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要为了梦想而生存(2)(1 / 1)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企业的信用不仅是一种品牌,也是一种自身资源。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彭伯顿曾经放言:“即使可口可乐公司的有形资产化成废墟,但凭借可口可乐的品牌和诚信,就可以马上东山再起。”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还是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等,其产生与发展无一不是源于人们对经济交往和社会交往中互利的需要,换句话说,选择诚信、建立诚信、巩固诚信、完善诚信,是人类社会在交往中趋利避害的必然选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讲诚信,能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充分的利用,提高商业运作和经营管理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或交往成本,最终推动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的实现。

有些创业者开始经商时,常常有着这样的看法,即认为一个人的信用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一个有钱的人、有雄厚资本的人,就有信用。其实这种想法是很荒谬的。与百万财富比起来,高尚的品格、精明的才干、吃苦耐劳的精神要高贵得多。

古今中外的知名企业家,无不强调信誉第一,忠诚为上,把“信”作为立身之本。只要答应过的事情,就要“言必信,行必果”。罗赛尔·赛奇说:“坚守信用是成功者的最大关键。”一个人要想赢得合作者的信任,一个企业要获得成功,离不开顾客的信任和支持,因此,一个企业应该“一诺千金”,把“信”作为立身之本。

台湾声宝董事长陈茂榜的经历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他的创业成功,凭的不是充足的金钱,而是靠两个字——“诚”与“信”。在他24岁时,他以100元本金开了家电器行,由于资金不足,他只好以50元为一单位,分别给两家电器中盘商做保证金,然后向他们提货来卖。由于陈茂榜做人诚实,做生意时特别讲究信誉,因此,这两家中盘商都很信任陈茂榜。50元保证金不过是一种形式,陈茂榜从他们那里提的货物的货款多达500元,即保证金的10倍。由此可见,“诚”与“信”有时比之金钱更有价值。

因此,创业的第一要诀就是诚信,只有真诚待人,才能做成大生意;弄虚作假,只能是一锤子买卖,终究是要弄巧成拙,注定是要失败的。

诚信至上,信誉至上,在激烈的竞争中,诚信的重要性越来越受重视。而我们身边也不断出现一些反面人物:从牟其中到唐氏兄弟,从杨斌到顾雏军,他们共同的问题是——缺乏诚信。他们都因为以不同的方式欺骗了市场,而逐渐被市场抛弃。这也显示了市场的公平性,正所谓诚信如金,不怕火炼。没有诚信,夫妻反目;没有诚信,朋友交恶;没有诚信,企业想要做强、做大也是镜花水月。

做生意图的就是能赚钱,但如果没有信誉,不讲诚意,做生意都来个一锤子买卖,这种生意肯定是做不长的,因为谁都不会再上第二次当。如果你诚实经营,讲究信誉,卖的东西又货真价实,笑脸相迎,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你的生意自然就会兴旺发达。

诚信是生命,做生意如此,做人更是如此。诚信二字对任何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为人真诚、诚实待客、言而有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的前提。反之,为人虚伪、欺骗别人、言而无信,即使能骗得了一个人、骗得了一时,但终究骗不了所有人、骗不了一世,最后必将被人唾弃,一事无成。

诚信是无价的,是珍贵的,是无形资产。“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应成为一个企业创业之初走向市场时刻不能忘记的原则。在当今信息时代下,所有事实都被摊在阳光下接受检验,消费者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在以前,如果企业的服务让一个客户不满意,他只告诉周围的朋友,而现在通过因特网,他可以告诉全世界的人们。因此,企业失去诚信,便意味着它失去了创业的根本,即使远走天涯,也再无安身立命之地。

人生忠告

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从创业的一开始甚至在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开始创造自己的“形象”了,这个形象就是“诚信”二字。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无信不立。创业,不像读书赶考,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行走的过程中,也许会遇到许多磕磕碰碰,但是永远不能因为急功近利而牺牲自己的信誉,否则,我们失去的将是一生的机遇。

