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一定要去的奇异洞穴(1)(1 / 1)

京东大溶洞

京东大溶洞座落于北京市平谷县黑豆峪村东侧,西距北京城区90公里,因其为京东地区首次发现,故名京东大溶洞。京东大溶洞发育于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地层,距今大约十五亿年。由此号称“天下第一古洞”。

京东大峡谷

京东大峡谷旅游区位于京东平谷,由大峡谷与井台山两大游览区组成,总面积20平方公里。大峡谷狭险幽深,壁立万仞,井台山平阔如台,高耸连云,有联赞曰:“探峡谷感受神秘清幽,登高峰尽揽千山万壑”。大峡谷纵深六华里,景有五奇:一曰飞流直下。有瀑布高30余米,飞流直下,令人叹为观止,其声于谷中轰响不绝;二曰崖高万丈。谷内高崖,形如壁立,直刺青天,行于其下,直疑其欲倾即倒,心悸胆寒;三曰明潭连珠。谷内有五潭,或清可观鱼,或深不可测,或静若处子,或湍泻奔流,连成一串,为大峡谷添不尽之灵气;四曰栈道悬空。大峡谷狭而曲,陡而险,游览栈道悬于半空,行于其上,顿觉峡谷之险,且增无边情趣;五曰湖明镜清。龙门湖4万平方米,群峰倒映水中,鸥鸭栖身水上,又是一番别样景致,游人嬉水踏浪,泛舟垂钓,好一番归隐之情。京东大溶洞一期开发2万余平方米,洞内全长2500余米,参观90分钟,其中有100米的水路,共分为八大景区:众仙聚会,德道善缘,水帘洞等,包括数十处景观:圣火银珠,相思泉,鲲鹏傲雪等。洞内景观晶莹剔透,绚丽多姿。

洞内沉积分类有:石管、石笋、石珍珠、石钟乳、石塔、石幔、石人、石售、石花等最为壮观的是世界上首次发现,洞壁上具有浮雕特色的“龙绘天书”,京东大溶洞二期开发景观已于2000年6月内游客正式开放,内设休闲洞,洞内四季横温,冬暖夏凉,可供游客饮茶、品酒,修神养性。此处附近有姐妹景区,飞龙谷:流泉飞瀑,怪石奇峰,树木从茂,北国江南。湖洞水:三娘古洞,传闻哀婉,谷底泛舟,悦目赏心。

洞内景观

京东大溶洞一期开发20000余平方米,洞内全长2500余米,其中有100米的水路,共分为八大景区;神仙聚会,德道善缘,水帘洞等,包括数十处景观:圣火银珠,相思泉,鲲鹏傲雪等。洞内景观晶莹剔透,绚丽多姿。洞内沉积分类有:石管、石笋、石珍珠、石钟乳、石塔、石幔、石人、石兽、石花,最为壮观的是世界上首次发现,洞壁上具有浮雕特色的"龙绘天书"。京东大溶洞二期开发景观已于2000年6月内游客正式开放,内设休闲洞,洞内四季横温,冬暖夏凉,可供游客饮茶、品酒,修神养性。此处附近有姐妹景区,飞龙谷:流泉飞瀑,怪石奇峰,树木从茂,北国江南。湖洞水:三娘古洞,传闻哀婉,谷底泛舟,悦目赏心。

新开放的休闲洞,洞内四季恒温,冬暖夏凉,可供游客饮茶、品酒、修身养性。此外景区还为游客及中小学生提供各种地质科普知识,使男孩对溶岩景观的形成构造有更深一层了解。

腾龙洞

腾龙洞,中国目前最大的溶洞之一,世界特级洞穴之一。位于利川市城郊6公里处,门票180元。旱洞全长59.8公里,洞口高74米,宽64米,为亚洲第一大旱洞,水洞则吸尽了清江水,更形成了23米高的瀑布,清江水至此变成长16.8公里的地下暗流。神奇的是,水旱两洞仅一壁之隔,。

