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条件
属大陆岛。处于东海大陆架南部边缘。两亿多年前古生代晚期,地壳运动奠定了台湾岛的地质基底。4000万年前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受挤压褶皱上升,形成最初台湾山系;约250万年前,地壳继续褶皱上升,构成台湾岛的现代地形。第四纪冰期海面下降与大陆相连,间冰期水面回升,复成海岛。
岛上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全岛面积2/3。分布于东部和中部,自东向西有台东、中央、玉山、雪山和阿里山5条平行山脉,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以中央山脉为主分水岭。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约占全部山地的一半,海拔3500米以上山峰有30余座。最高峰玉山,海拔3997米,为中国东南部第一高峰。丘陵多围绕5大山脉山麓,主要有北部的基隆、竹南丘陵,中部的丰原、嘉义丘陵和南部的恒春丘陵,海拔约在600米左右。北部有大屯火山群,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是北部的重要屏障。
平原多在西部。台南平原最大,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面积达4550平方千米,为岛上农业兴盛、人口密集、城镇较多地区。南部屏东平原和东北部宜兰平原亦为重要农业地区。狭长的台东纵谷平原介于台东山脉与中央山脉之间,是东部南北天然交通孔道。盆地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中部埔里盆地群。
海岸较为平直,岸线长1139千米,东部从三貂角至旭海为断层海岸,雪山山脉北端、中央山脉北端和南端,台东山脉直逼岸边,峻峭耸立,海底急剧倾斜,离岸数千米,水深即达一二千米;除北部有较大的宜兰平原外,仅在花莲、台东等地有小块冲积平原。北部从三貂角至淡水河口为峡湾海岸,多岬角湾澳。西部从淡水河口至枋寮为沙质海岸,岸线平直,沙滩绵长,较多地段便于登陆;滩涂宽广,多沙洲、?湖,尤以大肚溪口至曾文溪口一带海埔新生地增长迅速。南部从枋寮至旭海为珊瑚礁海岸,多陡峭崖岸,前有裙礁,南端鹅銮鼻与猫鼻头间有较低平的南湾。
全岛河流共151条,以中央山脉为分水岭,分别向东、西流入海洋,大都流程短、落差大、多险滩瀑布,富水力资源,不宜通航。以中部浊水溪最长,发源于合欢山,西流入海,长186千米,流域面积3155平方千米。河长大于100千米的还有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大肚溪,皆西流入海。天然湖泊很少,著名的有日月潭。
军事意义
地处中国海区东南部前沿,又位于亚洲东部岛链中环,为中国东南沿海和近海交通线侧翼的海上屏障,是维护中国在东海、南海和太平洋海上权益的战略要地。历来常受外国侵占,发生多次重大战事。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日本倭船进犯福建后转而占据台湾岛西南岸,福建都司沈有容率战船队冒风浪经澎湖追歼倭船于台湾岛近岸。南明定武十六年(1661),郑成功率船队乘满潮出敌不意地通过水浅滩多的鹿耳门,驶入大员湾实施登陆。当荷军以舰船两次从海上反扑时,皆被郑军击退。
1840~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期间,英舰曾侵入鹿耳门、鸡笼(今基隆)、大安港等地窥伺和炮击,皆被击退。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派军队在台湾南部琅峤(今恒春)登陆并进攻石门、牡丹社等地,遭到平埔人顽强抵抗达半年之久,日军终以战死、病亡600人后撤走。
1884年(清光绪十年),法国在进行马江海战前后,皆派舰队攻占台湾北部基隆、淡水后转而在海上对台湾封锁。在大陆军民的支援下,台湾军民的抗法斗争终于取得胜利。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台湾军民奋起开展反占领、反割台斗争。5月,日军从三貂角一带登陆,先占领岛屿北部,后逐渐向南推进,台湾军民在中部、南部利用有利地形殊死抵抗日军占领。斗争持续达5个月,日军以伤亡约3万人的代价方占领全岛。
地质与地貌