5.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我们必须努力面对今天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犯的错误非常之多,所以想跟所有创业者和准备创业者讲的,还是我每天跟自己讲的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后天很美好,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我们必须每天努力面对今天。”

马云在美国洛杉矶遇险,有点像阿里巴巴遭遇四十大盗。美国骗子商人没能要了他的命,却让他无意中发现了藏宝的山洞。于是一个新版的阿里巴巴的故事从此开了头。

1995年,在美国触网的中国人很多,在中国触网的也大有人在,例如某研究所专家;但一经触网就立刻看到了未来的网络世界、看到了网络改变世界的巨大能量、看到了网络背后隐藏的无限商机的人,却寥寥无几;且看到未来、看到商机便立即付之行动者,则只有马云一人。否则,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就不会叫中国黄页,中国的互联网之父就轮不上马云了。

马云触网的结果是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网站——中国黄页,并在5年之后,诞生了世界最大的B2B网站——阿里巴巴。从此,互联网江湖上多了一个长相奇特的西湖怪人,多了一个自称“风清扬”的网络高手,多了一个永不放弃、不断语出惊人的企业家。

人们都说,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其实,机会还属于有智慧、有胆魄、有梦想、有决断的人,属于敢于孤注一掷、敢于破釜沉舟、敢于赌、敢于拼的人。

今天那些面对马云和他的团队耀眼的辉煌而惊诧不解的人,不妨回想一下10年前人们是如何面对那起于青萍之末的网络风的?所有的成功都有原因,所有的浩**都是有源头的。

两个星期后,马云从美国回到杭州。下飞机的当晚,他就迫不及待地把24个朋友邀到家里,面对一屋子人,马云掏出笔记本电脑,开始**演说。

出乎所有朋友的意料,这次马云从一开始就大侃互联网,侃互联网企业,侃如何通过互联网把中国企业介绍给全世界。他梦想做一家中国人创办的全世界最好的公司,梦想做一个世界前十名的网站。云山雾罩侃了两小时,最后,马云坚定地说:“我现在就准备辞职做这个企业了,这个企业叫做Internet。”马云侃了半天,屋子里的朋友都没听懂。

马云事后回忆说:“那时候,根本没人懂网络。想想看,我一个不懂电脑的人,把24个朋友叫到家里说,明天我就要开始做一家网络公司,结果会如何?”尽管马云的动员充满**并极具煽惑力,尽管马云的宏图大业前景远大,但结果是24人中23人反对,只有一人表示愿意试试。这个人就是何一冰,是马云的大学同学,学自动化的,搞过芯片,会编程。

一周以后,也就是1995年的4月,马云自己拿出了6000元,又从亲友那借了几万,再加上海博翻译社办公家具的折价和另外两个股东的钱,一共凑出了10万元。马云、张英(马云夫人,也是杭电的英语教师,后来长期担任阿里巴巴公司部门经理)、何一冰(后来马云离开中国黄页时,何一冰并未跟随赴京发展,而是仍然留在了中国黄页)3人一起创办了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的实体就是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

从这一天开始,马云每天出门就对人讲互联网的神奇,请他们同意付钱并把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去。人们不相信他,“互联网是什么东西呀?”马云只好“兔子先吃窝边草”,动用自己还算优秀的个人资信,去说服朋友们把公司资料免费放到网上。

不出所料,杭州望湖宾馆、杭州电视机二厂,还有一个律师事务所,都收到了国外电话和传真。马云高兴极了,“还真的有戏!”但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却很残酷,因为没有人愿意付钱,因为这些企业根本看不到网页,更不知道载有自己企业资料的网页究竟存不存在,怎么可能仅凭几个越洋电话就付钱给马云?

