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放低自己,韬光养晦(1 / 1)

1.适当示弱,让道路更加宽广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嫉妒”似乎无可避免。要趋利避害,“示弱”有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性烈之马,其生命一般较短,因为难以驯服,故不免遭被杀食肉的命运。相反,那些“示弱”的母马,因为较易驯服,往往能够成为赛场上夺冠之马而被精心饲养,自然,其亦得以延命。不懂得示弱,处处争强好胜的人总会受到他人的排挤。

孟飞在大学时是班长,不光学业优秀,而且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是一个极富才气与能力的高材生。可是毕业十年,还是小职员一个。很多同学都难以置信。在同学的眼中,以孟飞的能力,无论在哪个单位,都应该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孟飞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他太好表现,锋芒毕露,逞强好胜,恃才傲物,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在单位里很不受同事的欢迎。

孟飞的不得志,不是输在能力上,而是输在做人上。他之所以得不到领导的器重,得不到同事的支持,主要就在于他太强。强大固然让人敬仰,但太强,就会因刚而折。生活中如果你处处表现得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就会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使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而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团队合作。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仅靠一人之力,也不可能办成什么大事。

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难免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实,自然界亦是一样。竹子假若在狂风面前不肯“弯腰”,最后的命运必是夭折。然而,唯其随风“低头”,故狂风过后,它依然可以昂首挺胸。

锋芒毕露必遭人忌,最高明的方法就是把自己装扮起来,使世人一想到你就与某种特定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忘记了你的真实形象。因为人们习惯于同情弱者,对过于完美的人和事总是心怀警戒,暴露些小缺点,出点洋相,反而可以增强你的亲和力。

其实,适时示弱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获取成功的手段。强者示弱,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留下“谦虚、和蔼、平易近人、心胸宽广”等美名。

懂得示弱的人,往往能更有力地存活下来。

项羽强悍英武,飞扬跋扈,结果兵败垓下,英雄末路,自刎乌江。而汉高祖刘邦善于示弱,结果一统江山,坐拥天下,成为一代帝王。韩信居功自傲,功高盖主,结果招来杀身之祸。而与他同朝的另一个大臣萧何,却懂得处处避其锋芒,赢得了朝野一致的好评,也确保了他一生的地位和平安。

“示弱”,既然是一种智慧,那么必然注重对方式方法的选择。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经验有限、知识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弱点;成功者则不妨多说说自己失败的纪录;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承认自己在其它领域上的不足。至于那些因偶然机遇获得成功的人,则更应宣示自己的幸运。

沈从文虽然文章写得好,在文学世界很有影响,可他的授课技巧却很一般。他颇有自知之明,上课时一开头就会说:“我的课讲得不精彩,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这么“示弱”地一说,反而赢得满堂彩。

强者“示弱”,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弱者,都能双双有所收获。何以这样说?因为强者甘心“示弱”,以弱者的姿态行事,人自然会谦虚谨慎,别人也会愿意接受,如此,则强者自会成为长久的赢家,并令强者更强。而对于弱者,则能从中获得慰藉,心理上得到平衡,从而在心平气和中自觉地向强者学习,并实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对于强者,“示弱”便是放低位置、降低姿态,让弱者充分感受到人格上的平等,并获得充分的人格尊重。自然,要创设这样的氛围,还须注意细节,亦即是说要注意细微处的自我言行举止。对于强者,对于成功者,事业方面已经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在其它涉及小名小利方面的事,不妨“示弱”而有所淡漠,有所放弃。否则,既“抓大”又不肯“舍小”,到头来,必因“小”失“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一个人的勇敢,我们提倡不能示弱,不甘示弱,为了自己的理想与目标,要于坚持勇于奋斗,这因然不错。但是,有时适度的示弱却可以让自己的天地更加宽广。

适度示弱,是一种策略。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并不涉及大是大非,也不是原则问题。诸如朋友间的误会,夫妻间的吵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等,都一味的逞强,有时会失去难得的友谊,让夫妻间的感情蒙上了阴影,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加深。

一个真正甘心“示弱”的人,必是一个以事业为重而敢于负责的人,一个豁达大度、宽宏大量的人,一个充满人情充盈智慧的人,一个处世浅浅而悟世深深的人。

舍得智慧: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个一“忍”一“退”,便是适度示弱。他需要一种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胸胸襟。示弱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人生本来就不是单一的方程式,在生活的路途中也并非只有一种单一的选择,我们喜欢赞美“勇”“强”,但更要懂得示弱。