全岛为复背斜构造,山系东北—西南走向,地槽开始形成于古生代晚期,经第三纪中新世海水升降活动和上新世造山运动,进入岛孤形成阶段,地槽时代基本结束。更新世剧烈间歇性上升。第四纪冰期曾因海面下降而与大陆相连;间冰期海峡水面回升,复成海岛。现今台湾海峡深度一般不过百米左右。自第四纪初期以来,海浸规模及沉积地层有逐次变小变薄的趋势。台湾海峡沉积率每千年约为15~50厘米。
台湾复背斜的东西两翼极不平衡。本岛位处太平洋西北部岛弧群的中段、琉球孤与吕宋弧交会点,其本身亦呈浅弧状,向大陆突出。面临太平洋一侧海崖陡降,以约1:10的急坡在去岸约50公里处,海底已深达4000米以下;陆上的内侧则为南北延伸的大断层线。依板块构造理论,本岛应是位处太平洋一方的菲律宾海板块与东北方欧亚大陆板块缝合线(东台纵谷带)上。由于背斜受东来压力为主作用,造成中央山脉地带的上升运动和断层激化,其间玉山地块的形成则可能受自北而南的琉球弧运动影响。本岛主要构造线和断裂均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
台湾山地的脊梁山脉为中央山脉。自东北部苏澳海岸附近起,最后纵贯恒春半岛入海。全长约320公里。山脉东部主要为片岩,主脊及其西部为轻度变质的粘板岩(第三纪千枚岩、板岩、硬页岩、变质砂岩等)。其西北的雪山山脉长约180公里,与西南玉山山脉相接;玉山山脉北与雪山山脉皆为粘板岩。西为阿里山脉,其北段亦称加里山脉。再往西有丘陵、台地、盆地相间错。基隆海岸有大屯、基隆等火山群分布(见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高雄、凤山有大小不一的滨海平原,近代冲积层掩覆甚深,海峡东岸前缘滩涂,即为台湾主要“海埔新生地”分布区。中央山脉东隔台东纵谷,有长约150公里的海岸山脉(亦称台东或东台山脉)。后者为夹有大量火山碎屑岩的新第三系山地。所有东西诸脉组成台湾山系,其间多狭长谷地,为重要断层线所经,尤以广2~5公里的东部大纵谷最为典型。
东部的海岸山脉最高峰新港山1682米。中央山脉高峰丛集区,北起南湖大山(3740米),南迄北大武山(3090米),其间相去不下200公里,超过3000米和3500米以上的著名山峰簇聚,其中秀姑峦山3833米,马博拉斯山3805米。玉山主峰海拔3997米(旧测3950米),为台湾最高峰,亦为中国东部最高峰。在玉山峰群中,高逾3900米者尚有东峰(3940米)、北峰(3920米)、南峰(3900米)等。雪山山脉亦多超过3500米的高峰,主峰雪山海拔3884米,其北的大坝尖山3573米,峰顶岩层叠立,景色奇伟。雪山山脉及中央山脉和玉山第四纪冰川发育,有更新世后期冰蚀地形遗迹。
海岸大部分皆甚平直。北部自富贵角以东,南至三貂角,长约120公里,岩石**,岬角岐出,但除基隆港外,天然港湾规模狭小。东部海岸除苏澳湾外虽岸外水深,但因断岸逼岸,腹地多山,于建港不利。各河下游及河口冲积平原的发育规模,亦远逊于西部。西岸大部分为滨海平原区,滩涂宽广。海埔新生地以乌溪(大肚溪)河口至曾文溪河口一带,增长最速。除西南部高雄海岸外,西岸砂碛绵亘,缺乏天然良港。
主要平原80%以上集中于西部。若依中央山脉全线为界,以东主要平原仅有东台纵谷狭长地带(包括花莲平原和台东平原)。其间有花莲、秀姑峦和卑南三溪流域的冲积扇群相交错。
北部多丘陵。惟台北市及其附近沿淡水河至关渡一带例外。西部则有新竹平原、海岸平原、彰化平原、台中盆地、浊水溪大冲积扇、嘉南平原、高雄平原、屏东平原、恒春平原。以上西部滨海平原连续成带,如以乌溪(即大肚溪)河口为起点,止于高屏溪口附近,平原面积当不下4500平方公里。
文化
闽南文化
台湾汉族则大多数是福建、广东两省的移民,其中,福建以漳、泉两地移民约占 80%,因此闽南语(又称为"福佬话")为台湾民间的主要方言,被称为"台语",闽南文化又称为“河洛文化”、“福佬文化”。
清代汉人到台湾后,往往是同乡群居在同一村庄,常沿用原乡名为地名,并建庙供奉共同信仰的神明,作为守护神庙,移民透过庙宇的祭祀活动,彼此结合成祭祀组织,庙宇就成为移民社会的信仰及活动中心。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神明,如漳州移民供奉开漳圣王;泉州移民供奉保生大帝及观音、妈祖。
客家文化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居中国北方(山西、河南、湖北),后因五胡乱华、宋朝南徙等历代因素造成北人南迁,南方居民称他们为客,于是就有了客家一词出现。