在那段时间里,马云过的是一种被人视为骗子的生活。

直到1995年7月,上海开通互联网专线。为了证明自己没欺骗客户,马云决定在杭州上网给客户看。他找来一台486电脑,然后从杭州拨长途电话到上海连接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把望湖宾馆的照片和资料从美国传过来。结果花了三个半小时,望湖宾馆的照片终于一点一点出来了!焦躁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的马云终于欣喜若狂,挺直了腰杆。

从此马云开始有了收入。他们在全国27个城市一个一个地开拓业务,在所有没有互联网的城市,他们都被视为骗子。但马云仍然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他天天都先这样提醒自己:“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 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然后出门跟人侃互联网,说服客户,说服记者。业务就这样艰难地开展了起来。

这一年,公司还是有点亏损。虽然中国黄页成功地把一些中国企业的主页发布在互联网上,虽然不少被送到网上的企业收到了反馈,甚至也有企业从网上得到了订单,但总体效果还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访问中国黄页的人太少了。马云感到杭州已经制约了中国黄页的发展并渐渐萌生了将公司总部迁往北京的念头。

1995年12月,马云开始只身赴京。政府没表态的事,媒体当然不敢轻举妄动。马云最后还是通过一个报社的司机找到了一位报社的老总,当时在《中国贸易报》任副总编辑孙燕君。据孙燕君先生回忆,他把《中国贸易报》记者江勇写的5 000字长文《走近马云》发表在《中国贸易报》上,这是北京媒体第一次报道马云和中国黄页。

这时,马云认识了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工作的杭州老乡樊馨蔓。樊馨蔓非常仗义,虽然她听不懂马云的网络模式,但却被他的热情打动了。她拍了一部名为《书生马云》的专题片,真实记录了马云在京的凄凉遭遇。如今这部专题片弥足珍贵,片中可以看到当年马云在北京现场推销的画面,看到他到处碰壁到处吃闭门羹的画面。

“在片子里,他就像一个坏人,虽然滔滔不绝,但表情总有一点鬼鬼祟祟。他对人讲他要干什么,要干中国最大的国际信息库,但再看听者的表情就知道,人家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樊馨蔓如此评说。

这部片子是互联网早期在中国遭遇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看出,马云当时是多么超前。

马云在北京的上门推销,在各大部委和各大媒体中的高层公关,都以失败而告终。马云不但没有签下一个合同,没有搞到一条信息,甚至没有拿到一份订单。

据孙燕君先生回忆:我帮马云在长安俱乐部的雷吉尔餐厅搞了个新闻发布会,请来30多位报界老总,也请来了几位有投资能力的地产商。因为我知道马云急缺资金。

马云和他的技术人员为了准备这个新闻发布会,苦干了两天两夜。但要开会了,又听说上面发下文件不让宣传互联网,弄得马云整个一个没脾气。

新闻发布会开始后,黄页的工程师们摆上电脑,当场演示从电话线上下载的中国黄页的页面,马云**演讲了一小时,从网络应用到网络前景,但莅会的老总和记者们似乎只听懂了三分。会后会餐时,我为马云找来了两个大款,目的是想帮急缺资金的马云融点资。马云又为老板们演示讲演了一小时,讲完,两位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反问:“这样的东西国家会让民营企业来搞吗?”我和马云无言以对。

既然网络技术国家都没有放开,何谈网络内容?还是那句话,马云太超前了,他在当时的许多想法根本无法实现,只能沦为空想。中国黄页生不逢时。

然而马云决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他是一位果敢的追梦者。阿里巴巴创办初期还很小,当时马云就梦想:“很多人都懂得怎么赚钱,世界上会赚钱的人很多,但世界上能够影响别人,完善社会的人并不多,如果做一个伟大的公司,你就得做这些事。这个使命不是盈利、上市,而是改变世界,尤其是中国商业世界的规则。”

谈到这个梦想,马云说:“我们常被别人当成疯子,在中国一个小城市想打进世界一流。但我们还是说,在5年内,阿里巴巴要成为世界十强。”