2.学会低头,才有出头

一个人有天遇到了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请教苏格拉底一个问题:“天与地到底有多高?”苏格拉底回答:“三尺。”这个人很不理解:“天与地之间怎么会只有三尺呢?我们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高的话,这么多人不是把天戳了很多窟窿了。”苏格拉底说:“所以,凡是身高超过三尺的人,想在天地之间长久立足,就必须学会低头。”

俗话说:直木遭伐,水满则溢;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很有能力,也不乏干劲,但为人傲气十足,处处把头抬得很高,不屑于屈就现实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设置的一些低矮“门槛”,这些人最终只能处处碰壁,被撞得头破血流,不但成就不了任何事业,甚至连容身之所都没有。相反,那些资质平平但懂得低头的人,小则能安身立命,一生平顺,大则能赢得人心,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伟业。

在有些人的眼中,低头常常被视为软弱可欺。而实质上,低头是一种修养,低头是在经历了暴风骤雨的洗礼后,自然所生的一种涵养。低头能够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处世沉稳,面临厄运泰然自若,面对毁誉不卑不亢。低头使人变的刚直不阿,淡泊名利。低头可以使人以坚强的心志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走过人生。假如一个人不会低头,或不愿低头,有时候就会造成可悲的结局。

所以说,学会低头是一种理智,是一种涵养;学会低头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成熟;学会低头是一种追求的韧性,弱小的生命和事物为了避免过早地夭折和被毁灭,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欲望;学会低头是一种追求的策略,一个追求更大成功的人,不得不忍受小的失败和牺牲。

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是“永不低头”、“永不言败”,否则你就是懦夫;其实,“学会低头”是一种人生智慧。漫漫人生路,有时退一步是为了踏越千重山,或是为了破万里浪;有时低一低头,更是为了昂扬成擎天柱,也是为了响成惊天动地的风雷。

低头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低头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该低头时就低头,调整一下目标,改变一下思路,就能巧妙地穿过人生荆棘,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风光。

在美国一条南北走向的峡谷里,西坡长满了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东坡的雪总是比西坡的雪下得大,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树枝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其他的树因无此本领,便无法在东坡存活。

面对外界的压力,雪松尽力地去承受,当承受不了的时候,暂时弯曲一下。能屈能伸,刚柔相济,正是这种气度和风范,使松树经受了一场场暴风雪的洗礼。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次进门,他的头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痛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从此,富兰克林把“记得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最终功成名就。而唐朝的柳宗元严正刚直,抨击官场丑恶锋芒四射,结果遭到种种打击,在事业上遭到严重挫折,还被逐出京城长安,流放到南方边境。到了晚年,他才有所感悟。因此,他说:“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独外之圆者。固若轮焉,非特于可进,亦可退也。”

人生要经历千门万坎,洞开的大门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躯体,有时甚至还有人为的障碍,也许我们还要不时碰壁或伏地而行。若一味地讲“骨气”,到头来,不但被拒之门外,而且还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一个人固然不能没有自己做人的准则,但一味“方正”,不会“圆通”,该“低头”的时候不能“委屈”求全,就不能进退自如,陷入被动。只有硬度而没有弹性和韧性的钢材称不上好钢;负重前进的车轮,必须是圆形,还得加上润滑剂。

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倘若过于“有棱有角”,直来直去,凡事没有变通的余地,一味的刚强,一味的强撑,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甚至牺牲。老子说,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柔软的舌头还在。柔软胜过坚强,无为胜过有为。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舍得智慧:

大丈夫能屈能伸,学会低头,才有出头,该低头时就低头,巧妙地穿过人生荆棘。它既是人生进步的一种策略和智慧,也是人生立身处世不可缺少的风度和修养。越成熟的麦子越是“低头”,学会低头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是一种历经风霜后的睿智。

3.不要自作聪明

有一个公司招聘员工,经过一层一层的筛选,还剩下三个面试者,他们的业务水平不相上下,从三个人当中挑选一个实在是难以取舍。

最后,总经理决定再来一次面试,由他亲自挑选。面试的问题出乎意料,和业务毫无关系,是一道非常简单的算术题。

“请你们三个回答我一个问题:十减一等于几?”第一位应试者想了想,最后满脸堆笑地说:“您说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您想让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第二个见第一个回答得这么精明,不甘示弱地说:“十减一等于九,就是消费;十减一等于十二,那是经营;十减一等于十五,那是贸易。”总经理听了,微笑着点点头又摇摇头,他把目光转向第三位应聘者:“说说你的答案?”“十减一就是等于九嘛!”