台湾客家人主要来自中国广东潮州和梅县,目前分布于桃、竹、苗地区,或者高雄、屏东、美浓等地。客家人适应力特别强,为了生活,可以四处为家,漂泊异地。客家人较为保守,有强烈的“我群”意识,珍惜文字、尊重有知识的读书人,比较重视教育成就。
客家山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鲜明的地方色彩。台湾的客家山歌歌词,一般为七字一句、四字一句。从歌的种类来看,大致分为过山调(历史悠久)、山歌仔(即兴创作)、平板调三种。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奉祀在公厅或宗祠。客家族群祭拜的神只以义民爷、三山国王为代表,台湾各地只要有客家人开垦的地方,就会有三山国王庙。
原住民文化
台湾可能是南岛语族发源地之一,从考古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推测台湾原住民至少在 6000年前就活跃于台湾,并向外扩散迁徙。南岛语族目前遍布整个印度洋及太平洋,西起马达加斯加岛东至复活岛,总人口约 2亿 5千万,台湾仅 40余万。台湾原住民目前多定居于山区,计有: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邹族、赛夏族、雅美族(达悟族)、邵族、噶玛兰、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13族,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目前正面临同化与文化保存的问题。其中,台湾外岛兰屿的雅美族,由于地理上的隔绝,是最晚与汉人接触的一支,因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丰年祭、祖灵祭、狩猎祭、图腾、蛇纹……台湾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为台湾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
殖民文化
在台湾的许多角落,都可以看到过去殖民时代的影子。淡水的红毛城,是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占领台湾的遗址;台北人声鼎沸的迪化街、桃园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见日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巴洛克建筑,现在台北的许多日治时代的重要建筑;台北西区的总统府、行政院、旧台大医院等,都加了夜间照明以展现其古典婉约,成了点缀台北夜空的装饰。
刁曼岛
刁曼岛位于马来西亚半岛东海岸外约30公里处,是火山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商业开发比较成熟,是马来西亚邻国新加坡人旅游的最爱。这片海水清澈异常,肉眼就可透视到13米深的海底,也是知名的潜水天堂。刁曼岛由64个小的火山岛组成。有关刁曼岛的由来,在当地有一个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龙王的三公主为逃婚横流南中国海,当途经此处时,被这里迷人的景色所吸引,因而中断了行程,幻化成了刁曼岛。岛上的锡穆库山和锡位山两座山峰是她的身躯,山周围的云彩是她呼出的气体。刁曼岛上有8个小渔村,村民大都以捕鱼、种橡胶为生。岛上有一种用椰叶做成屋顶的小木屋叫“阿答”。这种小屋虽然简陋,但十分凉快。岛上的主要建筑是酒店,从豪华的皇家大饭店至一般人负担得起的度假别墅,应有尽有。而且酒店多为“米南加保”式的建筑。米南加保是印尼南苏门答腊少数民族的名称。建筑物形如几何形燕尾,并有雕花斗拱,颜色以棕色为主。到刁曼岛旅游,登山饱览海景是一大享受。登山有轨道式电缆车可供使用。徒步旅游有两条路线:一条是“登山探险”,另一条是“丛林探险”。此外,还可乘快艇绕岛作环岛游行。
美丽景色
刁曼岛海岸曲折蜿蜒,岸边怪石峥嵘,金黄色的沙滩洁净柔软,海水清澈宁静,但刁曼岛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五彩缤纷的热带鱼海底世界。除了本岛外,观赏海底世界的最好的地方是珊瑚岛。那儿有洁白的珊瑚海滩,挺拔翠绿的椰树,清澈见底的海水,近海有五颜六色的珊瑚和无数美丽的小鱼穿梭其间。游人站在水中,热带鱼穿梭于双脚之间,碰撞着人体,平添了很多情趣。刁曼岛拥有热带鱼海底世界,是其被列为世界十大美丽岛屿之一的主要原因。刁曼岛的美,在于她的浑然天成,蓝、绿、白和谐自然,无论是老练的潜水客或是初试潜水乐趣的人,都会被其丰富绚丽的海底世界所迷惑。刁曼每年的4月到10月间最适合潜水。除了潜水,刁曼岛还有很多精彩的水上活动,如风帆、水上摩托车、香蕉船、独木舟、冲浪、快艇等等。不敢亲身入水者还可以在根定海湾附近进行森林探险。在原始丛林中,游客可以穿梭在宛如大蛇缠绕的野藤蔓间,听着此起彼落不知名的鸟叫虫鸣,欣赏开得灿烂鲜艳的野花、顽皮跳动的猿猴以及蛮横的大蜥蜴。