洞中景观千姿百态,神秘莫测。洞外风光山清水秀,水洞口的卧龙吞江瀑布落差20余米,吼声如雷,气势磅礴。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任重题写了“腾龙洞”洞名;原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为水洞挥笔题词:“卧龙吞江,天下奇观”;原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牧挥毫泼墨“登山当攀珠峰,揽胜应探腾龙”。1988年,经25名中外洞穴专家历时32天实地考察论证:腾龙洞属中国目前最大的溶洞,世界特级洞穴之一。198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国家级权威刊物《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震撼腾龙洞”。腾龙洞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宜人的气候环境,被公认为旅游、疗养、探险、地质考察的首选去处。

腾龙洞景区由水洞、旱洞、鲤鱼洞、凉风洞、独家寨及三个龙门、化仙坑等景区组成,整个洞穴系统十分庞大复杂,容积总量居世界第一,是中国旅游洞穴的极品,2005年10月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腾龙洞以其雄、险、奇、幽、绝的独特魅力驰名中外。洞口高72m,宽64m,洞内最高处235m,初步探明洞穴总长度52.8km,其中水洞伏流16.8km,洞穴面积200多万平方米。洞中有5座山峰,10个大厅,地下瀑布10余处,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旱洞相连,主洞支洞互通,且无毒气,无蛇蝎,无污染,洞内终年恒温14-18℃,空气流畅。洞中景观千姿百态,神秘莫测。洞外风光山清水秀,水洞口的卧龙吞江瀑布落差20余米,吼声如雷,气势磅礴。

中国地质大学鄢志武教授日前发布腾龙洞联合科考成果称,经过测量并与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大洞穴的数据比较发现,湖北利川腾龙洞洞口至4000米洞道的面积23万平方米,容积1575万立方米,是目前发现并有相应数据公布的洞穴中,单位面积或者单位长度内世界上最大的洞穴通道。

洞穴特点

腾龙洞由水洞、旱洞、鲇鱼洞、凉风洞、独家寨及三个龙门、化仙坑等景区组成。该洞以其雄、险、奇、幽、绝的独特魅力驰名中外。洞口高74米,宽64米,洞内最高处235米,初步探明洞穴总长度52.8公里,其中水洞伏流16.8公里,洞穴面积200多万平方米。洞中有5座山峰,10个大厅,地下瀑布10余处,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旱洞相连,主洞支洞互通,且无毒气,无蛇蝎,

无污染,洞内终年恒温14一18℃,空气流畅。洞中景观千姿百态,神秘莫测。洞外风光山清水秀,水洞口的卧龙吞江瀑布落差20余米,吼声如雷,气势磅礴。

腾龙洞洞穴公园总面积69平方公里,其西南起于腾龙洞洞口,与明岩峡峡谷景区相连;西北抵于黑洞洞口,与雪照河峡谷景区相通,总体上呈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展布,是一个沿清江河谷延伸的狭长景区。区内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现已开发的主要景区有二:一为腾龙洞旱洞景区;一为落水洞水洞景区。二景区距利川市城约6.8公里,集山、水、洞、林、石、峡于一体,溶雄、险、奇、幽、秀于一炉,声誉远播,遐迩闻名。

腾龙洞整个洞穴群共有上下五层,其中大小支洞300余个,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洞中有水,水洞相连,构成了一个庞大而雄奇的洞穴景观。洞内空气流畅,四季恒温18℃,是旅游、疗养、地质考察的绝妙所在,腾龙洞洞口高74米,宽64米,已经探明的洞穴长度为52.8公里,洞穴面积200多万平方米,洞内高山高达125米,洞穴最高处237米,最宽处174米。洞中共有150余个洞厅,象形石140余种。1988年经25名中外洞穴专家,历时32天实地考察论证,腾龙洞属中国已探明的最大溶洞,神州第一;在世界已探明的最长洞穴中排名第七,属世界特级洞穴之一,为湖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腾龙洞古名干洞、硝洞。清光绪《利川县志》记载:"干洞有硝。光绪十年(1884年),有采硝者十余人,秉烛而入数十里,惧而返。"洞中情况除从洞口至圆堂关,古代硝客稍有了解外,千万年来,腾龙洞传说百出,一直是一个巨大而神秘的庞然大物,早在1985年,华中理工大学古建系教授张良皋那篇《利川落水洞应该夺得世界名次》的文章发表后,一石击起千层浪,很快便在利川掀起了一个探测腾龙洞的热潮,探险队由县人武部官兵六人组成,部长张国芳任队长,政委易少玉任指导员。从1985年6月至1986年10月,经过艰难的探测,逐步揭开了腾龙洞神秘的面纱。

