生才更精彩。
当心中美好的憧憬与愿望同现实的无情与残酷发生猛烈的撞击时,身心就变得那般无力、那般无奈、那般脆弱、那般不堪一击。再没有了对生活的**,人就在这已经逝去和即将逝去的日子里迷失了自己的希望和方向。美好的生活需要有追求来支撑,真正的人生需要有**来作伴。
没有了一生的执着,没有了一生的**,纵然是活着,活着又有何滋味?从一时的压抑中酝酿出一生的执着,从一时的失意中迸发出一生的**。人生,要有**常相伴。
美国一家杂志报道,一般人可能认为,成功只需要一个聪明的脑袋,但事实上,对于大多数成功者来讲,聪明并不是第一位的,更重要的是**与坚守。**对于成功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威尔斯对于“费马大定理”就有着异乎寻常的**。那种感觉就是非常喜欢,非常激动,因为有了这个东西,才足以让他坚持这么多年而不放弃。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也有这种感觉,他认为**是一种意识状态,能够鼓舞和激励一个人对手中的工作采取行动。他的写作大都在晚上进行。有一天晚上,他工作了一整夜,因为太专注,使得一夜仿佛只是1个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他又继续工作了一天一夜,除了其间停下来吃点清淡食物外,未曾停下来休息。如果不是对工作充满**,他不可能连续工作一天两夜而丝毫不觉得疲倦。因此,**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它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每次拿破仑·希尔评估一个人的时候,除了考虑才干和能力,还非常看重一个人的**。因为如果你有**,几乎就所向无敌了。要是你没有能力,却有**,你还是可以使有才能的人聚集到你身边来。假如你没有资金或设备,若你有**说服别人,还是有人会回应你的梦想的。**就是成功和成就的源泉。你的意志力、追求成功的**愈强烈,成功的几率就愈大。
法国议员保罗杜布吕今年已71岁高龄,他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名列第347位的雅高公司的总裁。他酷爱自行车运动,在68岁那年曾骑车从巴黎出发,横跨欧洲、中东、亚洲,行程1.5万公里,其中近5000公里是在中国的青藏高原。这个故事让每一个人都有必要掩卷沉思:是什么让保罗杜布吕成功?——对事业的**。正因为**,他在68岁时仍能作出惊人之举。
“凡是成功的人都是对事业充满**的!”扪心自问: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事业到底有多少热情?对人生到底有多少**?对人生要充满**,要有蓬勃向上的朝气,昂扬奋进的锐气,百折不挠的志气,战胜困难的勇气,就是要有创新奋进的饱满精神状态。
**比聪明和天赋更加重要。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很有天赋、很聪明,但他们却失败了,原因就是缺乏**。你很可能也见过这种人:他们总是有一些伟大的新念头,觉得有一天会付诸实施,但他们从来没有动过手——只说不练。
伟大的新念头永远只停留在他们的脑海中,永远触发不了他们的**,如果没有**,这些念头很快就会烟消云散,不了了之。灵感就像羽毛一般飘忽不定,转瞬即逝,必须用极大的热情,才能把它们转化成玻璃、水泥和钢铁。换句话说,你必须把那些念头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在念头化为泡影之前,要趁热打铁,用**给它 们增加重量。
**正是一种灵丹妙药,能让你产生无比强大的动力,将伟大的新念头落实在行动上。我见过一些并不是很有天赋的人,却靠着炉火般旺盛的**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这个世界上,参与竞争、获得成功,都必须有巨大的**。
“人是要有精神的”,对事业充满**就是人的一种精神。事实告诉我们,灵感可以催生不朽的艺术,**能够创造不凡的业绩。舞台放歌,没有**就没有感人的氛围;绿茵拼搏,没有**就没有精彩的射门;驰骋沙场,没有**就没有伟大的胜利。
无数事实证明,要获得事业的成功,首先要对事业充满无限的**。很难想象,一个对事业兴趣淡薄、毫无**的人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难想象,这样的人能够创造不凡的业绩,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不凡的业绩、最佳的工作效果来自于不断高涨的工作**。“同样的机遇、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工作,精神状态不同,效果完全不同。”
我们的人生需要充满**,只有**能够成就我们的人生,只有**能够改变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
哈佛智慧箴言:
拥有**的人不仅有活力、干劲十足,而且他们的身上会散发出一种气息,感染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随他们一起努力。热情的人思维活跃,他们能够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寻求各种解决之道。只有自己成为一团火,才能燃起别人心中对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