刁曼岛的美,在于她的浑然天成,蓝、绿、白和谐自然,无论是老练的潜水客或是初试潜水乐趣的人,都会被其丰富绚丽的海底世界所迷惑。这片海水清澈异常,肉眼就可透视到13米深的海底,也是知名的潜水天堂。刁曼每年的4月到10月间最适合潜水。除了潜水者还可以在根定海湾附,刁曼岛还有很多精彩的水上活动,如风帆、水上摩托车、香蕉船、独木舟、冲浪、快艇等等。不敢亲身入水近进行森林探险。在原始丛林中,游客可以穿梭在宛如大蛇缠绕的野藤蔓间,听着此起彼落不知名的鸟叫虫鸣,欣赏开得灿烂鲜艳的野花、顽皮跳动的猿猴以及蛮横的大蜥蜴。这些丛林里的精彩,你都可以步行或以骑驴的方式一一体验。喜欢潜水看珊瑚的游客,岛上有齐全的潜水配备,也有专门人才陪你去潜水和看珊瑚。喜欢钓海鱼的发烧友,有钓鱼船专门载人到深海垂钓。
刁曼的美,在于许多因素的浑然天成,南中国海清澈的而湛蓝的海水是刁曼让旅客深深爱上她的原因之一。刁曼海水的透明度可以用肉眼看到水深约100公尺的景物,所以不论是老经验的水肺潜水者或是以浮潜初试潜水乐趣的人,都会被其丰富的海洋生态与炫丽的海底世界所迷惑。刁曼岛每年的4~9月期间,由于不受季风的影响,使得海面平静无波,海水分外清澈,是最适合潜水的季节;有着洁白沙摊、被称为蜥蝪岛的Tulai及沙浪(Salang)等地,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潜水地点,而根定海湾则有相当多的软珊瑚。对于没有任何潜水经验的人,当一开始乘着时速高达6、70公里的快艇驰骋在一望无际的碧海中,海风吹得头发与心情齐飞时,其实潜水的兴奋就已经被莫名的挑起,等到了潜水定点,鼓起勇气与水亲近后,见识到刁曼海底无可言喻的美丽时,也许终于可以体会刁曼为何被冠上“世界10大美丽岛屿”的原因了。
刁曼岛的海底到处充满奇趣可爱的海底生物,多彩缤纷的石松大珊瑚、柔软且不时随海水摇曳生姿的Acroporu珊瑚、鹦鹉鱼、濑鱼、蝴蝶鱼以及调皮好动的海葵鱼,这些五颜六色的热带鱼群忙碌的穿梭在珊瑚群中,在蓝色海水的映衬之下,让潜水者好似掉进万花筒;而对浮潜者来说,刁曼本岛的海洋公园(Ma-rinePark),由于禁止任何垂钓活动,加上完善的管理,使得海洋公园的鱼群特别丰富。
刁曼岛的居民不过2000人左右,陆上枳有一条主要公路,由一样仍保持纯真原始的风貌,许多尚末发开的丛林,则是形成刁曼之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刁曼的绿色丛林里探险,对久居水泥丛林的人来说是一项既新鲜又刺激的体验,当你在乱径中,突而发现随由壁倾泻而下的瀑布,穿梭在宛如大蛇缠绕的野藤蔓间,听着此起彼落不知名的鸟叫虫鸣,欣当开得灿烂鲜艳的野花,观当着随风唱和的林叶,顽皮跳动的猿猴以及蛮横的大型蜥蜴,都让人感叹造物者的奇妙;而这些丛林里的精彩宝,你都可以借着步行或者经由当地饭店安排以骑驴子的方式,进行一趟可以更为深入了解刁曼遗世独立、清灵秀丽之美的馆程。
除了潜水活动之外,刁曼其它的水上活动也相当多样,如风帆、水上摩托车、香蕉船、独木舟、冲浪、快艇等等,都是喜欢亲水人的最爱;此外也有玻璃船(通常在根定海湾,Rengis)可让不想沾湿衣服的人一样可以欣当到海底壮观景色。陆上活动除了丛林探险之外,也可以骑马奔驰于细白的沙滩上,或是骑着单车闲逛于岛的四周,看看刁曼居民独特的高脚屋,体会体会他们单纯而快乐的生活方式。
岛屿的传说
刁曼岛―海龙公主的化身。名列前10大美丽岛屿之一的刁曼岛,位于马来半岛东南的南中国海上,以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瑰丽美景享誉世界,尤其当《南太平洋》电影一片及Mild Seven广告片选这里为取景之地时,更是加以佐证刁曼岛名不虚传,值得游客前来一游。刁曼岛(Pulan Tioman)位于马来半岛东南海岸60公里处,由64个小的火山岛组成。刁曼岛的原名Tioman并没有特殊的意思,但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伴随着刁曼岛。据说从前从前,有一位住在龙宫的美丽公主,为了婚约千里迢迢从中国横渡了南中国海,准备到新加坡与她的王子完成婚礼。在经过了长途的飞行后,公主觉得相当疲倦,所以找了一个中透的岛屿作为当时休憩的地点,这个岛屿温暖的阳光和平静美丽的海水不仅抚慰了公主疲惫的心,也深深地吸引了公主,于是公主决定放弃婚约,在这个岛屿永远居住下来,这个美丽的岛屿就是现今的刁曼岛。岛上的锡穆库山和锡位山两座山峰是她的身躯,山周围的云彩是她呼出的气体。