后来,这个老实人被录用了。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不要总是喜欢“自作聪明”,太多的时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作聪明的人其实很愚蠢,很多人喜欢自恃聪明,又爱卖弄,且又执迷不悟,最后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历史上的杨修就是典型的例子。

三国时的杨修是曹操门下掌库的主簿。此人生得单眉细眼,貌白神清,博学能言,智识过人。但他自恃其才,竟小觑天下之士。

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园。曹操参观花园之后,是好是坏是褒是贬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来,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一见这情形,大家怎么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杨修却笑着说道:“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阔了。”官员见杨修说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园门,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来观看。曹操一见重建后的园门,不禁大喜,问道:“谁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簿”。曹操表面上称赞杨修的聪明,其实内心已开始忌讳杨修了。

可杨修还以为曹操真的欣赏他,所以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把心智用在捉摸曹操的言行上,并不分场合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从而也不断地给自己埋下祸根。

杨修最后一次聪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为魏王之后,曹操亲自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进退不能,当时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厨子呈进鸡汤,曹操看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有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他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大惊失色,立即请杨修到帐中问他:“为什么叫人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鸡肋者,吃着没有肉,丢了又觉得它味道不错。魏王的意思是现在进不能胜,退又害怕人笑话,在此没有好处,不如早归。”夏侯惇说:“您可算魏王肚里的蛔虫,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没有责怪杨修,反而也命令军士收拾行装。于是寨中各位将领,无不准备归计。

曹操知道后大惊,他急忙回帐召夏侯惇入帐,夏侯惇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归回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怎么知道,杨修就以鸡肋的含意对答。曹操一听大怒,说:“你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叫来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把首级悬在辕门外。

曹操终于寻得机会,除掉了杨修,杨修也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

杨修确实够聪明,聪明得能看透别人看不到的很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事情。

然而,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终于,他表面的聪明使他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绝路。他到死都不明白,正是他的过分外露的聪明使他成了刀下鬼。他的聪明使他招人喜欢,招人赞赏,但他太滥用自己的小聪明,而最糟糕的是,他又特别自恃聪明,动不动就表现出来,终究是会被人嫉妒的。

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如果你是真正的聪明,就不要总是在别人面前随便地“卖弄”。

那样,不但使你的聪明变得“廉价”,有时还会给你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耍小聪明的人头上都悬着一把刀,这把刀随时会落到聪明者的头上,斩下他的头颅。那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游戏。每个人都想表现得很聪明,但如果一个人老耍小聪明就成了一种愚蠢。所以,宁可装傻,也不要自作聪明。因为没有人喜欢聪明绝顶的人,尤其讨厌自作聪明的人。

舍得智慧:

世界上有智者也有愚者,智者与愚者的分别,不在于学问的多少,只在于聪明不自以为聪明、聪明自以为聪明。聪明人不会事事都聪明,智者也有糊涂的时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聪明不可用尽,十分机谋用七分,留下三分养儿孙。

4.放下高傲,低姿态做人

人们常说,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人在困难面前不能低头,但也不能总是高扬头颅,眼睛向上,藐视一切。亚里士多德说:“高标准的目标和低姿态的言行的和谐统一,是造就厚重而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谦和,不张扬;内敛,不锋芒,为人处事中拥有此心态为大智者。

初涉世的年轻人,善于张扬个性,率意而为,甚至硬往前撞,哪管它三七二十一,死了也悲壮。这固然表明一个人的勇气和自信,但最终的结果恐怕是到处碰壁。而涉世渐深后,逐步走向成熟,开始明白了轻重,分清了主次,学会了内敛,并且能够做到少出风头、不争闲气、专心做事,这才是具备了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度量。

头昂太高,目中无人,终会撞个头破血流。相反,低姿态则是一种有分寸的谦让;是一种宽容大气的表现;是一种和谐相处的行为。

在人生得意时,就按不住自已的独尊气势,这样的气势就是傲气。有傲气往往就会高姿态的审世度人,把自已的位置放在巅峰之上,而把他人视为低谷草芥。这表现为独断、傲慢、骄横。这样的姿态行世难免会众矢之的。

而那些总喜欢用高压态势对付别人的人,可使平庸者敢怒不敢言,使中庸者口服心不服,使大智者避而远之,倘若遇上更强硬者会斗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譬如,一个神奇的包罗万象山洞,要领略其中的千异百样奇石,低姿态进入相等高度的入口,便可纵观全景。高姿态势必碰壁,那只能奇洞之外惨呼。