这个梦想对于几乎一无所有的马云来说,实在太伟大、太离谱、太疯狂。于是马云很快就得到了一个“疯子”的绰号。

试想企图改变世界、改变中国商业规则的中国企业家能找出几个?但马云就敢这样想,还敢这样到处说。于是马云很快就得到了一个“狂人”的绰号。

马云坚信互联网会影响中国、改变中国,坚信中国可以发展电子商务,更相信电子商务要发展,必须先让客户富起来,如果客户不富起来,阿里巴巴就是一个虚幻的东西,所以马云希望阿里巴巴为中国的网商,为中小企业创造非常多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当阿里巴巴渐成气候时,马云又梦想:“我的四大天王,每人至少能管理1 000亿人民币以上的公司;八大金刚,管理500亿;十八罗汉管理300亿;四十太保,至少10个亿。别人说阿里巴巴是黄埔军校,我们就是要做这个事,但不要刻意做这个事。结果是我们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新经济产业培养和造就了大量优秀人才。

10年之后,我的考核指标是: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的CEO有多少是从阿里巴巴出来的。这帮人培养出来以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大了。那时就会形成吸收了美国全球化战略和日本严谨管理风格,又融合了中国太极的中国流派和中国方阵,那时中国军团在全世界的声音就不会是现在这么点儿!”

在中国,马云无疑是梦想创业最好的标本。他以前的许多不可思议的梦已经变成现实,而后来的一些更为离奇的梦也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人生忠告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无数次地失败,但在失败之后,你是否选择了坚持?真正的人生总是在失败与逆境中度过的,在面对这些失败时,如果你选择坚持向前冲,那么你就一定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你的人生也会因此而辉煌。一次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曾经达不到的目标也并不意味着永远达不到,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在失败后多坚持一次,再奋力一搏,也许成功就会向你迎来,失败就会向你低头。

6.不要为钱工作

《老子》第七章中这样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天地长久地存在着。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不将自己的贪念带入局中,将自己的私心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这样反而能成就他的自身。

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拘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

在马云眼里,做企业有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之分:生意人是完全的利益驱动者,为了钱他可以什么都做;商人重利轻别离,但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企业家则是具有商业精神并要完成某种社会价值的。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脑子里想的只是钱,就永远不会成功,就永远不能成为企业家。只有当一个人想着去帮助别人,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时候,才能真正成功。阿里巴巴和其他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要考核员工的使命感和价值观。今后,还要再加一项指标——社会公益。

2010年9月5日晚,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CEO)马云向阿里巴巴全体员工发出了题为《为理想而生存》的内部邮件。在邮件中他强调,促进新商业文明、坚持理想和使命一定要付出巨大代价,但阿里巴巴从来不会因为利益而改变自己,他呼吁全体阿里人走坚持原则、坚持理想、坚持使命的发展之路。

美国布隆伯格公司2002年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当年个人资产已经达到305亿美元的巴菲特仍在拿着低廉的工资——33万/年,相当于一名硅谷的软件工程师。而巴菲特在提薪之前他的工资长时间保持在10万/年的水平上。

在大家惊呼巴菲特如此“廉价”的时候,巴菲特只说了一句话:不要为钱工作!

巴菲特从小就有致富的梦想。可是当被问及为什么那么想要变为富人时,年仅12岁的小巴菲特回答道:“我并不是想要很多钱,我只是觉得让钱慢慢增多会是十分有趣的事情。”他在哥伦比亚商学院刚毕业的时候,甚至要求过免费到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就职。在老师最后给他提供了工作机会时,巴菲特连工资都没有问便坐上了下一班飞机。

巴菲特这种“不问薪酬”的工作态度体现了一种经营的理念。在我们的工作中,大多数人将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交易:我为老板打工,老板给我工资。但是在巴菲特的眼中,工作是一份事业,是应该用来经营的。这种理念一方面可以让其在工作的时候更为用心,也更开心。巴菲特自己就经常在家里熬夜分析财务报表等,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另一方面,他也不会为工作所累,在他觉得事业不如意的时候他可以轻易地退出或者转行。