特别提示:

入洞后要注意安全,不要见洞就钻,以免迷路。应当听从管理人员的告诫。游腾龙洞最好带上手电,偶尔用得上。洞里面终年恒温14-18℃,一般一件外套加一件T恤即可。洞外也有租衣服的,但衣服不好看。整个游程大概要 3小时,在歌舞表演区有个小卖部,可以补充水和食物。入洞后可乘坐电瓶车往返(票包含往返,请勿遗失)。若走路,需较长时间,注意防滑,不要走到电瓶车道上,车速高易伤人。下雨天建议带伞,以防洞顶滴水。激光秀表演20分钟左右,大型歌舞表演1小时左右,注意安排时间

芙蓉洞

芙蓉洞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洞穴,形成于第四纪更新世(大约120多万年前),发育在古老的寒武系白云质灰岩中。洞内深部稳定气温为16.1度。芙蓉洞主洞长 2700米,游览道1860米,底宽12—15米以上,最宽69.5米;洞高一般8—25米,最高48.3米;洞底总面积37000平方米,其中辉煌大厅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其中“辉煌大厅”面积 1.1万平方米,最为壮观。整个芙蓉洞的最大静态和客容量为185000人。

形成

(Speleothems,即钟乳石类,芙蓉洞中有碳酸盐岩和硫酸盐岩两类化学类型)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几乎包括钟乳石所有沉积类型,达70多种。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小的为石幔)、石瀑布、石旗、石带、石盾、石葡萄、珊瑚晶花等。其矿物组成主要是方解石和石膏,也有文石、水菱镁石。其中大多数种类存在数量之众多,形态(有针状、丝发状、丝缕状、发簪状等)之完美,质地分布之广泛,在国内目前的发现中,多属绝无仅有,而某些类型,更为国内罕见,世界稀有。

70多种次生化学沉积物所构成的丰富景观,辉煌壮丽,玲珑剔透,华丽奇巧,令人目不暇接。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评价说:“芙蓉洞是一座斑斓辉煌的地下艺术宫殿。”澳大利亚洞穴协会专家盛赞“芙蓉洞美丽的棕榈状石笋、红珊瑚池和石膏花等都是世界上属于特级的景物”。世界洞穴协会会长安迪称其为“世界最好的游览洞穴之一”。在一九九四年芙蓉洞被评为中国100多溶洞之第一,冠之以“溶洞之王”的美名,被公认为地下最美的风景。它不仅有很高的旅游价值、美学价值,而且在地层学、矿物学、地貌学、水文学、地球化学、生物学、第四地质学、古气候学与古环境学、考古学等一系列的科学领域方面极具研究价值。

芙蓉洞分三大景区,第一景区以色彩斑斓的高调为主,第二、三景区则以重科学和色调还原自然为主线。洞内比比皆是,一步一景的景观中主要解说景点30余处,其中在国内外属特级景点有10余处,尤其是宽15.76米,高21.04米的巨型石瀑布;面积32平方米,水深0.8米,处在生长旺盛期的珊瑚瑶池;长120厘米,周长124厘米的“生命之源”;生长旺盛的石花之王;世界绝无仅有的犬牙晶花石五绝,是世界洞穴景观的稀世珍品。

经10余年英、美、奥、加、中等20多国科学家长期探险科考,确认芙蓉洞不仅本身是一座大型的旅游与科考价值极高的洞穴,在以其为中心的周围还发育有一个以大量竖井和平洞组成的庞大的洞穴群——芙蓉洞洞穴群,使其与美国的“猛犸洞”,法国的“克拉姆斯洞”并称世界三大洞穴。