低姿态,不是失去做人的原则对他人低声下气、奉承谄媚。是在人前不争风头、好高逞能,适当的低调是成就自已人生的大智慧。

自古以来,凡成功者都懂得放低姿态。周文王弃王车陪姜太公钓鱼,灭商建周成为一代君王;刘备三顾茅庐拜得诸葛亮为军师,促成三国鼎立。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果没有文王及刘备的低姿态哪能求得赫赫成绩,从而流芳百世。

有一位将军,在撤退的时候始终在后面。回到京城大家都称赞他勇敢。他却说:“非勇也,马不进也。”他虽然不承认自己勇敢,把自己断后的行为归结为马走得太慢,但人们却更赞扬他,并把他的勇敢和谦虚载入史册。

前世界重量级拳王阿里有一次到中国大陆访问时,与中国的老将作了表演比赛。他故意装作被打倒在地,引起在场观众热烈鼓掌,一时传为美谈。

“主动趴下,低调前进”是一种明智。然而主动趴下并不是因病倒下,低调前进并非趴着不动。而是自己先倒下了,别人就无法再使你跌倒,低调前进正可以无声无息地做着别人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

低调前进,这看起来似乎速度太慢,太不痛快,缺乏英雄气概。但是能登上最高地位的,往往就是那个与地面贴得最紧的人。

“识时务者为俊杰”。能屈能伸是大丈夫的风范。适时地不失自尊低一下头颅,看低自己是对人的真实本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对人性的和历史的继承和超越。看低自己,能够宽容他人的缺陷和过错,能够看到世界上更多的精彩;能够成就自己的操守,使自己闪烁出灵魂的美丽。

只有看低自己,并不断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够不断地汲取教训,加强修炼,净化灵魂、提升品质,才会为别人的成功而欣喜,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高兴,使自己在和谐的心态中生活。

有一位女博士在找工作时,被许多家公司拒之门外,万般无奈之下,女博士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他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的身份再去求职。不久,他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一名最基层的程序录入员。没过多久,领导就发现他才华出众,竟然能指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非一般录入员所能比的,这时,女博士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书,老板于是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也游刃有余,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比一般大学生高明,这时女博士亮出自己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有了前两次的事情,老板也比较注意观察他,发现他还是比硕士有水平,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女博士拿出女博士学位证明,并说明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老板恍然大悟,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只有这样低姿态做人,严以律己,谨慎行事,能屈能伸,像水一样无棱无角,无论被放进何种容器中,都会随着容器的形状而改变自己,这才是生活中的宠儿。

放低姿态,看低自己,不是鄙视自己,压抑自己,而是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而是清醒中的一种经营。低姿态不失一种做人风度,还是人生的一种高品位的精神享受;更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

舍得智慧:

放下高傲,低姿态做人,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绝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智慧。放低姿态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艺术,学习谦恭,学习礼让,学习盘旋着上升,这既是人生的一种品位也是境界,让我们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5.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

《伊索寓言》里有一故事,讲的是一只蚊子在狮子身上乱咬,狮子却拿它没办法。那只蚊子认为它很了不起,奏起凯歌,得意忘形的飞舞,一不小心撞到蜘蛛网上。临死前,它感叹道:“我曾经打败过庞大的狮子,没想到今天竟死在一只小小的蜘蛛手上。”它悔不当初,可是一切都晚了,蚊子最终成为了蜘蛛的盘中餐。

人的一生会做许多事,有时会成功,有时难免会失败,遭遇挫折,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时成功便得意忘形,甚至忘乎所以而且盲目自高自大,实在是不可取的。因为一时一事的成功,便自以为是地以牛人自居,也未必是什么好事。

人生得意不忘形是一种生活技巧,矜持低调、克己奉公、戒骄戒躁、为人谦和、不事张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懂得这些生活道理并真正做到的人,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而这,也恰恰是人生的一种生存智慧。

东汉名将冯异,驰骋沙场、屡建战功,是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时的杰出统帅,可每次战役结束论功行赏时,他就把封赏让给部下,自己却独坐大树底下思过,光武帝大为感动,赏赐重金,冯异却悉数分给士卒,因此人送绰号“大树将军”。

当然,一般情况下多数人都是不能免俗的。按照多数法则,得意应该是允许,即使不提倡,也不应该反对。而且,得意是一种正常的情绪状态,只要这种情绪释放得恰到好处,也能给别人带来良性感染。如果得意,可以高兴一下,只是要把握好度,不能过于得意,更不要忘形,否则就会变得忘乎所以,变得趾高气扬,变得得志便猖狂,甚至还会伤害他人,其最终是没有好下场,不会善终!