科隆群岛
科隆群岛即加拉帕戈斯群岛由19个火山岛组成,从南美大陆延入太平洋,约1000公里,被人称作“独特的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和陈列室”。现存着一些不寻常的动物物种。例如陆生鬣蜥,巨龟和多种类型的雀类。1835年查尔斯·达尔文参观了这片岛屿后,从中得到感悟,为《进化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名称变迁
西班牙语为Archipiélago de Colón,加拉帕戈斯群岛(台湾译为加拉巴哥群岛),正式名称哥伦布群岛(Archipielago de Colon)。
最初发现这个岛时,称它为“斯坎塔达斯岛”(西班牙语意思为“魔鬼岛”)。因为岛上有许多很大的乌龟,所以后来称它为“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 Islands),意为“巨龟之岛”。厄瓜多尔共和国统治这些岛后,又改名为“科隆群岛”。
历史形成
科隆群岛是由四五百万年前巨大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在一百多万年前浮出海面。岛上的火山喷发还时有发生,群岛最西边的伊莎贝拉岛和费尔南迪纳岛上的火山一直没消停,最近的两次喷发是在1995年和1998年。1998年9月,伊莎贝拉岛的阿尔塞多(阿尔基多)火山(1097米)爆发,流淌的岩浆进入象海龟的栖息处,厄瓜多尔政府遂出动直升飞机救援,成为当时的热门新闻。这里的火山不高,但面积很大,一座海拔不过千米的火山,直径能达20千米。
地貌特征
一火山堆组成科隆群岛由火山堆组成,盾状火山星罗棋布;20世纪中有几个岛屿火山爆发。高高的火山、火山口和巉岩峭壁形成岛上崎岖的地势。群岛中以伊莎贝拉(又称阿尔伯马尔〔Albemarle〕)岛最大,长132公里(82里)左右,占陆地总面积1/2以上。
群岛由7个大岛,23个小岛,50多个岩礁组成,其中以伊萨贝拉岛(IslaIsabela)最大。群岛全部由火山堆和火山熔岩组成,赤道横贯北部,因受秘鲁寒流影响,气候凉爽并极干旱,岛上有奇特的动物巨龟及大蜥蜴,达尔文1835年曾来此考察。
气候特征
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正处在寒暖洋流交汇处,来自南部的秘鲁寒流和北部的赤道暖流交汇于此。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一应俱全。热带气候使岛上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甚至无雨,只有最高山的东南坡能“截住”一些云,恩赐雨雾,让这个狭窄的山麓变成潮湿的热带地区。
土著居民
群岛居民主要是厄瓜多尔人,住在圣克里斯托瓦尔(San Cristobal)、圣玛利亚、伊莎贝拉和圣克鲁斯岛上的居民点;有些岛屿实际上没有人迹。观光、捕渔和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有鲈鱼、咖啡和牛供出口。
发现历史
原为无人荒岛,巴拿马主教贝兰加(Tomas de Berlanga)在去秘鲁的途中于1535年发现了加拉帕戈斯群岛,命名拉斯恩坎塔达斯(Las Encantadas)。在一些岛上发现了印加族陶器碎片,证明在西班牙人以前有人占领这些岛屿。16世纪有许多西班牙航海家在岛上逗留。17世纪末一些海盗以这些岛作为隐匿之所,在19世纪初捕鲸和捕海豹活动取代了海盗掠夺。群岛近500年没有主人,1832年在现今的圣玛利亚(Santa Maria)岛上开始殖民统治,厄瓜多尔正式占领群岛。
自然资源