1996年,芙蓉洞开始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2004年,被纳入申遗提名地。

芙蓉洞组成

由同汽坑洞、摔人洞、卫江岭洞、垌坝洞、新路口洞、水帘洞、芙蓉洞、干矸洞和四方洞等洞穴组成。

以汽坑洞为代表的垂向洞穴是洞穴探险爱好者和探险家的乐园,以芙蓉洞为代表的横向洞穴,则是游人崇尚的最佳去处。洞体规模宏大,洞内次生物理—化学沉积物多样而丰富,洞穴的各种溶蚀形态,壮观的崩塌堆积,目不暇接的钟乳石类,现阶段不同处境的洞内池塘,石钟乳的坠落及其破坏现象等等无不记录着它的沧桑历史演进过程,我国的著名洞穴专家朱学稳教授评价说“从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方面看,芙蓉洞堪称是“一座洞穴科学博物馆”。编辑本段考察历史 1993年5月,被武隆县江口镇当地6位村民偶然发现,随即引起当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开发芙蓉洞。

1994年8月,中英美联合探险队对勒索洞庞大的洞穴群体进行科学考察,国际洞穴协会副会长、中英美联合探险队长安迪先生考察芙蓉洞后评价"芙蓉洞是目前中国最好的旅览洞穴,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旅览洞穴之一",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中方队长朱学稳教授考察芙蓉洞后评价"芙蓉洞是一座斑澜辉煌的地下艺术宫殿和内容丰富的洞穴科学博物馆"。

1996年8月,中英联合探险队再次对武隆芙蓉洞群进行科学考察,这次考察,科考取得重大进展,芙蓉洞是一个庞大的洞穴群体已初步探明,科考队历尽千辛万苦也未能找到芙蓉洞天然出口,由于设施设备的限制,中英联合探险科考队第二次赴芙蓉洞洞群的科学考察也未能得出科研成果。

2001年6月15日,受国际洞穴协会副秘书长安迪先生的委托,中英美三国联合探险队组织强大的陈容和先进的科考设备,第三次对武隆芙蓉洞洞群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科学考察,此次科考队队长布朗·贾德先生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这次对芙蓉洞洞群进行考察,一定能够探测出想象中的结果。

2001年6月15日,中英美联合探险科考队一行19人进驻芙蓉洞洞群科考活动大本营(武隆县天星乡),16日起正式对芙蓉洞方圆约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对芙蓉洞庞大的洞穴群体进行科学考察。经过近5天的艰苦探测,芙蓉洞洞群庞大的地下河水系星罗棋布,现已初步探明,芙蓉洞洞群之一的"大消洞"很可能是目前国内现已发现的洞穴中最深的洞穴之一,芙蓉洞洞群交错分布的地下河水系的出口很可能在芙蓉江边的四方洞和芙蓉江边的"龙孔飞瀑"处,最终汇集到芙蓉江。

怀托摩萤火虫洞

怀托摩萤火虫洞(Waitomo Cave,也称萤火虫洞、怀托摩洞,位于新西兰的怀卡托的怀托摩溶洞地区,因其地下溶洞现象而闻名。地面下石灰岩层构成了一系列庞大的溶洞系统,由各式的钟乳石和石笋以及萤火虫来点缀装饰。

怀托摩萤火虫洞位于新西兰北岛中北部石灰岩洞。位于汉米敦(Hamilton)南约80公里(50哩)处,怀帕(Waipa)河支流附近。有旅游公路通达。地下岩洞有精美的钟乳石、石笋等,沿地下河道乘船游览最吸引人。

历史发展

1887年,一位当地毛利族族长塔·帝努老及一位英国测量师法兰德首次进入萤火虫洞,他们用亚麻秆做成竹筏,用蜡烛照明,沿小溪向洞底进发。当眼睛适应了黑暗的环境后,他们惊奇地发现,有无数闪亮的光点映在水面上,经仔细观察,原来洞壁上爬满了成千上万的萤火虫,那些奇异的光点就是它们散发的光亮。经过多次探险后,他们终于摸清,这个奇异的钟乳石洞共有三层,顶层有出口直通洞外。他们大喜过望,旋即向地方政府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经当地政府审定,于1888年向游人开放。当年他们探险时的进口,做了出口;当年的出口,成了入口。距发现此洞百年后的1989年,新西兰当局终于把这个洞的所有权归还给了毛利人。