有一个神话故事,父子俩被囚禁在一个山峰的高塔中,为了逃走,他们把鸟儿停驻高塔时所脱落的羽毛用蜡粘合在一起,做了两对巨大的翅膀,想借此飞出高塔。当他们飞出高塔的时候,儿子觉得在天空遨游的感觉太美了,十分得意,便不顾父亲的劝告,越飞越高,结果由于太接近太阳了,蜡开始融化,儿子因此跌入深渊。

有时候人们冲破了艰难险阻,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把黑暗踩在脚下,迎来了光明的曙光,却因为极度的得意忘形,又重新跌入黑暗的境地。

当你被领导提升或嘉奖的时候,常常会自鸣得意吗?如果是,那你就要好好学一番涵养功夫,把你那因升迁而引起的过度兴奋压平才好。你可能已经拟定了一个非常严谨的人生奋斗计划,有些目标可能是很完善和可赞赏的。但在你没有达到这些目标之前,中途的一些升迁真可说是微乎其微的小事。也许你在实行一个计划时,一着手就大受他人夸奖,但你必须对他们的夸奖一笑置之,仍旧埋头去干,直到隐藏在心中的大目标完成为止。那时人家对你的惊叹,将远非起初的夸奖所能企及。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说:“一个人如果自以为已经有了许多成就而止步不前,那么他的失败就在眼前了。许多人一开始奋斗得十分起劲,但前途稍露光明后便自鸣得意起来,于是失败立刻接踵而来。”

一个人是否伟大,是可以从他对自己的成就所持的评价和态度看出来的。累积你的成就,作为你更上一层楼的阶梯吧。人生处在顺境和成功之时最容易得意忘形,终致滋生败像,正所谓乐极生悲。

特洛伊人与入侵的希腊联军作战,双方互有胜负,后来联军中有人献技,假装全部撤退,只留下一匹大木马,并将勇士藏在马腹内,其他的主力部队亦躲在附近。特洛伊人望见远去的联军,以为敌人真的撤退了,于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木马拖入城内,歌舞狂欢,饮酒作乐。就在他们正在睡梦中时,木马中的敌人纷纷跳出来,打开城门,里应外合,于是特洛伊灭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得意时不要高兴得太早,否则失意马上就到。有些人因为顺境连连而甚感欣慰,愉悦之情不时溢于言表。然而,不能光是高兴,应该想想怎样才能维持好运,永葆成功。

人性有一个弱点,就是得意忘形,失意失态。但是我们要想成功,必须克服人性的弱点。

也就是说当你得意的时候,一定要淡然,不可忘形,要以平和之心对待,否则,得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失意。失意时需坚定斗志,不管阴雨蔽日,黑云压城,坚信熬过去便是晴朗的天。

得意时需抽身而退,不管鲜花掌声,阳光照耀,须低调埋首,默然缄口,变灿烂为平淡。

一个女人听到丈夫破产的消息,异常镇静,她让丈夫卖掉别墅、汽车,搬到一所简易的地下室。她坦然面对着熟人的目光,重新开始与丈夫创业打拼的生活。她在一家公司做保洁员,不小心蹭到一位女职员的皮鞋,遭到鄙夷。而一位知道她的经历的男士感叹地说:“任何人都没资格轻视她,一个人经历了无限风光,落到低处仍能如此泰然处之,她比我们这些人都强!”

得意之事看淡点,保持一颗平常心,你就能坦然地面对失意,当厄运突然来临之时,你就有勇气去战胜它。将失意之事看开,淡然处之,不卑不亢地面对新的人生,一切从头开始,或许有更好的结局。

身处顺境必须格外谨慎,否则容易乐极生悲。人生得意的时候容易忘形,一忘形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于是恶念和恶行就会趁隙而入。身处逆境必须格外忍耐,否则容易早早夭折。

人生失意的时候容易失态,一失态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于是消极和绝望就会趁隙而入。笑看人生潮起潮落,守住自己的心。

舍得智慧:

人生得意时,一定要在内心给自己划一道警戒线,哪些是可以逾越的,哪些是不能逾越的,要做到了然于胸,切不可撞上南墙才回头。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失态,得而不喜,失而不悲,这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不卑不亢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