1969年,当华尔街和美国股民陷入对股票狂热的渴求,争抢得不可开交时,巴菲特无私地发扬风格,不参加抢购,卖出股票、解散公司,置身于股票市场之外。这让他避免了接下来的市场崩溃,幸存下来。

巴菲特是从送报生开始做起的,但是,他比别人更早了解金钱的未来价值。所以,他紧守着得之不易的每分钱。当看到店里卖的400元电视时,他看到不是眼前400元的价格,而是20年后400元的未来价值。因此,他宁愿投资,也不愿意拿来买电视。这样的想法使他不会随意花费金钱在购买不必要的物品上。

人不可能为金钱工作一辈子,而且为金钱而工作也永远不可能让你真正富有。即使你现在有着不菲的收入,但你永远不知道这样的收入明天是否还会属于你。因此,对于30岁的人来说,当你勤奋地为钱而工作的时候,工作和钱占据了你的全部头脑,你甚至都没有时间去考虑别的赚钱方法。相反,如果你致力于寻找机会让钱生钱,致力于如何让钱为你工作,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向富人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而我们很多人由于房贷压力等,对于薪酬的要求十分强烈。我们过分专注工资条,结果把自己绑在工资条上,不开心,不如意。我们更不敢退出或者更换工作,因为这样,我们的收支会在瞬间失去平衡。

我们不仅给自己判了有期徒刑,更延长了我们的“刑期”。我们的欲望很多,可是实现了很少。要给自己减刑,或者降低欲望,或者改变心境。还有更聪明的做法就是“经营”,经营我们的收支情况,降低对工作收入的依赖,或者热爱我们的工作,将其当成一份事业来经营。

许多青年在他们初离校园时,都会对自己的未来有极高的期望值,感觉自己一开始工作就会理所当然受到器重,就应该获得相当丰厚的薪水。他们在报酬上愿意彼此攀比,似乎工资成了他们评价一个人贵贱的准绳。可事实并不如他们所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没有人会给他们重要的职位的,工资当然也不会太高,为此他们满腹怨言。

可能是看到听到太多父辈和他人被老板无情解雇的事例,现在的年轻人往往会比前辈们把社会看得更冷漠、更残酷,于是也就更加实际。在他们看来,我为公司做事,公司给我一份薪水,彼此不欠,不过如此。他们理解不到薪水以外的东西。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因为一些人对薪水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大部分人由于目前得到的工资太微薄,而放弃了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真的很遗憾。不要为金钱而做事,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补偿方式的一种罢了,即使这是最直接的,但也是最短见的那种。只为工资而干活,没有更美好的期待,这并不是智慧的人生选择,最深受其害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一个把薪水作为自己努力目标的人是不可能摆脱平庸的生命状态的,也永远不可能真正有成就感。虽然工资可以作为工作目的之一,可是你在工作中所真正收获的更多的东西,却不是放在信封中的钞票。

部分心理学家观察到,金钱在积累到一定厚度之后就不再那么让人向往了。即使你并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假如你对自己真诚的话,不难发现金钱只不过是各种回报中的一种。

试着请教那些成功之士,他们在没有丰厚薪水回报的情况下,还会不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大部分人会给你同样的答复:“当然!我不会有丝毫动摇,我热爱自己的工作。”想要功成名就,最智慧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件即使报酬不多,也愿意做下去的工作。在你真正热爱自己所做的工作时,高薪就快要得到了。

不为金钱而做事。做事当然是为了生计,可还有比生计更重要的,就是在工作过程里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发挥,展现自己的才智。真正做事会使人振奋。

人生忠告

人生的目标不能仅仅只是满足生存需求,还要有更美好的高层次追求,有更高层次的动力牵引。不要让自己麻木下去,对自己说工作不只是为谋生——要有比薪水更好的目标。生活的质量是由工作的质量决定。别管报酬厚薄,做事时全心全意、尽其所能,你会感到自己内心的安宁。