形成原因

石灰岩是由无数的海洋生物遗留物的化石所形成的,怀托摩萤火虫洞3千万年前是在深海底下,这2千4百万年来,萤火虫洞经过无数次的地质变化,如:地壳变动及火山活动等,许多坚硬的石灰岩受到扭曲变形并且被带到海平面上,尔后经过雨水侵蚀,形成许多的岩缝。

雨水与空气中带着微酸的二氧化碳,日积月累地侵蚀,使得岩缝逐渐扩大成为钟乳石及石笋,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萤火虫洞岩洞景色。经过推算估计大约1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3立方公分的钟乳石,不过也会因着地形结构、植物机能、石灰岩深度、内外环境气候、以及洞穴形成的年数,影响钟乳石形成的速度。两个并排的钟乳石会因为不同的水流途径,而各有不同的形成速度。

景观介绍

这里是一处十分难得的活性岩石洞穴,该洞穴约在一万五千年前形成,此洞穴的山上原有一个小湖泊被冰封着,后来因为气候改变,冰雪渐渐退去,流入下方的石灰质之岩层裂缝,逐渐冲蚀成一洞穴,因生成年代仍属年轻,洞穴内尚有水流,且洞穴仍在扩大中,因此称之为活性岩洞。

洞穴下方因水流冲积较坚硬之黑石,造成如球一般圆滑的黑石滞留在洞口,煞是可爱,但这些天然的圆石禁止拿取,游客千万不要轻举妄动。洞穴上下均有通口,吸引许多昆虫入内繁殖,其中以捕食昆虫、如蜘蛛般的萤火虫,属该洞穴中最奇特的居民。萤火虫吐着一粒接着一粒如珠子般的粘丝,以及尾部发出的蓝色萤光,星罗棋布攀附在岩洞深处的上方,像极了满天星斗般迷样的情景。

参观萤火虫洞,必须从蒂安娜搭乘30分钟船程到对岸,靠近洞穴时仍必须搭船进去,再步行上桥,首先会见到一座小型瀑布,下方有时有鳟鱼出现。游客可搭乘人力船在黑暗洞穴中环绕一周,欣赏如满天星斗的萤火虫洞奇观

美丽景色

万珠映镜

沿着洞中石阶而下登上河边的小船,你渐渐就会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导游会用手拉着绳索推动小船前进,只有轻轻的水声。不远,你就会发现前面的水面有光影摇动,其实你自己已处在一片“星空”之下,头顶似乎有条浅绿的光之河在流动。绿色的光点如满天繁星,闪闪烁烁。密集处层层叠叠,稀疏处微光点点。远远望去,仿佛观赏星罗棋布的万家灯火。“群星”倒映在水面上,如万珠映镜,美不胜收。

萤光耀眼

这是个有1.5万年历史的钟乳石溶洞。昏暗中一直走到洞穴深处,顺着导游耳语般的指点,你就会看到侧面岩石上一片绿白色微光。微光下是无数条长短不一的半透明细丝,从洞顶倾泻而下。每条丝上有许多“水滴”,极像晶莹剔透的水晶珠帘。原来,这些萤火虫在幼虫期不仅能发光,还能分泌附有水珠般黏液的细丝,洞内昆虫循光而来,撞到丝上就动弹不得。萤火虫幼虫便爬过来美餐一顿。美丽荧光下的水晶珠串,竟是危机四伏的“垂钓线”。新西兰的萤火虫生命周期为一年。幼虫会发光吐丝,其荧光随着年龄增大变得愈加明亮。幼虫经6至9个月变成成虫。奇怪的是,成虫有翅膀却没有嘴巴,无法进食,也不会飞。只是疯狂地**产卵,直至筋疲力尽。2到3天后,它们会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撞向幼虫的丝网,舍身给自己的后代作食物。这些小精灵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萤火虫不同,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近乎苛刻,遇到光线和声音便无法生存。目前只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发现了这种萤火虫。人们无法在影视作品中欣赏到,连旅游宣传照片也屈指可数。