科隆群岛还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最美丽的群岛”。群岛最高点是伊莎贝拉岛上的阿苏尔山(Mount Azul),高1,689公尺(5,541尺)。第二大岛是圣克鲁斯岛。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奇花异草荟萃之所、珍禽异兽云集之地。盛产大海龟和大蜥蜴。科隆群岛是世界“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区之一。在这个岛上,竟有企鹅,信天翁,海豹等动物。因为秘鲁寒流经过时,被浸在寒流里,形成了这一奇观。气候特点是雨量较少、湿度低、气候凉爽、水温不高。高等植物约有700种,其中约40%为当地特有的种属。植物与中美、南美洲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干燥低地覆盖著空旷的仙人掌林。海拔较高的过渡地带覆盖著森林,主要树木有腺果藤树、醉鱼树和番石榴。过渡地带上面的潮湿的森林区中为Scalesia属植物林(一种古代遗留下的植被),矮树丛密布。无树的高地上只有蕨类和草类。
厄瓜多尔政府於1935年和1959年先後把科隆群岛部分地区画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地。保护地於1968年成为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由厄瓜多尔在建在圣克鲁斯岛上的达尔文生物站的协助下进行管理,生物站的宗旨是促进科学研究和保护科隆群岛上土生土长的动植物。
科隆群岛是一个火山岛,岛上多高山峻岭,许多地方怪石嶙峋,因此初发现这个岛时;称它为“斯坎塔达斯岛”(西班牙语意思为“魔鬼岛”)。这里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四周被汪洋大海阻隔,多少年来这个群岛形成了一个的小型生态环境。据专家考查,在这个群岛上,生活着700多种地面动物,80多种鸟类和许多昆虫,其中以巨龟和大蜥蜴闻名世界。海狮,海豹,企鹅等寒带动物,也常在这里的海边出现,因此,科隆群岛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自然博物馆”。
群岛以其罕见的动物而闻名,因其巨大的陆龟(古西班牙语称龟为「加拉帕戈斯」)而得名,据信这种龟是地球上生命最长的动物。岛上的动物群和中美、南美洲的动物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说明岛上多数动物源出那里。越过海洋的困难是动物稀少的原因。两栖动物很少,爬虫也不多,当地特有的陆地哺乳动物只有7种齧齿动物和两种蝙蝠。岛上鸟的种类和亚种只有约80种;陆地上多数鸟类为统称为加拉帕戈斯地雀的鸣禽类。加拉帕戈斯群岛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岛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火山,最高的在群岛中面积最大的伊莎贝拉岛(伊莎贝尔)上,名为沃尔夫火山(1707米),次高的是一座死火山,亦在该岛上,名为阿苏尔山(1689米)。一些火山口形成的天然湖泊犹如镶嵌在火山顶峰的碧玉,晶莹闪亮。崎岖不平的地表堆满了暗红色的火山喷发物。这个群岛虽然距赤道不远,但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这里不适于终年高温多雨、植物繁茂的热带雨林的生长,只有一些仙人掌和灌木丛分布在其沿海地区;高大的树木生长在较高的山坡,树下铺满羊齿类植物。这里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虽地处赤道附近,但并非终年高温多雨。这样的环境适合热带和寒带动物共同生存。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多种类型的动物:海狮、海豹、海獭、鹈鹕、信天翁、企鹅、反舌鸟、火烈鸟等。
动物学研究意义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动物在科学上有重大意义,原因如下︰第一,当地特有的种属占很大比例;所有的爬虫(只有一种夜蜥蜴除外)和大多数的留鸟都是当地特有的种属。第二,一些品种在不同岛屿上已有亚种。第三,加拉帕戈斯鸣禽类已有许多来自共同祖先的适应类。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鸟嘴的形状和大小。第四,许多其他种类是由于适应性而进化的。例如,会游泳的海鬣蜥就是该岛独有的,这种鬣蜥食海草,在某些地方成千上百只爬在沿海岩石上。另一个重要品种是不会飞的鸕鶿。第五,大陆上一度常见的巨龟已经绝迹,只在较大的岛屿上仍作为遗留物存在。此外,一些南极的品种,如企鹅和海豹在岛屿上和热带动物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