7.有理想的人才有未来

“只要你敢于梦想,一切皆有可能。”——马云

没有理想比贫穷更可怕,因为这代表着对未来没有希望。一个人最可怕不知道自己干什么,有理想就不在乎别人骂,知道自己要什么,才最后会坚持下去。

马云在杭州长大,少年时代,他通过收听美国之音广播的方式学习英语。在考入杭州师范学院之前,马云曾两次高考失败。大学里面,马云的英语成绩相当好。1988年毕业之后,他教了6年的英语。但是,即使他在当老师的时候,马云仍然有成为一名企业家的冲动,他始终坚持有朝一日要创立自己的公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只要有了理想,你的人生就会过得很精彩,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而活在这个世上,那他将永远到不了成功的彼岸。

“他深凹的颧骨,卷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副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样。”这是《福布斯》杂志对马云的真实描述。2000年7月10日,马云登上了《福布斯》封面,这是50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企业家。

有理想的人灵感永远不会枯竭,有理想的人思绪不会停顿。当理想闯进马云的人生时,这个年轻人的生命刹那间拥有了非同寻常的力量。正是理想让这位名不见经传、其貌不扬的年轻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开创了互联网交流平台的新纪元。

马云就曾向阿里巴巴全体员工发出了题为《为理想而生存》的内部邮件。他在邮件中鼓励所有为理想拼搏的员工,永不放弃,尽管坚持理想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但只要永不言败,总会看见曙光。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这理想不仅仅要靠自己的努力,同时也少不了其他人的帮助,实现理想要历经太多的艰难险阻,但它绝不是渺茫而高不可攀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理想需要我们现在从每一点小事做起,古人曾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去实现理想,就是在走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我们不可以停留在起点,也不能不停地哀叹这条路太过漫长,不知何时能到达终点。这些感叹都是毫无用处的,我们只能永不停息地向前走。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你将会离你的理想越来越近。

同时,马云的世界也通过这家翻译社而慢慢地开阔起来。而他也借由这条路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了一个侠士。从海博翻译社到“中国黄页”再到阿里巴巴,从高考落榜生到高校教师再到“互联网教父”,马云的人生,几番起落,风雨兼程。

金庸小说里面的侠客主义贯穿了马云整个创业过程。马云,从开始梦想到付出努力,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的英雄。你想成为什么,你便会成为什么。马云的理想主义让他经营的阿里巴巴变成了一种时代的行为艺术。

在一次宣讲会上,一位创业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面对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该怎么办?”面对创业者的疑问,马云给出了精彩的回答:“在任何时刻,永不放弃。永远坚持自己的梦想,保持自己的**。历经磨难才能成为一代高手。”

这是一个创业者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呼吁创业的时代。那份源自你心底的完成梦想的冲动,就是你实现理想的最原始的力量。理想没有高低之分,只要你肯为之奋斗,就算是再渺小的愿望,也会收获世人艳羡的眼光。

在这条追梦路上,有的人在短时间内迅速成就了自我,有的人默默付出了却没有立即得到回报。相信只要勤勤恳恳做事,成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为梦而搏的人从来没有失败。追逐梦想的人,其实在追的时候就已经成功了,他们比那些只停留在“想”而不敢去“做”的空想者多了一圈叫作“奋斗”的光环。

马云从一无所有,从只怀揣一个梦想闯天下到现在的阿里巴巴创始人,从一个无名小子到现在的电子商业寡头,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坎坷,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轻言放弃梦想。

“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而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马云的这句话印证了他多舛的人生,同时也让我们看见了他在坚持梦想时毫不动摇的决心,如果不能打败困境,那么不如试着享受苦难,它会成为你生命中无法磨灭的财富。

人生忠告

创业者们通常在对待一件事情上的信念较他人要强,他们处事坚持,有强烈的自信心,坚信“事在人为”,自己可以支配命运。有时候,这种信念会被认为是我行我素、固执己见,但对于一位有目标的创业者来说,这种坚定的信念能够帮助他们在创业初期面对各种困难时坚持不懈,使企业的战略得以执行,使创业梦想得以延续。