卡尔斯巴德洞窟

卡尔斯巴德洞窟,位于美国西部的新墨西哥州,面积189平方公里。它是一处神奇的洞穴世界,迄今探查到的最深的洞穴位于地表以下305米,溶洞中最大的一处比14个足球场面积的总和还大,整个洞窟群长达近百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山洞群之一。

景观介绍

每逢夏季日落时分,在新墨西哥州南部的瓜达卢普山脉一角,一团黑云盘旋着从地面升起,看起来像是龙卷风,其实是无数的蝙蝠从巨大的洞口飞出。蝙蝠群呼啸而过,形成宽度达160公里的巨网,所过之处,飞虫片甲不留。当黎明到来时,它们才会陆续返回洞穴。这些墨西哥犬吻蝠总是在夜间集体出没,终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于1900年重新发现了卡尔斯巴德洞窟。这个庞大的洞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巨穴之一。它的拱形洞口直通地下,漆黑一片,深不可测,其规模和气势令人悚然。它的形状和颜色令人惊叹,体积又如此庞大,以至于美国滑稽演员 Will Rogers称这个地下奇景为“带屋顶的大峡谷”。

在卡尔斯巴德洞窟国家公园,庞大的地下迷宫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探索清楚。现有的地图上只包括约50公里的通道。其中有三处最引人入胜的景点对游客开放,即称为King's Palace、Queen's Chamber和Green Lake Room的巨穴。在洞穴中游览时,您会发现大量多彩的岩石,如Iceberg Rock、Boneyard和Rock of Ages,它们绚丽的色彩来源于其包含的氧化铁沉淀物。

溶洞分为3层:瓜达卢佩山体内地上330米处一层,山体内地上250米处一层和地下200多米处一层。洞穴中的钟乳石,绚丽多姿,让人目不暇接。奇异的景色包括石炭帷幕和洞穴珍珠,前者精致无比,轻轻击打就会发出悦耳的鸣响。洞穴珍珠形成的起因是小沙粒外部裹上了一层流水溶解了的碳酸钙,小沙粒越来越大,形成了有光泽的石球,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被称为巨室的洞穴,有1200米长、188米宽和85米高,四壁挂满了钟乳石幔,将其装点得像豪华的宫殿。洞内有一根巨大石柱,高18.6米,百径约6米,尤为奇特。

卡尔斯巴德洞窟除洞窟本身之外的另一壮观景象是栖息在卡尔斯巴德洞窟里上百万只的蝙蝠。每到黄昏来临,蝙蝠从那冷昏暗的洞窟中倾巢出动,在沙漠黄昏的天底下遮天盖地,场面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洞窟内针状钟乳石林立,在灯光的映衬下,异常美丽。

1986年,又一大批新洞穴被发现,许多通道延伸出卡尔斯巴德洞窟达几公里长。在地面上,公园还包含北美最大沙漠 Chihuahuan Desert的部分山区。此地的野生动物有长耳鹿、草原狼、美洲狮和浣熊。植物包括龙舌兰、仙人掌和墨西哥刺木。尽管夏季非常炎热,冬天却很温暖。由于全是洞穴,地下温度长年保持摄氏十几度,相当舒适。

地下溶洞在地面以下230米处,Hall of the Giants有此巨穴中最大的石笋:Rock of Ages、Giant Dome和Twin Domes。这些由整岩铸就的庞然大物,与几十米高的洞顶形成对峙之势。在此处,您还可游览 Boneyard,这里的岩石形状都有几分像骨头,以及Iceberg Rock,这是一块保守估计也有10万吨的大石头。

巨穴内的Big Room是已知的西半球最大的地下洞穴,与它相比,所有其他洞穴立即相形见绌。它长达550米,最宽处可达340米,盛得下十几个足球场;而且它有着惊人的高度,在里面建造30层的楼也绰绰有余。

在地下250米处,还有其他一些大的洞穴,比如King's Palace和浪漫的 Queen's Chamber,前者以其典雅的石笋造型而闻名,后者则由看似飘动的岩帘组成。公园管理处曾在洞穴的各种形态的岩石上贴有相应名称,但园区人员已撕下了大部分此类标签。

著名景观

Christmas Tree:因形状像极Christmas Tree而闻名的石笋位于 Slaughter Canyon洞中,遍布的晶体闪闪发光,具有探险精神的游客可通过由园区人员带领的特别游览项目参观此洞穴。

Rock of Ages:如果您乘坐电梯下达Big Room,则绝不能错过 Rock of Ages,这是一个锥形柱岩,是洞中最大的石笋之一。

King's Palace:这是一个巨大的洞穴,电影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地心游记》中精美绝伦的场景就是在此地拍摄的。游客在仔细观赏洞穴时,将会看到名为 Bashful Elephant的岩石,它仿佛一尊由岩壁雕成的光滑的白色雕像,形似一头大象的背面在 Papoose Room中,悬垂的石帘使其看起来像是一个挂有门帘的房间。

形成和历史

卡尔斯巴德洞窟形成于2.8亿年-2.5亿年前。雨水渗入瓜达卢佩山石灰岩山体的裂缝,溶解了松软的岩石,刻凿出隧洞和洞穴,水从洞穴中流出,留下的矿物质形成了各种造型。在千万年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石灰岩沉淀慢慢断裂,含有丰富矿物质的流水不断溶解岩层,逐渐形成洞穴。

这些浑然天成的洞穴和内部奇景还是由石灰水造就的。经过千万年的溶解,滴水终于穿石,最终成就了这些美得不可思议的岩石阵列。较大的岩石有六层楼高;而较小的则如蕾丝般精美。

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知道这些壮观的洞穴。考古证据表明,以游牧狩猎为生的先民就曾居住在这些巨大的洞口中。但很明显,他们并没有深入探索洞穴。考古学家曾在公园中发现了美国印第安人的象形文字和野炊地点。

西班牙探险者从十六世纪开始涉入此区域,随后由西班牙占领直到墨西哥革命于1821年取得胜利。二十年后,美国并入了西南的土地,并于1850年建立了新墨西哥准州。今天称为卡尔斯巴德的新墨西哥小镇于1888年建立,以前的名字为埃迪(Eddy)。自从在世纪之交发现这些洞穴后,矿工们就开始挖掘洞穴以采集洞中累积的大量蝙蝠粪,然后将其运送到加州南部作为柑橘园的肥料。新墨西哥州于1912年正式成立。

一位名叫詹姆斯·拉金·怀特(James Larkin White)的本地年轻矿工对这些洞穴非常着迷,他满怀冒险精神,对蝙蝠洞以外的洞穴迷宫进行了切实而执著的探索。他的热情终于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并最终促使政府于 1923年建立了卡尔斯巴德洞窟国家保护区,七年后升级为国家公园。而怀特自己也成为首席园区管理员。

整体规模

卡尔斯巴德洞窟国家公园,面积189平方公里。它是一处神奇的洞穴世界,迄今探查到的最深的洞穴位于地表以下305米,溶洞中最大的一处比14个足球场面积的总和还大,整个洞窟群长达近百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山洞群之一。

卡尔斯巴德洞窟形成于2.8亿年-2.5亿年前。雨水渗入瓜达卢佩山石灰岩山体的裂缝,溶解了松软的岩石,刻凿出隧洞和洞穴,水从洞穴中流出,留下的矿物质形成了各种造型。

溶洞分为3层:瓜达卢佩山体内地上330米处一层,山体内地上250米处一层和地下200多米处一层。洞穴中的钟乳石,绚丽多姿,让人目不暇接。奇异的景色包括石炭帷幕和洞穴珍珠,前者精致无比,轻轻击打就会发出悦耳的鸣响。洞穴珍珠形成的起因是小沙粒外部裹上了一层流水溶解了的碳酸钙,小沙粒越来越大,形成了有光泽的石球,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被称为巨室的洞穴,有1200米长、188米宽和85米高,四壁挂满了钟乳石幔,将其装点得像豪华的宫殿。洞内有一根巨大石柱,高18.6米,百径约6米,尤为奇特。

卡尔斯巴德洞窟除洞窟本身之外的另一壮观景象是栖息在卡尔斯巴德洞窟里上百万只的蝙蝠。每到黄昏来临,蝙蝠从那冷昏暗的洞窟中倾巢出动,在沙漠黄昏的天底下遮天盖地,场面之大令人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